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微創(chuàng)射頻聯(lián)合臭氧消融、減壓術
射頻治療儀是將一個發(fā)射電極插入病灶部位,用另一個電極接收,當射頻穿過病變組織時產生生物效應,這種生物效應主要是熱凝固。椎間盤主要成份是膠原蛋白、粘多糖、硫酸軟骨素等蛋白成分,利用射頻的熱原理,改變蛋白質的結構,使其變性、固縮,同時還有可以“焊接”椎間盤破裂口的作用,從而減少對神經根的壓迫,減輕了癥狀;再就是局部加熱溫度高的92℃,可以毀損病變區(qū)域的竇椎神經末梢,從而止痛;椎間盤突出可以引起局部壓迫導致無菌性炎性反應,高溫可以滅活炎性介質;溫熱效應可以增加硬膜外血液循環(huán),有類似理療的作用,利于無菌性炎癥的吸收。(二)適應證: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癥。(三)相對適應證 1、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治療后復發(fā);2、腰椎間盤突出伴有部分鈣化;3、腰椎間盤突出物直徑大于10mm;4、腰椎間盤突出經過1次治療后癥狀減輕,可酌情作第2次治療。(四)禁忌證:1、合并骨性椎管狹窄或黃韌帶肥厚;2、合并有嚴重的馬尾癥狀;3、突出的椎間盤鈣化或骨化;4、椎體Ⅱ度以上滑脫;5、有出血傾向;過敏體質;6、精神病或術中不能配合的患者;7、心、肝、肺、腦嚴重器質性疾患。(五)射頻消融術方法的選擇:1、單純性腰椎間盤側后方突出,并伴有一側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經痛,首選立體定位靶點消融。2、膨出或中央型突出,下腰痛或雙下肢交替性坐骨神經痛,首選盤內消融。3、根據(jù)突出部位選擇穿刺途徑,采用小關節(jié)內側緣穿刺,亦可采用椎間孔安全三角穿刺進針。4、突出物直徑大于10mm、脫出型消融效果不理想,可酌情重復治療及配合臭氧等方法。(六)射頻消融術操作方法與步驟1、術前準備① 仔細閱片,確定突出物寬度、高度及突出長度,確定靶點位置,制定穿刺治療計劃(穿刺途徑及進針深度)。② 給患者介紹治療方法,消除術前緊張情緒,術前可給予適量的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劑。2、小關節(jié)內側緣入路射頻消融術操作方法:① 定位、局部皮膚消毒:患者腹臥位于透視檢查床上,相應椎間隙中線旁開0~2cm,用龍膽紫作穿刺點標記。以穿刺點為中心作皮膚消毒,鋪消毒巾。② 局麻:由穿刺點用1%利多卡因逐層做局部麻醉,不宜將神經根麻醉。③ 穿刺:經皮膚定位穿刺點,用射頻穿刺針,垂直或傾斜進針,經皮膚、皮下、經黃韌帶、椎管,在黃韌帶與硬膜囊之間進針,對準相應突出物靶點穿刺。盡可能避免穿破硬膜囊。④針尖位置:正位透視針尖位于椎間盤內椎弓根內側緣。側位透視針尖位于椎間突出物內,使穿刺針絕熱漆的前端正好位于突出物后緣。也可用公式計算:A=B-0.5CM其中A為針尖于上下椎體后緣的距離,B為突出物與上下椎體后緣連線的距離,0.5cm為穿刺針的裸露端長度。⑤神經測試:取出針芯,放入電極,行感覺運動測試:如果出現(xiàn)強烈麻木或肌肉抽搐反應,可調整針尖位置。阻抗值測試,一般在150-250之間。⑥升溫消融:依次升溫66℃、76℃、86℃各持續(xù)30S,90℃或92℃加熱持續(xù)180S。在升溫過程中出現(xiàn)原疼痛區(qū)域發(fā)熱、燒灼感即誘發(fā)出原有疼痛者效果更好,疼痛劇烈者終止升溫,調整針尖位置,重新加溫。多個靶點可重復多次。⑦治療結束,用創(chuàng)可貼貼敷針眼處。⑧術后體位:保持平臥或俯臥位。3、盤內射頻消融術操作方法:①定位、局部皮膚消毒:患者腹臥于檢查床上,腹部墊一枕頭,相應椎間隙中線向患側旁開6~10cm,穿刺點用龍膽紫作標記。皮膚消毒,鋪無菌巾。② 麻醉:1%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③ 穿刺:由皮膚標記點、針身與腰骶部呈45~60角,對準相應椎間隙穿刺。L5~S1椎間盤穿刺,針身向頭側傾斜20~25左右,針尖刺破纖維環(huán)時有澀韌感。④ 透視針尖位置: 正位針尖達患側小關節(jié)內側緣,側位位于椎間盤中后1/5交界處。⑤ 神經測試:取出針芯,放入電極,行感覺運動測試:如果出現(xiàn)強烈麻木或肌肉抽搐反應,可調整針尖位置。阻抗值測試,一般在150-250之間。⑥ 升溫消融:依次升溫66℃、76℃、86℃各持續(xù)30S,90℃或92℃加熱持續(xù)180S。在升溫過程中出現(xiàn)原疼痛區(qū)域發(fā)熱、燒灼感即誘發(fā)出原有疼痛者效果更好,疼痛劇烈者終止升溫,調整針尖位置,重新加溫。多個靶點可重復多次。⑦ 體位:保持平臥或俯臥位。術后處理:①術后回病房保持所要求的體位休息,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心率,有無過敏反應。②術后要求患者絕對臥床6h,平臥或俯臥位均可,6h后方可佩戴腰圍下床,三天內盡量減少下床。 ③術后下床要佩戴腰圍,可根據(jù)術后反應進行對癥處理。并發(fā)癥及處理:射頻消融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常見的并發(fā)癥如下:1、術后疼痛反應 ①程度:輕重不一,因人而異,盤內注射反應比盤外注射反應重,采用鎮(zhèn)痛藥及對癥處理尚不能緩解癥狀的情況下,需作椎間盤開窗減壓術。②規(guī)律:靶點注射術后,癥狀常可緩解,但術后2~3天癥狀有所加重,1周后逐漸緩解。③時間:部分患者術后癥狀即可減輕,有的患者術后出現(xiàn)疼痛反應加重,一般持續(xù)1周左右,自行緩解。個別患者疼痛反應可持續(xù)3周左右。④疼痛反應較重的患者,術后口服止痛藥,腰部濕熱敷,靜滴甘露醇、復方丹參注射液等措施,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減輕神經根水腫等來緩解癥狀。2、下肢麻木:一般麻木區(qū)域在原疼痛區(qū)域,可能與熱效應對神經的損傷,多持續(xù)3-7天,自行消失。可以加用甲鈷胺、維生素B1等。3、神經損傷:未見神經根損傷的報道,但在穿刺過程中針尖觸及神經而出現(xiàn)疼痛反射,這時不能強行穿刺,應調整針尖的方向,再行穿刺。4、血管損傷:未見血管損傷引起死亡的報道。操作中可能損傷小靜脈血管,少量出血無需特殊處理,但需調整穿刺方向。5、硬膜囊損傷,少數(shù)病人有頭暈及惡心,輸液對癥治療后消失,但目前尚無明確報道與此有關。療效評價:我院采用該技術治療200余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總有效率在90%以上。
楊成 谷城縣人民醫(yī)院 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