精選內容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治療進展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EHE)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肉瘤,因此僅憑其罕見性就會給臨床帶來困境。此外,EHE的病變范圍也有很大差異,既有不嚴重的疾病,也有伴有廣泛轉移的侵襲性疾病。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主要重點是掌握疾病的侵襲性,進而決定治療患者的緊迫性。通過免疫組化和分子鑒定進行病理檢查至關重要。我們的治療策略是觀察和等待,而不是根據臨床試驗或之前的臨床試驗結果進行積極治療。有證據支持使用化療藥物和靶向療法,特別是抗血管生成療法。目前,腫瘤學領域出現了令人興奮的免疫療法,免疫療法也可能在這種疾病中發(fā)揮作用。EHE雖然罕見,但對于我們這些專門從事肉瘤治療的人來說,針對EHE患者的研究和試驗無疑是最重要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EHE)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血管腫瘤,由血管內皮細胞或前內皮細胞發(fā)展而來。它最初于1975年由Dail和Liebow描述為肺的支氣管肺泡細胞癌。隨后,Weiss和Enzinger于1982年將其命名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因為它具有血管瘤和血管肉瘤的重疊特征。這種獨特的組織學實體的特征是1號染色體和3號染色體之間的易位導致含WW結構域的轉錄調節(jié)因子1(WWTR1)和鈣調蛋白結合轉錄激活因子1(CAMTA1)的融合蛋白,從而導致構成性激活和惡性轉化。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這種易位是EHE的病理標志[1,3]。在最近的2013年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肉瘤分類中,EHE被列為一種有別于其他血管腫瘤的實體,其病理特征是WWTR1-CAMTA1(由t(1;3)(p36.3;q25)易位引起),以及較少見的YAP1-TFE3(具有獨特的臨床特征)[4]。這些新的描述和特征大大提高了我們對這些罕見血管腫瘤生物學特性的認識。EHE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腫瘤,發(fā)病率僅為百萬分之一。由于其罕見性,目前報道的文獻僅限于病例報告,還有少量回顧性描述性系列病例,以更好地描述其臨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并深入了解治療方法。最大的一項研究包括93名EHE患者,我們的大部分臨床病理數據都來源于此。下面我們將介紹有關EHE的現有知識,重點是這種罕見血管腫瘤的最新診斷和治療方法。臨床特征EHE通常在中年發(fā)病,中位年齡為36歲;但確診年齡從兒童到老年人不等。該病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為4:1。EHE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約30%的病例表現為肺EHE(P-EHE)。報告的受累部位包括肝(21%)、肝加肺(18%)、單純肺(12%)和單純骨(14%)。鑒于這種疾病的異質性,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成為疾病的靶點。最常見的情況是,患者因胸部影像異常(如肺部結節(jié))而被偶然診斷出,這種情況最多可占到確診患者的76%。另外,患者也可能出現呼吸道癥狀,如胸膜炎性胸痛、胸腔積液或咯血。文獻綜述表明,出現癥狀的患者可能多種多樣,從骨痛到神經系統(tǒng)癥狀,再到腫脹,所有這些都反映了疾病的部位。偶爾,患者也會出現體重減輕和貧血等全身表現。出現癥狀或有轉移的患者預后較差。EHE也常伴有肝臟疾病,或肝臟和肺部疾病。骨轉移很常見,而且通常是臨床上最嚴重的骨轉移。這是因為EHE對皮質骨具有特殊的親和力,通常會導致病理性骨折,從而導致嚴重的發(fā)病率,包括惡性脊髓壓迫。EHE還可出現在許多其他原發(fā)部位,如皮下脂肪、骨骼、腹膜后、淋巴結、卵巢、前列腺、眼瞼和胸膜等。雖然血液檢查通常正常。一些獨特的放射學檢查結果可提示診斷。肺-EHE可表現為雙側肺野1-2厘米大小的血管周圍結節(jié),以下葉為主。不過,也有其他胸腔內表現的報道,如網狀結節(jié)、彌漫性胸膜受累或胸膜增厚。肝臟EHE通常表現為多灶性結節(jié),CT顯示邊緣清晰,動脈期呈向心性強化,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呈均勻強化。在MRI上,一些放射學檢查結果為特征性外周環(huán)狀強化,中心信號強度低(黑色靶樣征),中心強化,外周信號強度低(白色靶樣征)。骨質病變表現為界限清楚的間隔性裂隙病變,伴有皮質破壞和骨質擴張,以及骨膜反應。EHE的預后不一,有些患者的臨床病程緩慢,而有些患者則容易發(fā)生轉移。從歷史上看,惡化預后的風險因素包括體重減輕和貧血等體征,以及咯血、出血性胸腔積液等肺部癥狀。惡化預后的一些風險因素包括有絲分裂活動增加和體積增大。在這組49例EHE患者中,5年疾病特異性總生存率為81%,而定義為有絲分裂數目大于3個/50個高倍視野(HPF)且大小超過3cm的高?;颊叩?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為59%。診斷EHE的診斷基于獨特的組織學、免疫組化和分子特征。EHE的鑒別診斷范圍很廣,包括肉芽腫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肉樣瘤病、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等感染性疾病。其他惡性鑒別診斷包括血管惡性腫瘤,如上皮樣血管肉瘤、其他上皮樣腫瘤、惡性間皮瘤和黑色素瘤??梢愿鶕﨓HE與其模擬病的一些特征進行鑒別。EHE的一些組織學特征包括排列成巢狀和索狀的內皮細胞。也可出現紡錘形腫瘤細胞。細胞偶爾會形成不同大小的腔隙。有些細胞含有明顯的胞漿內空泡,這些空泡偶爾會壓迫細胞核,從而導致出現標志環(huán)。有些病變還會誘發(fā)脫膜反應。有助于鑒別EHE與其形態(tài)學模擬上皮樣血管肉瘤的形態(tài)學特征包括核內包涵體、胞漿內空泡以及軟骨樣、肌樣或透明基質等基質變化。EHE的細胞學特征包括上皮樣細胞,具有中等至大量的細胞質。細胞核呈多形性,有核溝。大多數病例存在核內假包涵體和細胞質內腔。免疫組化也有助于診斷。朋友白血病整合1轉錄因子(Fli-1)是一種在內皮細胞中表達的轉錄因子,有助于確定EHE的血管性質。還對CD31和CD34進行了評估。CD34在90%以上的血管性腫瘤中都有表達,因此雖然對EHE相對敏感,但特異性不高。相比之下,CD31是一種更具特異性的血管腫瘤標記物,因此,有人建議將Fli-1和CD31結合起來,通過免疫組化鑒定EHE。進一步的分子特征研究發(fā)現,3q25.1上的WWTR1(含WW結構域的轉錄調節(jié)因子1)與1p36.23上的CAMTA1(鈣調素結合轉錄激活因子1)存在新型基因融合,從而產生了WWTR1-CAMTA1融合蛋白,該蛋白可將EHE與上皮樣血管瘤和上皮樣血管肉瘤等其他形態(tài)學模擬物區(qū)分開來。這導致WWTR1啟動子具有轉錄控制功能,從而使CAMTA1構成性激活。WWTR1編碼一種名為TAZ(具有PDZ結合基調的轉錄輔激活因子)的蛋白質。TAZ是Hippo腫瘤抑制通路的轉錄輔激活因子。CAMTA1是一種腫瘤抑制轉錄因子。TAZ-CAMTA1融合蛋白定位于細胞核并導致組成性激活,據推測這有助于惡性轉化。在大約90%的EHE病例中都發(fā)現了這種情況。一小部分EHE顯示YAP1(Yes相關蛋白1)-TFE3(轉錄因子E3)融合基因導致TFE3過度表達。盡管這些重排被認為是相互排斥的,但最近一系列18例EHE表明這些重排可以同時存在。該系列研究還指出,TFE3陽性與TFE3陰性相比,表現出腫塊較大、成形血管增多以及高級別核不典型性和高細胞性增加的趨勢。管理鑒于EHE仍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目前還沒有關于最佳治療策略的大量隨機數據。如果可能,應進行手術切除。對于無癥狀且有彌漫性病變的患者,觀察等待有時是一種合理的策略,因為有自發(fā)消退的報道。轉移性疾病的治療包括細胞毒性化療、免疫療法和靶向療法。一些病例報告和系列病例討論了使用細胞毒性化療治療EHE的問題。在一份關于胸膜EHE的病例報告中,患者接受了卡鉑、培美曲塞和貝伐單抗治療。該患者的左胸腔積液減少了90%。其他系列研究還探討了其他細胞毒性化療方案的臨床經驗,包括卡鉑、紫杉醇和貝伐單抗、卡鉑和依托泊苷。阿霉素、達卡巴嗪和伊福酰胺也在研究之列,在這項研究中,接受治療的五名患者中,三名病情進展,兩名病情穩(wěn)定。在一系列接受貝伐珠單抗治療的四名患者中,三名晚期肺、肝和骨EHE患者接受貝伐珠單抗單藥治療后,病情分別穩(wěn)定了11個月、7個月和12個月。在一名肝EHE合并肺轉移的患者中,使用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和長春新堿治療后,再使用沙利度胺進行肝動脈化療栓塞,結果病情又穩(wěn)定了17個月。在另一份病例報告中,貝伐單抗與納布-紫杉醇聯(lián)合使用,在廣泛骨病的情況下,病情至少穩(wěn)定了6個月。其他評估貝伐單抗的病例報告顯示,貝伐單抗與卡鉑和紫杉類藥物聯(lián)合治療有部分反應,而另外3個貝伐單抗與卡鉑和紫杉類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病例報告顯示病情進展。最后,貝伐單抗與卡培他濱聯(lián)合治療也顯示出部分反應。除細胞毒化療外,一些EHE患者還接受了免疫調節(jié)藥物治療。一些病例報告評估了沙利度胺治療EHE的療效,其中3例患者表現為部分反應或病情穩(wěn)定,2例患者病情進展。一名無法切除的肝臟EHE患者接受了來那度胺治療,病情穩(wěn)定時間延長。較早的數據還評估了干擾素治療不可切除性肝EHE的效果,因為干擾素具有抗血管生成的特性。EHE是一種罕見的血管腫瘤,因此指導治療選擇的臨床數據非常有限。盡管數量不多,但進一步的特征研究表明靶向藥物有一定的療效,這已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因為病例報告可能表明一些EHE患者可以從中獲益。目前采用的一種治療策略是,一些肺-EHE過度表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阿帕替尼是一種特異性靶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于治療EHE的病例報告顯示了臨床和影像學反應。其他報告研究了索拉非尼(一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作為EHE的靶向治療,主要是在大塊肝病的情況下顯示出部分反應。帕唑帕尼治療了一名轉移至頸部和縱隔淋巴結、肺部和肝臟的EHE患者。該患者接受了2年的治療,PET掃描結果顯示,肺部和淋巴結轉移灶的PET反應明顯,肝臟病變也明顯改善。此外,還對mTOR抑制劑西羅莫司治療一小部分EHE患者的效果進行了評估。我們對接受西羅莫司治療的晚期和進展期EHE患者進行了回顧性研究。進行病理檢查和WWTR1重排的分子分析。西羅莫司用藥至不可接受的毒性反應或病情進展,并調整劑量以達到15-20納克/分升的目標血漿水平。共確定了18例患者,其中17例可進行反應評估。西羅莫司的平均日劑量為4.5毫克。EHE的最佳反應為1例部分反應(PR)、12例疾病穩(wěn)定(SD)和3例疾病進展(PD)。中位總生存期為16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12個月(1-45個月),其中4名患者在24個月時無進展。臨床獲益大于6個月)的比例為56%。在靶向治療和將新一代測序技術(NGS)納入治療策略的時代,人們對個性化治療方法尤其是罕見腫瘤的個性化治療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一份病例報告中,對腫瘤組織進行了NGS測序,發(fā)現參與DNA修復機制的ERCC1和XRCC1發(fā)生了顯著突變。因此,在該病例報告中,我們假設使用鉑類化療藥物可能有益(盡管該患者僅接受了手術切除治療)。不過,這可能從機理上說明了含鉑化療方案對這種疾病的療效。對于肝EHE患者,肝移植也是一種公認的治療策略。一項對59名接受肝移植的肝EHE患者進行的系列研究表明,在平均49個月的隨訪中,23.7%的患者出現了疾病復發(fā)。值得注意的是,肝外疾病和淋巴結受累對無病生存期(DFS)并無明顯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肝EHE的肝移植策略也有報道,并有長期存活的病例報告。在某些臨床情況下,手術、放療和全身化療等多模式療法可能會發(fā)揮作用。結論總之,EHE是一種罕見的血管腫瘤,臨床活動一般不活躍,但具有轉移潛力,有時臨床表現更具侵襲性。一直以來,這給診斷帶來了困難,難以將其與其他血管腫瘤區(qū)分開來。最近,反復出現的基因重排,即WWTR1-CAMTA1和不太常見的YAP1-TFE3的發(fā)現大大有助于EHE的診斷和分類。對無癥狀或局部疾病的治療可從觀察到手術切除,而轉移性疾病則可采用全身療法。除了細胞毒化療外,抗血管生成策略也可能對這種疾病有效。帕唑帕尼(pazopanib)和阿法替尼(afatinib)等新型靶向藥物已顯示出臨床療效;然而,還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研究來證明這些藥物對這種極為罕見的疾病具有療效。在理想情況下,可以通過算法來確定治療患者的適當途徑。一般來說,經驗豐富的腫瘤外科醫(yī)生和實體器官移植團隊應評估并確定局部疾病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一旦發(fā)生轉移,如果認為適合治療,則應與患者進行討論,以確定最合適的副作用情況以及如何最好地保持生活質量。由于缺乏已獲批準的治療方案,藥物的獲取將是當務之急,并可能成為限制因素。
劉斌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3月17日414
0
0
-
第十二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化療藥物的再認識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普外科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分析過化療藥物對于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作用,根據當時積累的經驗和對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研究,發(fā)現化療藥物對于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效果并不好,而且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免疫力下降、加速腫瘤的進展,因此不建議患者選擇化療。近2年來隨著病例數的顯著增加,我們發(fā)現有些化療藥物可以在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中發(fā)揮作用,這篇文章就化療藥物方面的一些新發(fā)現,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大約2年前我們所總結的化療病例中,大部分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案主要是兩大類:一、參照肉瘤的治療指南選擇化療方案,主要包括: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等藥物;二、參照消化道常見腫瘤的指南選擇化療方案,主要包括:奧沙利鉑、吉西他濱、卡培他濱等藥物。經過實際臨床結果檢驗,上述藥物在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中效果均不太好。近2年在我們的實際治療過程中,發(fā)現白蛋白紫杉醇+貝伐珠單抗或白蛋白紫杉醇+西羅莫司的治療方案,對于部分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下面為大家分享2例患者的治療情況。第1例女性患者,48歲時確診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19年1月行手術切除,術后僅2個月出現腫瘤復發(fā),復發(fā)部位在肝臟且逐漸增大。2022年6月患者出現腹痛癥狀,腹腔鏡檢查發(fā)現廣泛腹膜種植轉移。2022年7月開始西羅莫司+白蛋白紫杉醇治療,3周期后復查,肝內病灶穩(wěn)定,腹痛癥狀好轉。2022年12月復查,肝內病灶保持穩(wěn)定,治療方案調整為西羅莫司+短效干擾素維持。2023年5月患者復查,右側胸腔積液增多,同時右側胸痛明顯,考慮合并胸膜轉移,治療方案改為:西羅莫司+PD-1(替雷利珠單抗)+白蛋白紫杉醇,化療3個周期,右側胸腔積液略減少,2023年10月復查,右側胸腔積液明顯減少,且疼痛癥狀明顯緩解,計劃繼續(xù)使用該方案至8個周期后,改用西羅莫司+PD-1(替雷利珠單抗)維持治療。第2例女性63歲患者,2023年8月因胸悶查體發(fā)現右肺腫物合并右側胸腔積液及縱隔腫物,經穿刺活檢確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颊呒覍倬驮\于我的門診,治療方案建議使用白蛋白紫杉醇+貝伐珠單抗,隨后患者開始在當地醫(yī)院使用該方案治療,經過3個周期的化療后復查,顯示胸腔積液明顯減少,肺部病灶退縮,胸悶、胸痛癥狀明顯緩解,治療效果非常明顯,目前仍在化療治療中。經過近2年多的經驗總結,我們發(fā)現對于合并胸水、腹水、胸膜或腹膜轉移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西羅莫司單藥或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的效果均不好,而化療+靶向的治療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在這里有幾點再次提醒各位病友注意:第一、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具有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些患者病情可以非常輕,不需要做任何治療,而少部分患者病情可能非常嚴重、腫瘤快速進展,需要馬上采用化療+靶向治療,甚至還需要同時再聯(lián)合其他藥物的綜合治療模式,因此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要結合個體情況而制定;第二、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在腫瘤治療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就是多種類型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這種治療思路對于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而言同樣適用。通過我多年的研究和臨床經驗的積累,如果僅期待一個特效藥出現來解決所有患者的問題,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不符合科學規(guī)律。更現實可行的方案是對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不同嚴重程度的患者接受對其病情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而對于病情最嚴重的患者,多種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方案(化療+靶向+免疫)發(fā)揮作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目前我們團隊診治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已超過300例,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已超過200例,單中心的治療經驗肯定是全球范圍內最豐富的。依據我們的經驗,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是一定要個體化的,千萬不能盲目的參照別人的治療經驗,更不能參照其他腫瘤類型的治療經驗。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2月16日2822
4
23
-
第十一期: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 西羅莫司+短效干擾素的優(yōu)勢療效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普外科?在我們之前的病例分享中,曾經分享過一例左肝巨大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病例分享,第7例),因為同時合并肝內多發(fā)轉移,無法行手術治療。該患者在穿刺活檢確診是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后,開始了西羅莫司+短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腫瘤出現明顯的縮小,同時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這位患者是我們第1例使用西羅莫司+短效干擾素聯(lián)合治療的患者,也正是基于這例患者良好的治療效果,陸續(xù)才有更多的患者接受了此治療方案。西羅莫司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臨床研究是歐洲學者最先進行報道的,2016年國學學者首先報道了17例患者使用西羅莫司的結果,2021年再次報道了38例患者使用西羅莫司的臨床結果。單藥西羅莫司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疾病控制率較高(75.7%),但腫瘤縮小的比率較低,僅為10%左右。短效干擾素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臨床研究結果,由我們團隊在2021年進行了報道,我們總結了42例患者使用短效干擾素后的治療效果,其中疾病控制率81%,腫瘤縮小率52.4%,均好于西羅莫司。但在我們實際臨床觀察中發(fā)現,單藥短效干擾素的起效較慢,對于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治療效果并不好。而且由于前期研究患者選擇偏倚造成的誤差,單藥短效干擾素的有效率(出現腫瘤縮?。┮陀谖覀冎暗奈墨I報道。西羅莫司的藥物機制本身是mTOR抑制劑,在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時可以作為一種靶向藥物使用;而短效干擾素是免疫刺激因子,與西羅莫司共同使用可以形成協(xié)同治療的效應。因此從2022年開始,對于一些病情較重或進展較快的患者,我們開始建議西羅莫司聯(lián)合短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共有40名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在我們中心接受了西羅莫司+短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其中79.3%的患者出現了腫瘤縮小,37.9%的患者腫瘤直徑縮小超過了百分之三十,達到了PR的治療效果(圖1)。有1例老年男性患者,確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時,肝內有多發(fā)病灶且病灶范圍非常大,患者觀察了5個月未做任何治療,觀察期間病灶明顯進展。來我們中心就診后,開始采用西羅莫司+短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腫瘤隨即明顯縮小,治療11個月后腫瘤完全消失,達到臨床治愈的效果(圖2)。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已總結成專業(yè)醫(yī)學論文,該論文已被《TherapeuticAdvancesinMedicalOncology》雜志接收,將于近期發(fā)表。西羅莫司聯(lián)合短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也有一些副作用,最常見的是白細胞減低,大部分患者在使用該方案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白細胞減低,但很少有患者會因此而中斷治療。該治療方案是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治療領域近年來最大的研究進展,多年來我一直在關注國外對于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的研究進展,除我們報道的臨床研究外,尚無其他病例數較多的、治療效果較好的臨床藥物研究報道。據我們預測,該治療方案有望成為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案。對于該治療方案能否在其他部位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中發(fā)揮作用,目前尚無確切結論,仍需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驗證。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2月15日1338
1
14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診治進展-第4期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本期分享的是一篇2015年發(fā)表于《TherapeuticAdvancesinMedicalOncology》上關于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文獻報道。該研究報道了1例肝肺多發(fā)病灶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情況。該患者為一名56歲的美國女性,2007年檢查發(fā)現肝、肺多發(fā)病灶,肝內病灶更明顯,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經第一次肝臟穿刺活檢,病理并未給予明確的診斷,僅考慮是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患者隨后進行了順鉑+吉西他濱的2周期化療,治療后病灶無變化,又將化療方案調整為順鉑+紫杉醇,病灶依然無變化。因為病灶穩(wěn)定,患者選擇先暫停治療,并觀察了14個星期,觀察期間肝臟病灶出現進展。隨后,患者對第一次肝臟穿刺的病理切片進行了會診,會診結果考慮為“膽管細胞癌”,基于此診斷,患者開始口服卡培他濱治療。在單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的1年內,患者肝內病灶保持穩(wěn)定,雖有選擇停藥觀察,但觀察4個月后,肝內病灶再次出現進展。隨后患者進行了第2次的肝臟穿刺活檢,依然診斷為“膽管癌”,并開始用索拉菲尼治療。6個月后,由于索拉菲尼的副作用較大,患者選擇停藥觀察。接下來4年的時間里,患者未用任何治療,但逐漸出現右上腹的疼痛,復查CT提示肝內病灶進展。患者此時進行第3次肝穿刺活檢,病理最終確診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由于之前口服卡培他濱期間病灶穩(wěn)定,患者開始再次口服卡培他濱治療,并同時聯(lián)用貝伐珠單抗。經過6個月的治療,病灶有縮小趨勢。從這名患者復雜曲折的診斷、治療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上皮樣血管內皮瘤作為一種極其罕見的血管源性腫瘤,即使是病理診斷,也容易出現誤診,并由此導致不適宜的化療,歐美等醫(yī)療發(fā)達國家,同樣會出現這種情況。該名患者多年來歷經3次肝臟穿刺活檢,才最終確診,診斷過程可謂十分曲折。這種情況在國內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中也很常見,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在有診斷經驗的病理科進行會診,甚至多次的活檢取材,才能最終確診。該患者的治療過程也很復雜、曲折,從她的治療過程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靜脈化療階段,患者先后采用了卡鉑+吉西他濱、卡鉑+紫杉醇兩種方案,化療期間病灶穩(wěn)定;第二階段:口服化療藥物,患者曾口服卡培他濱治療1年,1年中病灶始終保持穩(wěn)定,而停藥后腫瘤再次出現進展,提示卡培他濱有一定抑制腫瘤進展的作用;第三階段:口服化療+靶向藥物,患者經過6個月的卡培他濱+貝伐珠單抗的治療,腫瘤出現縮小,這為我們提供了可參照的治療經驗。在既往的文獻報道和我們實際的經驗中,靜脈化療藥物如:卡鉑、奧沙利鉑、吉西他濱、紫杉醇等,對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效果均較差,且副作用很大,患者很難長期使用,而白蛋白紫杉醇對部分患者有效果。貝伐珠單抗作為一種抗VEGF的單克隆抗體,曾有報道其與化療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可以使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病灶縮小。本文所介紹的這篇報道,為我們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卡培他濱可以作為聯(lián)合治療中的一種化療藥物進行嘗試。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我認為能從單藥治療中獲益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僅占一小部分,病情處于進展期的患者,其治療方案應該是多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尤其是病灶進展速度較快的患者。如本文獻報道中所陳述的觀點,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個體差異極大,而治療方案也應該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文獻來源:LauA,MalangoneS,GreenM,BadariA,ClarkeK,ElquzaE.Combinationcapecitabineandbevacizumabinthetreatmentofmetastatic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TherAdvMedOncol.2015Jul;7(4):229-36.doi:10.1177/1758834015582206.PMID:26136854;PMCID:PMC4480525.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2月24日823
3
12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診治進展-第3期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本期分享的是一篇2021年發(fā)表《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上關于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文獻報道。該研究回顧性總結了1998年至2020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診斷、治療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的資料。該研究共納入58例患者,診斷時的平均年齡在51歲,其中原發(fā)部位在肝臟的占33%、軟組織占29%、后面依次是肺14%、骨9%、縱隔9%。對于局部型的患者(未出現其他器官轉移),約89%在其治療過程中曾接受過外科相關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肝移植等;對于合并其他器官轉移的患者,約56%的患者也曾接受過外科相關治療。59%的合并多器官轉移的患者接受過各種類型的藥物治療,包括:帕唑帕尼、曲美替尼、達卡巴嗪、阿霉素、貝伐珠單抗、紫杉醇、替莫唑胺、環(huán)磷酰胺、索拉菲尼等。所有患者整體的1年生存率89%,5年生存率68%,10年生存率64%。按原發(fā)部位來分別統(tǒng)計,軟組織的預后最好,肺和縱隔的預后最差,而肝臟和骨原發(fā)的居中。作者進一步分析了腫瘤大小與疾病預后的關系,結果顯示患者預后與腫瘤大小無關。從這篇文章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確實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腫瘤,斯坦福大學作為美國頂級的醫(yī)學研究中心,20多年間也僅有58例患者。該腫瘤可以發(fā)生在全身的各個器官,如肝臟、肺、骨、軟組織等,從我本人目前接診過的近200例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的情況來看(肝臟原發(fā)約150例,其他部位約50例),肝臟肯定是最常見的原發(fā)部位,與該文章中的報道一致,但排名第二位的是肺,后面依次是骨、軟組織、縱隔等。在長期的隨訪和治療中,我發(fā)現肺原發(fā)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預后最差,而肝臟的預后最好,原因一方面是和疾病本身的惡性程度有關,另一方面也和藥物治療的有效性有關。目前肝臟原發(fā)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整體藥物治療效果要好于肺原發(fā)的患者。從該研究納入患者所接受的藥物治療方案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藥物治療是很混亂的,各種方案都在嘗試,而作者又沒有明確的指出使用哪一種藥物或哪一種化療方案的患者出現了腫瘤的縮小,這是該研究的主要缺陷。從該研究總結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外科手術+各種靶向藥物或化療方案的嘗試,最終獲得的整體5年生存率僅為68%,遠低于目前在我這里長期隨訪治療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群體的總體結果,我們目前整體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從我多年診治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經驗來看,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已有局部轉移或遠處轉移,手術無法切除所有病灶,反而可能會導致疾病進展的加速。不只是肝臟原發(fā)的如此,而是所有原發(fā)部位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均有這個問題。很多原發(fā)部位在肺、骨的患者,手術后出現了局部疼痛癥狀加重和疾病進展加速。因此對于絕大多數患者,規(guī)避不適宜的手術治療是首先要注意的。其次,對于藥物治療的選擇,盡量避免無任何治療經驗的盲目嘗試,如果某個藥物曾有患者使用后出現腫瘤縮小,那該藥物可以作為備選方案。單純借鑒其他腫瘤的治療方案而沒有實際有效的治療病例,這種方式在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方案選擇中是不可取的,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文獻來源:YurkiewiczIR,ZhouM,GanjooKN,CharvilleGW,BolledduS,LohmanM,BuiN.ManagementStrategiesforPatientsWith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ChartinganIndolentDiseaseCourse.AmJClinOncol.2021Aug1;44(8):419-422.doi:10.1097/COC.0000000000000827.PMID:34028371.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2月10日962
3
7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診治進展-第2期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本期分享的是一篇2021年發(fā)表在《WorldJournalofSurgery》上的關于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文獻報道,其研究數據來源于美國SEER數據庫,對象為2004年至2016年在該數據庫中登記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研究者共收集到353名患者的資料,其中185名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其余患者未進行手術治療。研究者比較了手術組與非手術組之間的生存率差異,手術組的1年生存率為86.6%,5年生存率為75.2%,而非手術組的1年生存率為61.0%,5年生存率為37.4%。該研究的結論是手術組的遠期效果要優(yōu)于非手術組。同時該研究分析了與疾病遠期預后相關的危險因素,年齡大于65歲以及腫瘤直徑在10cm以上都是疾病遠期預后不好的危險因素。以上是該研究的主要結論,但結合我多年在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領域的診治經驗,對于該研究的主要結論其實是很難完全認同的。從我目前診治和隨訪過的近150例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來看,絕大多數患者在發(fā)現時均為肝內多發(fā)病灶,且很多患者同時伴有肝外轉移病灶(肺、骨、脾等)。因此絕大多數患者在診斷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時已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由于影像評估的不準確性,很多患者手術前并未能準確評估出所有的病灶,或者有很多小病灶無法在影像檢查中顯示。部分患者在當地醫(yī)院接受了非根治性手術(未能完整切除所有病灶),術后短期之內就出現了腫瘤復發(fā),而且腫瘤進展加速。單發(fā)病灶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僅為極少數。從目前在我這里長期隨訪治療的患者統(tǒng)計出的數據來看,手術后獲得長期腫瘤無復發(fā)患者的比例小于10%,可見絕大多數患者無法通過外科手術解決問題。該研究的數據來源于SEER數據庫,與前一篇報道相似,所有來源于數據庫的研究都有明顯的優(yōu)缺點,優(yōu)點是數據量相對大,分析出的數據可能更有代表性;但缺點也同樣明顯,包括數據不齊整、治療方案不一致等。該研究結論顯示出非手術組生存率很低,其重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非手術組患者本身病情更嚴重,因此無法手術,預后也更差;第二、非手術組患者的藥物治療或其他治療方案不統(tǒng)一,導致治療結局不佳。SEER數據庫并不提供每個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因此也就無法分析出哪種藥物可能有效或無效。該研究結論中最大的提示在于分析了與該疾病預后相關的危險因素,結合我自身多年的經驗,對于這些結論表示認同。高齡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對低下,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進展容易更快,而且對藥物治療的效果相對更差且副作用更重。而腫瘤大小和數量也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文章中提出的年齡>65歲和腫瘤直徑>10cm兩條標準是否準確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患者的預后應該與年齡和腫瘤負荷(大小和數量)相關。綜合來看,該篇文章提出的手術治療優(yōu)勢,對于絕大多數患者而言是難以實現的,而能使大多數患者受益的治療方案肯定是根據其疾病特點所制定的個體化的藥物治療策略,這就要求醫(yī)生有豐富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診治經驗,而不是單純的套用其他類型腫瘤的治療方案。文獻來源:ChahrourMA,KhachfeHH,HabibJR,El-AsmarR,SaifiO,JamaliFR.TreatmentandPrognosi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ASEERDatabaseAnalysis.WorldJSurg.2021Sep;45(9):2886-2894.doi:10.1007/s00268-021-06165-6.Epub2021May17.PMID:33999226.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1月19日853
5
11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診治進展-第1期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血管源性腫瘤,雖然經過我個人多年的經驗積累,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們總體的治療效果,但目前在治療方面仍有很多未解答的問題或不滿意的方面。為了更好的推進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相關研究的進展,我一直在持續(xù)、密切地關注國際上相關的研究進展,接下來我會定期和各位病友分享國際上最新的關于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診治進展。2022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外科MicheleMolinari醫(yī)生團隊在《HPB》雜志上報道了一篇回顧性研究結果。該研究的數據來源為美國國家癌癥數據庫(NationalCancerDataBase,NCDB),作者統(tǒng)計了2004年至2018年間在該數據庫中記錄在案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年齡>18歲),共有334名。根據患者接受治療方案的不同,將他們分為四個組:第一組,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療,只是定期隨訪觀察或使用了化療(共218名,65.2%);第二組,患者接受了射頻治療(共7名,2.0%);第三組,患者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共74名,22.1%);第四組,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治療(共35名,10.4%)。全部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57%,10年生存率為24%。肝移植組患者的生存率最高,5年生存率為62%,10年生存率為35%;而射頻組的患者生存率最低,5年生存率為0%,全部7名患者均在5年內死亡。觀察和化療組患者5年生存率為63%,10年生存率為23%,優(yōu)于外科手術切除組(5年生存率為52%,10年生存率為20%)。但由于數據來源是數據庫(包含美國國內1500家醫(yī)院),其具體化療方案并不是統(tǒng)一的,對于哪種藥物可能有效也并未提及。從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與我之前分享的多篇文章中所表述的觀點一致,射頻治療對于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非常不適合的,接受射頻治療的患者遠期效果很差。我們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中,也見到了多例患者在射頻治療后疾病出現了加速進展。而外科手術也有同樣的問題,因為大多數患者發(fā)現時肝臟已有多發(fā)病灶,難以根治性手術。即使手術切除了,術后也極易出現復發(fā)。從該研究的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外科手術切除后的總體生存率并沒有觀察和化療組好,手術在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中并沒有顯示出優(yōu)越性。雖然移植組的整體生存率是最好的,但與觀察和化療組的生存率差異并不顯著。結合我個人對近150例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經驗,我認為即使是該文獻報道的治療效果最好的肝移植組患者,其5年生存率仍然是很低的。經個人初步估算,目前在我這里長期隨訪和治療的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在90%左右,遠遠優(yōu)于該文章所報道的整體生存率和肝移植組的生存率。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治療結果,其首要因素是幫助患者們規(guī)避了不適宜的治療方案。這篇研究的結論再次印證了我之前在多篇文章中反復分享的觀點,即外科手術和射頻治療都不適宜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第二,就是我們所倡導分級分層的治療方案。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疾病嚴重程度有很大差異,患者并不能按照同一個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而是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就要求主診醫(yī)生具有豐富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診治經驗。以其他類型腫瘤的治療方案來套用到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治療方案中,是非常不可取的。文獻來源:KaltenmeierC,StacchiottiS,GronchiA,SapisochinG,LiuH,AshwatE,GunabushanamV,ReddyD,ThompsonA,GellerD,TohmeS,ZureikatA,MolinariM.Treatmentmodalitiesandlong-termoutcomesofhepatichemangioendotheliomaintheUnitedStates.HPB(Oxford).2022Oct;24(10):1688-1696.doi:10.1016/j.hpb.2022.03.013.Epub2022Apr14.PMID:35504832.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1月06日1134
6
16
-
病例分享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第9例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病史簡介:患者女性,47歲,2020年6月因甲狀腺腫物于當地醫(yī)院住院治療,檢查時發(fā)現肺部及肝部占位,行肺部穿刺活檢確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外院建議使用安羅替尼治療。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患者服用安羅替尼治療1年(劑量12mg/天,1次/天,服用14天,休息7天)。至2021年7月復查,肝內病灶、肺部病灶均有進展,如下圖所示:2021年9月患者通過好大夫在線與我聯(lián)系,由于疫情原因不方便來北京就診,遂將資料郵寄給我。詳細看過資料后,建議患者停用安羅替尼,改用干擾素治療。2021年10月患者開始干擾素治療,治療期間無嚴重不良反應。隨訪至2022年3月(干擾素治療6個月),肝內病灶仍有增大,如下圖所示:考慮到單藥干擾素治療效果不好,建議患者治療方案改為西羅莫司+干擾素治療?;颊?022年3月開始加用西羅莫司,無嚴重不良反應。隨訪至2022年6月(西羅莫司+干擾素治療3個月),肝內病灶出現明顯縮小,如下圖所示:病例點評:該患者的治療過程相對曲折,在疾病確診的時候就合并有肺轉移,同時肝內為多發(fā)病灶,因此只能考慮藥物治療。安羅替尼作為一種靶向藥物目前在臨床上常被用來治療各種類型的肉瘤,但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與肉瘤并不屬于同一種病理類型。雖然之前我們介紹過1例患者(第8例),服用安羅替尼治療2年,肝內病灶基本保持穩(wěn)定,但在我對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多年的診治經驗中,大多數嘗試過安羅替尼的患者,治療效果均不理想,而干擾素可以作為一種協(xié)同藥物,可以增強靶向藥物的療效。我們之前報道過單藥干擾素治療42例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超過50%的患者出現腫瘤縮小,還有超過20%的患者能保持穩(wěn)定,不過仍有20%左右的患者單藥干擾素治療期間腫瘤會出現進展,該患者就屬于此種類型。在之前分享的1例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第7例),我們可以看到西羅莫司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可以有更顯著的臨床效果。因此在發(fā)現該患者使用單藥干擾素效果不理想后,馬上建議其聯(lián)合使用西羅莫司?;颊咴诼?lián)合使用西羅莫司和干擾素3個月后,肝內病灶即出現明顯縮小,效果非常好,而且患者并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該患者的治療經過顯示,對于單藥干擾素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而言,及時聯(lián)合使用西羅莫司是一種更合適的治療方案。同時,對于本身病灶范圍較大的患者,目前我會直接建議使用西羅莫司+干擾素,從實際臨床效果來看該聯(lián)合治療方案比單藥干擾素治療起效更快。不過每一個患者情況不同,治療方案是選擇單藥干擾素?還是西羅莫司+干擾素?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而決定,并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7月07日1606
3
12
-
第九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 肝臟核磁特點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普外科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肝臟腫瘤,其生物學行為的差異可能導致患者預后存在巨大差異。大多數患者的肝臟病灶,都是在超聲或CT檢查時偶然發(fā)現的,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且腫瘤進展相對緩慢。盡管已有學者報道了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核磁影像特征,但大多數研究均是單個病例的報道或小樣本病例的研究,其結論缺乏全面性。同時臨床上影像診斷出現誤診的情況非常普遍,很多患者被誤診為轉移性腫瘤或膽管細胞癌,甚至有患者因此接受了不適合的治療。因此非常有必要通過分析大樣本患者的核磁影像資料,總結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獨特的核磁影像特征,并與其他疾病進行對照研究,總結與其他疾病進行鑒別診斷的要點。我們通過對57名資料齊備的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的核磁影像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發(fā)表在歐洲放射學會官方期刊《InsightsintoImaging》。據我們所知這是迄今為止最大樣本量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核磁影像特征研究。既往研究報道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核磁特征包括:病灶融合、包膜下病灶、包膜回縮、棒棒糖征和靶征等,本研究中證實上述影像特征均可出現在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中,而且這些特征均與病灶大小有關。雖然既往文獻報道病灶融合、包膜下病灶是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現,但我們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肝臟轉移性腫瘤也常出現類似情況,因此上述兩項影像表現難以作為特征性核磁表現進行鑒別診斷。而包膜回縮是另一項文獻報道的影像特征,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約60%患者會出現此影像特征,而肝轉移性腫瘤很少出現這種表現,因此肝臟包膜回縮可以作為一個較好的診斷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影像特征。圖1:4名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核磁表現,肝臟病灶導致肝包膜內陷(白色箭頭)。(圖片來源LiuXL,etal.MRIappearance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aretrospectivestudyof57patients.InsightsintoImaging.2022,13:65)在本研究前,曾有學者報道了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可以出現“棒棒糖征”,它所描述的是兩種結構的組合:對比增強圖像上清晰的腫瘤(視為“糖果”)和突然截斷的靜脈(視為“棒”)。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66.4%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出現“棒棒糖征”,而且“棒棒糖征”的發(fā)生也與病變的大小有關,大于5cm的肝臟病灶的“棒棒糖征”發(fā)生率最高。同時肝臟轉移性腫瘤病灶極少出現“棒棒糖征”,因此“棒棒糖征”可以作為有效的鑒別診斷特征。圖2:4名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核磁表現,均出現“棒棒糖征”,黑色箭頭指示處為病灶(“糖”)截斷血管(“棒”)的地方。(圖片來源LiuXL,etal.MRIappearance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aretrospectivestudyof57patients.InsightsintoImaging.2022,13:65)文獻報道“靶征”也是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影像特征,它由硬化的纖維中心、細胞增生層和腫瘤與肝實質之間的狹窄無血管區(qū)形成。雖然在不同的核磁序列圖像上均可以發(fā)現“靶征”,但T2W期和門脈期的“靶征”發(fā)生率較高。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靶征”的發(fā)生也與病變的大小有關,2-5cm的病灶出現“靶征”的概率最高。但是“靶征”在肝轉移性腫瘤中也很常見,因此僅憑單一核磁序列出現靶征,難以診斷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但是絕大多數肝轉移性腫瘤僅在一個核磁序列上出現“靶征”,而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可同時在多個核磁序列出現“靶征”,因此T2W期和門脈期同時存在“靶征”可以作為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一個核磁影像特征。圖3:a、b為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核磁影像,T2相及門脈期均可見“靶征”;c、d為肝轉移性腫瘤患者核磁影像,T2相可見“靶征”,而門脈期沒有“靶征”出現。(圖片來源LiuXL,etal.MRIappearance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aretrospectivestudyof57patients.InsightsintoImaging.2022,13:65)綜上所述,肝臟包膜回縮和“棒棒糖征”是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核磁影像特征,而大于5cm的病灶有更高的可能性出現這些征象。由于兩者在肝轉移性腫瘤患者中很少出現,包膜回縮和“棒棒糖征”可用于快速鑒別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由于肝轉移性腫瘤患者核磁影像也可出現“靶征”,因此單一序列出現“靶征”并不足以進行鑒別,而T2W和門脈期圖像上同時出現“靶征”可做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核磁影像特征。雖然本研究基于大樣本的影像資料研究,但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我也發(fā)現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核磁影像具有多樣性,部分患者的核磁影像缺乏特征性的表現,最終仍需病理活檢進行確診。但該研究結果有助于提高臨床醫(yī)生尤其是影像科醫(yī)生對該病的認識,也有助于減少臨床誤診的發(fā)生。參考文獻:1.LiuXL(本文作者),etal.MRIappearance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aretrospectivestudyof57patients.InsightsintoImaging.2022,13:652.KimEH,etal.CTandMRIimagingfinding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s:emphasisonsinglenodulartype.AbdomImaging.2005,40(3):500-509.3.PaolantonioP,etal.MRI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HEH).JMagnResonImaging.2014,40(3):552-558.4.LeeJH,etal.Magneticresonancefinding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emphasisonhepatobiliaryphaseusingGd-EOB-DTPA.AbdomRadio(NY).2017,42(9):2261-2271.5.LinJ,etal.CTandMRIdiagnosi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HepatobiliaryPancreatDisInt.2010,9(2):154-158.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4月17日1302
1
14
-
病例分享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第8例
劉笑雷??????中日友好醫(yī)院病史簡介:患者女性,36歲,2019年5月發(fā)現右側尺骨占位,于當地醫(yī)院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經上級醫(yī)院病理會診,確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進一步行胸部及腹部影像學檢查,發(fā)現肺部及肝部多發(fā)病灶,同時左側髂骨也有病灶,考慮全身多發(fā)轉移,肺部病灶如下圖:2019年9月患者于外院就診,建議口服安羅替尼治療,治療期間病灶保持穩(wěn)定,無明顯增大,但也未見腫瘤縮小,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肝內病灶情況如下圖:2021年9月患者來我門診就診,在對病情進行詳細分析后,考慮目前安羅替尼治療效果為穩(wěn)定,副作用尚可耐受,建議繼續(xù)維持安羅替尼治療,同時加用干擾素治療。安羅替尼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3個月后,肝內病灶即出現明顯縮?。ㄈ缦聢D)?;颊吣壳熬S持該治療方案。病例點評:該患者最初確診部位為骨,進一步檢查發(fā)現全身多處病灶。從患者各處病灶的影像學特征來看,原發(fā)部位在肝臟,同時合并肺、骨轉移可能性最大,有以下兩點原因:1.肝臟原發(fā)合并肺、骨轉移更常見;2.肝臟病灶比肺、骨病灶更嚴重?;颊咴诖_診后治療上選擇了安羅替尼,安羅替尼為治療軟組織肉瘤的靶向藥物之一,也經常有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被推薦按使用安羅替尼。從我多年來觀察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的經驗來看,安羅替尼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總體有效率不高。其實對于各種靶向藥物,包括:西羅莫司、安羅替尼、阿帕替尼等,其單藥治療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共同特點是縮瘤率較低,即使治療有效,大多數也是腫瘤保持穩(wěn)定,極少數患者會出現腫瘤縮小。這種現象在國外針對西羅莫司的臨床研究中已經被證實了,只有10%左右的患者使用西羅莫司后腫瘤出現縮小。干擾素單藥治療雖然起效較慢,但治療后腫瘤縮小的比例很高,我們既往報道的研究結果,有超過50%的患者出現腫瘤縮小或消失,效果優(yōu)于靶向藥物。而靶向藥物聯(lián)合干擾素的方案,很可能會進一步提高腫瘤縮小的概率,同時更快的起效。在這個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我們可以很直觀的觀察到這種現象,患者在最初使用安羅替尼的2年中,病灶只是保持穩(wěn)定,無明顯縮小。而加用干擾素治療后,3個月即出現腫瘤的明顯縮小,效果非常明顯。因此對于病情處于進展期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患者,靶向藥物聯(lián)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是首選。因為目前西羅莫司的臨床證據多于安羅替尼,因此還是首先推薦使用西羅莫司聯(lián)合干擾素的治療方案。如果患者已經在使用單藥靶向藥物(安羅替尼、阿帕替尼等)治療,且疾病處于穩(wěn)定期,則可以考慮加用干擾素治療,以進一步提高有效率。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3月26日1840
2
17
相關科普號

劉笑雷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笑雷 副主任醫(yī)師
中日友好醫(yī)院
普外科·肝膽胰外科二部
1123粉絲7萬閱讀

許清泉醫(yī)生的科普號
許清泉 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泌尿外科
4077粉絲43.1萬閱讀

孫平醫(yī)生的科普號
孫平 副主任醫(yī)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
肝膽外科
175粉絲5.8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劉笑雷 副主任醫(yī)師中日醫(yī)院 普外科·肝膽胰外科二部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9票
膽結石 6票
肝血管瘤 2票
擅長:血管內皮瘤 肝血管瘤 膽管癌 膽囊癌 胰腺癌 肝癌 -
推薦熱度4.1孫馨 副主任醫(yī)師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骨腫瘤科
骨肉瘤 1票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1票
擅長: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 -
推薦熱度4.0李孝遠 副主任醫(yī)師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腫瘤內科
肺癌 2票
腎上腺腫瘤 1票
賁門癌 1票
擅長:多種實體腫瘤如肺癌、消化道癌、頭頸部腫瘤、泌尿系腫瘤等診治,癌痛控制、營養(yǎng)支持等姑息治療,以及腫瘤生存者長期生存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