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9克,白芍24克,川芎6克,茯苓20克,白術(shù)15克,澤瀉15克。水煎服。女人看到此方,一定要抄下來,說不定能幫你省掉一大筆錢,還能省掉不必要的痛苦。這張方子,究竟是什么原理?它為什么可以治療女人肚子痛?我想從3個方面,全方位給大家介紹此方:第一,我們可以從活血化瘀角度認識此方。女人肚子疼,很大程度上是由瘀血導致的。女人盆腔里的子宮,本身就是排血的,一旦排血不暢,有了淤血,阻滯在經(jīng)脈里,就會導致經(jīng)脈不通,不通則痛,這是瘀血疼痛,很多女人月經(jīng)發(fā)黑、有塊,痛經(jīng),這顯然就是瘀血做痛。除了子宮,女人的輸卵管、盆腔里面也分布著大量的血管,一旦里面產(chǎn)生瘀血,都會導致疼痛。當歸芍藥散中,當歸、白芍、川芎,這3味藥都有活血的功效。比如當歸,它可以補血、活血,既能治療血虛,又能治療血瘀,令血消散,歸于當歸之處,這不就是活血嘛?所以當歸可以活血。而川芎,更是活血止痛的名藥,它既能行氣,又能活血,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通,氣血皆通,疼痛就會消失,所以,川芎是活血止痛的名藥。而白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明確記載可以“除血痹”,血痹,就是閉阻的血液,也就是瘀血,可見,白芍也有活血止痛的作用。有了這3大活血祛瘀名藥,將盆腔、子宮、輸卵管處的瘀血消除,則疼痛就會消失。不但能夠消除疼痛,甚至有形的瘀血團塊,都可以消除,后面有一個卵巢囊腫的醫(yī)案,就講到了這個情況。當然啦,有瘀血的地方,由于不通,往往還會產(chǎn)生積液,瘀血和積液往往相伴而生,剩下的白術(shù)、茯苓、澤瀉就是消除積液的,比如盆腔積液,輸卵管積液。以上是從活血化瘀止痛、消除積液方面來說。有淤血的女人,如果出現(xiàn)疼痛,當然可以用此方來治療。第二,我們可以從“調(diào)和肝脾”的角度來認識這個方子。女人的肚子,按照醫(yī)學術(shù)語,稱作腹部,腹部,在中醫(yī)看來屬于脾的管控范圍,中醫(yī)講,脾主大腹,就是說整個腹部都歸脾管轄。而一旦脾虛,肝就會乘虛而入,因為肝屬木,脾屬土,木本來就能克土?,F(xiàn)在脾土虛了,肝木就更加肆無忌憚,直接沖入脾的范圍中搗亂,這就叫“土虛木賊”。肝木一旦在腹部作威作福,那么腹部就會疼痛不安。所以,治療這種“土虛木賊”的腹痛,當然就得健脾抑木,健脾為主,抑木為輔。這個方子中,茯苓、白術(shù)都是直接健脾的藥物,可以充實脾氣,增強脾臟的正氣,這樣肝木就不敢虎視眈眈了,就不敢前來搗亂了,疼痛也就停止了,這是解決主要矛盾。另一方面,還要約束一下肝臟,讓它不要那么橫,不要欺負脾土,這就叫抑木。用什么來約束肝臟呢?其中,最重要的藥物就是白芍。白芍是酸性的藥物,具有收斂的能力,可以收斂肝氣,肝氣得到收斂,就不那么囂張了。在《金匱要略》原方中,白芍用到了一斤,用量是最大的,就是來收斂殘暴的肝氣,進而起到止痛作用。以上,是從輔脾抑肝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一個女人有點脾虛,經(jīng)常拉肚子,或者舌苔發(fā)白,有濕氣,或者脾虛水腫,同時又愛腹痛,那么就可以用當歸芍藥散,輔脾抑木,止住腹痛,同時還能除濕。最后,我們還需要從祛濕的角度來理解一下這個方子,這對于治療白帶和盆腔積液有重要意義。前面講的,都是當歸芍藥散治療腹痛,其實當歸芍藥散對于各種盆腔積液、輸卵管積液、白帶過多,下肢腹中,也有很好地療效。為什么當歸芍藥散有這些功能?主要就是里面有茯苓、澤瀉、白術(shù)等藥。茯苓、白術(shù)可以健脾,脾主運化濕邪,脾強大了,停聚的濕邪就會減少。而澤瀉,更是直接排水的藥物,對各種積液都有直接的排泄作用。所以,一個女人,如果腹腔有各種積液,或者白帶淋漓不盡,就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調(diào)。尤其是很多女人一旦來月經(jīng),就會出現(xiàn)水腫,這就是脾虛,水濕太過造成的。
有一個治療痰濕耳鳴的小方子,只有三味藥,白術(shù),澤瀉和石菖蒲。其中,白術(shù)15克,澤瀉30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白術(shù)和澤瀉,這兩味藥合起來叫澤瀉湯,也是《金匱要略》里的名方,張仲景用它來治療“支飲苦冒?!保褪钦f,一個人身體里有痰濕水飲,老是頭暈,不清醒,就像烏云蔽日一樣,這種情況下,單用白術(shù)、澤瀉兩味藥就管用。
枳實12克、厚樸12克、薤白12克、桂枝9克、半夏9克、全瓜蔞30克。水煎服,可以放一小杯黃酒共同煎煮。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中醫(yī)有許許多多的好方子,比如“血府逐瘀湯”、“丹參滴丸”等等,這些藥都是活血化瘀的。除了活血化瘀派,中醫(yī)治療冠心病還有一個派別,也很厲害,這就是以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為代表的“通陽”派。仲景先師的觀點是:陽虛而陰盛,則胸痹(bi)而痛。他所說的胸痹,就是胸痛,相當于現(xiàn)在的冠心病、心梗等。那么,什么是陽虛呢?為什么陽虛會導致心絞痛呢?大家注意,他所說的陽虛,跟我們普通認識上的全身性陽虛不同,這里的陽虛,特指胸部陽氣不足。我們都知道,我們身體里有一塊膈肌,這個膈肌是一塊肌肉組織,把身體分成上下兩部分。其中,心肺位于膈上,屬于陽位;而脾胃、大小腸、子宮膀胱位于膈下,屬于陰位。陽位以清虛的陽氣為主,清朝的中醫(yī)大師陳修園說過“胸為陽位似天空”,這就是說,胸腔就應(yīng)該像天空一樣,廣闊無垠,虛空萬里,只有這樣,氣機才能通暢,呼吸才會暢快。而人一旦上了年紀,胸部的清陽之氣就會不斷衰減,這就是仲景先師所說的陽虛的含義。一旦上部陽氣不足了,那么下焦的陰邪就會虎視眈眈、趁虛而起,甚至沖逆上犯,充塞胸部陽位,影響胸部氣的流通,進而導致胸部不通而痛。下焦的陰邪包括哪些物質(zhì)呢?比如痰濁、水飲等等。前面說了,膈肌以下是脾胃、腸道、膀胱的居所,這些臟器里面,基本都是食物、水、糞便、尿液等東西,這些東西比較濁,性質(zhì)屬陰,所以稱之為“濁陰”。尤其是脾胃不好的人,更容易生痰,脾胃是生痰之源,痰是濁中之濁,這些東西不但屬陰,而且特別粘稠。這些痰濁等陰邪,趁著上焦陽虛,一下子沖上去,填塞了胸部清空部位,這就壞事了,本來的虛空一旦被填實,氣就不能流通,人們的呼吸就會受到抑制,感到短氣。所以,仲景先師說:“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边@句話就是說,病人沒有患發(fā)燒、怕冷等外感病(比如感冒),卻感到胸中短氣,這是因為胸中有了實邪。實邪充塞了胸部,影響氣的流通,所以短氣。一開始只是短氣,慢慢往后發(fā)展,就變成了“胸背痛、短氣”,當出現(xiàn)頻繁胸痛、背痛的時候,這就是冠心病了。所以,仲景先師又在《金匱要略》中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所有癥狀都來了。仲景先師不但說明了下焦實邪是導致冠心病的致病因素,還描繪了下焦實邪向上沖犯的過程,他說“胸痹,脅下逆搶心”。陰邪從腹部上沖,經(jīng)過脅肋部,直接沖到了心臟里,這就是“脅下逆搶心”,這個過程,是很形象的,展現(xiàn)了邪氣上逆的過程。下焦的痰濁閉塞了上部,影響了氣的流通,就會導致短氣。隨著痰濁增多,沖到心臟,堵塞心脈,就會導致心痛。所以,短氣、胸痛,是冠心病兩大癥狀。原因找到了,那他是怎么治療“陽微陰盛”而胸痛的呢?這里用到了一首名方——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12克、厚樸12克、薤白12克、桂枝9克、半夏9克、全瓜蔞30克。水煎服,可以放一小杯黃酒共同煎煮。這個方子,組方非常明確,那就是通陽、化濁、降逆。前面說了,導致心痛的本質(zhì)原因是上部陽虛,陽虛之后,給了下部的陰濁可乘之機,所以,為了避免再犯,首要任務(wù)就是充實上部陽氣,亡羊補牢。在這里,桂枝和薤(xie)白是溫通上部陽氣的藥物。薤白,又叫小蒜,它有一股非常濃烈的蒜味,氣息非常沖鼻子,一些人說是蒜臭味。雖然薤白的味道不好聞,但它也正是依靠這個沖勁,才能宣通上部氣機,促進上部氣的流動,中醫(yī)認為,它味辛,有宣通作用,可以宣通胸陽,胸部氣一通,人們就不再短氣了。桂枝,是直接補充胸部陽氣的一味藥,它是溫熱的,可以扶助陽氣,助陽化氣,把上部陽氣補的足足的,下面的陰濁就不敢冒犯了。上部的陽虛是本,那么下部的痰濁陰邪就是標。怎么把這些“標”祛除呢?就得用化痰的藥?;狄怨鲜V和半夏為主力軍。瓜蔞,長得圓圓的,跟小型西瓜很像,它里面有瓤,叫瓜蔞瓤,有種子,叫瓜蔞仁,有皮,叫瓜蔞皮。如果整個入藥,就叫全瓜蔞。全瓜蔞可以化痰,中醫(yī)稱作滌痰,就是把粘痰給沖洗掉。瓜蔞吃了后,會有瀉肚子的現(xiàn)象,這是把痰濁給祛除掉的表現(xiàn),短期腹瀉是正常的,不用害怕,可以借助腹瀉,把腸道、脾胃里的陰濁之物給排泄出去,防止上犯。而半夏,更是燥濕化痰的專藥。它質(zhì)地干燥,可以燥濕化痰,把痰濁給中和掉。沒了痰濁,就解決了一大隱患。這個方子里還有枳殼和厚樸,這兩味藥起降逆的作用。前面說過,下部的陰邪多了,會乘虛上沖,怎么把上沖的這股勁給降下來,不讓它上犯呢?就得用枳殼和厚樸。這兩味藥,都有降氣的作用,可以作用于大腸,幫助腸氣下行,氣下行了,就可以防止上沖。這樣,溫補胸陽是治本,消除痰濁是治標,降逆氣是消除上犯之機。
總訪問量 174,548次
在線服務(wù)患者 136位
科普文章 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