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解酒藥”那點事兒!
說說“解酒藥”那點事兒 ! 1.加快酒精的代謝 肝臟是酒精代謝的最主要器官,解酒離不開肝臟中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前者把酒精轉(zhuǎn)化成乙醛,后者把有毒的乙醛轉(zhuǎn)化為無毒的乙酸,乙酸能被人體迅速轉(zhuǎn)化為能量,最后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其中乙醛是導致醉酒甚至酒精中毒的“真兇”,缺乏乙醛脫氫酶的人群,喝酒后容易“上臉”,并可引起頭痛、嘔吐等不適癥狀。 最著名的解酒藥:葛根,主要通過延遲胃排空時間,降低血液酒精中的峰值,推遲達峰時間,但不影響酒精的代謝,也不能降低血液中酒精的總量,絕對不可能“徹底解決酒精殘留問題”。 而不能幫助解酒,更談不上護肝。 正如肝藥酶誘導劑卡馬西平、肝藥酶抑制劑酮康唑、抑制羥甲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的他汀類藥物,宣稱能加速酒精代謝的“解酒藥“易使肝臟產(chǎn)生不可逆的損傷。 2.加速酒精的排泄 酒精通過胃腸道吸收后,90%通過肝臟代謝,僅有2~10%經(jīng)呼吸道、尿液、汗腺以原形排出。 部分“解酒藥”含玉米須、茯苓等利尿成分,體內(nèi)的酒精、乙醛會在尚未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時,過早地進入腎臟,使酒精毒素在腎臟大量堆積,明顯增加腎臟的負擔。 更甚者,部分“解酒藥”中會加入利尿劑,除增加腎臟損害外,還會造成人體水液流失、營養(yǎng)物質(zhì)流失,破壞人體內(nèi)環(huán)境的平衡等,正如利用利尿劑減肥,其副作用極其嚴重。 3.降低自制力 大部分人具有自制力,在飲酒過程中感到頭痛、眩暈、瞌睡、胃部不適等癥狀時,往往能自行終止。 部分“解酒藥”添加止眩物質(zhì),如維生素B6,以及添加具有興奮作用的物質(zhì),如?;撬?,使飲酒者長時間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降低人體的感知能力,造成未醉的假象,最終致飲酒過量。 4.掩蓋胃部不適癥狀 嘔吐往往是飲酒者自我判斷是否醉酒的重要依據(jù),但由于“解酒藥”中添加了健胃止嘔的成分,使胃部表現(xiàn)不明顯,同樣易造成過量飲酒。 這類“解酒藥”中添加的成分多為蛋白質(zhì)、淀粉、維生素等,本身對人體沒有損傷性,但由于事實上造成了飲酒量的增加,導致了肝臟損害加重。 5.保肝 大部分“解酒藥”自稱有保肝功能。其實,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真正的解酒保肝藥,因為酒精等致病因素作用下,任何藥物都很難起到有效的保肝作用。 此外,我們服用的大多數(shù)藥物都是通過肝臟和腎臟來代謝的,解酒保肝藥也不例外,所以服藥本身就是給肝臟添亂。 國外:不大可能找到有效解酒法 美國科學家在《英國醫(yī)學》撰文指出,從服用阿司匹林、吃香蕉、澳大利亞酵母到喝水,網(wǎng)絡(luò)上提供了無數(shù)種解酒方法,但沒有科學證據(jù)表明這些方法真的管用。研究顯示,有些方法反而有害健康。喝酒時服用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能緩解酒后頭痛等癥狀,但可能導致胃痛,甚至嚴重肝、腎損害。 總之,酒量是個人基因、體質(zhì)、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要找到一種增加酒量或者有效的解救方法幾乎是不可能的。
宋建國 烏恰縣人民醫(yī)院 普通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