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四時養(yǎng)生——夏季養(yǎng)生篇
郭軍華 何清湖*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jié),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fā),伏陰在內(nèi),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并且活躍于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diào)節(jié)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季如何養(yǎng)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 一、夏時養(yǎng)生,時代久遠 早在《禮記》:“南方曰夏,夏之為言假也,養(yǎng)之長之,假之仁也?!薄稘h律志》曰:“南者,任也,陽氣於時任養(yǎng)萬物,故君子當因時節(jié)宣調(diào)攝,以衛(wèi)其生?!本吞岢隽讼募攫B(yǎng)生。然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提出了夏季養(yǎng)生的具體內(nèi)容,如《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敝赋鱿奶?,是萬物繁盛壯美的季節(jié)。在這一季節(jié)里,萬物開始開花結果,而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對天長炎熱感到厭倦,要使情緒平和不躁,使體內(nèi)的陽氣自然得到宣散,“若所愛在外”,這乃是順應夏氣、保護身體機能旺盛滋長的養(yǎng)生之道,并提出了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引起“傷心,秋為疾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等病變。 此后,《千金方》、《千金翼方》、《壽親養(yǎng)老新書》、《攝生消息論》、《參贊書》等對夏時養(yǎng)生提出了更具體的理論,形成了夏時養(yǎng)生的理論基礎。 二、心應夏氣,夏當靜心 中醫(yī)學認為 “ 心主夏”,即人體五臟之一的心臟是與夏季相應的。夏季屬于五行中的火,而人體五臟的“心、肝、脾、肺、腎”對應五行,心也屬火,心臟與火的物性是一致的?!夺t(y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夏季天氣逐漸轉(zhuǎn)熱,人們極易感到悶熱、困倦和煩躁不安,好發(fā)脾氣。有些人平時溫文爾雅,不急不燥,可到了夏天,卻變得性情急躁易怒,常為小事大發(fā)脾氣。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所致。因此,我們需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著名古代養(yǎng)生家嵇康說:“夏季炎熱,更宜調(diào)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這就是“心靜自然涼”,但是心靜不是懈怠。因為任何時候 ,精神上的不振作都有害于健康,應當努力工作、學習,積極參加各項有益活動。業(yè)余活動,力求豐富多采。有條件時,宜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調(diào)攝情志。其次,心臟在夏季時功能最為活躍,炎熱夏季人們的活動變得多起來,“動則氣耗”,加上暑熱之氣,“暑易傷氣”,“暑易傷心”,耗傷人體的氣陰,致神氣渙散,人體的機能破壞?!夺t(yī)書》曰:“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币虼?,夏季養(yǎng)心要使精神像含苞欲放的花一樣的秀美,“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xiàn)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才是適應夏季的養(yǎng)生術。 從發(fā)病學上看,夏天萬物生長,陽氣旺盛,加之氣候炎熱干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使人體的新陳代謝不能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導致生理機能失調(diào)而致使人體的大腦(尤其是體溫中樞)指揮失靈而引起“上火”癥候,具體表現(xiàn)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紅赤干澀、鼻腔熱烘火辣、嘴唇干裂等心火上炎表現(xiàn),大便干燥、小便發(fā)黃等心火下移表現(xiàn)。如果生活不規(guī)律,勞逸失度,休息不好,情志失調(diào),致人體正氣虛,易感受暑熱之邪氣,導致“中暑”,甚至“暈厥”。此外,盛夏,此時人體陽氣浮于體表,陰寒伏于內(nèi),由于炎熱天氣,人們多貪涼飲冷,而容易導致腹瀉。如果心氣由于不管是暑熱之邪還是貪涼飲冷之害,導致其心的功能異常,陽氣生長出現(xiàn)問題,到秋季就會發(fā)生“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病變。 心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相當于大自然來說,他就是人體的太陽,它具有主血脈、藏神。因此,夏季養(yǎng)心得法,過秋冬季節(jié)再也不難了,俗話說“冬病夏治”。夏季順應陽氣的生長,更有利于秋冬季節(jié)陽氣的下降潛藏。 三、食補為先,少苦多辛,粥為先 《攝生消息論》:“夏三月屬火,主于長養(yǎng)。心氣火旺,味屬苦?;鹉芸私?,金屬肺,肺主辛,當夏飲食之味,以減苦增辛以養(yǎng)肺”,意思是說夏季氣候炎熱,自然界萬物生長,心火亦容易亢盛,苦味屬火入心,火克金,心火上炎,灼傷肺,所以夏季的飲食當減少苦味,如人參、蒼術等,增加辛味來滋潤肺,如生姜、香薷等?!侗I蔫b》又曰∶“暑氣酷烈,煉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熾于內(nèi),古人于是時獨宿、淡味……”,故夏天氣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堅持以“清”為主,多吃蔬菜、瘦肉和時令水果。《攝生消息論》:“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由此可知夏季飲食還應該勿食寒涼冰冷之物,如果食入過多,必會引起霍亂,諸如嘔吐、腹瀉、腹痛之類腹疾,就如西醫(yī)所說的,由于夏季氣溫高,體內(nèi)熱量不易散發(fā),胃腸內(nèi)溫度高,驟然受到冷刺激,就會導致胃腸痙攣,導致腹痛。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老郎中開藥方”,姜是夏季養(yǎng)生一寶。姜,辛溫。辛能散,具有發(fā)汗、解表之功效,還可溫中止嘔,溫肺化痰?!靶魏嬂鋭t傷肺”,夏季陽浮于外,陰寒內(nèi)盛,過食寒涼之物,易傷肺胃,姜辛溫,發(fā)散肺胃之寒而溫肺胃,使其功能正常?!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夏季也可以多吃酸味或咸味之品來養(yǎng)心。夏天天熱易多汗出,中醫(y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會導致心氣陰虧虛,為此我們可以選擇性多食一些酸味之品,比如烏梅、五味子、酸梅等,收斂固氣,同時還可以生津止渴。 唐代孫思邈提倡“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中醫(yī)認為濕為夏之主氣,故夏季濕氣盛,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阻礙脾胃消化、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所以夏季補養(yǎng)還需健脾利濕,開胃消食,而藥粥食療既可以健脾開胃,又可補充由于盛夏酷暑,人體汗出多而丟失的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可謂一舉兩得。常見的粥有如①絲瓜粥。絲瓜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暑、涼血解毒之功效。②蘆根粥。蘆根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嘔之功效。此粥適用于暑熱煩躁口渴、或郁熱內(nèi)發(fā)、牙齦腫痛及胃熱嘔吐、肺熱咳嗽等人群。③西瓜皮粥。此粥有生津止渴、解暑除煩、清熱利尿之功效。還有比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等。 此外,夏季致病微生物極易繁殖,食物極易腐敗、變質(zhì)。腸道疾病多有發(fā)生。因此,講究飲食衛(wèi)生,謹防“病從口入”。 四、夏季養(yǎng)心,謹防中暑 夏季養(yǎng)心,預防中暑是關鍵。盛夏酷暑,天氣悶、濕、熱,讓人感覺很不舒服,由于氣溫高,人體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發(fā)生紊亂,引起中樞神經(jīng)和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出現(xiàn)發(fā)熱、乏力、皮膚灼熱、頭暈、惡心、嘔吐、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xiàn)劇烈頭痛、昏厥、昏迷、痙攣等癥狀,所以預防中暑,保證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和精神狀態(tài),才能使夏季養(yǎng)生達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在太陽照射最厲害的時候避免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的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等。外出時,應少穿化纖類衣物,以避免大量汗出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在室內(nèi),也可能引起中暑,在室外溫度較高時,室內(nèi)也需做好降溫工作,如開窗、開風扇、開空調(diào)等。 其次,要常備一些防暑降溫的藥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仁丹、風油精等,如果外出,需把這些藥品帶在身邊,以防應急之需。 除此之外,還要通過運動、休息來調(diào)節(jié)身體狀態(tài),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多喝水,適當吃一些如西瓜等清涼解暑的水果,按時進餐,多吃新鮮蔬菜,這些都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 五、晚睡早起兼午休,夏防打盹 “立夏”后晝長夜短?!端貑枴に臍庹{(diào)神大論》:“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根據(jù)節(jié)氣變化,應該晚點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立夏”后天亮的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老百姓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點,因此更需要“午休”。夏季,中午1時到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由于出汗多散熱的緣故,血液大量集中于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當午飯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的血供就更為減少。所以,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所導致的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漸增加午休時間,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tǒng)得到休息,以防“夏打盹”。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長時間午休也會讓人感覺沒有精神。午睡對保障身體健康、減少某些疾病的發(fā)生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有研究資料表明,午睡可預防冠心病,對預防心肌梗塞也有積極作用。睡眠分為淺睡和沉睡兩個階段。淺睡階段一般為40-70分鐘。隨著睡眠的加深,人就會進入沉睡階段。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在沉睡階段時,腦部血量減少,呼吸頻率減緩,體內(nèi)的各種代謝活動也相對減弱。這時,醒來后就馬上起床去工作或?qū)W習,腦部供血量不足,就會出現(xiàn)短暫的功能性紊亂,使人感到頭昏腦脹。因此睡醒后要再稍微賴床10分鐘再起床為宜。午睡應采取平臥姿勢,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一些人午睡采用坐姿,即扒在工作臺上或教課桌上,是不利于消除疲勞的。因為人體處于睡眠狀態(tài)時.全身肌肉松弛,血液循環(huán)減慢,頭部供血減少,人醒來后,會感到頭暈腦脹、耳鳴、腿軟、視線模糊、面色蒼白等大腦缺血、缺氧癥狀。另外,伏在桌上休息,使眼球受壓,眼壓增高,易誘發(fā)眼疾。為了保證午睡質(zhì)量,午餐時不宜飲酒、喝咖啡、濃茶,以免興奮而難以人睡,以及不能吃太飽,并且不宜餐后倒頭便睡,應活動10分鐘才就寢。 夏日午休雖然很重要,但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益處。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如患有低血壓疾病以及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的病人,特別是由于腦血管硬化變窄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頭暈的人不適宜午睡。因為午飯后血液匯集到胃部較多,腦部血流較少,相對缺血缺氧。以上兩種人因低血壓和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腦部血流更少,所以,若飯后就午睡,會導致睡醒后頭暈腦脹,達不到休息的作用。年齡在65歲以上有動脈硬化的老人也不宜午睡。飯后由于營養(yǎng)的吸收血液粘滯度較高,若再午睡,血流緩慢,這些因素就給中風的發(fā)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六、冬病夏治,歡喜過冬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jié)。對于一些每逢冬季發(fā)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痹證、體虛易感、頸肩腰腿痛等氣虛、陽虛、陰寒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稱為“冬病夏治”。其中,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可內(nèi)服中成藥,也可外敷藥于穴位之上。內(nèi)服藥,以溫腎壯陽為主,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每日2次,連服一個月。外敷藥可以用白芥子20g、玄胡15g、細辛12g、甘遂10g,研細末后,用鮮姜60g搗汁調(diào)糊,用膠布貼在雙側肺俞、脾俞、腎俞,天突或貼在雙側風門、天突、腎俞、足三里等穴位上。一般貼4~6小時,如感灼痛或瘙癢劇烈,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每伏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xù)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tài)。通過如此治療,有的可以緩解,有的可以根治。 七、夏季養(yǎng)生,注意事項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季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天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太陽一曬,溫度升高,濕氣就往外散發(fā),人著之,易患皮膚疾病、風濕和關節(jié)疾病。 《內(nèi)經(jīng)》曰:“夏季不可枕冷石并鐵物取涼,大損人目”,夏季體表溫度高,毛孔為散熱成散開狀態(tài),枕冷石、鐵,毛孔瞬間受冷而閉合,寒氣內(nèi)侵而不出,寒凝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故而有損身體,此處特別指出目,因“目受血則能視”。 陶隱居曰:“冰水止可浸物,使驅(qū)日曬暑氣。不可作水服,入腹內(nèi),冷熱相搏,成疾。若多著飴糖拌食,以解酷暑亦可。” 《書》曰:“夏勿露臥,令人皮膚成癬,或作面風” 。面風,以眼、唇、面頰等面部肌肉抽搐或跳動不止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 《參贊書》曰:“日色曬熱石上凳上,不可便坐,搐熱生豚瘡,冷生疝氣。人自大日色中熱處曬回,不可用冷水洗面,損目。伏熱在身,勿得飲冷水及以冷物激身,能殺人?!?《養(yǎng)生論》曰:“夏日不宜大醉。清晨吃炒蔥頭酒一二杯,令人血氣通暢”,酒為肥甘厚味之品,易滋生濕熱產(chǎn)生疾病,又因酒有行走之性,使腠理開,易感邪氣,故夏日宜飲酒少許,以通經(jīng)脈,而不開腠理。又曰:“風毒腳氣因腎虛而得,人生命門屬腎,夏月,精化水,腎方衰絕,故不宜房色過度,以傷元氣。”而在《千金翼方》則指出了具體哪一日禁房事,“夏三月丙丁日,忌夫婦容止”,夫婦容止,指夫婦行房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那么現(xiàn)在社會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空調(diào)溫度不宜太低??照{(diào)給人們帶來了適宜的溫度,但是如果室內(nèi)外溫差太大,使人難以適應這種變化,而出現(xiàn)“傷風、感冒”等俗稱的“空調(diào)病”。室內(nèi)外溫差最好在5-8度之間,最大不能超過10度。 二、電風扇不宜吹得太久。電風扇吹得太久,會破壞出汗平衡,使人感到頭痛、頭暈、四肢無力、全身不適等。吹風扇過夜,更容易受涼,而感冒、腹瀉。 三、不宜用飲料代替白開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多含有糖精、二氧化碳、色素等添加劑,會對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影響消化和食欲,攝入過多的糖分,容易肥胖,所以夏季應該不和或少喝飲料,多喝白開水。 八、夏季養(yǎng)生功、靜心好過冬 《攝生消息論》中說:“夏三月,屬火,生于長養(yǎng)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屬辛。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yǎng)肺,心氣當呵以疏之,噓以順之。故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則合忠履孝,輔義安仁;安息火熾,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nèi)薄滋味;可以居高。徹環(huán)眺望;早臥早起,無厭于日,順于正陽,以消暑氣,逆之則腎心相爭,水火相克,火病由此而作矣”,所以夏日養(yǎng)生應當以益肝補腎,養(yǎng)肺靜心為原則。 法簡而效宏的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按季節(jié)練功,以吐納坐功為主,以導引為輔,深合“天人合一”之理。現(xiàn)據(jù)明·高濂所編《雅尚齋遵生八箋》所載,介紹夏季三月二氣導引坐功圖勢。 立夏四月節(jié)坐功圖 運:主少陰二氣。 時:配手厥陰心包絡風木。 坐功:每日以寅、卯時,閉息瞑目,反換兩手,抑掣兩膝,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 治?。猴L濕留滯,經(jīng)絡腫痛、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證。 功法:每日3-7時,靜坐于床上,屏住呼吸閉上眼睛,手心向外,十指交插抱住膝蓋向內(nèi)用力,膝部向外用力,左右各抱膝三十五次。然后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diào)息吐納,津液咽入丹田九次。 小滿四月中坐功圖 運:主少陽三氣。 時:配手厥陰心包絡風木。 坐功:每日寅、卯時,正坐,一手舉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 治?。悍胃N滯邪毒,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鼻赤、目黃、心煩作痛、掌中熱、諸痛。 功法:每天3-7時之間,盤坐,左手按住左小腿部位,右手上舉托天,指尖朝左。然后左右交換,動作相同,各做十五次。最后,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芒種五月節(jié)坐功圖 運:主少陽三氣。 時:配手少陰心君火。 坐功:每日寅、卯時,正立仰身,兩手上托,左右力舉,各五七度,定息,叩齒,吐納,咽液。 治?。貉I蘊積、虛勞嗌干,心痛欲飲、目黃、脅痛、消渴、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泄、身熱而股痛、心悲、頭項痛、面赤。 功法:每天3-7時之間,起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由胸前上提,手心向上,然后外旋,向上托起,兩臂伸直,手心向上,十指尖朝后,腹向前挺,背向后壓,頭后仰,目視雙手,略停數(shù)秒,雙手經(jīng)體側徐徐下落。如此反復做三十五次。最后做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夏至五月中坐功圖 運:主少陽三氣。 時:配手少陰心君火。 坐功:每日寅、卯時,跪坐,伸手叉指,屈指,腳換踏左右,各五七次,叩齒,納清吐濁,咽液。 治病:風濕積滯,腕膝痛、臑臂痛、后廉痛、厥、掌中熱痛、兩腎內(nèi)痛、腰背痛、身體重。 功法:每天三~七時之間,屈膝蹲坐,兩臂伸直,十指交叉,手心向胸,以右腳踏手心中,腳向外蹬,手往里拉,蹬拉相爭,約二三秒鐘。換左腳踏,同樣動作,左右各做三十五次。然后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小暑六月節(jié)坐功圖 運:主少陽三氣。 時:配手太陰肺濕土。 坐功:每日丑、寅時,兩手踞地,屈壓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 治療:腿膝腰髀風濕,肺脹滿、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臍右小腹脹引腹痛、手攣急、身體重、半身不遂、偏風、健忘、哮喘、脫肛、腕無力。喜怒不常。 功法:每天1-5時之間,兩手于背后撐地,十指尖朝后,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腳跟著地,右腿折疊使大腿壓住小腿,目視在腳尖,并使身體重心向后移,然后向前移。如此兩腳交換,動作相同,各做十五次。最后做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大暑六月中坐功圖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手太陰肺濕土。 坐功:每日丑、寅時,雙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視,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 治?。侯^項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隔滿、臑臂痛、掌中熱、臍上或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shù)欠、淹泄、皮膚痛,及健忘、愁欲哭、灑淅寒熱。 功法:每天1-5時之間,盤坐,雙手握拳拄在腿前,兩臂伸直與肩同寬,兩拳眼相對,身體重心前移,上體前俯,扭項轉(zhuǎn)頭向左右上方虎視。重心后移,頭轉(zhuǎn)向前;重心再前移,頭轉(zhuǎn)向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十五次。然后,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小結 總之, 順應夏季“長”的特性養(yǎng)生對于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其一,人體在經(jīng)過春生后,只有夏季順應季節(jié)養(yǎng)生,才能風調(diào)雨順,秋季有所收獲;其二,夏時養(yǎng)生也即夏季養(yǎng)陽。心陽不用,人身的太陽不工作了,則可致其他臟腑失去光合作用,臟腑無所養(yǎng)、功能失調(diào)而精無神、氣不振,未老先衰,諸病生。因此,夏季對心臟及陽氣的保養(yǎng)對于人體的健康與延緩衰老至關重要,必須特別重視夏季養(yǎng)生在四季養(yǎng)生中的重要性。 何清湖,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亞健康方向)。
郭軍華 鹽城市中醫(yī)院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