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體檢報告上的“異常”二字,是不是讓你很驚慌?結節(jié)、鈣化、功能亢進或減退……你對甲狀腺疾病了解多少? 先來認識一下甲狀腺↓ 甲狀腺是人體內分泌器官,位于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由中央的峽部和左右兩側葉組成,峽部上方有小錐形突起稱為錐狀葉。甲狀腺主要功能是合成、貯存和分泌甲狀腺素。甲狀腺素有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兩種。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原料。甲狀腺合成甲狀腺素受腦垂體產(chǎn)生的促甲狀腺激素(TSH)調控。 讓人糾結的甲狀腺結節(jié)…… 什么是甲狀腺結節(jié)? 結節(jié)就是腫塊,一般將小的腫塊稱為結節(jié)。甲狀腺結節(jié)是甲狀腺內存在一個或多個結構異常的團塊,是甲狀腺疾病最常見的表現(xiàn)。增生、腫瘤、炎癥都可以造成甲狀腺結節(jié),腫瘤還要分良性和惡性。 引起甲狀腺結節(jié)常見疾病有: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增生性病變)、甲狀腺腺瘤(良性腫瘤)、甲狀腺癌(惡性腫瘤)、橋本氏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炎癥)、亞急性甲狀腺炎(病毒感染)。 正確認識甲狀腺結節(jié) 甲狀腺結節(jié)發(fā)病情況: ★體檢可觸及5%,高頻超聲檢查可診斷出19~67%,其中惡性結節(jié)比例5~10%; ★女性和男性的發(fā)病比例為4:1; ★從年齡來看,兒童較少,隨年齡增長結節(jié)發(fā)病率逐步增高,50歲以上發(fā)病率達到50%。 大多數(shù)甲狀腺結節(jié)發(fā)展緩慢,又無臨床表現(xiàn),不需要處理。惡性結節(jié)大多數(shù)是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后無需放化療,部分病人輔以碘-131治療,預后較好。 甲狀腺結節(jié)有哪些癥狀? ①絕大多數(shù)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病人因咽喉不適或頸部不適去醫(yī)院檢查才發(fā)現(xiàn)甲狀腺結節(jié)。 ②甲狀腺區(qū)疼痛并伴有壓痛性腫塊,有亞急性甲狀腺炎可能。 ③甲狀腺區(qū)見腫塊突然增大且局部疼痛不適,有甲狀腺腫塊內出血可能。 ④甲狀腺結節(jié)短期內迅速增大,并伴有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障礙或頸淋巴結明顯腫大者,結節(jié)有惡性可能。 ⑤甲狀腺結節(jié)伴腹瀉、面部潮紅者,要警惕甲狀腺髓樣癌的可能。 發(fā)現(xiàn)甲狀腺結節(jié)后怎么辦? 1.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2.驗血。確認有無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 3.明確結節(jié)的情況和特點。①B超是甲狀腺檢查的首選方法,迅速、正確;②CT和MRI檢查用于評估甲狀腺巨大腫塊或惡性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③同位素掃描適合有甲狀腺結節(jié)伴甲亢患者;④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是目前安全、有效及可靠的鑒別良、惡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方法,但有一定的失敗率。 4.根據(jù)引起甲狀腺結節(jié)的疾病做相應的處理。 其他常見的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是指甲狀腺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增加導致血液中甲狀腺素增多,引起神經(jīng)、循環(huán)、消化等系統(tǒng)興奮性增高和代謝亢進的臨床綜合征。 主要表現(xiàn)有:心慌、怕熱、多汗、易激動、焦慮不安、食欲好、消瘦、排便次數(shù)增多等。血液檢測表現(xiàn)為T3、T4升高,TSH降低。 甲亢的原因:①原發(fā)性甲亢,如Graves病最常見,占所有甲亢的85%左右;②繼發(fā)性甲亢,如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伴甲亢;③甲狀腺高功能腺瘤。 甲亢不是一種疾病,治療方法根據(jù)病因有所不同,主要分三種:①抗甲狀腺藥物治療;②碘-131治療;③外科手術治療,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適應癥。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是指甲狀腺激素合成和分泌減少引起血液中甲狀腺素減少或組織利用不足導致全身代謝減低的臨床綜合征。 主要表現(xiàn)有:怕冷、少言、淡漠、乏力、便秘、腹脹、浮腫、皮膚干燥、記憶力差、食欲不佳等。血液檢測表現(xiàn)為T3、T4降低,TSH升高。 甲減的原因:①原發(fā)性甲減,占95%,原因有甲狀腺自身免疫炎癥、甲狀腺手術、甲狀腺碘-131治療等;②中樞性甲減:下丘腦、垂體病變,常見誘因有垂體大腺瘤、顱咽管瘤、產(chǎn)后大出血;③甲狀腺激素抵抗綜合征。 目前甲減的治療就是補充左旋甲狀腺素(L-T4)。以臨床甲減癥狀和體征消失,TSH、TT4(總T4)、FT4(游離T4)維持在正常范圍為目標。 橋本氏甲狀腺炎 “橋本氏甲狀腺炎”又稱“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一種類型?;颊哐逯谐霈F(xiàn)針對甲狀腺組織的特異性抗體(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和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甲狀腺組織中有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導致炎癥發(fā)生。這種慢性炎癥會造成甲狀腺組織逐步損傷,最終甲狀腺素合成能力下降,出現(xiàn)甲狀腺功能減退。 診斷方法:該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早期臨床表現(xiàn)常不明顯或不典型。若檢查發(fā)現(xiàn)有甲狀腺彌漫性腫大,質地較韌,特別是有峽部椎狀葉腫大,則有可能是橋本氏甲狀腺炎。若驗血檢查顯示血清TPO-Ab、TG-Ab明顯升高,則診斷成立。另外,甲狀腺細針穿刺檢查也有確診價值。 目前尚無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法,提倡低碘飲食。①患者若甲狀腺功能正常,那么每半年到一年需要隨訪1次。隨訪主要檢測甲狀腺功能(即驗血查T3、T4、TSH指標),必要時做B超檢查(因橋本常伴有結節(jié),有時并存其他疾病,所以要通過B超檢查了解結節(jié)的變化情況)。②如有甲減和亞臨床甲減,可用左旋甲狀腺素替代治療。③橋本伴甲亢一般需要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由于癥狀常較輕,甲亢較易控制,治療中易發(fā)生甲減。 甲狀腺疾病患者飲食指南 很多網(wǎng)友關心飲食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能不能吃碘鹽。對此,專家表示: 1.甲亢病人飲食忌碘;甲狀腺癌、橋本氏甲狀腺炎病人提倡低碘飲食;甲狀腺結節(jié)、甲狀腺良性腫瘤病人飲食應避免高碘或適當限碘。 2.含碘量較高的食物主要是海產(chǎn)品,其中海帶、紫菜、裙帶菜、海苔等含碘量很高;雞精的含碘量也較高。海鮮含碘量遠低于海帶,如不嚴格限碘可適當食用,其中海魚含碘量較低,貝殼類、蟹和蝦較高。河鮮、家禽、豆制品、蔬菜等總體含碘量低,不受限制。 3.原則上食用加碘鹽可滿足人體碘的需要,吃碘鹽的同時攝入含碘高的食物則可能造成碘過量。 甲狀腺疾病與妊娠的關系 甲亢與妊娠 1.已患甲亢的婦女最好在甲狀腺功能控制正常后再考慮妊娠。 2.接受碘-131治療的甲亢患者,至少在治療結束6個月后考慮妊娠。 3.控制妊娠期甲亢,妊娠早期優(yōu)先選用丙基硫氧嘧啶(PTU),妊娠中期和后期優(yōu)先選擇甲巰咪唑(MMI)。但PTU、MMI對母親和胎兒都有風險,MMI可能導致胎兒畸形,PTU肝臟毒性比較明顯。 甲減與妊娠 1.甲減女性患者需通過L-T4替代治療將甲狀腺素水平恢復正常,血清TSH控制到小于2.5mIU/L后,再考慮妊娠。 2.有甲減的女性妊娠后L-T4的劑量需要增加25%-30%,并根據(jù)血清TSH治療目標及時調整劑量。 3.可對妊娠婦女做TSH篩查,及時發(fā)現(xiàn)和治療臨床甲減和亞臨床甲減。也可對甲減的高危人群做妊娠前的篩查。 4.臨床甲減患者生育能力減低,妊娠期母體甲減可能導致妊娠高血壓、流產(chǎn)、早產(chǎn)等,同時對胎兒神經(jīng)智力發(fā)育也有不良影響。 5、妊娠后可能患甲減的高危人群:①有甲狀腺疾病個人史、家族史;②有甲狀腺腫、手術、碘-131治療史;③TSH升高或者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個人史、家族史,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I型糖尿病。 檢查報告中的其他常見問題 1.甲狀腺彌漫性病變:B超檢查報告常有“甲狀腺彌漫性病變”的描述,顧名思義也就是整個或大部分甲狀腺有病變累及,最常見是甲狀腺炎癥,其次是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 2.甲狀腺結節(jié)伴鈣化:B超檢查常發(fā)現(xiàn)甲狀腺結節(jié)伴鈣化是什么意思?鈣化是鈣鹽在甲狀腺組織中的沉積。惡性病變和良性病變中的鈣化有各自特點,可通過鈣化的特點來幫助判斷病變的良惡性,但惡性病變也可以沒有鈣化。甲狀腺癌鈣化的主要特點是簇狀細沙樣鈣化。所以既不能說有鈣化就是惡性,也不能說沒有鈣化就是良性。 3.甲狀腺萎縮:萎縮性甲狀腺炎也屬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一種類型,除體格檢查和B超檢查甲狀腺無腫大或萎縮外,血清TPO-Ab、TG-Ab明顯升高,即可診斷。 研究發(fā)現(xiàn)在富碘環(huán)境下,甲狀腺多種疾病并存明顯增多,如何處理還要綜合分析并存各種甲狀腺疾病情況,提出處理措施。
秋分已過,天氣漸冷,感冒發(fā)熱,咳嗽氣喘,嘔吐腹瀉的患兒也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日漸增多,很多家長無奈之余總是慨嘆: “為什么我們家的孩子免疫力差,總是愛生病呢?” “醫(yī)生說我們免疫力差,給開了好多增強免疫力的藥,可為什么我們都吃了這些增強免疫力的藥,還是不斷地生病呢?” “為什么我們吃了這么多的藥,還住院點滴了,這病怎么還是反反復復地不好呢?醫(yī)院化驗結果說我們免疫力低下,難道免疫力差就沒有辦法了嗎!” 以上的這些問題和困惑,具有極大的普遍性,但是其中的原因卻遠非很多家長或是很多醫(yī)生口中所說的那句“免疫力差”所能解釋和解決的。這其中深藏了許多“駭”人不淺的“坑”!這些隱形的“坑”,中飽了某些無良之人的私囊,傷害了眾多無辜的兒童,卻就是喚不醒那些整天只知道為了孩子疾病擔驚受怕,可憐而無助的家長! 那么,有哪些隱形的“坑”,使我們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免疫力低下”: 壹 自己給自己挖的坑:無奈而盲目地給自己的孩子貼上了免疫力低下的標簽 其實,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并沒有那么多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在大生每年看診的5000多名兒童當中,有將近1/4的孩子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免疫力差”,但其實,真正免疫力低下的兒童不足1%,而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孩子是因為脾胃不和或是濫用藥物所致,并不是孩子免疫系統(tǒng)本身的問題! 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本身從心態(tài)上就存在著對于兒童疾病很多錯誤的認識,不能夠理解孩子生病其實也如同吃飯、睡覺一般,是兒童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必然要出現(xiàn)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一種體質的磨練。一旦孩子出現(xiàn)問題,哪怕是打個噴嚏,流個鼻涕,不愛吃飯,也會使其產(chǎn)生過激的反應,從而導致異常的緊張和焦慮。 不是在家濫用藥物,就是不管孩子的狀態(tài)如何,盲目地、反復地去醫(yī)院看病,采血,吃藥,甚至因為一些感冒咳嗽的小病而默許給孩子靜脈輸液,然后在多種不能治病卻可“致”病的藥物的作用下,在充斥著各種病原體的環(huán)境里,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無法磨滅的傷害! 其結果呢,往往是越看病而病的越頻繁,越住院而住得越麻煩!于是乎,你腦海中的那個讓你倍感焦慮,無奈和心酸的念頭又浮現(xiàn)了出來:孩子的免疫力的確是太差了,要不然我給孩子買些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吧!這樣,掉進“坑“里的你,卻在轉眼間又成為亂用藥物,傷害孩子的幫兇! 貳 醫(yī)院給你挖的坑:醫(yī)院的化驗單證明你家的孩子免疫力低下! 經(jīng)常在工作當中看到各種各樣的,出自三甲醫(yī)院的化驗結果,這些結果貌似合理,但卻是坑人不淺,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年幼的兒童,更是變本加厲,毫不手軟!記得,我們以前的文章中就曾經(jīng)痛批過微量元素檢查的弊端和危害!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家長非常無知地讓自己的孩子白白地去獻血!依然有那么多的醫(yī)療機構和個人為了百十塊錢的醫(yī)療效益, 時刻惦記著別忘了多去采點孩子的血! 嗜血的微量元素檢查如此,過敏原檢查亦如此,還有就是給幼小的,沒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嬰幼兒去做什么免疫球蛋白檢測,然后就可以通過化驗單的檢測結果堂而皇之地判定你的孩子就是免疫力低下。 可是,各位做過此類檢查的家長你們可曾明白,這些檢查結果的參考值并不是兒童,而是成人啊!你拿一個尚在發(fā)育之中,免疫系統(tǒng)本來就不成熟的兒童去和成人相比,如何能不低下!如何能夠正常呢! 健康兒童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g/L) (注:括號內為均數(shù)) 年齡組 IgG IgA IgM 新生兒 5.190-10.790(8.490) 0.001-0.018(0.009) 0.018-0.120(0.069) 4月- 3.050-6.870(4.970) 0.110-0.450(0.280) 0.310-0.850(0.580) 7月- 4.090-7.030(5.560) 0.210-0.470(0.340) 0.330-0.730(0.530) 1歲- 5.090-10.090(7.590) 0.310-0.670(0.490) 0.980-1.780(1.380) 3歲- 6.600-10.39(8.240) 0.580-1.000(0.790) 1.100-1.800(1.450) 7歲- 7.910-13.070(10.720) 0.850-1.710(1.280) 1.200-2.260(1.730) 12歲- 8.270-14.170(11.220) 0.860-1.920(1.390) 1.220-2.560(1.890) 況且,人的體質和內在的生理活動也在不斷地變化,尤其是兒童,又怎么能憑借一次的化驗就對一個復雜的人體妄加評判呢!此外,你又怎么能保證做檢查的機器和你的檢驗結果百分之百地真實可信,而沒有系統(tǒng)性地誤差呢! 記得一位醫(yī)學泰斗曾經(jīng)講過,“沒有詳細的問診和仔細地查體,單憑一張化驗單就得出的診斷,就是誤診。 ”除了艾滋病等嚴重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是一些腫瘤和諸如腎病綜合征之類的疾病外,免疫球蛋白檢測是沒有意義的,寬泛地使用在嬰幼兒常規(guī)測當中,就是一種過度醫(yī)療!而依據(jù)其結果盲目地地使用那些所謂“增強免疫力的藥物”更是錯上加錯! 叁 大家互相挖的坑:兒童賴以生存的飲食和環(huán)境不斷的變化導致的兒童過敏性疾病日趨嚴重的重要因素!而這些過敏性疾病的根源并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免疫系統(tǒng)的紊亂!而主導這些改變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很多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們周邊罹患過敏性疾病的患者一直在明顯地增多,這就說明一定有一些共性的因素在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體質,尤其是對于臟腑功能尚未成熟的兒童!除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和食物,似乎沒有其他的因素會產(chǎn)生如此廣泛的影響。 從餐桌上含有多種防腐劑和添加劑的食品,到我們天天都會在毫不知情地攝入體內的轉基因的物質;從每個家庭里到處可見的洗滌劑、化妝品,到每年冬季準時而來的,防不勝防的霧霾,都會在你無知無覺中改變著你的體質,讓你為了排除掉這些有害物質而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 而這些有害物質的創(chuàng)造者恰恰就是我們自己,受害者卻是我們的子孫后代!所以,諸如濕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支氣管哮喘的患兒日漸增多,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可悲的是,許多醫(yī)生卻將這些過敏性疾病簡單地說成是“免疫力低下”,不但嚴重地誤導了眾多不愿意探求事物本質和真相的群眾,進而誘使他們成為服用所謂增強免疫力藥物的信徒! 筆者曾經(jīng)和一位孩子家長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家長:XX教授說我們家孩子是過敏性咳嗽,免疫力低下,要我們長期吃XX寧和XX肽,可是我覺得醫(yī)生讓我吃3個月的藥時間太長了,所以我沒吃,而是帶孩子去三亞,不到一周,孩子的咳嗽和流鼻涕就都好了,可是一回來就又犯了,大夫你說,我們孩子的免疫力咋會這么奇怪,怎么到了南方就正常,回到北方就低下呢? 筆者:冬季的北方,氣候干冷,時有霧霾,孩子的呼吸系統(tǒng)經(jīng)常受到這些因素的刺激就會反復地出現(xiàn)咳嗽、流涕等過敏性的表現(xiàn),而換到南方,這些刺激因素就消失了,所引發(fā)的病癥也就自然消失了。孩子的免疫力一直都很正常,而不正常的是你現(xiàn)在所處環(huán)境,還有告訴你免疫力低下,讓孩子長期服藥的那個醫(yī)生。 以上的三個大“坑”,是將很多本來就很正常的兒童標記為“免疫力低下”的三大陷阱,而掉到陷阱中的孩子和家長,絕大多數(shù)就成為了某些人或是某些醫(yī)療機構謀取利益的受害者,而且是貽害無窮!前些日子被曝光的增強免疫力的神藥“匹多莫德”就是一個讓無數(shù)個家庭和不計其數(shù)的孩子深受其害的典型案例。 我希望看到這里的家長,能夠認真地去思考,而后去改變。如果您覺得我們說的有道理,或是您還有更深刻地見解,請將您的感受和卓見寫在文后的留言里,并將其轉發(fā),以幫助更多孩子少受其苦,不受其害!
身體各部位大大小小的息肉,要不要治,會不會癌變? 來源丨胃腸病 一些人拿到體檢報告后,被報告顯示的身體某個部位的小息肉而弄得十分焦慮。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腫瘤的前期征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不用過多在意。那么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該如何治療呢?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案例: 李先生48歲,前不久因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就到醫(yī)院做了個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有一個7毫米的息肉,醫(yī)生建議可在內鏡下切除。這讓李先生很糾結,息肉一定要手術切除嗎?不切會癌變嗎? 解析: 腸息肉就是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并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fā)生癌變。 一般而言,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fā)病關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相當于一個“定時炸彈”。當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shù)量、大小有關。 一般來說,單個、兩個息肉癌變概率不高,但數(shù)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變率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但是,多數(shù)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癥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xiàn)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因此,一旦出現(xiàn)上述癥狀就應立即到醫(yī)院做腸鏡檢查。 如果發(fā)現(xiàn)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 此外,因腸息肉易復發(fā),一定要定期復查。平時多食用蔬菜水果,遠離煙酒。對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應該2年至3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胃息肉:切不切看病理 案例: 杜先生今年46歲,平時很中意飲食,也無煙酒嗜好,在一次體檢中偶然發(fā)現(xiàn)了胃底腺瘤性息肉,這讓杜先生整天憂心忡忡:胃息肉危害大不大?會不會發(fā)生癌變? 解析: 胃息肉也大概有兩種類型,即炎癥性(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擁擠的、增生旺盛的胃腺體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可達30%~58.3%,被人們稱“癌前病變”;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屬于胃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絕大多數(shù)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只有0.4%左右。 首先要做活檢病理證實息肉是腺瘤性息肉還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需要切除治療(可以選擇胃鏡下治療),以絕后患;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據(jù)病因,采取相應措施: 有H. P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H. P菌; 炎癥性息肉體積比較大的直徑>2cm者,也建議切除。 由于胃息肉容易復發(fā),切除后,要在3-6個月復查一次。 聲帶息肉:聲音嘶啞是信號 案例: 41歲的秦女士是一位小學老師,日前,她突然出現(xiàn)聲音嘶啞,想到可能是用嗓過度,就沒引起重視,可一個星期過去了,聲音嘶啞的情況并沒得到好轉,到醫(yī)院一檢查,才發(fā)現(xiàn)聲帶處長了一個息肉。 解析: 聲帶息肉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長期發(fā)聲不當、長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癥有關。主要表現(xiàn)為聲嘶,嘶啞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異,輕者僅有輕微聲音改變,重者嘶啞明顯甚至發(fā)聲困難。 聲帶息肉不僅可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難。 聲帶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于突發(fā)癌變。 但很多息肉在癌變后,患者并沒有很強的不適感,息肉就不知不覺發(fā)展,不知不覺癌變。 因此,一旦出現(xiàn)聲音嘶啞、喉部異物感、咽喉干癢疼痛,建議立即到醫(yī)院做纖維喉鏡明確診斷,必要時也可在醫(yī)生建議下做手術摘除。 膽囊息肉:符合指征要手術 案例: 最近,陳女士在單位安排的每年一次體檢時發(fā)現(xiàn)了膽囊里有一個0.4×0.6厘米大小的息肉,而且報告單上還顯示:壁欠光滑。她聽身邊的人說膽囊息肉可能會癌變,一時慌了神,全家人也都非常擔心她。 解析: 膽囊息肉是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一般癥狀輕微,甚至無癥狀。目前膽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長期飲酒,高脂飲食,不吃早餐、壓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規(guī)律者,容易得膽囊息肉。膽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為多見,但也要預防癌變。 一旦發(fā)現(xiàn)就要定期復查,如果符合以下手術指征,建議盡早手術治療。如膽囊單發(fā)息肉直徑超過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寬,位于膽囊頸部,年齡超過50歲;膽囊多發(fā)息肉合并膽囊結石且有癥狀;膽囊息肉直徑小于5毫米,無癥狀,要每3~6個月隨訪,迅速增大或癥狀明顯等。 鼻息肉:久治不愈可誘發(fā)并發(fā)癥 案例: 近段時間,小王一直以為自己是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癥狀越來越加重了,本想到醫(yī)院去開點藥,誰知道通過鼻內鏡檢查,醫(yī)生發(fā)現(xiàn)他鼻部竟然有個息肉,建議盡早手術治療,避免耽誤病情治療。 解析: 鼻息肉常出現(xiàn)在上頜竇、篩竇、中鼻道、中鼻甲等處,是一種良性小腫瘤。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續(xù)長大,鼻塞感會加重。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會導致患者耳鳴,聽力減退,還可引起打鼾、鼻竇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發(fā)癥,更致命的是可引發(fā)癌變。因此,一旦出現(xiàn)鼻塞感加重癥狀,建議到醫(yī)院做鼻窺鏡檢查。如果確診是鼻息肉,應在醫(y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 在治療上,如果息肉患者病情不重,可用皮質激素噴鼻劑噴鼻,并持續(xù)觀察;如果息肉較大、癥狀較重,則要手術治療,并在術后做活檢明確診斷。 宮頸息肉:治療不及時可影響懷孕 案例: 陳女士今年40歲,上個星期拿到了單位的體檢報告單。報告顯示有宮頸息肉,醫(yī)生建議到門診做進一步檢查。這讓她非常擔心,宮頸息肉這個病需要怎么治療呢?宮頸息肉會不會演變成宮頸癌呢? 解析: 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長期刺激的結果,大多為良性,無明顯癥狀,少部分患者會有與月經(jīng)類似的出血癥狀。因宮頸息肉會產(chǎn)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會破壞陰道生理環(huán)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會形成黏液栓,阻礙部分精液進入子宮,影響受孕。如果在孕期發(fā)現(xiàn)宮頸息肉,息肉會慢慢長大出血,影響孕期健康。 因此,女性應定期做婦科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有宮頸息肉,應盡早治療。 若息肉較小時,可先藥物消炎。如果超過黃豆粒大小,可微創(chuàng)手術切除。 術后應進行病理檢查,確診息肉性質。若病理檢查有惡變,要進一步治療。 若無惡變,因宮頸息肉易復發(fā),術后也要定期復查。
總訪問量 299,358次
在線服務患者 434位
科普文章 19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