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衛(wèi)校附屬醫(yī)院

公立一級綜合醫(yī)院
義診活動
牛德福

暫無義診活動相關內容

我是醫(yī)院宣傳辦人員
我要發(fā)布官方義診活動

科普·直播義診專區(qū)

查看全部

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因素和疾病分類 (轉載)

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根據(jù)占主導地位的臨床表現(xiàn)分為:偏執(zhí)型分裂癥,青春型分裂癥,緊張型分裂癥,單純型分裂癥,末定型分裂癥;根據(jù)所處疾病的病期和預后分為: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精神分裂癥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殘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衰退期。神經(jīng)生物學因素①神經(jīng)生化研究顯示,患者存在有多種神經(jīng)遞質功能異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羥色胺、谷氨酸。中樞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進,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均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多巴胺受體的阻滯劑。中樞5-羥色胺水平異常,新型抗精神病藥除了對多巴胺受體有拮抗作用外,還對5-羥色胺受體有拮抗作用。中樞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②神經(jīng)解剖和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顯示,患者顳葉、額葉及邊緣系統(tǒng)存在腦組織萎縮,腦室擴大和溝回增寬。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圍產(chǎn)期并發(fā)癥,幼年的不良應激和軀體疾病,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缺陷有關,在精神分裂癥發(fā)病中有一定影響。遺傳學因素大樣本人群遺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數(shù)倍,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遺傳學研究提示了與精神分裂癥有關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認為,精神分裂癥可能是多基因遺傳,發(fā)病是由若干基因的疊加作用所致。社會心理學因素不良的生活事件、經(jīng)濟狀況、病前性格等社會心理學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發(fā)病中可能起到了誘發(fā)和促進作用。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末完全闡明,目前可以確定的一些影響因素,對疾病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目前較公認的觀點是,易感素質和外部不良因素通過內在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疾病分類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根據(jù)占主導地位的臨床表現(xiàn)分為:偏執(zhí)型分裂癥,青春型分裂癥,緊張型分裂癥,單純型分裂癥,末定型分裂癥;根據(jù)所處疾病的病期和預后分為: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精神分裂癥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殘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衰退期。

也許我們離抑郁只有一步之遙

工作業(yè)績指標太高,加班加了一個多月都沒完成,這個月的工資又要被扣了,感覺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更加不想上班,但是又不敢辭職。晚上獨自一人在出租屋里吃著難吃的快餐,覺得活著好累好累,莫名想哭。一段時間以來,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覺得自己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我是不是得抑郁癥了?工作壓力大,生活不如意,情感受挫敗…每個人都曾遭遇對自己來說無解又難熬的困局,感覺像是被困住了,心情很糟糕,一切都很糟糕。這種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因為我也經(jīng)歷過。但這到底只是一時的情緒低落,還是抑郁癥發(fā)生的前期預警呢?每個人在表達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時的信號往往不一樣:食欲、睡眠、注意力、興趣點、精力都有可能發(fā)生改變。很多游走在抑郁邊緣的人,會被外界誤認為僅僅是內向沉默。從抑郁情緒到抑郁癥,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遙遠。雖然心情不好并不意味著抑郁癥,但如果由于較為嚴重的低落情緒而影響到工作和生活,自己又無力調整,持續(xù)兩周以上,就有可能是患病了。而某些性格的人需要特別注意預防抑郁癥的發(fā)生。比如內向敏感的人,總是壓抑自己真實情緒的人,不愛或者不習慣表達情緒的人,往往更容易讓這種負面情緒悶在心里。識別抑郁癥早期的癥狀有跡可循:●缺乏活力,容易疲勞,看上去對很多東西都不感興趣●飲食、睡眠或生活習慣改變,通常表現(xiàn)為失眠,食欲下降甚至體重下降●更容易發(fā)火,脾氣變得暴躁,容易因為小事而火冒三丈●對人生產(chǎn)生絕望感,對很多事情持消極態(tài)度,覺得生活沒意思,對未來也不抱希望●自我封閉,不愿意和他人交流,獨自一人悶悶不樂也不愿意跟朋友出去散心●否定自我,覺得自己很失敗,甚至覺得自己情緒低落也是一種失敗者的表現(xiàn)●常常感覺胸悶、無法呼吸,身體出現(xiàn)異常感,有明顯的壓迫感●控制不住流淚的沖動,甚至常常在無人的時候崩潰大哭●無法集中精力,工作生活常常忘事,頭腦一片模糊●莫明的恐懼感和孤寂感溫馨提示:如果一直輕視抑郁情緒的存在,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正確的排解和引導,則會大大增加演變?yōu)橐钟舭Y的機率,而一旦發(fā)展為抑郁癥,就不再是散散心、想開點能解決的事,必須借助一定的醫(yī)療手段來進行控制。一個抑郁的靈魂,像是被榨干了生命的活力、整天陷入不可控的負面情緒中飽受折磨,連帶著家人朋友也跟著受罪。與其放任這個心理癌細胞一步步滋生蔓延,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做好預防和情緒排解,干掉所有抑郁的可能呢?

與孩子長期分離的父母請用心閱讀

春節(jié)團圓的日子快到了,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分離后,馬上要與孩子見面了,與孩子長期分離的父母們,請您閱讀以下內容,讓您與孩子的見面更加溫馨,與孩子在節(jié)日的相處更加美好……根據(jù)權威調查,目前中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超過了6100萬人(相當于英國人口的總和)。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nóng)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nóng)村也隨之產(chǎn)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nóng)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極易產(chǎn)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鑒于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吳和鳴特地撰寫這本小冊子,供出門在外的爸爸媽媽閱讀,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九c孩子見面的第一件事】-------擁 抱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擁抱孩子,不管他/她多大了。孩子日夜思念的您回來了,他/她內心非常開心,但可能因為分離太久了,您真正站在他/她面前,他/她會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您,他/她一時還反應不過來,您主動走向他/她,擁抱他/她,抱得更緊一點,更久一點。您的擁抱會迅速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找回從前的感覺,好像你們從未分開?!九c孩子見面的第一句話】--------說出孩子的變化仔細端詳孩子,從頭到腳,看著孩子時您目光中的喜悅,是送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然后對孩子說:你長高了,你長大了,你變漂亮了……直接對孩子說出您覺察到的變化,讓孩子知道,盡管您沒有與他/她生活在一起,但他/她一直在您的思念中。在您心里,一直記著離別時的他/她?!井斦劦胶⒆拥膶W習時】--------平和溝通、關心過程而不是結果每個孩子都忐忑不安地等著父母看成績單的那一刻,所謂“見包公”,哪怕再滿不在乎的孩子 ,灰溜溜的。我們由此應該明白,孩子是知道自己對于學習是負有責任的,對于自己不夠理想的成績他/她們心里已是滿懷內疚與羞愧,因此,在與孩子談論學習時,一定注意方式方法,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提高而不是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父母最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外出打工,當然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學習為代價。在了解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強人意時,父母難免會有情緒,一時沖動,就訓斥,乃至打罵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會影響孩子學習嗎?有些科研人員經(jīng)過研究得出結論,留守孩子并不等于差生,就是說留守孩子與非留守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相上下,中央教科所的調查就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和對自身學習成績的認識上沒有顯著差異(吳霓,2004),請您務必記住這一點。不要因為是留守孩子,就特別擔心孩子的學習。建議您調整心態(tài)、調整情緒,以平和的狀態(tài)與孩子談學習。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關心過程而不是結果。把孩子的成績放一邊,問他/她是如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的,讓他/她講個例子,比如,碰到不會做的題目,父母又不在家,他/她是怎么想辦法解決的。孩子講一個學習的故事,您和他/她都能從故事中看到孩子的努力,他/她的智慧和能力。如果他/她找到辦法解決了碰到的困難,一定要問他/她是怎樣想到這個好點子的,他/她肯定兩眼放光地給您講一個讓他/她自信滿滿的故事?!井斢腥讼蚰鏍睢?-------不要急于當著“外人”面呵斥孩子老人們會歷數(shù)孩子在家諸多不聽話、不乖的情況,帶著孩子逛街、串門時,親朋好友也會逮著機會向您講一些孩子干的調皮搗蛋的壞事,這都是向您“告狀”,您可能覺得,好不容易回家了,就應該好好管教一下孩子,好好收拾收拾他/她。您錯了!首先,這些告狀的,并不都是在說孩子不好,他/她們在表達別的意思,老人在說自己很辛苦,親朋好友在說您不家時,他們也在關注孩子,您只需對他/她們表達您的感激就可以了。另一方面,要清楚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失去了重要的保護、支持力量,一般會比較膽怯、退縮,所以,在碰到告狀時,您可能要先“護短”,護著孩子,而不是急于當著“外人”面呵斥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你應該讓孩子有底氣,知道父母是始終站在他/她這一邊的。當然,可以在私下詢問孩子具體情況,問明事情的來龍去脈,給孩子一些建議、指導。【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些可能的問題行為時】-------先理解孩子根據(jù)已有的調查,農(nóng)村留守兒童大多數(shù)是正常的,與父母沒有外出的兒童沒有顯著的區(qū)別,他/她們不是“問題兒童”。請您注意:首先,許多孩子的問題并不是真正的問題,有可能是孩子特定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比如俗話“七八九,嫌死狗”,就說得很明白,過了那陣子,所謂的問題就消失了,因此不必太在意。其次,影響孩子行為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可能存在其它問題,如父母離婚、父母感情不好、重男輕女、婆媳矛盾,或者是學校環(huán)境不好等,孩子的問題可能是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要全面了解情況,分析原因,找到癥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最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單純講道理沒有什么效果,有時孩子比我們懂的更多,講道理我們不一定講得過孩子,表面上他/她在聽,在點頭,在答應,心里不一定服氣,孩子更喜歡一個理解他/她的父母,而不是一個說教的父母。打罵教訓孩子更不行,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相反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我們對于留守孩子的心理有以下幾點理解,稍后我們會給出一些建議:1.對親密關系恐懼因為與父母分離,孩子內心對親密關系會有些恐懼。對于他們而言,別離是切膚之痛,是真切、難以忘懷的體驗,所以他/她們與他人親近時,會對分離非常敏感,有可能因為恐懼分離,干脆就不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他/她們會顯得比較孤單。盡管我們一再鼓勵他/她們多交朋友,但因為恐懼,他/她們很難邁出這一步。與父母分開時年齡越小,影響越大。建議:孩子三歲前母親盡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媽媽在孩子三歲前就出去打工了,您可能要更用心地去理解孩子。2.缺乏規(guī)則父母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梁,在與父母密切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孩子從父母言傳身教中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規(guī)則,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缺少了學習的機會,有可能因此孩子覺得茫然無措,顯得比較退縮,注意到孩子的這一傾向,就要多跟孩子講一些具體的事例,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講到,越仔細越好,這樣孩子就心中有數(shù),遇事膽量自然會大一些。另一種情況,孩子比較調皮搗蛋,這實際上是孩子鼓起勇氣,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輕易責怪他/她,盡量與他/她一起分析發(fā)生過的事,從中學習。3.不善于表達有一個調查說,華中師范大學周宗奎教授等人調查發(fā)現(xiàn)50%的留守孩子遇到煩心事會悶在心里,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更要關心他/她們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多問他/她們的心情:最近開心嗎?有什么好的事情發(fā)生?多聽他/她們講,不要隨便打斷他/她們。我們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礙了他/她們表達。這里特別要說一下我們注意到的一種現(xiàn)象,因為分別太久,孩子可能已經(jīng)不習慣媽媽做的飯菜的口味,應孩說,孩子盡了最大努力去適應了您不在身邊的生活,包括吃老人們做的飯菜,再說,孩子處在變化比較快的年齡階段,您一定要留心觀察到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比如當他/她吃得不香、不歡,又不直接表達時,您需要去仔細琢磨琢磨原因,耐心地去詢問他/她,盡量去適應孩子?!驹谀匦码x開孩子之前】相聚是短暫的,轉眼之間,您又要打點行裝上路了,孩子又再度面臨分離。我們認為您可以充分做好分離的準備,給留守孩子創(chuàng)造最佳的生活、學習條件。1.與孩子交流生活、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在詳細了解孩子生活、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多問孩子曾經(jīng)碰到的一些困難,請注意,您不在他/她身邊,任何小事都是大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見,了解他/她希望找什么人、通過什么途徑、用什么方式解決他/她遇到的困難,因為如果不是他/她認可的方法,他/她就不會主動采用。與孩子一起設想各種可能碰到的困難,一起想辦法。當這些困難真正發(fā)生時,因為您已經(jīng)與他/她討論過,他/她不僅有心理準備,有對策,而且他/她也不孤單,好像您就在他/她身邊一樣。2.拜訪老師、親朋好友先與孩子有了充分的交流,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拜訪老師與親朋好友,感謝他們對于孩子的關照,確保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能得到他們及時的幫助。3.與孩子商定交流方式我們認為這是重中之重。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滋養(yǎng),穩(wěn)定的、持續(xù)的、經(jīng)常性的交流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覺得在離開孩子之前,一定與孩子商定好交流方式,比如電話、寫信等。寫信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不妨跟孩子一起去買信封、信紙,貼好郵票,寫好地址,一起做這些準備工作。這里還想說一下交流的內容。據(jù)統(tǒng)計,父母打電話或寫信與孩子溝通,談的內容最多的是學習,占71.9%,詢問生活情況占12.3%,談及為人處事道理的占7.2%(李慶豐,2002),可以想象父母的良苦用心,利用可能的機會就關心孩子學習,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怕他們在沒有自己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壞,另外,好像我們也比較擅長和孩子談這些內容,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可能并不喜歡讀這樣干巴巴的信。怎樣的信,孩子會反復讀,覺得有趣、溫暖呢?講或寫一些發(fā)生在身邊的趣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可能孩子喜歡看,感到熟悉、親切,而且回味無窮,或許他/她會產(chǎn)生一直與您在一起的感覺。功夫在詩外,如果閱讀您的信,他/她有開心、愉悅的體驗,學習起來說不定效果更好。【當你感到內疚】面對留守孩子,父母會有強烈的內疚,而內疚會造成一系列問題,比如,因為內疚,會盡可能在物質上補償孩子;因為內疚,會在回家后給予孩子很多關注,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分離之后一熱一冷的極端對比;更隱蔽的是,內疚不堪忍受,就變成指責:我們在外邊打工非常辛苦,可你卻不懂事、不聽話。其實,對孩子的許多憤怒都是內疚在作怪。有時,孩子甚至就利用父母的內疚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但應該在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上表達和實現(xiàn),而父母不能因為內疚一味妥協(xié)。外出打工是肯定是您慎重的決定,您肯定也為孩子做了盡可能妥善的安排,所以您不用內疚。我們只需要努力做到更好。【我們的話】盡管我們用了“留守孩子”這個稱呼,但我們反對貼標簽?!傲羰亍敝皇且粋€階段性的狀態(tài),而不是孩子的“長久屬性”,只要與父母在一起了,就沒有什么“留守孩子”了(羅國芬,2006),我們不要以特殊的目光看待他/她們,即使是出于善意的動機。也許您對留守孩子有許多成功的做法,已經(jīng)把分離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衷心祝福您的孩子,也懇請您與大家分享您的經(jīng)驗。您也許對這本小冊子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希望能和您交流。我們特別想說的是,您有可能很認可我們的提議,但您很不習慣去做,做的時候極不自然,或者無法堅持,這并不奇怪。您會發(fā)現(xiàn)開始行動后會感覺到比較麻煩,甚至混亂,保持原狀說不定更好一些,而我們建議您,既然開始了新的嘗試,就不妨堅持下去,這有點像宇宙飛船變軌,變化中有不適應,變軌成功后就靠慣性運轉了??戳诉@本小冊子,您也許什么都沒做,這也沒有什么關系,我們只是拋磚引玉,您在閱讀時可能有許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注:此小冊子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吳和鳴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