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介紹小兒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鼻部疾病,主要表現為鼻癢、頻繁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鼻塞等癥狀。由于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fā)育,更容易受到外界過敏原的刺激,導致鼻黏膜發(fā)生過敏反應。該病雖不危及生命,但若長期不干預,可能影響孩子的睡眠、學習,甚至誘發(fā)哮喘、鼻竇炎等并發(fā)癥。二、發(fā)病原因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遺傳因素:若父母有過敏性疾?。ㄈ绫茄?、哮喘、濕疹等),孩子患病風險較高。環(huán)境因素:如塵螨、花粉、寵物皮屑、霉菌等是常見過敏原。免疫力失衡:兒童免疫系統發(fā)育不完善,容易對過敏原過度反應。空氣污染:如PM2.5、二手煙等可刺激呼吸道,加重癥狀。三、發(fā)病率近年來,由于環(huán)境污染和生活方式變化,小兒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據統計,我國兒童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約為10%-20%,部分地區(qū)甚至更高,尤其在春秋季節(jié)高發(fā)。四、中醫(yī)治療效果西醫(yī)常采用抗組胺藥、鼻噴激素等對癥治療,但部分家長擔心長期用藥的副作用。而中醫(yī)治療過敏性鼻炎注重整體調理,通過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來減少復發(fā),具有獨特優(yōu)勢。中醫(yī)辨證施治中醫(yī)認為,過敏性鼻炎多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常見證型包括:肺氣虛寒:表現為怕冷、易感冒,需溫肺散寒(如玉屏風散加減)。脾氣虛弱:孩子食欲差、易疲勞,需健脾益氣(如參苓白術散加減)。腎陽不足:多見于反復發(fā)作的患兒,需溫補腎陽(如金匱腎氣丸加減)。中藥治療的優(yōu)勢標本兼治:不僅緩解癥狀,更能調節(jié)體質,減少復發(fā)。副作用小:相比激素類藥物,中藥更溫和,適合兒童長期調理。個性化方案:根據患兒體質辨證用藥,效果更精準。五、小兒張第十二代傳人張?。褐兴幹委熡泻芎玫男Ч鳛樾簭埖谑鷤魅?,張健醫(yī)師繼承并發(fā)展了傳統中醫(yī)兒科精髓,在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他主張“扶正祛邪”,通過中藥內服、外治(如穴位貼敷、推拿)等綜合療法,幫助眾多患兒改善癥狀,減少藥物依賴。臨床觀察顯示,經張健醫(yī)師調理的患兒,鼻塞、流涕等癥狀明顯減輕,感冒次數減少,體質逐步增強,家長反饋療效顯著。六、日常護理建議避免接觸過敏原:保持室內清潔,減少塵螨、寵物接觸。飲食調理:少吃生冷、辛辣食物,適當食用山藥、紅棗等健脾食材。增強體質:適當戶外運動,配合小兒推拿保健。小兒過敏性鼻炎需早防早治,中醫(yī)通過整體調理,能有效改善癥狀并減少復發(fā)。
從醫(yī)40余年的中醫(yī)兒科醫(yī)生給各位寶媽一起聊聊小兒脾胃,大家有問題可以留言中醫(yī)有個觀點“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意思是,脾胃功能正常與否,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捌⑽覆缓汀笔且粋€中醫(yī)名詞術語,很多人都聽說過甚至常掛嘴邊,但真要說出個所以然來,又不知是什么。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聊聊脾胃不和是怎么一回事。人的壽命長短受到先天稟賦和后天養(yǎng)育的共同影響,來自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之精的濡養(yǎng)。后天之精源于飲食,由脾胃化生而來。人自出生至死亡,全賴脾胃化生氣血精微,充養(yǎng)臟腑官竅,因此有脾胃為“后天之本”的理論。“脾主運化”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斑\”為運轉不息、轉輸;“化”,一方面是指脾胃攝取水谷精微,化生精、氣、血、津液,為機體提供營養(yǎng),另一方面是指將代謝廢物及時清除體外。中醫(yī)里的“脾胃”不僅是西醫(yī)概念的整個消化系統,更是多系統、多功能單位的綜合體,與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huán)、免疫等系統均密切相關。食欲不振、面色不佳、乏力、易倦怠、嗜睡等人們俗稱的亞健康狀態(tài)其實就是脾胃功能低下的主要表現?!睹麽t(yī)指掌》記載:“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梢姡捌⑽覆缓汀钡闹饕憩F是不思飲食,食而不易消化,癥狀包括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噯氣、或惡心、或便秘等。臨床上,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都會引起脾胃不和,具體原因包括飲食不節(jié)(潔)或不定時、過食生冷、辛辣或肥甘厚味、思慮太過或情緒急躁、勞累過度及外感寒邪等。脾與胃互為表里,常相累而病。脾為太陰,其氣易虛,虛則有寒;胃為陽明,受邪易實,實則易熱。因此,脾胃不和易形成寒熱錯雜之證,大致分為以下3個證型:脾(虛)寒胃熱證。表現為胃脘灼熱、脹滿疼痛、喜溫喜按、遇涼刺激或受風寒易加重,腹脹反酸、大便時干時稀、四肢冷、牙齦腫痛、舌淡有齒痕、苔薄黃微膩或黃白相間、脈細數。治療可用半夏瀉心湯,方中黃連、黃芩清胃熱,干姜、人參、甘草溫中補虛,具有寒熱平調,辛開苦降的作用。上熱下寒證。上熱是指胃熱,表現為有口氣、口舌生瘡、舌苔黃;下寒是指腸寒,表現為腹脹腸鳴、小腹冷痛、便溏、舌質淡胖、脈沉弱。治療應清上溫下,以烏梅丸為主方,加黃芩、黃連、蒲公英以清上熱。上寒下熱證。即脾胃虛寒、大腸有熱或濕熱,表現為胃脘脹痛、喜暖喜按、惡心欲嘔、口渴、舌質淡胖或邊有齒痕。腸道有熱主要表現為便秘、舌苔黃;腸道有濕熱則表現為大便黏膩不爽、氣味臭穢、舌苔黃膩。治療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以溫上清下。腸熱便秘者宜用瓜蔞、枳實、火麻仁等,腸道濕熱者宜用黃柏、黃連、苦參等。總之,要想脾胃功能強,日常還需注意飲食平衡、饑飽適量、勞作適度、調暢情志等,才能達到護脾胃、助養(yǎng)生、促長壽的目的。
總訪問量 39,321次
在線服務患者 158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