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屬中醫(yī)“胃脘痛”,“胃痞”范疇,本病多因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或因飲食所傷,胃失和降,或脾胃虛弱,納運失常而發(fā)病,或因久病血液運行不暢,絡脈不通而發(fā)病。診 斷一、西醫(yī)診斷依據(jù)1、癥狀:常有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不暢等病史。癥狀無特異性,約半數(shù)有上腹部不適,鈍痛、燒灼痛、泛酸、飽脹、惡心、噯氣、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癥狀,有糜爛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2、體征多不明顯,可有上腹部壓痛,部分病人可伴貧血、消瘦,舌炎等。3、輔助檢查:(1)胃鏡檢查: 淺表性胃炎:黏膜可見紅斑(點、片狀、條狀)、粗糙不平、出血點/斑;萎縮性胃炎:黏膜呈顆粒狀,黏膜血管顯露,色澤灰暗。如同時存在平坦糜爛、隆起糜爛或膽汁反流,則診斷為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或膽汁反流。(2)胃液分析:淺表性肥厚性胃炎胃液酸度可在正常范圍或偏高,萎縮性胃炎大多數(shù)偏低。(3)H.P相關性胃炎的診斷:組織學、尿素酶、細菌培養(yǎng)、13C或14C尿素呼氣實驗任意一項陽性。(4)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關檢查 : 疑為自身免疫性胃炎者應測PCA和IFA,如為該病PCA多為陽性,伴惡性貧血時IFA多呈陽性。二、鑒別診斷1、消化性潰瘍中上腹疼痛為主要癥狀,可偏左或偏右,疼痛性質為鈍痛、灼痛、脹痛或饑餓樣不適感一般為輕至中度持續(xù)性疼痛。疼痛有典型的節(jié)律性,在十二指腸潰瘍(DU)表現(xiàn)為疼痛在兩餐間發(fā)生(饑餓痛),持續(xù)不減至下一餐進食后緩解。部分患者疼痛在午夜后發(fā)生(夜間痛)。胃潰瘍(GU)表現(xiàn)為餐后約1小時發(fā)生,經(jīng)1—2小時后逐漸緩解,至下次進餐后再重復上述規(guī)律。部分患者癥狀不典型,可通過胃鏡或鋇餐透視與之鑒別。內鏡下消化性潰瘍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底部覆有灰白色或灰黃色滲出物。2、胃癌胃癌早期癥狀多不典型,易與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混淆,胃鏡加病理活檢可與之鑒別。3、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等癥狀至少持續(xù)4周或在12個月中累計超過12周。常伴有失眠、焦慮、抑郁、頭昏、頭疼等功能性癥狀。內鏡檢查未發(fā)現(xiàn)胃及十二指腸有器質性病變 ,實驗室及B超,X線檢查排除肝膽胰疾病,無腹部手術史者。三、常見并發(fā)癥慢性胃炎可并發(fā)輕、中度貧血,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并發(fā)胃癌。四、中醫(yī)辨證診斷依據(jù)1、肝胃不和: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噯氣頻繁,嘈雜泛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主證:①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②噯氣頻繁。③嘈雜泛酸。④脈弦。次證:①胃粘膜急性活動性炎癥。②膽汁反流。③舌質淡紅,苔薄白。辯證要求:具備主證2項加次證1項,或主證第1項加次證2項。 2、脾胃虛弱:胃脘隱痛,喜按喜暖,食后脘悶,納呆少食,便溏腹瀉,四肢乏力,舌質淡紅,有齒印,苔薄白或白,脈沉細。主證:①胃脘隱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悶。④納呆少食。⑤便溏腹瀉。⑥四肢乏力。⑦舌質淡紅,有齒印,苔薄白或白。次證:①胃粘膜可見紅斑或粗糙不平。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④脈沉細。辯證要求:具備主證3項加次證1項,或主證2項加次證2項。3、脾胃濕熱:胃脘灼熱脹痛,口苦口臭,脘腹痞悶,渴不欲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或濡數(shù)。主證:①胃脘灼熱脹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悶,渴不欲飲。④舌質紅,苔黃厚或膩。次證:①胃粘膜急性活動性炎癥、充血糜爛明顯。②小便黃。③脈滑或濡數(shù)。辯證要求:具備主證2項加次證1項。4、胃陰不足:胃脘灼熱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紅少津,無苔或剝苔或有裂紋,脈細數(shù)或細弦。主證:①胃脘灼熱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④舌紅少津,無苔或剝苔或有裂紋。次證:①胃粘膜成顆粒狀或血管顯露。②胃粘膜干燥,粘液少或胃酸偏低。③粘膜充血水腫或小糜爛。④脈細數(shù)或弦細。辯證要求:具備主證2項加次證1項,或主證1項加次證2項。5、胃絡瘀阻:胃脘痛有定處,不喜按或拒按,大便潛血陽性或黑便,舌質暗紅或紫暗,有淤點,脈弦澀。主證:①胃脘痛有定處,不喜按或拒按。②大便潛血陽性或黑便。③舌質暗紅或紫暗,有淤點。次證:①胃痛日久不愈。②胃粘膜充血腫脹,伴瘀斑或出血點。③脈弦澀。辯證要求:具備主證2項,或主證第1項加次證2項。6、脾虛氣滯證:胃脘脹滿或脹痛,胃有沉重感,噯氣頻繁,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時溏時結,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體胖,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緩或沉細。主證:①胃脘脹滿或脹痛,胃有沉重感。②食欲不振,食后腹脹。③噯氣頻繁。次證:①大便時溏時結。②面色萎黃。③神疲乏力。④舌體胖,質淡紅,苔薄白。⑤脈沉緩或沉細。辯證要求:具備主證2項加次證1項,或主證第1項加次證2項。治 療一、一般治療1、精神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調整精神情緒,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2、飲食治療:選擇易消化、無刺激的食物,避免吸煙、酗酒、咖啡、濃茶,進食細嚼慢咽。二、中醫(yī)辯證治療1、分證論治(1)肝胃不和: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g、白芍20g、枳殼10g、川芎6g、香附10g、陳皮10g、佛手10g、蘇梗10g、延胡索10g、甘草6g。 中成藥:氣滯胃痛顆粒,一次6g,一日3次。(2)脾胃虛弱:溫中健脾,益氣和胃。代表方劑:香沙六君子湯和黃芪建中湯加減黨參20g、茯苓10g、炒白術10g、陳皮6g、廣木香6g、砂仁3g、黃芪2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6g、炙甘草10g。 中成藥:香砂六君子丸 3g, 3次/日。(3)脾胃濕熱 :清熱化濕,和胃醒脾。代表方劑: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6g、黃芩10g、白寇仁6g、蒲公英30g、生苡仁30、法半夏12g、茯苓10g、厚樸12g、、 陳皮12g 、枳實10g、竹茹6g、梔子10g、蒼術10g、甘草6g。 中成藥:摩羅丹 9g 3次/日。(4)胃陰不足:養(yǎng)陰益胃,和絡止痛。代表方劑:一貫煎和芍藥甘草湯加減。北沙參12g,太子參15g、麥冬15g、生地10g、梔子10g、當歸10g、金鈴子10g、白芍20g、甘草6g、雞內金10g 、玉竹15g、蛇舌草15g、半枝蓮15g。 中成藥:養(yǎng)胃沖劑 5克,3次/日(5克/袋)(5)胃絡瘀阻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代表方劑:失笑散和丹參飲加減五靈脂10g、檀香10g(后下)、丹參20g、砂仁6g、三七粉5g(沖服)、延胡索12g、蒲黃6g、郁金10g、枳殼10g、炒莪術10g。(6)脾虛氣滯證:健脾益氣,理氣消脹。代表方劑: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常用藥物:黨參20g、白術15g、云苓10g、陳皮10g、半夏12g、木香6g、砂仁6g、枳殼12g、厚樸12g、紫蘇梗10g、甘草6g 。三、西醫(yī)治療1、治療原則消除病因,解除癥狀,預防復發(fā),避免并發(fā)癥。2、具體措施及藥物(1)制酸或抑酸治療適用于黏膜糜爛或以燒心、泛酸、上腹饑餓痛等癥狀為主者。可選用制酸劑或H2受體拮抗劑(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等)。(2)根除HP治療適用于:① 有明顯異常(胃黏膜糜爛、中重度萎縮、中重度腸化、異型增生)的慢性胃炎。② 有胃癌家族史者;③ 伴糜爛性十二指腸炎者;④ 消化不良癥狀經(jīng)常規(guī)治療療效差者。常用方案為:鉍劑加2種抗生素、PPI或枸櫞酸鉍、雷尼替丁加2種抗生素組成的三聯(lián)療法。療程一到二周(3)黏膜保護劑:適用于胃黏膜糜爛、出血或癥狀明顯者。常用的藥有鉍劑(迪樂、麗珠得樂、德锘、果膠鉍等),硫糖鋁、喜克潰、麥滋林等。(4)促動力劑適用于上腹飽脹、早飽、噯氣等癥狀為主者,常用藥有:嗎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嗎叮啉10mg tid;莫沙比利5-10mg tid。)(5)助消化藥適用于萎縮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滯納差等癥狀為主者,常用藥有胃蛋白酶、酵母片、多酶片等。(6)抗抑郁和鎮(zhèn)靜藥:適用于睡眠差、有明顯精神因素者??膳浜辖o予谷維素或舒樂安定等,以減輕精神癥狀。3、手術治療適應癥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大腸腸腺化生。療 效 判 定1.痊愈:癥狀、體征、輔助檢查三項均恢復正常。2.顯效:病情明顯好轉,但上述三項中有一項未完全恢復正常。3.進步:用藥后病情有所好轉,但不夠明顯。4.無效:用藥后病情無明顯進步或有加重者。
更年期綜合癥在中醫(yī)學亦稱“經(jīng)絕前后諸證”。多因婦女將屆經(jīng)斷之年,先天腎氣漸衰,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將竭,導致機體陰陽失調,或腎陰不足,陽失潛藏;或腎陽虛衰,經(jīng)脈失于溫養(yǎng)而出現(xiàn)一系列臟腑功能紊亂的癥候。 一、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于年老體衰,腎氣虛弱或受產(chǎn)育、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響,使陰陽失去平衡,引起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紊亂所致。而肝腎陰虛,陽失潛藏,亢逆于上,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肝腎陰虧 素體陰虛或失血耗液,房勞多產(chǎn),致腎氣虛衰,精血不足,腎精無力化血,肝血來源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腎陰虛。 心腎不交 由于肝腎虧虛,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心火過旺不能下降于腎,出現(xiàn)心腎不交,神失所養(yǎng)而見此證。 氣滯血瘀 多因心胸狹窄,心情不暢,惱怒抑郁,導致肝氣郁結或氣機不調,氣滯血瘀,進而出現(xiàn)肝血瘀結的各種病理現(xiàn)象。 脾腎陽衰 素體陽虛或久病及腎或房勞過度,損傷腎陽,腎陽不足而不能溫煦脾陽,則出現(xiàn)脾腎陽虛之證。 二、辨證分型 臨床辨證時,主要辨別臟腑虛實,抓住腎氣虛衰這一共性,同時辨明兼證分別證型?,F(xiàn)根據(jù)現(xiàn)代各家辨證意見歸納為以下五型: 1.肝腎陰虛 頭暈耳鳴,心煩易怒,陣陣烘熱,汗出,兼有心悸少寐,健忘,五心煩熱,腰膝痙軟,月經(jīng)周期紊亂,經(jīng)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斷,色鮮紅。舌紅苔少,脈弦細數(shù)。 2.心腎不交、心腎兩虛 心悸,怔忡,虛煩不寐,健忘多夢,恐怖易驚,咽干,潮熱盜汗,腰酸腿軟,小便短赤。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而弱。 3.肝氣郁結 情志抑郁,脅痛,乳房脹痛或周身刺痛,口干口苦,喜嘆息,月經(jīng)或前或后,經(jīng)行不暢,小腹脹痛,悲傷欲哭,多疑多慮,尿短色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或舌質青紫或瘀斑,脈弦或澀。 4.脾腎陽虛 月經(jīng)紊亂,量多色淡,形寒肢冷,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面浮膚腫,腰酸膝冷,腹?jié)M納差,大便溏薄。舌質嫩,苔薄白,脈沉弱。 5.腎陰陽俱虛 顴紅唇赤,虛煩少寐,潮熱盜汗,頭昏目眩,耳鳴心悸,敏感易怒,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月經(jīng)閉止,性欲減退。舌質淡,脈沉無力。 三、分型治療 (1)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 處方:生地、山藥各15克,枸杞子、女貞子、山萸肉、白芍、制首烏各12克,丹皮、茯苓、澤瀉各10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 加減:血壓高加珍珠母;腰痛加川斷、桑寄生;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心腎不交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處方:黃連、黃芩、甘草各6克,白芍、棗仁各15克,阿膠(烊沖)、百合、知母各10克,雞子黃2枚、肉桂3克。 加減:煩躁不安、易驚醒加龍骨、牡蠣、磁石;健忘多夢加琥珀、蓮子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3)肝氣郁結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養(yǎng)陰。 處方:柴胡、白術、茯苓、赤白芍各12克,當歸、丹皮、郁金各9克,川芎、陳皮、甘草、薄荷(后下)各6克。 加減:口苦躁怒加黃芩、梔子、龍膽草;舌青紫有瘀斑加桃仁、紅花。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脾腎陽虛 治法:溫補脾腎。 處方:炮附子、炮姜各6克,黨參、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各12克,炙甘草6克。 加減:便溏加山藥、扁豆;偏腎陽虛加熟地、山萸肉、肉桂。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5)腎陰陽俱虛 治法:益腎陰,溫腎陽,瀉虛火,調沖任。 處方:仙茅、仙靈脾、巴戟肉、山藥、太子參、女貞子、菟絲子、桑椹子各10克,熟地、首烏各18克,知母9克。 加減:失眠心慌明顯加舍歡皮、百合;煩躁不安加龍齒、牡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哮病是由于稟賦異常,遇誘因或感邪引發(fā),以致肺失肅降,痰阻氣道,氣道攣急所致發(fā)作性疾患。發(fā)作時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xiàn)。西醫(yī)學的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 2 呈反復發(fā)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fā)。發(fā)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 3 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4 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羅音。 5 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細胞。 6 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征。 7 應與喘證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發(fā)作期 1.1 寒哮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寒易發(fā),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例方:射干麻黃湯加減。 1.2 熱哮 癥狀:氣粗息涌,喉中哮鳴,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例方:定喘湯加減。 2 緩解期 2.1 肺虛 癥狀: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于發(fā)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wèi)。 例方:玉屏風散加味。 2.2 脾虛 癥狀: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脘腹脹滿,食少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象沉緩或弱。 治法:健脾化痰。 例方:六君子湯。 2.3 腎虛 癥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酸腿軟,腦轉耳鳴,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弱;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治法:補腎納氣。 例方: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加減。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1 虛寒型哮喘者,可口服黑錫丹,每次3g,每日服3次,淡鹽水送服。 1.2 寒實型哮喘者,可口服紫金丹,每次服5~10粒(
總訪問量 74,539次
在線服務患者 2位
科普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