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進展快,治療手段少,預后差,一旦確診,對患者打擊沉重,如果沒有手術,多數患者生存不超過一年。但臨床上偶爾也能遇到存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胰腺癌”患者.究竟是治療的奇跡還是診斷的誤判?上海長征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王儉胰腺癌術前診斷主要靠影像學。CT是公認的最佳技術,“胰腺腫塊、肝臟/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局部血管侵犯”是診斷胰腺癌的主要影像學指標。至于這些指標有哪些具體評判標準,還需與哪些疾病鑒別,則少有系統(tǒng)研究?,F就胰腺癌與良性非腫瘤性胰腺病變影像鑒別談幾點體會。1 胰腺癌相關影像表現鑒別1.1 胰腺腫塊 胰腺腫塊是胰腺癌診斷的影像學基礎,也見于多種其他胰腺疾病。典型的胰腺癌表現為胰腺內邊緣模糊、膨脹性生長的實質性腫塊,其遠端胰腺多有水腫性胰腺炎并主胰管輕度增寬.腫瘤內和腫瘤遠端一般沒有大面積壞死,增強掃描,腫瘤實質部分呈“延遲強化”。表現為胰腺腫塊的良性非腫瘤性病變有胰頭炎性結節(jié)、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腫瘤性胰頭炎、局限性急性胰腺炎、胰腺內假性囊腫、胰腺分裂相關胰腺炎、慢性硬化性胰腺炎、不均勻脂肪沉積、胰腺發(fā)育異常等,這些病變多為炎性。少數與解剖異常和退變相關,只要診斷明確,治療得當,多數能治愈。影像學上,上述病變可呈實質性或囊實性.由于病理基礎不同,其影像表現形式多樣.但下述表現仍有提示價值(可單獨出現也可聯合出現):實性腫塊:① 體積較大,膨脹性生長,質地均勻;② 動態(tài)增強掃描,腫塊呈“漸進式”強化,延遲像強化幅度比正常胰腺組織高;③ 平掃及增強掃描,增大的胰頭信號/密度正常,梗阻點局部未見明確腫塊。梗阻點遠端胰腺體尾部明顯萎縮、胰管擴張:④ 病變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胰腺組織相互滲透,胰管自由穿行于“病變”內而無明顯的梗阻性擴張。囊性腫塊:① 腫塊內有明顯的管狀結構和壞死囊變;② 可伴有明顯的胰周病變;⑧ 腫塊內部及其遠端胰腺大面積毀損.增強掃描不強化或延遲強化,若伴胰周廣泛纖維化、肉芽腫病變,則診斷意義更大。1.2 胰周、腹膜后病變“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大血管侵犯”常被解讀為胰腺癌沒有手術機會的標志。本人研究表明.這些表現與胰腺炎形成的胰周炎性肉芽腫和腹膜后纖維化表現極為相似. 若胰周病變范圍很大且邊緣模糊.而胰腺內見不到明顯腫塊或胰腺內病變遠比胰腺旁病變小,經半年以上隨訪,這些病變無明顯進展甚至有所縮小,且始終沒有肝轉移,無論從臨床還是生物學行為上講,均應考慮良性可能。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繼發(fā)于脾靜脈閉塞.表現為胃大彎側靜脈明顯迂曲、擴張,嚴重者可見到胃壁增厚、水腫,灌注減低現象。研究表明,嚴重的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與重度急/慢性胰腺炎關系密切,而胰腺癌引起的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不僅發(fā)生率較低,程度也較輕,本人遇6例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其中5例嚴重者經隨訪都與慢性胰腺炎有關。1.3 肝轉移胰腺癌肝轉移表現為肝內多發(fā)圓形實質性病灶,增強掃描有邊緣強化,不難診斷。由于肝轉移出現早且變化快.可作為胰腺癌輔助診斷指標。本人隨訪發(fā)現。伴有肝轉移者多數沒有胰周、大血管廣泛侵犯,這種現象有否普遍鑒別意義。還有待大樣本、長期隨訪證實。經EST或支架置入減黃、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或長期患病、體質明顯下降者,偶可出現膽管炎和膽管周圍膿腫.后者在不成熟期或吸收期的影像表現與肝轉移類似。但經有效抗炎后復查.一般都能明確診斷。2 從胰腺癌隨訪想到的“胰腺癌”手術切除率僅9%.切除者的中位生存時間20個月,不能手術者10~12個月,有轉移者僅4~6個月??偟?年生存率不超過5%”。由于取標本難,多數患者沒有病理,靠綜合分析得出臨床診斷,這其中也許就存在誤診,對這些患者,規(guī)范的影像學隨訪價值很大。遺憾的是,由于醫(yī)患雙方未堅持。許多患者錯失了糾正診斷的機會。單純的生存時間回顧性研究不能說明死因、腫瘤倍增時間、轉移等伴隨病變演變特點,從影像學角度講,既不能肯定“胰腺癌”診斷,也不能證明患者一定死于胰腺癌及其并發(fā)癥。近年來,隨著高檔CT、MRI的日益普及,經驗的不斷積累。在非腫瘤性胰腺疾病和胰腺癌鑒別方面,影像學已取得不少進步,也提出了硬化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腫瘤性胰頭炎、胰腺分裂、不均勻脂肪沉積及胰周腹膜后纖維化等易誤診為胰腺癌的良性胰腺病變的影像診斷標準。以“胰腺腫塊、胰周病變、大血管侵犯、肝轉移”為標志的傳統(tǒng)“胰腺癌”影像診斷標準不僅見于胰腺癌,還見于許多良性非腫瘤性胰腺病變,應提高認識并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胰腺癌鑒別診斷水平的提高需要外科、內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努力,取長補短。這里僅從影像學角度談談可以努力的幾個方向。2.1 加強對經典胰腺癌生長特點的影像學研究有效治療手段的匱乏客觀上使觀察胰腺癌自然生長規(guī)律成為可能。選擇未對胰腺癌原發(fā)癌灶采取諸如手術切除、HIFU、粒子植入、伽瑪刀、EUS—FNA、支架植入等局部治療的患者.以月為單位CT/MRI動態(tài)隨訪,由2名以上有經驗的影像學專家比較其前后變化,評價其原發(fā)灶、轉移灶的倍增時間和對胰周的侵犯特點。2.2 更新/充實急性、慢性胰腺炎知識隨著治療、檢查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急性胰腺炎的“腹痛+淀粉酶升高+以壞死、滲出為特征的影像表現”診斷標準正日益受到不典型病例的挑戰(zhàn),研究表明,淀粉酶可在數小時內迅速變化。單純水腫性胰腺炎的水腫、滲出表現可在數天內完全恢復正常,而壞死胰腺炎的影像學表現可能持續(xù)數年甚至終生。2.3 建立“排除胰腺癌診斷臨床標準”“胰腺癌”患者就診時多數已無手術機會,本人認為,只要沒有準確病理證據.均不應放棄,隨訪過程中,如符合下列條件者,甚至可以考慮解除“胰腺癌”臨床診斷或診斷“臨床治愈”:①未采取對原發(fā)灶局部刺激的保守治療(化療、中藥、抗炎等)或膽腸吻合術等姑息性手術,經半年以上隨訪,原病灶體積不變、明顯縮小或消失。②經對原發(fā)灶局部有刺激作用的治療(射頻、HIFU、氬氦刀、支架置人等),經1年以上隨訪,胰腺病灶壞死、不變或縮小,則提示原“胰腺癌”診斷可疑,如隨訪2年以上,胰腺病灶縮小或不變.則可臨床排除“胰腺癌”。③上述各種治療,經1年以上隨訪,肝臟和腹膜后淋巴結未出現轉移或原有肝臟、腹膜后病變不變、縮小或消失。上述標準中,第①、②條必須同時滿足第③條才能排除“胰腺癌”診斷或符合臨床治愈。無論是在隨訪期問,還是排除胰腺癌診斷/臨床治愈之后,面對嚴重損傷的胰腺。都應長期堅持養(yǎng)護胰腺、防治感染等并發(fā)癥,切勿輕易放棄。2.4 胰腺癌與胰腺炎相互關系影像研究文獻報道,與胰腺炎相關的胰腺癌僅占胰腺癌發(fā)病總數的5%左右,這個報道的統(tǒng)計方法是否科學、結果是否可靠都有待進一步證實。從胰腺癌生物學行為和邏輯上講,胰腺癌可能是急性胰腺炎的誘因,也可能是慢性胰腺炎的結果。大樣本經典胰腺癌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可解開這個謎團。在顯示胰腺癌、胰腺炎鑒別特點方面,高檔CT、MRI規(guī)范掃描(≤3mm薄層、胰腺雙期或多期增強掃描)價值最大。凡有診斷疑問者,均應以1~3個月為間隔定期隨訪,并請消化內科、膽胰外科、放射科專家共同研討.隨時調整診治方案。以胰腺炎為代表的良性非腫瘤性胰腺病變與胰腺癌的鑒別是大課題,許多國外學者堅持病理診斷使研究難度加大,堅持臨床隨訪至少半年,也許就能得到真實、準確的診斷。
影像學檢查:莫以貴賤論英雄近來,一些患者來醫(yī)院看病時主動要求做這項檢查或是那項檢查,更有甚者一個小小的感冒居然要求做CT或是磁共振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屢見不鮮。那么醫(yī)學影像群究竟對患者有哪些貢獻呢?它們各有哪些利弊?各自的禁忌證又是什么?通常我們所說的醫(yī)學影像群包括X線、介入放射學、CT、磁共振、超聲診斷、核醫(yī)學等等,由于其成像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的不同造成各自的診斷價值和限度上有差異。透視當感冒咳嗽、胸部隱痛時,看看是否有片狀影、粟粒狀陰影、塊狀影,用以診斷是否有炎癥、結核、腫瘤;當您腹部疼痛,看看是否有膈下游離氣體、氣液平,診斷究竟是腸穿孔還是腸梗阻;當懷疑是否避孕環(huán)脫落,想看看它是否在位時,------所有以上這些均要進行X線透視。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通過轉動病人進行多方位、動態(tài)地觀察病情及其毗鄰的關系,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出結論,而且費用低。因此,當胃腸道不適需要做胃腸造影、鋇劑灌腸時,看看是否是潰瘍、癌癥、息肉、食道靜脈曲張、結核時;當癌癥需要做介入插管化療時;當不幸被鐵屑擊中需定位取異物時;當骨折手法復位幾度失敗后;------這些都離不開X線透視。當然,X線透視并不是沒有缺點,主要表現在它沒有留下任何客觀記錄,其診斷水平的優(yōu)劣完全取決于那位醫(yī)生的水平好壞,不便于會診、不便于疾病的前后對照;再則,對于骨骼系統(tǒng)的檢查不如X線平片清晰。拍片當不小心把腳給扭了一下,想看看是否骨折,醫(yī)生會給您開一張申請單讓您去拍一下X光片,看看骨小梁有否扭曲、中斷,以診斷是否骨折。一旦骨折了,通過一階段的治療再拍上一張X光片看看是否有骨痂形成,前后對比看看對位、對線以及生長情況。當懷疑此醫(yī)生的水平,還可以把片子拿給其他醫(yī)院的大夫看看。X線平片幾乎可以用來觀察全身的骨骼系統(tǒng),如:頭、肩、椎體、四肢、骨盆等的炎癥、結核、腫瘤、囊腫以及外傷、骨齡、代謝性疾病、退行性變等,但其最大的缺點是它不能像透視一樣來動態(tài)觀察病情。除了上述常規(guī)的X線攝影外,還有一些特殊的X線攝影,如:在洗澡中無意摸到乳房有包塊時,一到醫(yī)院大夫會為您申請乳房X線攝影,以明確是小葉增生、還是乳腺囊腫,或是乳腺癌;當普通X光平片對于細微結構的病變把握不準時,大夫會請您加照一個放大攝影,以突出病變的細微結構。有時透視、平片這兩種檢查方法都是必須的,如:利用靜脈腎盂造影判斷是否存在陰性結石、腎積水及腎功能情況;子宮輸卵管造影用以判斷輸卵管是否通暢,為臨床尋找不孕癥的原因(但處于生殖器官急性炎癥、月經期、子宮出血和妊娠期禁用)。介入診療對于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準備手術治療的患者,不僅需要胸部透視與平片,還必須作心血管造影;而腦血管造影可以幫助了解其血管的畸形、動脈瘤、血管閉塞及瘤體的供血情況等。因此,這些特殊檢查----血管造影,現已發(fā)展成為介入放射學,且將診斷與治療融為一體,成為繼內、外科治療之后的第三種治療方法。它可以進行腫瘤的栓塞、化療;可以用來控制出血,如:外傷性出血、胃食管靜脈曲張出血、腫瘤出血、潰瘍出血;治療血管性疾病,如: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以及動脈瘤;管道狹窄的擴張術等。其禁忌證包括全身衰竭,年齡過大,心、肺、肝、腎功能不良,甲亢及對比劑過敏等。CT那么,CT檢查究竟有哪些優(yōu)勢呢?它在顱腦神經系統(tǒng)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如:對其腫瘤、膿腫、肉芽腫、寄生蟲、出血、梗塞、椎間盤突出,發(fā)育畸形等的診斷方面。在胸部疾病的診斷上,可通過平掃加增強以明確縱隔有否淋巴結或是轉移灶,看看支氣管有無狹窄或是阻塞的程度。在腹部,它可以用來觀察肝、膽、胰、脾、腎在占位、外傷方面的情況。但其價格昂貴,加之和上述檢查一樣,都存在X線輻射的問題,因此,應該重視患者的X線防護,尤其應該重視孕婦與兒童的防護。所以,超聲、磁共振診斷的出現就這一點具有一定的意義。磁共振磁共振診斷可用于腦梗塞、腦與脊髓的腫瘤、血腫、脊髓先天異常與脊髓空洞癥的診斷,對腦干、幕下區(qū)、枕大孔區(qū)、脊髓與椎間盤的顯示上明顯優(yōu)于CT。它還可以通過三維成像與流空效應使病變定位診斷更為準確,并可觀察病變與血管之間的關系,如:縱隔腫瘤與其周圍血管之間的關系,這為大夫提供手術方案、判斷愈后都有著莫大的幫助。其缺點是:檢查費用高,檢查時間長,在骨骼、胃腸道的顯示方面受到限制。不僅如此,它還有一定的禁忌證,如:帶有心臟起搏器的人需遠離磁共振設備,體內有金屬植入物的,如金屬夾,不僅影響磁共振的圖像,還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后果。超聲超聲診斷可用于妊娠的診斷,胎位、胎盤的定位,多胎、死胎、胎兒畸形以及葡萄胎的判定等。在肝、膽、胰、脾、腎的腫瘤、血管瘤、膿腫、結石以及腹水的診斷,和膀胱、前列腺、子宮、卵巢、眼、甲狀腺的疾病的檢查。當然,超聲診斷也有其局限,如:在骨骼、肺以及胃腸檢查方面將受到限制,此外,檢查醫(yī)生的技術與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診斷結果。最后要強調的一點是:各影像之間有著其互補性,不能一概而論其優(yōu)劣與否,這也是近來發(fā)展起來的比較影像學,進行各影像學之間的比較,比較同一影像的不同疾病的診斷,同一疾病的不同影像之間的診斷,最終才能得出確切的診斷結論。
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療效影像學評估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使乳腺癌臨床治療理念和方法有了很大的轉變。正確評估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確定殘留腫瘤大小及邊界,選擇適當的手術治療方式、判斷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判定化療療效的方法主要有臨床標準、病理學標準及影像學標準。臨床主要依靠觸診測量腫塊大小并予以評估,觸診方法存在較多問題:如化療后腫瘤殘留與化療所致纖維化或壞死無法做出鑒別;較深在的病變不易估計;觸診對臨床經驗的依賴性較大等。病理學檢查作為評估化療后腫瘤反應的金標準,準確性高,但須在手術切除組織后進行,結論的獲得較為延遲,不能為化療后的合理治療及時提供依據。因此,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價中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常用的影像評估方法包括:乳房X線攝影、超聲、常規(guī)MRI檢查及彌散、灌注等功能性MR檢查技術。本文對其中一些方法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中的作用及其價值做一綜述。乳房X線攝影 依賴腫瘤大小等進行評估 乳腺病變的X線表現有腫塊、致密影、結構扭曲、鈣化等。這些征象可單獨發(fā)生,也可伴隨發(fā)生。乳房X線攝影通過觀察腫塊大小、結構扭曲范圍、微鈣化灶范圍等征象的變化來評價新輔助化療療效。目前國際常用的評價標準為“實體瘤療效評估標準”(RECIST),即測量治療前后可測量病灶的最長徑變化評估療效,重點在于觀察病變最長徑的變化。對于多灶性病灶,應包括所有病灶最長徑測量之和的比較。根據RECIST標準將治療后腫瘤緩解分為有緩解和無緩解兩類,有緩解包括:(1)完全緩解(CR):無腫瘤殘留;(2)部分緩解(PR):腫瘤最長徑縮小30%以上。無緩解包括(1)疾病進展(PD):腫瘤最長徑增大超過原來的20%,或出現新病灶;(2)疾病穩(wěn)定(SD):腫瘤大小變化介于部分緩解及進展之間。也有學者認為,新輔助化療療效在乳房X線攝影上結合病理結果可分為完全緩解(CR)、乳腺X線形態(tài)學緩解(MR)、SD和PD四種。該研究顯示完全緩解的病變均為腫塊型乳腺癌;乳房X線形態(tài)學緩解的病例約占82%,表現為4種形式:腫塊縮小但惡性鈣化無變化、腫塊縮小同時密度減低、腫塊縮小但密度無變化、腫塊大小不變但密度減低。疾病穩(wěn)定病例占7%,多為治療前表現結構扭曲或可疑鈣化的病例。所有進展病例則表現為腫塊增大和密度增高。同時他們認為治療前表現為結構扭曲的病變在化療后無太大變化,治療前表現為單純鈣化的乳腺癌在治療后亦均未能完全消退。 局限性:(1)對致密型乳腺中的病灶檢出不敏感,容易漏診和誤診;(2)對多灶性與多中心病灶判斷不夠準確;(3)不能對化療后腫瘤殘留和化療引起的纖維化作出鑒別。常規(guī)MRI 依據病灶大小和強化程度評估 常規(guī)MRI對腫瘤化療反應的評價主要是病灶大小、病變的增強模式、強化程度以及增強曲線等指標變化進行判斷,可為臨床提供更為詳盡的形態(tài)學信息和功能性信息,這無疑優(yōu)于單純依賴腫瘤大小測量的常規(guī)影像手段(X線檢查或超聲檢查),是目前最為常用的影響評估方法。腫塊大小變化測量 包括最大徑測量和容積測量兩種方法。最大徑測量是在增強的MRI上通過強化病灶的最大徑變化來判斷治療療效。長徑測量與乳腺X線攝影的評估方法一致,也是根據RECIST療效評估標準,將腫瘤緩解分為有緩解(CR和PR)和無緩解(SD和PD)兩類。與乳房X線攝影、超聲或臨床觸診相比,通過MRI測量獲得的病灶大小與病理檢查的相關系數較高,Yeh等的研究比較了MRI、乳房X線攝影和超聲3種方法,測量大小和病理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8、0.45和0.46。但由于化療后常出現腫塊強化程度減弱或不強化,使得以最長徑變化作為療效評估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低估和高估。利用MRI沒有間隔的增強掃描,應用最大強度投影(MIP)技術,根據殘留病變強化的閾值(一般將強化值>40%作為診斷陽性病變的閾值),通過相應的軟件在該區(qū)域內計算達到強化閾值的體素,將各體素相加從而獲得病變的體積,這種通過三維方法測量腫塊體積來衡量化療療效的方法,對于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病變能更為準確地反映腫瘤的變化情況,此為MRI所特有的測量方法。體積測量可減小MRI測量的誤差,使測量結果更準確,重復性更好。Partridge等的研究表明,采用MRI測量腫塊體積較測量腫塊最大徑對預測無復發(fā)生存(RFS)率更為準確,且化療前腫塊體積及化療后體積變化兩個指標的聯合應用可作為衡量腫瘤化療反應敏感的方法,較單純的長徑測量更有優(yōu)勢,重復性更好。腫塊強化模式及強化程度 目前,對于運用增強MRI來診斷惡性腫瘤的量化指標及其閾值尚無統(tǒng)一標準。Partridge等的研究采用信號強化百分比(PE)>80% 、信號增強比(SER)>1.0 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標準。但由于化療藥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以及化療后少血管的纖維組織成分增多,腫瘤血管分布及血管滲透性減小,化療后腫瘤強化減弱或強化模式發(fā)生改變,PE值的降低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腫瘤縮小或消失,造成MRI對疾病大小的低估,甚至出現假陰性,影響對結果的判斷。因此,認為對于化療后的腫瘤,MRI的診斷標準應該適當降低,一般將PE升高大于40%作為化療后惡性病變的量化標準。在MRI上,病變強化的特征也可通過觀察強化速率、強化峰值時間、強化峰值百分數等指標的變化進行描述。對化療有反應的腫瘤,化療后腫塊達到強化峰值的時間較化療前延遲,強化峰值百分數下降。Rosen等的研究顯示,治療前平均PE為113%,治療后為56%,平均下降40%。Londer等的研究表明,有反應的腫瘤PE值由化療前的137.4%降至化療后的76.3%,且峰值時間由治療前的3 min延遲至4~5 min出現。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變化也可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進行評價,一般將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形態(tài)分為3種類型:Ⅰ型,緩慢持續(xù)強化型;Ⅱ型,平臺型;Ⅲ型,廓清型。一般來說,治療后曲線形態(tài)由低級別向高級別(如由Ⅱ型轉變?yōu)棰笮停┳兓瘯r,說明腫瘤的侵襲性增強,化療無效;反之減弱,提示治療有效。局限性:MRI檢查不易發(fā)現化療后鈣化灶的殘留情況。同時易受月經周期的影響,影響化療后殘留病變的判斷。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 依據ADC值評估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是根據腫瘤化療前后表觀擴散系數(ADC)值的變化判斷腫瘤細胞的活性,ADC值的變化甚至先于形態(tài)學的變化(見下圖)。 圖 DWI:左乳病灶化療前(上)及化療2程后(下)大小相似,但ADC值從0.936×10-3 mm2/s至0.870×10-3 mm2/s,提示化療無效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有效的病例在治療后ADC值會上升,這與化療引起腫瘤細胞壞死、細胞密度降低、細胞外間隙增大、水分子擴散加強有關。我們的研究也表明ADC 值可作為判斷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一個指標,并認為治療前ADC值與腫瘤退縮率成負相關,尤其當b取較高的1000和2000 s/mm2時改變更為明顯,即化療前ADC值低的乳腺癌對化療更為敏感。局限性:MR彌散檢查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評價中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如掃描時間短,無需增強檢查,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磁共振擴散成像對于運動非常敏感,受呼吸和心跳運動影響可產生運動偽影,影響影像質量;同時,由于其空間分辨力較差,解剖圖像不如增強掃描。磁共振灌注成像 依據血流動力學指標評估 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是通過注射造影劑來反映組織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情況的MR技術,可以提供血流動力學方面的信息,根據測量的序列不同,分為T1灌注和T2灌注。T2灌注 目前臨床最常用的MR灌注成像方法,主要通過對局部組織的相對血容量(rBV)、相對血流量(rBF)以及平均通過時間(MTT)、時間-信號強度曲線的首過斜率等指標測量來判斷組織灌注情況。新輔助化療后,對化療有效的病例腫瘤血管通透性降低,rBV、rBF值及時間-信號強度曲線的首過斜率降低,MTT升高。無效病例則上述參數值變化不大,甚至表現為灌注增高,即rBV、rBF值及時間-信號強度曲線的首過斜率升高,MTT降低。T1灌注 利用對比劑攝取排空的藥代動力學原理,定量分析腫瘤血管的特性,主要通過測定對比劑的容量轉移常數(Ktrans)、速率常數(Kep)、血管外細胞外間隙容積比(Ve)等指標而進行定量分析。Ktrans指造影劑從血管內擴散到血管外的速度常數,Kep指組織間造影劑經擴散重新回到血管內的速度常數,Ve是血管外細胞外間隙占整個體素的容積比。我們的研究顯示,新輔助化療后,有效病例的Ktrans、Kep較治療前明顯降低,這與新輔助化療后,癌細胞發(fā)生崩解壞死、部分病理血管閉塞消退,病變血供減少,血管通透性減低,局部癌組織的微血管灌注及血流灌注降低有關,該研究與Huang等的研究結果有著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可認為Ktrans、Kep能夠作為判斷乳腺癌化療療效的有效因子。同時治療前Ktrans 值較高的腫瘤對化療的反應較好,顯示其具有預測能力。但Ve值在評估療效中的作用目前尚無明確定論。結語對局部晚期乳腺癌行新輔助化療后反應的正確評估和監(jiān)測有利于臨床根據化療反應選擇相應的敏感藥物,指導臨床制定適當的手術治療方案,減少術后復發(fā)和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但是由于各種影像學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就目前而言,能為臨床提供更為客觀、全面的信息是較為成熟的常規(guī)MRI和乳房X線攝影,而反映功能和分子層面的灌注與擴散磁共振因其可量化評價,必將成為未來影像評估的重要方法。
總訪問量 3,266,258次
在線服務患者 401位
科普文章 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