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中的脾和西醫(yī)的脾臟概念不同,中醫(yī)的脾是功能官,是“后天之本”(相對于“先天之本”腎而言),脾五行屬土,土是萬物之母,可見脾的重要性,所謂的“后天之本”也是強調(diào)了在“后天“的成長中,人身體主要的營養(yǎng)來源就是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把食物和水化為營養(yǎng)物質(zhì),并將營養(yǎng)物質(zhì)轉(zhuǎn)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食物進入到胃中以后靠脾將食物消化并轉(zhuǎn)變成精微物質(zhì)(營養(yǎng)物質(zhì))并輸布到全身。水進入到胃以后,也是通過脾吸收、轉(zhuǎn)輸和布散到達全身。 (2)脾氣主升 脾氣主升,是指脾氣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為其特點。 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脾主升清,是指營養(yǎng)物質(zhì)經(jīng)吸收后,在脾的作用下,上輸于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 二是脾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nèi)臟的正常位置。內(nèi)臟組織器官,存在于腹腔內(nèi),都有各自的固定位置而不下陷,主要依賴于脾氣的升提作用。 (3)主統(tǒng)血 脾主統(tǒng)血,是指脾能統(tǒng)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脈內(nèi),而不溢出脈外。脾之所以能統(tǒng)血,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guān)。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的固攝作用正常,則能統(tǒng)攝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脈內(nèi),不逸出脈外。 脾的功能了解了,那脾虛會引起哪些疾病以及如何治療呢?1.脾氣虛:氣虛的人可以概括為“無力”,消化無力則吃的少,飯后還腹脹,不消化;精神無力則無精打采,容易疲勞,肢體無力則酸懶倦怠,言語無力則少言懶語,甚至可以出現(xiàn)肥胖浮腫,現(xiàn)在很多的肥胖問題都是由于脾虛濕重導致的,一般來說脾虛的人舌苔淡白或胖大有齒痕,脈虛弱無力。 脾氣虛的人可以服用:歸脾丸,人參歸脾丸(氣血不足為主),補中益氣丸(氣虛乏力為主),參苓白術(shù)丸(大便不成形為主),人參健脾丸(消化不良為主)等。 2.脾陽虛:陽虛的人多表現(xiàn)為“能量不足”,俗話說就是沒有熱乎氣。大便不成形或腹瀉,食物不消化,吃的少,肚子脹,腹痛隱隱約約的,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吃涼的就容易拉肚子,就喜歡熱飯,喜歡熱乎的地方,臉上沒有光澤,眼皮或者面部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色白清晰,舌苔白滑。 脾陽虛大便不成形的人可以服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顆粒等。 3.中氣下陷:自覺頭暈,小便渾濁,或者久瀉久痢,脘腹墜脹,脫肛或子宮脫垂等。 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以升提。 4.脾不統(tǒng)血:多見于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jīng)過多、吐血、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各種由于脾虛導致的出血可以服用歸脾丸,崩漏的患者可以服用固沖湯等藥物。 說明:本文章為科普文章,具體藥物請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區(qū)別: 風寒感冒主要是感受風寒之邪,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多見于秋冬或冬春季,多為體質(zhì)虛弱的時候風寒侵襲了體表,表現(xiàn)就是怕冷(從輕微覺得冷清到寒戰(zhàn)程度不等) ,發(fā)熱(可有可無),鼻塞,流鼻涕,頭痛,全身關(guān)節(jié)酸痛,兼證有身上覺得沉重,沒精神,食欲差, 惡心,嘔吐,甚至有的會腹瀉,或出汗,或不出汗,一般沒有咽痛,口干的表現(xiàn)。 風熱感冒是感受風熱之邪,多從口鼻而入,多發(fā)生于春夏季,表現(xiàn)為發(fā)熱,輕微的怕冷,可有頭痛,多合并咽痛,咽干,小便黃或灼熱等熱邪傷津的表現(xiàn),可有咳嗽,咳喘等癥狀。 藥物 1.維C銀翹片(方源:銀翹散) 成分:金銀花、連翹、荊芥、淡豆鼓、淡竹葉、牛蒡子、蘆根、桔梗、甘草、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維生素 C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適應(yīng)癥:用于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說明:可有輕微的怕冷,流鼻涕,但一般都伴有口干,咽痛的表現(xiàn),這是風熱感冒的特征,所以采用辛涼解表的藥物,需要注意的是,本藥含有退燒的西藥對乙酰氨基酚和抗過敏的氯苯那敏,并非單純的中成藥。 2.銀翹解毒顆粒(方源:銀翹散) 成分: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葉、甘草。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適應(yīng)癥:用于風熱感冒,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說明:本藥也是來源于銀翹散,不含西藥,是治療風熱感冒的常用藥。 3.苦甘顆粒(三拗湯基礎(chǔ)上加入辛涼解表藥) 組成:麻黃、薄荷、蟬蛻、金銀花、黃芩、苦杏仁、桔梗、浙貝母、甘草。 功效:疏風清熱,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適應(yīng)癥:用于風熱感冒及風溫肺熱引起的惡風、發(fā)熱、頭痛、咽痛、咳嗽、咳痰、氣喘;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說明:苦甘顆粒里面有三拗湯成分,所以除了治療風熱感冒以外對于肺熱的咳嗽,咳喘癥狀效果較好,同時加了黃芩,可以清熱解毒泄火,對于風熱感冒引起的咽痛也有療效。 4.感冒清膠囊 組成:南板藍根、大青葉、金盞銀盤、崗梅、山芝麻、對乙酰氨基酚、穿心蓮葉、鹽酸嗎啉胍、馬來酸氯苯那敏。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適應(yīng)癥:用于風熱感冒,發(fā)燒,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咽喉腫痛,全身酸痛等癥。 說明:本藥也是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藥物,中藥主要是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藥性多偏寒涼,因此對于風熱感冒熱較重的比較適合,比如咽痛,口干等癥狀明顯可以服用此藥物,并沒有辛涼解表的藥物,所以透邪的作用差一些。 5.桑菊感冒合劑(方源:桑菊飲) 組成:桑葉、菊花、苦杏仁、連翹、薄荷、桔梗、蘆根、甘草。 功效: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適應(yīng)癥:用于風熱感冒初起,頭痛,咳嗽,口干,咽痛。 說明:標準的風熱感冒初期藥物,藥性平和,對于輕證的風熱感冒效果不錯,還能治療風熱咳嗽。 6.金青感冒顆粒 組成: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魚腥草、薄荷、淡豆豉、淡竹葉、陳皮、甘草。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適應(yīng)癥:用于感冒發(fā)熱,頭痛咳嗽,咽喉疼痛。 說明:既有辛涼解表藥物(金銀花,薄荷,淡豆豉)也有清熱解毒藥物(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因此對于風熱感冒兼有咽痛,口干癥狀等表現(xiàn)比較適合。 聲明:本文僅為醫(yī)學科普,具體藥物請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1.風寒感冒顆粒(方源:葛根湯) 成份:麻黃、葛根、紫蘇葉、防風、桂枝、白芷、陳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 功效:解表發(fā)汗,疏風散寒。 適應(yīng)癥:用于風寒感冒(多為受涼或者受風后),發(fā)熱,頭痛,惡寒(怕冷),無汗(皮膚干燥而非濕潤),咳嗽,鼻塞,流清涕(顏色不黃)。一般沒有咽痛,嗓子疼,口干,口渴,咳黃痰的癥狀(熱證)。 說明:標準的外感風寒藥物,藥物偏溫燥,熱證慎用。 2.感冒疏風膠囊(方源:桂枝麻黃各半湯) 成份:麻黃、苦杏仁、桂枝、白芍(酒炙)、紫蘇葉、防風、桔梗、 谷芽(炒)、甘草、大棗、生姜、獨活。 功效:辛溫解表,宣肺和中。 適應(yīng)癥:用于風寒感冒,發(fā)熱咳嗽,頭痛怕冷, 鼻流清涕,骨節(jié)酸痛,四肢疲倦。 說明:桂枝麻黃各半湯基礎(chǔ)上加入疏風解表的藥物,也是純粹的的發(fā)散風寒藥物,谷芽可以改善感冒引起的脾胃功能下降,獨活為散寒祛濕藥物,總體上與風寒感冒顆粒組成及注意基本相同。 3.正柴胡飲顆粒 (方源:正柴胡飲) 成份:柴胡、陳皮、防風、甘草、赤芍、生姜。 功效:解表散寒。 適應(yīng)癥:用于外感風寒初起(受涼,受風后):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噴嚏,咽癢咳嗽,四肢酸痛。 說明:外散風寒之藥,與“風寒感冒顆?!惫πь愃贫α可匀?,適合于受涼輕癥,本方也無溫燥之弊。 4.荊防顆粒 成份: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 功效:發(fā)汗解表,散風祛濕。 適應(yīng)癥: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說明:仍然是治療風寒感冒,區(qū)別是里面加入了羌活,獨活,茯苓等祛濕的藥物,因此適合于風寒感冒,濕氣偏盛的類型,比如肢體酸懶,沉重疼痛,有白痰。 5.通宣理肺丸 成份:紫蘇葉、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黃、甘草、陳皮、半夏(制)、茯苓、枳殼(炒)、黃芩。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適應(yīng)癥:用于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癥見發(fā)熱、惡寒、咳嗽、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酸痛。 說明:本藥還是適合風寒感冒,區(qū)別是加入了前胡,桔梗,杏仁,枳殼等宣肺止咳的藥物,因此更適合受涼后既有感冒癥狀同時又有咳嗽癥狀的患者。 6.都梁丸 (方源:都梁丸) 成份:白芷(酒燉),川芎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通絡(luò)。 適應(yīng)癥:用于風寒之邪引起的鼻塞不通,偏正頭痛,或伴寒熱。 說明:主要祛寒藥物為白芷,川芎為活血通絡(luò)藥物,適合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癥狀。 7.感冒清熱顆粒 成份:荊芥穗、薄荷、防風、柴胡、紫蘇葉、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蘆根。功效:疏風散寒,解表清熱。 適應(yīng)癥:用于風寒感冒(或入里化熱),頭痛發(fā)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或咽痛(熱證表現(xiàn))。 說明:辛溫解表藥為主,佐以辛涼解表藥,同時加入清熱解毒藥物,用于受涼后出現(xiàn)頭痛,鼻塞,流清涕,同時有嗓子疼,咽干癥狀。 8.感冒軟膠囊 成份:麻黃、桂枝、荊芥穗、黃芩、苦杏仁、羌活、川芎、防風、白芷、石菖蒲、葛根、薄荷、當歸、桔梗。 功效:散風解熱。 適應(yīng)癥:用于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fā)熱,鼻塞流涕,惡寒無汗,骨節(jié)酸痛,咽喉腫痛。 說明:主要是外散風寒,同時加入了清熱瀉火的黃芩,利咽的桔梗,因此對咽喉腫痛也有一定作用,與感冒清熱顆粒類似。 9.四季感冒片 成份:紫蘇葉、荊芥、連翹、大青葉、防風、桔梗、陳皮、香附(炒)、炙甘草 功效:清熱解表。 適應(yīng)癥:用于四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fā)熱頭痛,鼻流清涕,咳嗽口干,咽喉疼痛,惡心厭食。 同 說明:外散風寒藥物為主,加入少量疏散風熱藥物,與感冒清熱顆粒類似。 10.感冒解毒靈顆粒 成份:紫蘇子、前胡、防風、金銀忍冬葉、連翹、麥冬、板藍根、苦杏仁、羌活、川芎、牛蒡子、陳皮、桑白皮。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清熱解毒。 適應(yīng)癥:用于感冒、頭痛發(fā)燒,鼻塞流涕(可為黃涕,濁涕),咳嗽咽痛,肢體酸痛,亦可作防治流感常備藥。 說明:疏散風寒與疏散風熱藥物比例相當,且包含清熱解毒利咽化痰之品,多用于流感(病毒性感冒),既能外散風寒又能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11.五積丸(方源:五積散) 組成:蒼術(shù)(麩炒)、枳殼(麩炒)、厚樸(姜制)、陳皮、桔梗、麻黃、桂枝、干姜、茯苓、法半夏等 。 功效:外散風寒,溫中消積。 適應(yīng)癥:用于外感風寒或內(nèi)傷生冷(飲冷、食冷后感受風寒),癥見:頭痛、身痛、腹痛、胸痛、厭食、嘔吐,惡心以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 說明:從藥物比例上來說,五積散并不是以治療外感風寒的藥物為主,而是以溫中去濕消積為主,因此對于胃部有冷食,冷飲停積同時伴有外感風寒癥狀的比較適合。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意在為患者提供進一步的用藥指導,具體病情還應(yīng)當以面診為主,請根據(jù)中醫(yī)師指導意見合理用藥!
總訪問量 21,293次
在線服務(wù)患者 69位
科普文章 5篇
領(lǐng)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