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手外科基本概況:1960年李鴻儒院長決定在骨科中建立手外科組,由楊東岳教授籌建并負責,病床15張,專職醫(yī)師3人。1979年經衛(wèi)生部批準建立顯微外科實驗室,由李鴻儒任主任,楊東岳任副主任,手外科病床24張,專職醫(yī)師5人、實驗室專職技術人員5人。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每年2名。   1981年手外科創(chuàng)業(yè)者楊東岳教授因肝癌不幸病故。他首創(chuàng)“游離足趾再造拇指”、“世界第三例游離皮瓣移植”、“游離異體膝關節(jié)移植”、“國內首例游離胸大肌皮瓣移植”為中國手外科寫下光輝—頁。   1984年華山醫(yī)院成立獨立的手外科,由顧玉東任主任并兼任顯微外科實驗室主任,手外科病床43張(正式23張、地下室20張),專職醫(yī)師8人,實驗室專職技術員5人。   1985年受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會手外科學組委托承辦《手外科雜志》,王澍寰任主編,顧玉東任副主編。1993年更名為《中華手外科雜志》,顧玉東任主編。   1989年成立上海醫(yī)科大學手外科研究所,由顧玉東任所長,手外科病床43張,專職醫(yī)師12人,實驗室專職技術人員7人,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每年1~2名。   1992年被衛(wèi)生部批準為手功能重建部級重點實驗室,王澍寰為學術會主任委員,顧玉東為重點實驗室主任,1993年成立華山醫(yī)院手外科分院,增設床位50張、手術室2間,陳德松任常務院長。   1994年成立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顧玉東教授任所長,教授2名、副教授7名、主治醫(yī)師2人、住院醫(yī)師7名、主管技術師2名、技師2名、博士研究生9名、碩土研究生6名。   1995年手外科成為上海市領先學科,211工程重點學科。   2002年手外科成為上海市臨床中心,國家教委重點學科。   2003年成為國家級繼續(xù)教育手外科、顯微外科培訓基地,國際手外科協(xié)會培訓中心,國際AO協(xié)會手外科培訓中心。   1996年一2012年是“211工程”(Ⅰ一3期)重點學科的建設項目。   2005年評為上海市周圍神經顯微外科重點實驗室。   2006年產癱診治中心。   [科室特色]   該科在顧玉東院士帶領下,積極開展“急性手外傷及斷肢(指)再植”、“拇指與手指再造”、“手部復合損傷之皮瓣修復”、“周圍神經損傷之修復”和“臂叢神經損傷之診治”等多方面臨床與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中60年代建科初期,建立清創(chuàng)常規(guī)、隨訪檢查制度,1000余例手外傷感染率僅2.5%,達國際先進水平。   1966年首創(chuàng)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5年設計二套供血系統(tǒng)及新的血循危象分類與處理,使足趾移植成活率提高。至今已移植400余例,成活率達98%,保持國際領先地位。先后獲科學大會獎、衛(wèi)生部甲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   1973年與國外同期首創(chuàng)下腹部游離皮瓣移植,1978年胸大肌皮瓣獲衛(wèi)生部乙等獎,1983年小腿外側皮瓣獲上海市三等獎。1985年靜脈干動脈化皮瓣,1989年尺動脈皮支皮瓣,1992年鼻煙窩皮支皮瓣。上述成果獲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貳等獎,國家科技進步貳等獎(1996年)。   1980年首創(chuàng)靜脈蒂動脈化游離腓腸神經移植治療長段神經缺損獲國家發(fā)明三等獎(1985年)。   1970年起對手臂麻痛及肌萎乏力的周圍神經卡壓征,如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診治,肩胛背神經、尺神經卡壓、橈神經卡壓等進行了臨床與實驗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   1960年代初開始進行臂叢手術探查、粘連松解與修復。1970年首創(chuàng)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根性撕脫傷。1986年首創(chuàng)健側頸7神經移位治療難治性臂叢根性撕脫傷。上述成果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貳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fā)明貳等獎。與此同時,該科十分重視顯微外科基礎研究,為臨床及實驗研究提供了大白鼠斷肢再植、鼠耳再植、大白鼠足趾移植模型。血管吻合后血管內皮細胞愈合機制,血管平滑肌Ca-ATP酶、血液凝固及抗凝系統(tǒng)變化,tPA溶栓及激光縫接血管等研究,上述成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貳等獎(1998年)。   現(xiàn)在,手外科為華山醫(yī)院特色特室之一,吸引了全國各地病員,同時也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譽。曾獲“全國高等學??萍枷冗M集體”和“上海市衛(wèi)生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光榮稱號、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科帶頭人顧玉東教授先后被評為上海市及全國勞動模范、科技功臣,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成為醫(yī)務人員的楷模。   手外科一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科技部、衛(wèi)生部臨床重點學科基金、美國中華醫(yī)學會基金、上海市科技領先學科經費,將在手外傷的防治、組織移植成活率及功能的提高、臂叢損傷的診治及高新技術的引進與應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剖以谠擃I域的研究與臨床首創(chuàng)性工作包括: 1970年的膈神經移位,1986年的健側頸7移位,1996年的進胸切取長段膈神經移位,1998年同側頸7移位,2004年肱肌肌支移位,2007年的旋后肌支移位。上述貢獻已使科室的學術地位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方向:1、手功能重建,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周圍神經損傷后骨骼肌萎縮的防治;電刺激對周圍神經再生影響的實驗研究。2、周圍神經卡壓,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周圍神經卡壓的臨床與基礎研究。3、臂叢神經損傷,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提高臂叢損傷療效相關的基礎研究水平(1)健側頸7移位術后大腦功能區(qū)域轉換機制的研究(2)肌皮神經肱肌肌支及皮支移位重建正中神經功能的研究。   [人員組成]   全科現(xiàn)有教授11名,副教授9 名,主治醫(yī)師5名,住院醫(yī)師8名,技術員5名,其中有博士學位21名,博導6人。   近5年來發(fā)表核心權威論文195篇,SCI收錄文章54篇,發(fā)表專著6本,獲得專利3項。獲得科研項目共32項,科研經費共3267萬元,其中國家自然基金18項。   [研究生教育]   已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34名,碩士研究生18名;每年培養(yǎng)顯微外科基礎理論基本操作的臨床研究生80余名、培養(yǎng)進修醫(yī)師35名。每年舉辦全國繼續(xù)再教育研討會6次。

科室醫(yī)生 查看全部

背景圖

總訪問量 68,005,157

在線服務患者 112,529

直播義診 100

科普文章 2,253

年度好大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