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縣人民醫(yī)院

公立三級綜合醫(yī)院
義診活動
牛德福

暫無義診活動相關內容

我是醫(yī)院宣傳辦人員
我要發(fā)布官方義診活動

科普·直播義診專區(qū)

查看全部

肩周炎:頑固的“小毛病”

張阿姨今年56歲,平時喜歡跟一伙大媽們一起逛逛街,跳跳廣場舞,退休后的日子別提多滋潤著呢。這幾天,突然肩膀疼痛難忍,很是郁悶,她來疼痛門診找到我,說:“孫大夫,我右邊肩膀痛,抬都抬不起來了,您給看看會不會殘廢?”經過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好家伙,“您這是肩周炎!廢不了!”肩周炎即肩關節(jié)周圍炎,是肩關節(jié)囊和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其主要在五十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多發(fā),表現(xiàn)為肩關節(jié)疼痛、僵硬和粘連,因此也被人們稱為“五十肩”。因其常伴有關節(jié)內外粘連,患者肩關節(jié)就像被凍住了一樣,故稱其為“凍結肩”。肩周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不予特殊干預,隨著病程的正常演變,也會自愈,只不過愈合過程中會很痛苦,有文獻表明自愈時間最長可達6年,平均21個月。一般來說,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單側多見。由于肩關節(jié)的功能嚴重受限,患者的胳膊抬不起來,夜間肩膀疼痛尤其明顯,睡覺不能翻身,更無法完成日常的家務勞動,身體輕微的活動就可能刺激患者粘連的肩關節(jié)而引起劇烈的疼痛,感覺“整個人都廢了”。1.肩部疼痛起初肩部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疼痛,大部分是慢性發(fā)作,之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鈍痛及刀割樣痛,且呈持續(xù)性,疼痛可向脖子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白天較輕夜里加重為肩周炎一大特點,若因受寒而導致疼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2.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肩關節(jié)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旋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肩關節(jié)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jié)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3.肩膀怕冷患者肩部怕冷,不少患者長年使用棉墊子包肩膀,不敢讓肩部吹冷風。4.肩部壓痛多數(shù)患者在肩關節(jié)的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5.肌肉痙攣與萎縮肩部周圍的肌肉早期可出現(xiàn)痙攣,晚期可發(fā)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xiàn)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伸不能等典型癥狀,此時疼痛癥狀反而減輕。肩部原因1、本病大多發(fā)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性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fā)因素;3、上肢外傷后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fā)萎縮、粘連;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后因治療不當?shù)?。肩外因?、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fā)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fā)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xù)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yōu)檎嬲募缰苎住?、糖尿病和甲狀腺疾病的患者由于關節(jié)周圍受涼、血流凝滯,代謝產物的堆積不能及時排出,易引發(fā)關節(jié)周圍粘連,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治療目的:緩解疼痛,恢復功能,避免肌肉萎縮。????1.早期癥狀不重時,可給予患者物理治療、針灸、適度的推拿按摩,熱敷,可改善疼痛癥狀。????2.體外沖擊波(ESWT)治療肩周炎,可以加快改善患者的癥狀。????3.疼痛持續(xù)、夜間難以入睡時,可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口服糖皮質激素;外用鎮(zhèn)痛膏藥。????4.超聲可視化肩周注射+三氧治療,針對粘連,可局部注射局麻藥和營養(yǎng)神經藥物(必要時可加少量激素)。關節(jié)內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注射,可加速粘連性關節(jié)囊炎患者的疼痛緩解和功能恢復。????5.肩外因素所致肩周炎除局部治療外,還需對原發(fā)病進行治療。????6.對癥狀持續(xù)且重者,患者無法耐受,以上治療無效時,可在麻醉下肩關節(jié)手法松解術:采用超聲引導臂叢阻滯下閉合手法松解。在無疼痛無肌肉抵抗的情況下,輕柔地被動活動肩關節(jié)包括前屈上舉、外展上舉、后伸、內旋、外旋,活動至正?;顒臃秶?。????注意:手法松解粘連后,即使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變大,疼痛消失,仍要堅持每天做肩部物理鍛煉。1.彎腰晃肩法:彎腰伸臂,做肩關節(jié)環(huán)轉運動,動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2.爬墻運動: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然后再緩緩向下回到原處,反復數(shù)次。3.體后拉手:雙手向后,由健側手拉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復進行。

打“封閉”很恐怖?

冷集的老張患腰椎間盤突出好幾年了,下肢麻痛癥狀時有反復,按按摩、吃吃中藥后能逐漸緩解,這幾年都沒什么大影響。最近又有點反復,按摩、吃藥也不頂用了,縣醫(yī)院醫(yī)生建議他可以打椎旁神經阻滯,老張聽說封閉有很多副作用,而且聽說打了封閉以后再做其他治療效果就不佳了,這是真的嗎?大家都是談“封閉”色變的,老張的認識是不是存在誤區(qū)?如果封閉和神經阻滯不是同一種東西,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呢? 平時老百姓說的“打封閉”和神經阻滯是不同的,“打封閉”是哪里痛打哪里,掐住位置患者說疼的厲害就打,神經阻滯是根據(jù)神經支配的范圍治療,技術要求高,醫(yī)生要熟練掌握神經解剖,往往腿部麻木疼痛而針打在腰部或臀部,胳膊的麻木疼痛可能打在肩膀或頸椎上。兩者的用藥成分區(qū)別不大,而用量就大有區(qū)別了,“封閉”是過去的老方法,激素用量大,醋酸潑尼松龍125mg/支,有的醫(yī)生一次就用一支,現(xiàn)在醫(yī)院使用的是分子量更小、副作用更少的曲安奈德,條件好的可以用上倍他米松,用量只有7mg。 如果是椎間盤的問題,一部分患者可以通過神經阻滯技術緩解疼痛。

腰椎間盤微創(chuàng)射頻聯(lián)合臭氧消融、減壓術

射頻治療儀是將一個發(fā)射電極插入病灶部位,用另一個電極接收,當射頻穿過病變組織時產生生物效應,這種生物效應主要是熱凝固。椎間盤主要成份是膠原蛋白、粘多糖、硫酸軟骨素等蛋白成分,利用射頻的熱原理,改變蛋白質的結構,使其變性、固縮,同時還有可以“焊接”椎間盤破裂口的作用,從而減少對神經根的壓迫,減輕了癥狀;再就是局部加熱溫度高的92℃,可以毀損病變區(qū)域的竇椎神經末梢,從而止痛;椎間盤突出可以引起局部壓迫導致無菌性炎性反應,高溫可以滅活炎性介質;溫熱效應可以增加硬膜外血液循環(huán),有類似理療的作用,利于無菌性炎癥的吸收。(二)適應證: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癥。(三)相對適應證 1、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治療后復發(fā);2、腰椎間盤突出伴有部分鈣化;3、腰椎間盤突出物直徑大于10mm;4、腰椎間盤突出經過1次治療后癥狀減輕,可酌情作第2次治療。(四)禁忌證:1、合并骨性椎管狹窄或黃韌帶肥厚;2、合并有嚴重的馬尾癥狀;3、突出的椎間盤鈣化或骨化;4、椎體Ⅱ度以上滑脫;5、有出血傾向;過敏體質;6、精神病或術中不能配合的患者;7、心、肝、肺、腦嚴重器質性疾患。(五)射頻消融術方法的選擇:1、單純性腰椎間盤側后方突出,并伴有一側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經痛,首選立體定位靶點消融。2、膨出或中央型突出,下腰痛或雙下肢交替性坐骨神經痛,首選盤內消融。3、根據(jù)突出部位選擇穿刺途徑,采用小關節(jié)內側緣穿刺,亦可采用椎間孔安全三角穿刺進針。4、突出物直徑大于10mm、脫出型消融效果不理想,可酌情重復治療及配合臭氧等方法。(六)射頻消融術操作方法與步驟1、術前準備① 仔細閱片,確定突出物寬度、高度及突出長度,確定靶點位置,制定穿刺治療計劃(穿刺途徑及進針深度)。② 給患者介紹治療方法,消除術前緊張情緒,術前可給予適量的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劑。2、小關節(jié)內側緣入路射頻消融術操作方法:① 定位、局部皮膚消毒:患者腹臥位于透視檢查床上,相應椎間隙中線旁開0~2cm,用龍膽紫作穿刺點標記。以穿刺點為中心作皮膚消毒,鋪消毒巾。② 局麻:由穿刺點用1%利多卡因逐層做局部麻醉,不宜將神經根麻醉。③ 穿刺:經皮膚定位穿刺點,用射頻穿刺針,垂直或傾斜進針,經皮膚、皮下、經黃韌帶、椎管,在黃韌帶與硬膜囊之間進針,對準相應突出物靶點穿刺。盡可能避免穿破硬膜囊。④針尖位置:正位透視針尖位于椎間盤內椎弓根內側緣。側位透視針尖位于椎間突出物內,使穿刺針絕熱漆的前端正好位于突出物后緣。也可用公式計算:A=B-0.5CM其中A為針尖于上下椎體后緣的距離,B為突出物與上下椎體后緣連線的距離,0.5cm為穿刺針的裸露端長度。⑤神經測試:取出針芯,放入電極,行感覺運動測試:如果出現(xiàn)強烈麻木或肌肉抽搐反應,可調整針尖位置。阻抗值測試,一般在150-250之間。⑥升溫消融:依次升溫66℃、76℃、86℃各持續(xù)30S,90℃或92℃加熱持續(xù)180S。在升溫過程中出現(xiàn)原疼痛區(qū)域發(fā)熱、燒灼感即誘發(fā)出原有疼痛者效果更好,疼痛劇烈者終止升溫,調整針尖位置,重新加溫。多個靶點可重復多次。⑦治療結束,用創(chuàng)可貼貼敷針眼處。⑧術后體位:保持平臥或俯臥位。3、盤內射頻消融術操作方法:①定位、局部皮膚消毒:患者腹臥于檢查床上,腹部墊一枕頭,相應椎間隙中線向患側旁開6~10cm,穿刺點用龍膽紫作標記。皮膚消毒,鋪無菌巾。② 麻醉:1%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③ 穿刺:由皮膚標記點、針身與腰骶部呈45~60角,對準相應椎間隙穿刺。L5~S1椎間盤穿刺,針身向頭側傾斜20~25左右,針尖刺破纖維環(huán)時有澀韌感。④ 透視針尖位置: 正位針尖達患側小關節(jié)內側緣,側位位于椎間盤中后1/5交界處。⑤ 神經測試:取出針芯,放入電極,行感覺運動測試:如果出現(xiàn)強烈麻木或肌肉抽搐反應,可調整針尖位置。阻抗值測試,一般在150-250之間。⑥ 升溫消融:依次升溫66℃、76℃、86℃各持續(xù)30S,90℃或92℃加熱持續(xù)180S。在升溫過程中出現(xiàn)原疼痛區(qū)域發(fā)熱、燒灼感即誘發(fā)出原有疼痛者效果更好,疼痛劇烈者終止升溫,調整針尖位置,重新加溫。多個靶點可重復多次。⑦ 體位:保持平臥或俯臥位。術后處理:①術后回病房保持所要求的體位休息,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心率,有無過敏反應。②術后要求患者絕對臥床6h,平臥或俯臥位均可,6h后方可佩戴腰圍下床,三天內盡量減少下床。 ③術后下床要佩戴腰圍,可根據(jù)術后反應進行對癥處理。并發(fā)癥及處理:射頻消融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常見的并發(fā)癥如下:1、術后疼痛反應 ①程度:輕重不一,因人而異,盤內注射反應比盤外注射反應重,采用鎮(zhèn)痛藥及對癥處理尚不能緩解癥狀的情況下,需作椎間盤開窗減壓術。②規(guī)律:靶點注射術后,癥狀常可緩解,但術后2~3天癥狀有所加重,1周后逐漸緩解。③時間:部分患者術后癥狀即可減輕,有的患者術后出現(xiàn)疼痛反應加重,一般持續(xù)1周左右,自行緩解。個別患者疼痛反應可持續(xù)3周左右。④疼痛反應較重的患者,術后口服止痛藥,腰部濕熱敷,靜滴甘露醇、復方丹參注射液等措施,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減輕神經根水腫等來緩解癥狀。2、下肢麻木:一般麻木區(qū)域在原疼痛區(qū)域,可能與熱效應對神經的損傷,多持續(xù)3-7天,自行消失。可以加用甲鈷胺、維生素B1等。3、神經損傷:未見神經根損傷的報道,但在穿刺過程中針尖觸及神經而出現(xiàn)疼痛反射,這時不能強行穿刺,應調整針尖的方向,再行穿刺。4、血管損傷:未見血管損傷引起死亡的報道。操作中可能損傷小靜脈血管,少量出血無需特殊處理,但需調整穿刺方向。5、硬膜囊損傷,少數(shù)病人有頭暈及惡心,輸液對癥治療后消失,但目前尚無明確報道與此有關。療效評價:我院采用該技術治療200余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總有效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