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2015: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年度進展
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C)是治療膀胱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多年來,接受 RC 的患者預后未見較大幅度的改善。近年來,由于對高危 T1 期膀胱癌的優(yōu)化治療、圍手術期的化療以及機器人的應用,使得 RC 患者看到一絲曙光。 荷蘭的 Witjes 教授對 2015 年 RC 以及輔助化療 / 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作了言簡意賅的綜述,發(fā)表在近期 Nature Reviews Urology 上。 論題一:何時行 RC,何種術式更佳? 對于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NMIBC)的患者,哪些患者需要盡早行 RC,而不是電切和膀胱灌注,是困擾泌尿外科醫(yī)師的一大問題。有研究表明,由 NMIBC 進展成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者,腫瘤特異性死亡率(CSM)是那些初診時即為 MIBC 的患者的 2 倍。因此,早期識別 NMIBC 中的高?;颊撸瑢⑹敲谀蛲饪平酉聛淼难芯恐攸c。 今年有學者回顧性的分析總結了影響 T1NMIBC 患者預后的諸多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癌腫在黏膜下層的浸潤深度是疾病進展和 CSM 的重要指標。此外,存在原位癌、已有淋巴血管浸潤、未使用卡介苗、腫瘤越大、年齡越大,也都提示著更差的預后。這一結果啟示:是否可以對擁有高危預后因素的患者及早行 RC 治療? 假定患者已決定接受 RC,那么問題來了,是選用傳統(tǒng)的金標準—開放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ORC),還是新興的機器人輔助下的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ARC)呢?2015 年有兩篇重要的文章提到了這點。 Novara 教授等系統(tǒng)評價了這兩種術式后發(fā)現(xiàn),盡管 RARC 的手術時間要比 ORC 長 1~2 小時,但失血量更少,住院天數(shù)短 1~1.5 天,而且低級別并發(fā)癥少于 ORC 。然而,由于該系統(tǒng)評價納入的文獻質量欠佳,Witjes 教授認為從這些文獻獲得的證據(jù)水平也不高。 Bochner 教授等進行的一項類似的 RCT 結果則更令人信服。在該研究中,60 名患者行 RARC,58 名患者予以 ORC。接受兩種術式的患者在術后 90 天內并發(fā)癥并無差異,但 RARC 組失血量比 ORC 更少。然而,由于 RARC 手術本身的花費更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該術式的優(yōu)勢。 基于上述結論,Witjes 教授指出,拋開經濟因素,RARC 或能超越 ORC。但他同時強調,不管是 RARC 還是 ORC,一名外科醫(yī)師擁有的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手術技巧,才是真正能讓患者獲益的關鍵。 論題二:輔助化療 / 新輔助化療在接受 RC 患者中的使用情況和療效 為盡可能降低病情耽誤,通常泌尿科醫(yī)師傾向于優(yōu)先行 RC,而不是新輔助化療。但根據(jù) Reardon 教授等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2006~2010 年間在圍手術期使用化療的患者增加了 40%,尤以新輔助化療為主。 Svatek 教授等稱,新輔助化療能使已行 RC 的高危 MIBC 患者(T ≥ 3 或者 N+)獲益,5 年生存率可達 32.8%。至于何種新輔助化療方案更優(yōu),有研究提示 MAVC(甲氨蝶呤、長春堿、阿霉素和順鉑)和 GC(吉西他濱和順鉑)兩種方案并無差別。 Sternberg 教授等發(fā)表的一篇文章,比較了 RC 術后立刻行輔助化療(141 例)和延遲行輔助化療(143 例)兩組的生存情況。經過 5.2~8.7 年的隨訪,立刻行輔助化療組的 5 年疾病無進展(PFS)率明顯優(yōu)于延遲組(47.6% 比 31.8%)。研究同時還發(fā)現(xiàn)骨髓抑制等毒副反應發(fā)生率在延遲組也更高。這都與目前指南里及早行輔助化療能改善患者預后的意見一致。 最后,Witjes 教授總結道,今年關于 RC 以及圍手術期化療研究進展的每一小步,都是膀胱癌領域的一大步。我們也期待明年這個時候,能有更多新的突破,為膀胱癌患者帶來福音。
劉暢 遼源市中醫(yī)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