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1 煨膿長肉法是中醫(yī)外治的獨特經(jīng)驗,是指在瘡面愈合的后期階段運用外敷中草藥膏,經(jīng)皮膚和創(chuàng)面對藥物的吸收,促進局部氣血通暢,增強其防御機能,使創(chuàng)口膿液滲出增多,載邪外出,從而達到促進創(chuàng)面生長的目的。 “煨膿長肉”最早見于明代申斗垣《外科啟玄》:“凡瘡毒已平,膿水來少,開爛已定,或少有疼癢,肌肉未生,若不貼其膏藥,赤肉無其遮護,風冷難以抵擋,故將太乙膏等貼之則煨膿長肉,風邪不能侵,內(nèi)當補托里,使其氣血和暢,精神復舊,至此強壯諸瘡,豈能致于敗壞乎?” 因此煨膿長肉是用于瘡瘍潰后,出現(xiàn)膿水稀薄,腐肉不脫,或肉芽生長緩慢之時,外敷膏劑,使瘡面維持“膿液”的濕潤環(huán)境,達到載邪外出、腐去肌生的外治方法,現(xiàn)在臨床上多用于難愈性潰瘍。 two 2 《外科精義》記有瘡瘍潰后使用中藥膏劑的作用:“若膿潰之后,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之藥水調(diào)貼之?!? 《外科正宗》中詳細記載了煨膿長肉法的操作方法:“腐脫已見紅肉時,洗后隨用玉紅膏,用抿腳挑膏于玉手心上捺化,搽涂患之新舊肉上,外用太乙膏蓋之、四腳已消處不必箍藥,每日如此用之,不數(shù)日間、腐肉盡脫,新肉頓生;更加內(nèi)補調(diào)理得宜,輕瘡只在月余,大瘡不過七十日,必完口而愈?!? 加味太乙膏:肉桂2兩,白芷2兩,當歸2兩,玄參2兩,赤芍2兩,生地2兩,大黃2兩,土木鱉2兩,真阿魏3錢,輕粉4錢,槐枝100段,柳枝100段,血余1兩,東丹40兩,乳香末5錢,沒藥末3錢,主治發(fā)背癰疽及一切惡瘡。 生肌玉紅膏,白芷(五錢) 甘草(一兩二錢) 歸身(二兩) 瓜兒血衄 輕粉(各四錢) 白占(二兩) 紫草(二錢) 麻油(一斤),此膏專治癰疽、發(fā)背,諸般潰爛、棒毒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 Three 3 “有膿血之交粘,必腐肉之易脫”,對于難愈性潰瘍,“化膿”才是脫腐生肌的開始,壞死的部分通過液化和健康組織分離脫落,長出新鮮肉芽,使傷口慢慢愈合。如果壞死組織基底不化膿,它將很難和健康組織分離。此外觀察膿液還能判斷瘡面的發(fā)展趨勢,如氣味臭穢,膿液稀薄,色澤污濁,則腐肉難脫,愈合無望;膿色黃稠,氣血充實,腐肉易脫,則利于愈合。 “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對于病久生長緩慢的瘡面,換藥時疼痛較劇,易再受損傷,腐肉已去,肌肉難生,則需要一個氣血化生的“津液”環(huán)境,經(jīng)過膿液煨養(yǎng)才能利于皮生肌長。 臨床上外用中藥成分常選擇植物藥(如黃芩、黃連、白芷、紫草、當歸、血竭、乳香、沒藥等),動物藥(如麝香、蜈蚣、斑蝥、牛黃、全蝎、土鱉等),礦物藥(如升丹、雄黃、輕粉、朱砂、爐甘石等),用麻油、凡士林、蜂蠟為基質(zhì)調(diào)配成油膏劑型,起到遮護、煨膿的作用。
經(jīng)常有人拿著體檢報告稱患有痛風來門診要求治療,詳細詢問,只是化驗單上血尿酸指標升高,沒有痛風發(fā)作的病史。目前,高尿酸血癥呈現(xiàn)高流行、年輕化、男性多于女性等特點,血尿酸升高就是痛風嗎?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是什么關系? 1、什么是高尿酸血癥?什么是痛風? 高尿酸血癥:正常嘌呤飲食狀態(tài)下,非同日 2 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 >420μmol/L,女性 >360μmol/L,定義為高尿酸血癥。 痛風: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jié)及軟組織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jié)病,嚴重者可出現(xiàn)關節(jié)破壞、腎功能損害。 2、高尿酸血癥一定會發(fā)展成痛風嗎? 大多數(shù)高尿酸血癥并不發(fā)展為痛風,文獻報道約有5%-12%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最終會發(fā)展成為痛風,相反在痛風急性發(fā)作時,部分患者的血尿酸卻在正常范圍,因此不能只看化驗結果,就認為自己患了痛風。 3、只是血尿酸高,也沒有癥狀,應該不是病吧? 高尿酸血癥不僅是痛風發(fā)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礎和最直接病因,也是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等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也是病,也得治。 4、高尿酸血癥和痛風都需要藥物治療嗎? 降尿酸治療的方法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就是改善生活方式,去除不良習慣、戒煙戒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平常多飲水、限制飲食治療。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如果非藥物治療不能將尿酸降至目標值以下,需要加用降低尿酸的藥物治療。 降尿酸治療應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開始,降尿酸治療方案也需因人而異。 是藥三分毒,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權衡利弊。
人人都說自己身體“虛”,到底什么是“虛”,您對癥了嗎?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這人體四大“虛”證。首先:什么是“虛”,《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新華字典解釋為:“虛--空/衰弱”“奪—搶/失去”,所以我們理解精氣奪為精氣被搶奪而失去了,即“虛”為不足或者虧少的意思。其次:中醫(yī)基礎理論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之上,所以事事可分陰陽。中醫(yī)還認為氣血為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組成成分,由此中醫(yī)講的四大虛證分別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最后:我們針對每一個虛證病名來區(qū)分一下各自在人身體里所反映出的病的癥狀。陰虛五心煩熱(五心:雙手心+雙腳心+自己的心口窩),骨蒸潮熱,兩顴潮紅,咽干口燥,盜汗,午后或夜間發(fā)熱,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足跟痛,小便短赤或淋瀝,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陽虛畏寒怕冷四肢涼,心慌自汗失眠夢,少氣懶言不愛動,面色蒼白大便溏,舌淡胖潤有齒痕,完谷不化(排泄物中存在未消化的食物)脈沉弱。氣虛心慌氣短,說話聲音小,少氣懶言,動則氣喘,動則汗出,疲乏及免疫力低,容易感冒總咳嗽,呼氣多吸氣少,臉色發(fā)白,頭暈犯困愛睡覺,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血虛臉色發(fā)黃或蒼白,頭暈眼花視力減,蹲下起來就發(fā)暈,渾身沒勁神疲乏力,心慌多夢記性差,皮膚干燥沒光澤,頭發(fā)干枯掉皮屑,大便干燥排不出,舌色淡白有裂紋,脈細無力。甚者肢體麻木關節(jié)拘急,爪甲不容手足震顫,女性常見月經(jīng)量少而色淡。
總訪問量 191,718次
在線服務患者 62位
科普文章 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