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曉霞(主管治療師)踝關節(jié)扭傷是最高發(fā)的運動損傷,約占所有運動損傷的40%。踝關節(jié)扭傷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傷后迅即出現(xiàn)扭傷部位的疼痛和腫脹,隨后出現(xiàn)皮膚淤斑,嚴重者患足因為疼痛腫脹而不能活動。經(jīng)休息后疼痛和腫脹可能消失,若處理不得當,則會出現(xiàn)因韌帶松弛導致的踝關節(jié)不穩(wěn),反復扭傷,由稱習慣性踝扭傷。在踝扭傷的急性期,也就是48小時內,可遵循PRICE原則。PRICE原則是一種常用的運動傷害修復原則,它包括以下五個步驟:1.保護(Protection):保護受傷部位,防止進一步受傷,可視受傷程度選擇使用繃帶、護具等。2.休息(Rest):暫停負重,使受傷部位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復。受傷部位需要的休息時間因傷情而異,輕微拉傷或扭傷一般需要1-2周的休息,更嚴重的傷勢需要更長的休息時間。3.冰敷(Ice):在受傷部位(常見為外踝周)冰敷,減輕疼痛、腫脹和炎癥。一般建議每次冰敷15分鐘,每天3-4次。4.壓縮(Compression):用繃帶等物品進行包扎,幫助減輕腫脹和疼痛。需要注意的是,包扎不能太緊,避免影響血液循環(huán),包扎時盡量漏出腳趾,可通過觀察腳趾顏色判斷是否包扎過緊。5.抬高(Elevation):將受傷部位抬高,減輕血液循環(huán)不暢引起的腫脹和疼痛。建議抬高部位高度至少高于心臟,保持15-30分鐘。通過使用PRICE原則,可以更快、更安全地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但是,對于嚴重的傷勢或無法通過PRICE原則得到緩解的傷勢,需要及時就醫(yī)尋求專業(yè)治療。康復治療科能提供什么幫助呢?1.查體通過查體(主要是特殊檢查),判斷受傷程度,確定是否需要相關影像學檢查,如:X光、肌骨超聲、MRI等,根據(jù)受損程度,制定康復方案。特殊檢查:(1)內翻及外翻試驗:將踝關節(jié)內翻,檢查外側韌帶損傷(足內翻時,踝關節(jié)外側活動范圍是否變大或松動),再將踝關節(jié)外翻以檢查內側韌帶損傷程度。(2)前抽屜試驗:一手握住踝關節(jié)上端向后推,同時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檢查是否活動范圍變大(和未受傷一側比較)。康復方案急性期:目標:消炎、消腫、止痛首先,可以使用手法促進淋巴回流,放松周圍其他緊繃肌肉,如小腿三頭肌、脛后肌、腓骨長短肌,甚至是股四頭肌及臀肌。其次,可借助其他儀器、小器械消炎、消腫,如低頻、中頻電刺激、超聲波、超短波、超激光等?;謴推冢禾弁醇澳[脹減輕后,就可以視損傷程度而進行相應的運動治療,包括力量訓練、本體感覺訓練、平衡訓練、步態(tài)訓練等,訓練時注意循序漸進。大多數(shù)患者在踝扭傷后,只要疼痛基本消失,就掉以輕心,開始逐漸恢復日常活動及運動,然而,未進行規(guī)范治療者,再次扭傷的風險很高,即容易產(chǎn)生習慣性踝扭傷。
腰方?。≦L)是腰部區(qū)域最深的肌肉,從骨盆延伸到最后一根肋骨。坐位、行走或站立時,QL會持續(xù)收縮,長時間站在同一姿勢會減少Q(mào)L的血液流動,容易導致疼痛。疼痛通常是由過度使用引起的,但有時也可能是肌肉無力和緊張引起的。同時,背部伸肌的無力也可能是疼痛的基礎,因為它會對QL施加負荷。腰痛為大多數(shù)QL受累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腰背痛分為三種綜合癥1.頸背痛綜合癥:頸部線以下、第一胸椎橫突上面,頸部側表面周圍的疼痛。2.胸背痛綜合癥:疼痛在T1到T12之間的軀干上部和中部。3.腰骶背痛綜合癥:這是下背痛的同義詞。疼痛位于第12肋骨以下和臀溝褶之上。在某些情況下,下肢可能會出現(xiàn)放射性癥狀。QL綜合癥屬于這種低背痛類別。腰方肌解剖肌筋膜疼痛綜合癥(MPS)是慢性腰痛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然而MPS經(jīng)常被忽視。在脊柱穩(wěn)定肌肉中,QL經(jīng)常是一個觸發(fā)點和引起腰痛的位置,QL的過度使用和拉伸是慢性下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MPS的癥狀包括局部肌肉敏感、肌筋膜觸發(fā)點、可觸及的肌肉緊張帶和肌肉抽搐反應。MPS是肌肉骨骼系統(tǒng)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占門診診所和疼痛管理中心肌肉骨骼疼痛病例的20%至95%。管理MPS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消除觸發(fā)點來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有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可用于消除肌筋膜觸發(fā)點,包括觸發(fā)點注射(TPI)、缺血性壓迫、拉伸、按摩和超聲治療、經(jīng)皮電神經(jīng)刺激。MPS特點是腰部區(qū)域的疼痛和緊張,但MPS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存在爭議。疼痛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腰痛通常被描述為深層疼痛,也可能感到劇烈和急性。雖然不適通常在休息時發(fā)生,但在運動時可能會加重,如躺臥、行走、站立和翻身可能會加重疼痛。打噴嚏或咳嗽時可能也會感到劇烈的疼痛。QL疼痛甚至可能干擾日?;顒樱缧凶吆妥?。QL疼痛可能會變成慢性疼痛。長期的疼痛經(jīng)常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并且還會在身體上產(chǎn)生影響。慢性腰痛的人比沒有慢性疼痛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此外,如果身體的一部分引起疼痛,其他部分會試圖支持疼痛區(qū)域。例如,如果QL緊張和疼痛,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患者開始扭曲或改變步態(tài),改變姿勢。異常的姿勢可能會給身體其他部位增加額外的負荷,如臀部,導致進一步增加疼痛。觸診及激痛點QL的觸診位置:髂骨內唇的脊柱旁部位。這個區(qū)域的過度敏感表明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髂腰肌和QL在髂嵴內唇處融合,因此張力的增加將作用于兩個肌肉。激痛點是肌肉或結締組織的敏感區(qū)域,在受到刺激或壓力時會疼痛。激痛點也經(jīng)常被描述為結節(jié)。按壓激痛點也會引起特定位置疼痛或放射性疼痛。其中放射性疼痛指是在身體其它部位感到的不適。QL激痛點可能會導致下背痛、骨盆和臀部疼痛。QL激痛點可能會導致下背部深層疼痛或臀部或骨盆刺痛感。當QL縮短時,咳嗽或打噴嚏時也可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原因1.不良姿勢2.職業(yè)壓力,如在工作場所長時間坐或站立或持續(xù)的舉重活動。3.久坐的生活方式4.肥胖5.肌肉痙攣(QL)6.懷孕疼痛評估方法1.壓痛閾值:這是通過壓力痛覺計測量的。痛覺計垂直于肌肉的敏感點,患者感到疼痛時必須說“?!?。它的測量單位是kg/cm2。2.視覺模擬量表:用于疼痛的常用結果測量工具。物理治療管理由于QL綜合癥屬于腰骶背痛綜合癥的范疇,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處理許多周圍結構。1.緩解與腰方肌接觸的肌肉和筋膜的緊張狀態(tài),如髂腰肌和與骶骨結節(jié)韌帶結構連接的肌肉。2.減少臀中肌、臀大肌、骶骨結節(jié)韌帶和脊柱伸肌的萎縮。3.通過鍛煉糾正軀干和髖部的正確運動模式。物理治療治療QL綜合癥通常出現(xiàn)在患有腰痛(如上所述)或髕股疼痛綜合癥的患者中。在慢性腰痛的情況下,QL處于緊張狀態(tài),并出現(xiàn)激痛點。激痛點手法治療是有效的,可緩解激痛點疼痛。干針刺激是另一種治療形式,可在短時間內緩解激痛點疼痛,并減少過度活躍肌肉的張力和敏感性。常用的療法還包括TENS和超聲。QL拉伸訓練對于非特異性腰痛的患者也有效。佳通治療可以繼續(xù)進行自我按摩和冷療。
“中風”隨時都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認識和預防中風是減少中風風險和損害的最佳方法。中風是血液流向大腦的一個區(qū)域被切斷,腦細胞缺氧并逐漸死亡。該區(qū)域控制的能力,如記憶、視覺、聽力和肌肉控制就會喪失。第16、17個世界卒中日主題分別是:“警惕卒中癥狀,盡早識別救治”、“識別中風癥狀,把握寶貴時間”。都強調了中風的癥狀以及盡早識別就醫(yī),具體有哪些癥狀,又如何識別?下面介紹3種篩查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和臨床評估工具。一、“中風120”口訣:一種適用于民眾的腦卒中識別方法:“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2”代表“查兩只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如果通過這三步觀察懷疑患者是腦卒中,可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二、“快速測試:BEFAST”“B”(Balance,平衡):平衡障礙,不能站穩(wěn)、坐穩(wěn)“E”(eyes,眼睛):視物模糊,眼睛看不見或不清晰“F”(Face,臉):要求患者微笑或露出牙齒:口角歪斜,臉部不對稱“A”(Arm,手臂):要求手臂上抬并維持5s,坐位上抬90°,臥位上抬45°:不能完成“S”(Speech,語言):與患者交流,或讓說出常見人物和物體名稱:說話不流利或含糊不清“T”(Time,時間):上述癥狀提示可能出現(xiàn)卒中,請勿等待癥狀自行消失,立即撥打120獲得醫(yī)療救助。三、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四、發(fā)生腦卒中怎么辦?時間就是生命。及時發(fā)現(xiàn)腦卒中的早期癥狀極其重要,越早發(fā)現(xiàn),越早治療,效果也就越好。患者在發(fā)病后立即送達有救治能力的卒中中心等具有救治能力的醫(yī)院,得到規(guī)范的治療,可增加恢復的機會,提高生活質量。腦卒中患者常遺留各種功能障礙,包括肢體活動障礙、言語不清等,嚴重影響生活。及時康復治療對于腦卒中后遺癥的恢復至關重要。理論上講,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可開始進行康復治療,越早規(guī)范康復治療,患者預后越理想??祻椭委煱ㄎ锢懑煼ā⒆鳂I(yè)療法、言語治療、心理治療、矯形器治療、中國傳統(tǒng)治療以及康復護理等,不僅需要康復醫(yī)師的幫助,也需要社區(qū)、患者自身和家庭共同配合完成,從而幫助腦卒中患者在身體和精神雙重層面上回歸生活,重返社會。
總訪問量 742次
在線服務患者 3位
科普文章 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