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院介紹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義診專區(qū) 查看全部
- 打嗝是病嗎?能治嗎?
深受打嗝困擾的各位可以一邊嘗試,一邊看我把打嗝的事兒慢慢道來。打嗝是什么?醫(yī)學上稱打嗝為「呃逆」,源于拉丁語 Singultus,意為啜泣的時候屏住呼吸。各位可以想象一下:當哭泣的時候,強行停止哭泣,是不是會有一抽一抽的大喘氣現(xiàn)象?是不是挺像打嗝的?打嗝其實是一種神經反射,受一個名叫「呃逆反射弧」的結構支配。在正常情況下,這個反射弧是沉默的,不發(fā)生作用的。在一些情況下,當組成這個反射弧的膈肌局部(隔開人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膈神經、迷走神經或部分中樞神經受到刺激的時候,平時沉默的呃逆反射弧突然覺醒,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反應:單側或雙側的膈肌發(fā)生陣發(fā)性痙攣,也就是一陣一陣無意識地強烈收縮。當膈肌收縮的時候,胸腔隨之突然擴大,肺內形成負壓,空氣從口、鼻被吸進來。聲門突然關閉,吸入的空氣流中斷,便發(fā)出了短促的打嗝聲。打嗝的原因任何刺激到呃逆反射弧的動作都能引起打嗝,比如大量進食、咳嗽、情緒激動、喝碳酸飲料、大笑、嗑藥等等。最常見就是在狼吞虎咽之后,狼吞虎咽這種行為,會讓我們在咽食物的同時咽下不少空氣,堆積在胃的頂部。這個部位很容易刺激到膈肌,啟動呃逆反射。有些打嗝是疾病的表現(xiàn)打嗝不僅僅是酒足飯飽后的「消遣」,還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預兆。頸椎和顱腦損傷、神經腫瘤、腦血管病和感染等疾病一旦侵及呃逆反射中樞,也會造成病理性的打嗝。如何讓打嗝停下來?雖然大部分的打嗝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就會自動停止,但它對身體和精神的折磨簡直讓人抓狂。人為制止打嗝不僅可以及早緩解不適,還能讓人有一種勝利的快感。要說打嗝怎么辦,土辦法洋辦法多得不勝枚舉,網上一搜一大把,目的都是干擾呃逆反射弧的神經信號傳導。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但沒有哪種方法適用于所有人。這里列舉幾條成功率較高的方法:上半身盡量前傾至頭低腰高位,在這個狀態(tài)下大口喝水,注意別被嗆到。把一個紙袋罩在嘴上,呼吸幾次。這個方法對情緒激動亦有緩解。吞咽面包或饅頭塊。大小量力而行,千萬別噎著。往外扯自己的舌頭,直到下一個嗝消失。倒立,只要你能行。被驚嚇,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慎用。按摩直腸,具體步驟如文章開頭所述,操作起來可能需要別人幫忙。如果打嗝停不下來……超過 48 小時還未停止的打嗝稱為「頑固性呃逆」,如此長時間的打嗝,除了影響工作和休息外,還會導致消化和呼吸功能的異常。絕大多數(shù)頑固性呃逆都是疾病誘發(fā)的,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膈下膿腫、心包炎、電解質紊亂以及各種刺激呃逆反射弧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這時候除了制止打嗝,更重要的是治療原發(fā)病。最有名的頑固性呃逆患者 Charles Osborne,從 1922 年開始打嗝,直至 1990 年去世,是目前世界上打嗝最多的吉尼斯紀錄保持者,打了約 4 億 3 千萬次嗝。當然,這個紀錄恐怕再也沒人會挑戰(zhàn)了。雖然對打嗝的認識雖然還不夠透徹,但解決方法可一點都不少,比如吃藥、打針、神經阻滯、外科手術等等,總有一款適合你。遇到無論如何都搞不定的打嗝,還是盡早去醫(yī)院消化科看看吧。
嚴光俊? 主任醫(yī)師? 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脾胃病科8889人已讀 - 膏方調治述要
摘要:本文從八個方面闡述了開處膏方的立法思路,膏方藥味眾多,屬于大方,復方。復方復法是膏方的常見的處方形式,運用復方復法的思維模式是開好膏方的關鍵。 關鍵詞:膏方治療應用臨床經驗。膏方,又稱膏滋方,是中藥傳統(tǒng)八大劑型之一,廣泛用于慢性病或亞健康的調理,是中醫(yī)藥文化的精髓,是祖國醫(yī)學的奇葩,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膏方逐漸走入百姓人家。膏方也是冬令進補的有效手段。膏滋藥具有補中寓治,治中寓補,口感較好,營養(yǎng)豐富,便于病人堅持服用等特點。膏方藥味眾多,屬于大方,復方。復方復法是膏方的常見的處方形式,運用復方復法的思維模式是開好膏方的關鍵,如何審時度勢,總攬全局,突出重點,開好膏方,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八個方面:1、審時度勢,平衡陰陽。經云:“形不足者,溫之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這是補法的基本原則。以補為長的膏方,應用之時必須“審時度勢”,必須詳查病情,權衡體質的狀況,利用藥物的偏性,來調理人體陽陽氣血的不平衡。膏方因其是綜合性的調理人體陰陽平衡,其藥味多,藥性復雜,多為大方,復方,運用復方復法的思維模式是開好膏方的關鍵,用藥遣方必須考慮周全,雜而不亂,組方有序,主次分明。而且體虛之人往往不是單一的虛證,更多的是虛實夾雜。故膏方治療必須抓住主要矛盾,辨證論治,結合患者體質,標本兼顧,故治病之本在于調節(jié)陰陽平衡,以期達到陰平陽秘。2、詳辨體質,以和為貴人有先天稟賦不同,又有后天調養(yǎng)的差異,膏方調理必須明辨體質。根據(jù)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正式發(fā)布的《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個類型。根據(jù)患者體質及所患疾病,分析疾病的性質及發(fā)展趨勢,及時用藥,截斷病情的發(fā)展,減輕患者痛苦,同時調理患者體質,減少原本非平和質易產生的疾患,并且可減少病情反復。結合患者體質,標本兼治,綜合治療是膏方的特色。例如氣虛質的患者,重在補氣,陽虛者溫陽,陰虛者滋陰,血虛者養(yǎng)血,痰濕者健脾化濕,濕熱者清化濕熱,血瘀者活血化瘀,氣郁質疏肝解郁??傊酶喾秸{理,在抓住主癥、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若考慮患者體質狀況,加用糾正體質偏差的藥物不僅有利于病情的恢復,還可以減少或杜絕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以和為貴,于斯有益也。3、補中寓治,治中寓補膏方雖以滋補為主,但卻又不是單純的補藥,主張“補中寓治,治中寓補”。虛者,往往會因氣血運行無力而引起氣滯血瘀濕阻等實證,如脾虛運化失司者易致水濕內停。而實證亦能因相生相克、相侮相乘之道引起虛證,如肝火亢盛或肝郁不舒者,常兼脾虛,此因肝木過旺而克脾土。“補中寓治,治中寓補”,其實質乃“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以平為期”。若脾虛氣虛者以四君子起方,則加陳皮、砂仁以行氣防滯;遇陰虛內熱者,除用滋陰之藥,亦加黃柏、黃連、梔子等清熱之物;肝郁不舒則用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當歸、川芎合用,補血之時,不忘活血化瘀,若瘀重者,再加桃仁與紅花……虛則補之,偏則調之,以平為期;辨證調補,辨體調補,切忌漫補。膏方調理,并非簡單的補益,其藥味可達三四十種,各司其職,恰可補其不足,糾其所偏,瀉其過實,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近代名醫(yī)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非單純補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亦印證了膏方“補中寓治,治中寓補”的特性。4、辯證施補,脾腎為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且脾胃為升降之樞機。脾腎虛則根基不固,百病易生。歷代醫(yī)家治療虛證多從脾腎入手。清末名醫(yī)費伯雄在其著作《醫(yī)醇媵義》中指出:“虛勞內傷,不出氣血兩途。治氣血虛者,莫過于脾腎。水為天一之元,氣之根在腎;土為萬物之母,血之統(tǒng)在脾?!本锰摼貌≌?,必及脾腎。若欲補虛,必先補脾,脾胃調和,生化有源,氣血充足,方可達到補益之效;祛邪之時,亦不忘補脾腎以扶正。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脾易虛、易滯、易生濕。四君加入黃芪、防風、扁豆和靈芝菌,自創(chuàng)補脾方。除增強健脾之功,亦不忘祛濕行氣。腎多虛證而少實證。宋代醫(yī)家錢乙在《五臟所主》中說到:“腎主虛,無實也?!惫室允斓亍⒍胖?、菟絲子等藥創(chuàng)立補腎方靈活運用在膏方之中。脾弱而腎不虛者,宜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補腎為先;若脾腎兩虛,則并補之。補脾之時,不忘行氣祛濕防滯,適當活血防淤,常用玉竹、北沙參、石斛等養(yǎng)胃陰,黃芪、黃精、黨參、白術等益脾氣,砂仁、木香、白豆蔻等理脾氣,藿香、佩蘭、紫蘇梗等化脾濕;補腎之時,辨明陰陽,常用鹿角膠、鎖陽、肉蓯蓉等壯陽填精,山萸肉、巴戟、仙茅、仙靈脾等溫腎陽,枸杞子、何首烏、女貞子、旱蓮草等滋腎陰。有的放矢,辯證施補,事半功倍。5、動靜結合,升降并舉。膏方中多為補益之劑,味厚滋膩,若藥物配伍不當,久服易致病邪內蘊,或壅塞氣機,阻礙脾胃??裳a治結合,補行結合,補運結合,動靜結合,補而不滯。《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為后天之本,膏方若純補無瀉,久服必阻礙胃氣,脾胃運化無力,膏滋入胃不得灌溉四旁,故膏方中加入少量健胃助運藥,有利于脾胃運化,補運結合從而補而不膩,療效更彰。對稟賦不同者,要辨體質施治,采用不同的健脾助運之藥。如素體濕熱者,可適當用苦溫藥,如厚樸、姜半夏、砂仁、蔻仁等;對陰虛體質者,可用味薄氣輕的花類藥,如香附、佛手花、玫瑰花、綠梅花等。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肝為剛臟,性喜條達,主疏泄,肝臟疏泄功能正常,則脾胃升降有序,化源通達。脾氣升則肝腎之氣隨之而上升,胃氣降則心肺之氣隨之而降,脾升胃降功能協(xié)調,則全身之氣機調暢,臟腑功能才能正常。因此在膏方中宜加入理氣及疏肝之品,如陳皮、枳殼、大腹皮、川楝子、柴胡、紫蘇、桔梗等,使氣機升降相宜,正如《醫(yī)源·陰陽升降論》“以藥性之陰陽,治人身之陰陽,藥性之升降,調人身之升降,則人身之陰陽升降,自合于天地之陰陽升降矣”,補行結合,氣機流暢補而不滯?!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性疲骸爸敳礻庩査诙{之,以平為期”。審其動靜之偏頗而使之恢復常態(tài)。即“所勝平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動之疾制之以靜藥,靜之疾通之以動藥,動靜不勻者,通澀相兼而調之。若脾胃虛弱,可先予開路之方以運脾胃,動靜結合,氣機流暢,脾胃健運,補而不滯。6、調暢氣血,貴在流通《黃帝內經》中指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認為氣血是人體臟腑、經絡、九竅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膏方尤善治虛勞之病,《醫(yī)醇媵義》曰:“虛勞內傷,不出氣血兩途?!毖?,則面失其華,脈失其充,組織失養(yǎng);血為氣之母,血虛日久易致氣血兩虛,氣虛不能推動血液流通周身,血不運則瘀,又血能載氣,血瘀氣無承載則滯澀。氣血常相兼為病,氣血不和,能出現(xiàn)氣血兩虛、氣虛血瘀、氣滯血瘀等證型。故理血必兼治氣,行氣當兼活血,氣血兩調。以保持氣血的流通,以達到氣機升降有常。故膏方治病,必調氣血,處方常合四君子湯之人參、白術、茯苓、甘草,但人參性溫燥,常以太子參或西洋參代替,再加入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之四物湯。7、辯證辨病,尤重舌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認識,以辨證為主,標兵為輔,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如黃連、大黃、蒲公英可抑殺幽門螺旋桿菌;白及、白芷可生肌愈瘍,促進潰瘍愈合;烏賊骨、象貝母可抑制胃酸過多。若合并高血壓者,常用天麻、鉤藤、白蒺藜、龍膽草、淮牛膝等平肝潛陽、滋陰降火之品;合并高脂血癥者可辨證選用決明子、澤瀉、山楂等清濁化痰之藥,可降血脂。若白細胞偏低,可加黃芪、人參;肝功能異常,可用茵陳、五味子、夏枯草等。常有患者無明顯不適,卻有理化異常,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異常等,只求膏方調理,當明確舌脈,舌脈與五臟六腑聯(lián)系最密切,能最真實準確的反應人體陰陽盛衰,有癥狀者舌脈也應高度重視,當癥與脈不相和,多以舌脈為上,但不可拘泥,辯證辨病,尤重舌脈。8、頑病久病,祛痰化瘀。古人云:久病多痰,久病多瘀,怪病屬痰,怪病屬瘀、百病多由痰作祟。膏方調理以慢性病見長,多為頑病久病,所以處方用藥應酌情加用祛痰化瘀藥物。痰濁、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久病之人,正氣虧虛,氣虛則氣化無權,水濕停留,而為痰濁。痰濁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則氣滯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行緩慢,則為血瘀。故久病之人,多痰、多瘀,其本質是因為久病之人正氣虧虛或所患疾病性質本就是水濕、痰濁,導致氣血精液運行不暢,停滯體內,而為瘀血痰濁。有文獻研究說明,人衰老的原因是因為腎衰、血瘀、痰濁阻絡[1]。病邪久纏,患者不但身體憔悴,而且精神抑郁或焦慮。在補益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祛濕化痰、疏肝解郁、寧心安神的藥物,如活血藥可加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參等,祛濕化痰藥可加菖蒲、法半夏、蒼術、陳皮等,精神抑郁或焦慮可加柴胡、郁金、夜交藤、合歡皮、百合等安神寧心。)
嚴光俊? 主任醫(yī)師? 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脾胃病科1457人已讀 - 反酸燒心、喉中有痰、后背痛,都是“胃”惹的禍!
“民以食為天”,尤其對于“吃貨”來說,吃是一件倍兒幸福的事。可是對于有些人來說,吃卻是一件左右為難的事情,因為,他們吃完就呃逆,反酸,燒心、甚至有人咳嗽、咽痛、咽部不適、胸痛輾轉于呼吸科、心血管科、五官科,久治不愈,而且又排除心肺和咽喉疾病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些其實都是“胃”惹的禍。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導致這種疾病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并且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大約20人中,就有1人患有該病。即胃食管反流病,顧名思義,胃里消化了一半的食物反流到食管、咽喉和口腔的一種疾病。它有胃和食管疾病的表現(xiàn),但也可能是食管外疾病的表現(xiàn),不能一概而論,需進一步檢查。所謂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腔因過度接觸(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臨床胃食管反流癥和食管黏膜損傷的疾病。食管下的這個肌肉就像一道閘門,食物通過后,閘門應該關閉。如果關不緊,再加上有時門里的壓力過大,就會導致食物返回食管,引起不適。所以,當「把門」的食管下括約肌因某種原因松弛,伴有或不伴有胃內壓增高(暴飲暴食、胃排空延遲等)、腹內壓增高(懷孕、腹水、負重勞動等),就會引起反流癥狀的出現(xiàn)。胃食道反流癥狀包括有有胸口灼熱感、打嗝、惡心、嘔吐、胸口悶痛,或咳嗽、咽痛、咽部不適等非消化道癥狀、以及胃酸逆流。此外,用餐急快或過飽也會造成胃食道反流疾病。典型心灼熱感癥狀通常發(fā)生在飯后,尤其是在躺下來或腹部用力時會特別顯得嚴重。燒心與反酸是該病的最典型的表現(xiàn),燒心是指胸骨后的燒灼感,常常出現(xiàn)在餐后。反酸是指患者感受到一股熱流從下往上涌到胸口的感覺,或有刺痛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其實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原因較多,其中包括食管本身抗反流機制的缺陷,如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食管酸廓清功能下降等,猶如食物入胃的大門關不住。胃內的食物,胃酸反流到食管、咽喉,當然腹壓升高,尤其是肥胖,也會誘發(fā)胃食管反流病的發(fā)生。此外,胃食管粘膜高度敏感也是誘因,正常人發(fā)生反流后可能并不會有明顯癥狀,但這部分人群可能輕微反流后,就會有不適感。呃逆、燒心、反酸并伴有胃灼熱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癥狀,約60-70%的患者都有上述癥狀,因此具有特異性。不典型癥狀則包括慢性咳嗽、哮喘、慢性咽炎、慢性鼻炎中耳炎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非典型性胸痛。當然也有部分患者無癥狀和不適。出現(xiàn)這些癥狀后,也需要鑒別是否是其他疾病所致,如食管本身病變的彌漫性食管痙攣、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食管的惡性腫瘤、賁門失弛緩癥等。此外,胃食管外疾病也可能導致癥狀發(fā)生,如淀粉樣變、功能性燒心等。怎樣才能診斷胃食管返流病呢?一般醫(yī)生會根據(jù)癥狀,結合胃鏡、食管測壓、pH監(jiān)測等檢查結果,綜合進行判斷。當然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試驗性治療,如果可以明顯緩解癥狀的話,也有助于確診本病。需要強調的是,早期食管癌也可單純以燒心、反流等這些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癥狀。所以千萬不要別忍著,及時去消化內科就診。對以確診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需要系統(tǒng)性的藥物治療。醫(yī)生會根據(jù)個體情況選擇長期、短期或癥狀發(fā)作時服藥。中西醫(yī)結合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最好的辦法。有的患者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方法來改善癥狀。對典型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醫(yī)生通常會給予生活方式上的建議。一、因過度肥胖而腹壓增大促成的反流,需減輕體重;避免腹壓過高的狀況發(fā)生,如便秘、肥胖、系過緊的褲帶;二、將床頭抬高15°可緩解反酸、燒心,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將枕頭增加高度,而是床頭角度升高。三、控制茶、咖啡、巧克力、高脂食物、酸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量,因為這些食物可以導致食管下端肌肉張力下降;四、戒煙戒酒,因為煙草、酒精可通過多種機制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反復發(fā)作;五、調節(jié)心理平衡,因為應激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致病因素。在一般情況下,治療前需采取胃鏡檢查,其目的是排除食管本身器質性疾病的原因,檢查是否存在糜爛性食管炎、食管內是否有異物,如食管癌、食管息肉等。疑似為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時,可取活檢確定嗜酸性粒細胞個數(shù)是否超過15個,超出即是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此外,胃鏡還可排除感染性疾病,如真菌性、病毒性食管炎。若胃鏡檢查未發(fā)現(xiàn)上述病因,則需進行食管壓力測定,檢查食管動力,明確食管上括約肌和食管下括約肌是否存在壓力問題。如存在問題,會導致食管上下括約肌松弛,造成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當中。其中,食管上括約肌松弛甚至有可能使胃內容物反流至咽部,誘發(fā)慢性咽炎,也可以做24小時胃酸檢測。胃食管反流病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引起食管本身狹窄,其表現(xiàn)癥狀為吞咽食物困難;或食管外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咽炎和鼻竇炎等,以上病癥均會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現(xiàn)象。預防胃食管反流病需從生活方式入手,首先需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上避免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濃茶、濃咖啡,戒煙酒,且不宜過飽。另外,需增強體質、增加運動量。中醫(yī)認為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為GERD發(fā)病基礎;感受外邪、寒熱客胃;情志不遂、思慮太過;飲食不節(jié)、煙酒無度;素罹膽病、膽邪犯胃為主要病因。病機特點:一為逆,二為熱,三為郁。辨證治療肝胃郁熱證。治法:疏肝泄熱,和胃降逆;方劑: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減;藥物:柴胡、枳殼、(炒)白芍、牡丹皮、(焦)梔子、香附、旋覆花、赭石、黃連、吳茱萸、甘草。膽熱犯胃證。治法:清化膽熱,降氣和胃;方劑:龍膽瀉肝湯(《醫(yī)方集解》)合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藥物:龍膽草、柴胡、(焦)梔子、黃芩、當歸、旋覆花、赭石、半夏、竹茹、枳殼、陳皮、甘草。中虛氣逆證。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方劑:四逆散(《傷寒論》)合六君子湯(《醫(yī)學正傳》)加減;藥物:柴胡、(炒)白芍、枳殼、黨參、(炒)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生姜、大棗、甘草。氣郁痰阻證。治法:開郁化痰,降氣和胃;方劑:旋覆代赭湯(《傷寒論》)合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加減;藥物:旋覆花、赭石、半夏、厚樸、茯苓、紫蘇葉、枳殼、香附、太子參、生姜、大棗、甘草。瘀血阻絡證。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劑: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藥物: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黃、桔梗、延胡索、柴胡、枳殼、半夏、陳皮。
嚴光俊? 主任醫(yī)師? 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脾胃病科1.2萬人已讀
問診記錄 查看全部
-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 前年因為胃疼,去醫(yī)院檢查了幽門螺桿菌為陽性,做了胃鏡為淺表性... 我這種情況嚴重嗎,平時就口苦,口臭,舌苔黃厚,食欲也正常,萎縮和腸化還有沒有逆轉的可能性!總交流次數(shù)18已給處置建議
-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乙狀結腸、直腸炎 吃藥一個星期后舌苔更白了,舌尖發(fā)麻三天,一班下午餓了以后尤為... 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不是這些藥也有什么影響,在吃這個兩個藥之前,中醫(yī)院的醫(yī)生給我開過一個月其他總交流次數(shù)15已給處置建議
- 脾虛濕重 吃多或油膩食物才易胃脹噯氣,稀痰和失眠,喉嚨異物感,頭油脫發(fā)... 祛濕出現(xiàn)舌燥眼干澀別再直接輔佐滋胃陰了,麻煩開個中藥方子試試看,有效果送心意,半夏瀉心湯也別試了不符...總交流次數(shù)27已開處方已給處置建議
- 闌尾炎 大黃牡丹皮湯
大黃18克
牲丹皮 9克
桃仁12克
冬瓜子... 這個能不手術嗎總交流次數(shù)2已給處置建議
- 孩子食欲不振,吃的少,經常惡心嘔吐,便秘 孩子一直食欲不好,兩歲時在武漢兒童醫(yī)院消化內科住院做了檢查,... 這幾天感冒了吃了西藥,孩子厭食嚴重,害怕吃東西,經常一吃就惡心總交流次數(shù)13已給處置建議
關注度 湖北省 第38名
總訪問量 7,640,828次
在線服務患者 7,580位
科普文章 1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