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巧_好大夫在線
微信掃碼

微信掃碼關注醫(yī)生

有問題隨時問

收藏收藏

醫(yī)學科普

解析青少年自傷行為-非自殺性自傷

發(fā)表者:張巧巧 人已讀

記得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捧著ta的小臉蛋,希望ta一輩子都不要損傷一絲頭發(fā);學步期,為防孩子磕傷,你還會細心地把家具突出的地方用防撞條包好;再大一些,一旦孩子不小心受傷,哪怕是一小塊淤青,都會讓你難過自責好久。身為父母,我們總會想盡一切辦法護孩子周全。如果突然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出現(xiàn)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痕,并且傷害ta的不是別人,而是ta自己,你會有什么感受?

許多家長稱,他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心理歷程:第一反應是震驚——好好的孩子,怎么會傷害自己呢?繼而可能憤怒和責備——怎么可以傷害自己?為什么不能再堅強一點??。∵€可能有內疚——是我做的不夠好,是我太粗心沒早點發(fā)現(xiàn);還可能很受傷或是沮喪——我到底要怎么做ta才滿意?煩躁或者抗拒——ta是想讓我更關注ta嗎?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孩子自傷引發(fā)的強烈情緒讓父母備受沖擊,無所適從。而當震驚慌亂的家長振作起來,想要去尋找一些應對措施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信息相對缺乏,自傷行為的隱秘性和易蔓延性,導致媒體不太會報道,似乎青少年自傷行為不是一個容易被關注到的部分。


01什么是自傷?

自傷又叫“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就是指在沒有想要自殺的情況下故意傷害自己。自傷有五花八門的表現(xiàn)形式,青少年發(fā)展中的自傷研究平臺上,將自傷分為割傷(占55.9%)、過量服藥(22%)、打自己(11%)和其他多種方式(10%),最常見的是用利器割傷自己。判斷青少年的某些行為是否是自傷,關鍵的考慮因素是,ta行為的目的是不是要傷害自己;比如一個14歲的中學男生從3米的高度往下跳,要看他是為了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還是對危險的評估過于輕率,還是目的就是想讓自己受傷。


02青少年自傷的動機

好好的孩子,為什么要故意傷害自己呢?

我常聽到青少年來訪者們這樣解釋自傷的原因:花了父母這么多錢,都沒有做到最好,我無法原諒自己,這是我應得的;跟心理的痛苦比起來,這點身體上的痛不算什么;疼痛能把我拉回現(xiàn)實,讓我感覺自己是真實存在的;我想用安靜的方式面對問題,不想打擾別人;只有這樣他們才愿意不逼迫我,尊重我的意愿……


總結起來,研究者把青少年自傷理解成孩子在向我們發(fā)出信號:痛苦(ta很痛苦)和呼救(ta希望得到幫助)。大多數(shù)青少年自傷是因為痛苦:他們在應對、表達或者控制情緒上的痛苦,或者進行自我懲罰;還有的青少年自傷是想要展示自己的絕望、報復、考驗或者引起關注。無論是出于哪種動機,自傷只會帶來暫時的緩解,它并不能解決問題。需要警惕的是,自傷很容易產生成癮性。最初自傷的時候,青少年會體驗到疼痛感和恐懼感,而當自傷發(fā)展成為習慣,會導致他們對疼痛的容忍度越來越高,于是采用更頻繁和更深的自傷來刺激自己:“自傷時我會有一種奇怪的真實感,現(xiàn)在好像越來越體會不到那種感覺,我想割得更深?!币虼耍P于自傷,如果能早一點識別出來,就能防止演變成更嚴重的問題。


03自傷的預警信號

自傷比我們想象的更高發(fā)。有研究稱,大多數(shù)自傷者的年齡在11歲到25歲之間,中學階段發(fā)生率約為7%-24%。在英國,約有1/10的青少年在某個階段有意識地自傷。但實際的發(fā)生率可能比研究中報告出來的要高出許多,因為有許多自傷是不被人知曉的。作為最貼近孩子的人,如果父母能第一時間從家庭中捕捉到一些信號,會讓自傷行為的干預工作相對容易一些。《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一書中列舉出了青少年自傷的預警信號:

1.非常了解自傷的人是怎么自傷的

2.身上有不明傷痕

3.身上或衣服上發(fā)現(xiàn)血跡

4.總是穿長袖不肯脫下來

5.有神神秘秘的行為

6.戴著寬腕帶,不摘下來

7.家里的尖銳工具消失,或者被放在了別的地方

8.需要長時間獨處,與外界隔離

9.突然開始自己洗衣服

10.睡眠和飲食發(fā)生變化

11.對日常娛樂失去興趣

12.情緒上有變化

13.總是避免露出胳膊腿等

如果孩子最近出現(xiàn)以上情況,父母可以結合在校及其他情境下的觀察,看看是否有自傷的可能性,以便及時做出應對。您的敏銳和疼惜,可能會成為孩子的救命稻草。


04

家長應對策略

家長可能會忍不住開導孩子,“你要振作起來啊”,或者責罵,甚至“惡語相向”。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面對最珍愛的孩子的痛苦,我們本能感到焦慮、惶恐,想要去回避或者強行把ta從痛苦的漩渦中拉扯出來;但是,這些可能不是孩子需要的。要想真的能夠幫助到孩子,家長需要克服這些最初的感受。具體可以做些什么呢?


①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思考和理解孩子的行為是在表達什么

就像上文說的,青少年自傷通常是在表達痛苦和呼救。那回到孩子身上來,如果ta是在表達痛苦,那ta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痛苦背后是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是呼救,那也要去思考,ta為什么會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呼救?如果不用自傷,ta的呼救可以被聽到嗎?


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通常對家庭功能的看法比孩子更積極。在咨詢中我也發(fā)現(xiàn),青少年父母對孩子通常會有一種浮在表面的理解:“不愁吃也不愁穿,除了上學什么都不用操心,有什么好痛苦的呢?”他們完全想象不到,“除了上學什么都不用操心”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種享受,會讓孩子在生活中缺乏掌控感、喪失樂趣和目標,如果再疊加上跟家長的沖突、同學的孤立或霸凌、優(yōu)秀同學的碾壓等等,在青春期幽暗動蕩的內心世界里,可能就是一場大災難。如果你對以上問題已經有了一些思考,強烈建議,在跟孩子談之前,找一個不那么情緒化的人討論討論,可以是心理咨詢師、社工或者冷靜客觀的親朋好友,也許會帶給你不同的認識。


②在家庭內部,嘗試構建心理安全和物理安全的環(huán)境

在咨詢中,每次見到自傷的青少年來訪者,我都會請他們給我看看ta的傷口,而他們都會很樂意。接下來我們會詳細討論,第一次在是什么情況下產生自傷的念頭,那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當時你有什么樣的感受,用的是什么工具,在哪里找到的這個工具,當時疼不疼,看到傷口是什么感受……孩子們會告訴我:從來沒有人這么溫柔而不帶評判地關心他們的傷口。他們不敢跟父母說自傷的事情,因為害怕家長的指責和過激反應。


我想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一定比我這個咨詢師更多,可是怎樣才能讓孩子準確地感受到呢?也有孩子這樣分享她的感受:爸爸平時在外地工作,發(fā)現(xiàn)她自傷之后,爸爸小心翼翼地幫她包扎傷口,心疼和不忍地跟她說:“我很難過,但我最關心的是我怎么才能幫助你不要傷害自己,你愿意去看看醫(yī)生嗎?”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爸爸這樣的表情,之后她就很少再傷害自己了。保證物理環(huán)境的安全是你能做的最現(xiàn)實的事情之一,包括拿走孩子能找到的鋒利物品、妥善保管家里的處方藥和其他高風險的家用物品;必要時,聽從醫(yī)生的建議,住院治療也是保障孩子安全的有力措施。另外還包括,跟孩子一起找到替代的情緒表達方式:比如帶著孩子一起鍛煉、允許并鼓勵ta用大哭、畫畫或者其他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③在家庭之外,尋求現(xiàn)實的應對資源

在發(fā)現(xiàn)孩子自傷之后,應當?shù)谝粫r間確認孩子是否有自殺風險。研究證實,自傷可以在沒有自殺風險的情況下發(fā)生,但是也有一部分存在自殺風險,最穩(wěn)妥的方式是去專業(yè)的精神科或心理科進行系統(tǒng)評估。尋找可靠的專業(yè)幫助:與自傷的青少年談話是一項比較挑戰(zhàn)的工作(對大多數(shù)家長而言,與青春期的青少年談話就已經很困難了),而心理咨詢師或者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這樣的專業(yè)人士經過專業(yè)的訓練,加上客觀中立的第三方視角,可以帶給孩子專業(yè)有效的幫助;爭取學校的支持:如果孩子的自傷行為跟學業(yè)壓力或人際關系有關,和學校的老師共同合作也是一個必要的措施,比如跟老師申請暫時減輕孩子的學業(yè)負擔、請老師加以關注并保密等等。但是必須要強調的是,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yī)生,亦或是學校的老師,也許都會不遺余力幫助你,但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不可替代的,你們之間血濃于水的情感聯(lián)結,才是他們恢復路上最重要的資源。

愿成長沒有傷痕,更愿傷痕得以撫平!



本文是張巧巧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

收藏
舉報
×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分享該文章

發(fā)表于: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