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藏毛竇?藏毛竇是一種好發(fā)于骶尾部臀溝軟組織內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病變部位較為局限,早期一般無全身癥狀,大多數(shù)患者病灶內藏有毛發(fā),反復的感染可導致形成慢性竇道或囊腫,故名藏毛竇。通俗一點講,即好發(fā)于「尾巴根」附近的易反復發(fā)生感染的一個或多個內部藏有毛發(fā)的小凹坑。本疾病常易與其他肛周疾病混淆而導致誤診誤治。臨床表現(xiàn)藏毛竇的早期表現(xiàn)僅為骶尾部不舒服,用手可摸到臀溝上方有一個「鼓包」,按壓略有疼痛感。此時多數(shù)人可能判斷為「上火」僅自行口服消炎藥或者祛火藥,但往往效果不明顯。幾天后,「鼓包」處變硬,疼痛感增加,可破潰流出伴有臭味的膿夜,嚴重者可引起發(fā)熱等全身癥狀。疾病進展,皮膚表面可暫時愈合,但皮內病變依然存在,反復的感染,導致形成骶尾部的慢性竇道。此時去醫(yī)院就診,可見骶尾部有針眼大小的開口,急性感染時表面紅腫,擠壓可流出膿液。如果遇到臨床經驗不足的醫(yī)生則極易誤診為肛周膿腫或肛瘺。多數(shù)患者病灶內藏毛發(fā),但這并非是其決定性特征。準確診斷該病而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可有效減少藏毛竇的復發(fā)。好發(fā)人群藏毛竇好發(fā)于18~40歲,高峰為20歲左右,兒童和45歲以上較少見。臨床統(tǒng)計該病患者中男女比例4:1,其中肥胖及多毛者更為常見。二戰(zhàn)期間長時間乘坐吉普車的白人士兵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所以也稱其為「吉普病」,提示長期久坐也是本病的高危因素。以往的研究中,藏毛竇多見于白人,目前該病發(fā)病率在我國呈上升趨勢。診斷方法隨著病理研究及影像學等相關診斷技術的發(fā)展,國內醫(yī)生對骶尾部藏毛竇這一疾病有了更深的認識,確診率也更高。本病的診斷首選超聲,是最常用的無創(chuàng)診斷方法。超聲能明確顯示皮內竇道的走向及范圍,能為醫(yī)生完整切除病灶提供參考。但部分患者的病變部位深達椎骨,此時需要借助CT進行檢查,CT檢查不受腸腔內氣體干擾,能清晰顯示病灶深度。MRI檢查能明確病灶及周圍組織,也是很好的檢查方法。但因其CT具有輻射性以及MRI檢查較為昂貴,它們僅作為超聲的補充檢查。有經驗的醫(yī)生可使用探針進行竇道探查,但此為有創(chuàng)操作,易造成周圍正常組織損傷,且患者耐受度低,一般用于麻醉后手術前用來探查竇道,不作為常規(guī)檢查操作。治療方案藏毛竇一般極少發(fā)生惡變,其治療方法各種各樣,各有利弊,可根據(jù)疾病的表現(xiàn)形式而進行選擇。一般的觀點是本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其他非手術方法進行預防。對于不想手術的沒有癥狀的患者或高危人群,可采取定期剃毛或激光脫毛的方法加以預防。一旦出現(xiàn)明顯的癥狀,保守治療一般無效,需立即就診于正規(guī)醫(yī)院肛腸科或普外科,采取手術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案可分為切開引流和手術完整切除病灶。單純的切開引流適用于急性感染期的患者,操作簡單,但術后常見復發(fā)。慢性藏毛竇非急性感染期患者可采用完整病灶的方式進行治療,切口可選擇敞開切口、一期縫合、切除后部分縫合、切口開放二期縫合、袋型縫合、皮瓣移植等。因骶尾部血運較其他部位略差,藏毛竇術后的恢復是一場持久戰(zhàn),開放傷口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往往長達3周以上。若采用縫合傷口,術后需嚴格制動3~5天,拆線時間一般選擇術后10~14天,且期間一旦出現(xiàn)傷口感染或者開裂則需從新轉為開放。術后加強營養(yǎng),規(guī)律換藥,方能預防感染、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減少住院時間。藏毛竇,需要智斗。我們需對這一疾病有深入的認識,不必恐慌也不必害羞,一旦發(fā)現(xiàn)癥狀,需就診于正規(guī)醫(yī)院,醫(yī)生根據(jù)病灶的不同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案,方能減少復發(fā),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肛周膿腫是發(fā)生于肛門、肛管和直腸周圍的急性化膿感染性疾病,主要治療方法如下:手術治療手術是肛周膿腫的主要治療手段,目的是切開膿腫,排出膿液,防止感染擴散和形成肛瘺。-膿腫切開引流術:這是最常用的手術方式,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肛周膿腫。在局部麻醉、腰麻或全身麻醉下,找到膿腫波動感最明顯的部位,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進入膿腔,排出膿液,并用生理鹽水或甲硝唑溶液沖洗膿腔,明顯引流條,以保證引流通暢,防止膿液積聚。-根治性手術:對于位置較淺、范圍較小的肛周膿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切開引流膿腫的同時,尋找并處理感染的肛腺,一次性切除膿腫和潛在的感染源,避免形成肛瘺。但該手術對醫(yī)生技術要求較高,且需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一般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或用于暫時緩解癥狀、控制感染。-抗生素:在手術前后,常使用抗生素來控制感染。醫(yī)生會根據(jù)膿腫的嚴重程度、可能的病原菌類型,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如頭孢菌素類、硝基咪唑類等。常見的藥物有頭孢呋辛、甲硝唑等,一般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給藥。-止痛藥:肛周膿腫會引起劇烈疼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來緩解疼痛癥狀。術后護理-傷口護理:保持肛周清潔,排便后用溫水或醫(yī)生指定的藥物坐浴,既能清潔傷口,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傷口愈合。按照醫(yī)生要求定期更換引流條和傷口敷料,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紅腫等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生。-飲食調整:術后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減少對肛周傷口的刺激。同時,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以及飲酒等,以防加重局部充血和疼痛。-生活習慣: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體恢復。如果發(fā)現(xiàn)肛周出現(xiàn)疼痛、腫脹、發(fā)熱等疑似肛周膿腫的癥狀,應及時就醫(yī),以免延誤病情。
膽囊結石是普外科常見疾病,做好預防能有效降低發(fā)病風險。以下是關于膽囊結石預防的科普知識:?一、膽囊結石的形成原因膽囊結石主要由膽汁成分失衡引起,如膽固醇過飽和、膽汁淤積等。常見誘因包括:-長期高脂、高糖飲食,導致膽汁中膽固醇含量升高。-飲食不規(guī)律,尤其是不吃早餐,使膽汁在膽囊內停留時間過長,易析出結晶。-肥胖、缺乏運動,影響膽汁代謝。-女性激素變化(如妊娠、服用避孕藥)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二、預防膽囊結石的關鍵措施1.保持健康飲食-均衡膳食:增加蔬菜、水果、粗糧等膳食纖維攝入,減少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等高脂高膽固醇食物。-規(guī)律進餐:尤其要吃早餐,促進膽囊收縮排空,減少膽汁淤積。-控制體重:避免肥胖,通過合理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體重。2.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適度運動:每天堅持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有助于促進膽汁循環(huán)。-多喝水:充足飲水可稀釋膽汁,降低結石形成幾率。-避免久坐:長期久坐會減緩膽汁流動,增加結石風險,需定時起身活動。3.特殊人群注意事項-女性應盡量避免長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藥物,如需使用需遵醫(yī)囑。-有膽囊結石家族史者,需更注重飲食和生活習慣,定期體檢。三、總結膽囊結石的預防核心在于“管住嘴、邁開腿”,通過健康飲食、規(guī)律作息和適度運動,能大幅降低發(fā)病風險。若出現(xiàn)右上腹疼痛、惡心等不適,應及時就醫(yī)檢查。
總訪問量 776次
在線服務患者 319位
科普文章 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