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煥吉
主任醫(yī)師 教授
科主任
小兒呼吸科宋麗君
主任醫(yī)師 教授
科主任
小兒呼吸科孟繁崢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7
小兒呼吸科魯繼榮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6
小兒呼吸科喬紅梅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小兒呼吸科劉麗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小兒呼吸科常桂芬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小兒呼吸科尹嘉寧
主治醫(yī)師
3.4
小兒呼吸科肖紉霞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3
小兒呼吸科尤海龍
副主任醫(yī)師
3.3
高曼
副主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李亞男
主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李艷春
副主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程航
副主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梁航
副主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張艷春
副主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張俐
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王洪波
主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趙欣
主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劉玉環(huán)
主治醫(yī)師
3.3
王麗娜
主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張影
主治醫(yī)師
3.3
小兒呼吸科樸美英
醫(yī)師
3.2
小兒呼吸科李威
醫(yī)師
3.2
本人因工作需要,門診改到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樂群分院出診,新老朋友需要復診的和希望找我本人就醫(yī)的悉知。網(wǎng)上掛號方法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公眾號→兒科→周四、周六→李善玉,全天門診也可以就診當日掛現(xiàn)場號總院能查的項目,除了小兒氣管鏡,樂群分院都有如有打擾,深表歉意
以下文章來源于偶爾治愈 ,作者劉小葉 本文來自一位母親,記錄了抽動癥孩子治療過程的心路歷程,希望能幫助到有類似困惑的孩子和父母生病的孩子叫樂樂,在一年半以前, 5 歲的他被確診為輕度「抽動癥」。 抽動癥,也叫抽動障礙,罹患病癥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往往會發(fā)出和做出自己不想或不能控制的聲音和舉動。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至今并不十分清楚,主要發(fā)生于兒童期,與遺傳因素、神經(jīng)遞質(zhì)失衡、心理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等方面都有關系。 第一次帶孩子就診時,醫(yī)生告訴樂樂媽媽,「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如今一年半過去,樂樂的情況緩解了很多。而對于媽媽來說,這不僅是陪伴孩子治療康復的一段時光,還是重新檢視親子關系、家庭關系的一段時光。 就像她在文章里寫,「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也不光是我的問題,這需要我們一家人來共同面對」。 以為只是「用眼過度」最開始發(fā)現(xiàn)樂樂的異樣,是在他 5 歲時。2019 年的寒假,那段時間他在家的時間比較多,接觸平板電腦的時間也比較長。 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他時不時眨眼,有時一連眨好幾下。 起初,我以為樂樂是「用眼過度」,接觸電子產(chǎn)品時間太久,導致眼睛干澀。有的時候,我自己對著電腦的時間長了,也會這樣。 但眼科醫(yī)生做了檢查之后,說沒發(fā)現(xiàn)孩子眼睛有什么問題,開了一瓶眼藥水,讓他控制一下看平板的時間。 事實上,之前的我就有意識控制兒子看電視和平板電腦的時間,總擔心他的視力受影響,但有時也管不住。 有了醫(yī)囑,我就像拿到了尚方寶劍。「現(xiàn)在醫(yī)生說了,你可不能不聽,關平板?!?醫(yī)生的話果然管用,孩子乖巧地聽從了, 但他的癥狀始終沒有好轉(zhuǎn),甚至多了清嗓子的習慣。又去檢查,依然沒查出問題,醫(yī)生說,也許只是習慣動作。 樂樂自己似乎也意識不到癥狀。有的時候,我問他,「你老眨眼,是因為眼睛疼嗎?」他每次都搖頭。我判斷不了真假,無計可施。 一個周末,我?guī)窐啡⒓右粋€繪本活動,是由專業(yè)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做游戲,講繪本。 這一天,樂樂表現(xiàn)得異?;顫?,一直在動,一會兒纏著老師陪自己玩,一會兒在教室里跑來跑去,完全不守規(guī)矩,怎么喊也喊不住。 其他家長們時不時看我們,我更加覺得不好意思極了。 活動結(jié)束,我留下跟老師請教關于繪本閱讀的問題,她講完后,補了一句,建議我有時間可以了解一下「多動癥」的癥狀。 我感覺有點猝不及防,我見過這個詞,在報道里。但我從來沒想到,有一天,這個病癥,會和我的孩子產(chǎn)生聯(lián)系。 在翻閱資料時,我不經(jīng)意地掃到另一個詞 —— 「抽動癥」,這是我之前從沒接觸過的一個術(shù)語。但關于它的描述,高度符合樂樂之前眨眼睛、清嗓子的表現(xiàn)。我終于找到了方向。 醫(yī)生說,別給孩子太大壓力在網(wǎng)上,有類似情況的孩子家長也會推薦醫(yī)院,比如北大婦幼、北醫(yī)六院、北京兒童醫(yī)院,但掛號很難,專家的門診往往都是無號。終于讓我等到離家不遠的一個三甲醫(yī)院,一位擅長治療抽動癥的兒科專家,他的號還有富余。 就診那天,醫(yī)生在聽完我的種種描述之后,讓我們?nèi)ジ舯诳剖姨钜环萘勘怼?我怕孩子看見,平添心理負擔,叫他去走廊玩耍。我拿著表,半遮半蓋地,一項一項研讀,打分。每做完一項,我心里的沉重就多一分。 醫(yī)院的走廊里還有不少來就診的孩子們,和樂樂一樣,他們毫無意識地在走廊里跑著笑著打鬧著。但這里的患兒家長不像我在其他科室門前看到的那樣會交流。我們這些大人,心事重重地坐著。 填寫完畢,交給醫(yī)生, 樂樂被診斷為輕度抽動癥。醫(yī)生說,癥狀輕微,不用吃藥,但建議我們平時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少報一點課外班。 我下意識想反駁,我壓根就沒給孩子報過課外班。但診室外擠滿了排隊候診的人,醫(yī)生的口吻實在權(quán)威,只能離開。 帶著樂樂回家,我有些輕松,又有些不解。 輕松的是,醫(yī)生給出的診斷非常樂觀。但「太大壓力」是怎么回事,我一直感覺家里的氛圍很輕松,跟樂樂幼兒園同學的家長相比,我也自認是一個「佛系媽媽」,幾乎沒報過什么班。 這個孩子,哪里來的壓力? 我跟丈夫說,對于「抽動癥」這個病,他本能否認,說孩子沒問題,挺好的。我科普之后,他還是無法接受,困惑也與我一般,「咱們家氣氛挺輕松的啊,哪兒有什么壓力?」 討論不出一個所以然,我只好決定先繼續(xù)觀察。 孩子又多了搖頭的癥狀在網(wǎng)上檢索資料中我發(fā)現(xiàn),有類似情況的孩子真不少,不少家長跟我遇到一樣的情況,去醫(yī)院看了,只要不是非常嚴重的情況,醫(yī)生通常都會讓家長回家觀察,不會開什么藥。 有經(jīng)驗的家長會特別提醒,孩子有癥狀,說明內(nèi)心有壓力。單純制止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不但于事無補,還會加重孩子的緊張,強化孩子的行為。對于孩子的癥狀,家長最好裝作沒看見,不要提醒。 一個案例讓我印象很深,一位家長起初不知道孩子得了抽動癥,對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擠眉弄眼、清嗓子等行為,以為是故意搗亂,故意跟自己作對。氣不過的家長,就責怪甚至打罵孩子,導致癥狀更加嚴重了。 我回想之前,看到孩子眨眼,以為看多了平板,眼睛不舒服,或者在擠眉弄眼做怪相,總會出聲提醒。事實證明,這種提醒一點用也沒有,孩子該眨眼還是眨。 我十分自責,后來再看到,就盡量忽視。 有一次,樂樂跟姥爺視頻通話。姥爺也發(fā)現(xiàn)了他的舉動,提醒,「不要眨眼」,說這樣「不好看」。經(jīng)他一說,樂樂的表情明顯有點緊張,眨眼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我趕緊轉(zhuǎn)移話題,又單獨跟孩子姥爺科普了一下這種情況,讓他以后不要再當著孩子的面提醒。 姥爺起初覺得莫名其妙,「我是關心孩子。如果不提醒,這個問題不是會越來越嚴重嗎?」我有點無奈。因為孩子爸爸之前也有類似的疑問。 這是大部分家長的第一反應。他們看到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出于責任心,本能想提醒孩子。卻不知道,這恰恰犯了忌諱。 我們這些家長,需要做的,是在理智層面,克制自己的下意識舉動。 后來,再看到孩子眨眼,家里的大人們一致保持默契,不再當面提及。 過了些日子,我發(fā)現(xiàn),孩子眨眼的頻率自然減少了,我很欣喜。 很快到了樂樂小學入學,開學沒多久,我不經(jīng)意地發(fā)現(xiàn),樂樂眨眼的癥狀減輕了,卻開始有搖頭和轉(zhuǎn)動脖子的動作。 理智告訴我,孩子如果表現(xiàn)出癥狀,大人最好不要當面提醒。但到了后來,我實在看不下去,主動問起樂樂:「你搖頭,是不是這樣做很舒服?」 他點了點頭。 我說,「那這樣吧,我們玩?zhèn)€游戲。你能不能在10 分鐘以內(nèi)都不要搖頭?如果想搖頭,你先舉手,告訴我一聲」。 他一聽,興致勃勃地嘗試,開始還能按照約定,搖頭之前先舉手。但沒到兩分鐘,他就忍不住,沒等舉手就搖頭了。 我嘆口氣。樂樂也一臉的挫?。骸高@個游戲不好玩。我不想玩了」。 孩子的壓力到底哪里來的我又開始掛號,繼上一次就診,已過了近一年。但整個北京三甲醫(yī)院的兒科,只要專家的擅長方向里包括「抽動癥」這一項,都是無號狀態(tài)。號源比起一年前,更緊俏了。 我養(yǎng)成了時不時刷號源的習慣,終于撿到漏,掛到一位三甲綜合醫(yī)院兒科專家的號。 就診第一天,我注意到,兒科這一層樓,其他診室門口都是靜悄悄的,唯獨這位擅長治療抽動癥的專家門口,擠滿了患兒和家長,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其中許多人推著行李箱,明顯是從外地趕過來的。 小小的一間診室里擠得滿滿當當,不僅有專家和他的幾個助理,還有十來個患者家長圍著他們。助理跟我說,今天可能看不了了,叫我明天再來。 第二天一早,七點半我?guī)е⒆拥搅酸t(yī)院,但在來看診的家庭中還是算晚的,只能等候分診。 那位專家在給一個孩子問診。他坐在椅子上,動個不停,一會玩玩桌上的東西,一會兒在椅子上爬上爬下。家長制止了幾次,孩子都不聽。 這時,我聽到專家說:「你再不聽話,我就讓護士給你打針?!箍跉獠⒉皇情_玩笑,而是一臉認真。 那個孩子似乎被震懾到了,馬上安靜下來。專家滿意地笑了,扭頭繼續(xù)跟孩子家長交待注意事項。一屋子的人都神色如常,似乎剛剛發(fā)生的小插曲不足為奇。 只有我感覺不是滋味,回頭看著排得如山如海的人群,不再等候。 我一直覺得,打針是一種必要的醫(yī)療手段,該打就打。作為醫(yī)生,應該做的是減輕孩子對于打針的恐懼,讓孩子理解這對治病有好處。如果用打針來嚇唬孩子,只會加重孩子的恐懼,甚至對打針的醫(yī)生和護士也產(chǎn)生畏懼心理,抗拒就醫(yī)。 尤其是,我身處的是一個多少涉及兒童精神心理領域的科室。 后來我想過,是不是自己對醫(yī)生太過苛責。我看過一些報道,提到國內(nèi)兒科醫(yī)生緊缺,給孩子看病的環(huán)境也不好:孩子年紀小,不配合,家長往往擔憂,對醫(yī)生要求高……如此種種,都讓兒科醫(yī)生壓力更大。 想想那個診室,也是人擠人,醫(yī)生忙得不可開交。作為家長,我確實也應該對醫(yī)生多一分包容與耐心。但是,那句本是無意的嚇唬,對孩子來說,可能真的不太合適。 回到家里,我隨手又打開了那些分享病情的帖子。我注意到,在帖子里,很多家長檢討自己,反思家庭教育中,哪些環(huán)節(jié)做得不好,讓孩子緊張。 最讓我觸目驚心的,是一句話:「我見過的,幾乎都是媽媽急脾氣高標準嚴要求的娃得這個?!?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寒毛倒豎。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不不不,我一定不是這樣。 早在樂樂還在我肚子里的時候,我就開始準備應對養(yǎng)育問題,買了一堆書,《育兒百科》《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生怕哪點做得不好。 樂樂出生以后,各種問題紛至沓來,我也時不時地看書,查資料。但隨著他慢慢長大,渡過了初為人母的焦慮,我不再那么緊張,工作重心慢慢轉(zhuǎn)移回工作上。 后來我反省了自己,對于親子交流的經(jīng)驗和技巧,我沒有保持學習的勁頭,大多時候都處于隨遇而安的狀態(tài)。 甚至我還覺得,孩子見風就長,不需要太多人為因素。像我們小時候,父母也沒看過幾本書,學習什么育兒知識,我們自己不是照樣順順利利地長大了? 但現(xiàn)在看起來,事情沒那么簡單。 別找我,讓你爸回來陪你我依然為樂樂的癥狀煩憂不已。 有一天,我還在查資料。他跑過來,讓我陪他玩。 我說,現(xiàn)在有事,等一下。他不聽,非得纏著我。解釋了半天,樂樂還是不聽。我不耐煩了,不再搭理他。 突然,樂樂沖了過來,把我的筆記本電腦「啪」得合上。我氣得火冒三丈。他真的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體貼。 想發(fā)火,樂樂卻嚎啕大哭,嘴里念叨著:「別找我!讓你爸回來陪你!」 我一時驚呆了,不知道為什么這么說。他哭得非常委屈,一直重復著這兩句話,簡直莫名其妙。 突然,我想起來。大概半年前的一天,也是樂樂找我玩。當時他爸爸在外出差,我一個人要忙工作,又要忙孩子,還有一堆家務等著。被纏得不耐煩,說的就是這兩句話。 當時,樂樂被我吼得閉了嘴,沒再繼續(xù)糾纏,自己一個人玩去了。 沒想到,已經(jīng)過了這么久,我的一句話,卻讓孩子記到現(xiàn)在。 我在那一刻,陷入了對過去的回憶。 自從樂樂上了幼兒園,我和孩子爸就自己帶孩子,沒讓老人過來幫忙。爸爸工作忙,基本都是996 ,一大早出門,孩子睡下才回家,經(jīng)常出差,大部分時間,樂樂都是和我在一起。 我的工作不算特別忙,朝九晚五。家里沒有請保姆,家務活基本都是我來做。 每一天等我下班弄好晚飯,吃完收拾好屋子,基本都得八九點了。我常覺得疲憊,懶得動腦筋,恨不得「葛優(yōu)躺」。面對孩子讓我陪他玩的要求,總是無力應對。 我甚至巴不得他早點上床睡覺,讓我輕松輕松,追追劇,購購物。 每一次被我拒絕后,樂樂都是小嘴一扁,一臉的不開心。 被拒絕的次數(shù)多了,他會很無奈地嘆氣:「你怎么總是不陪我玩啊?!?那個樣子挺像個大人的,讓我挺好笑。但他也只抱怨這么一句,之后就自己安靜地玩去了。我以前還頗為此感到驕傲,覺得自家孩子挺懂事的,能夠理解我的辛苦,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不像別的孩子那么不依不撓。 我突然意識到,可能正是這些生活中的細節(jié),是我的拒絕和冷漠,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忽視了。 他的表達能力有限,可能當時沒有發(fā)泄出來,卻積壓到了心里,久而久之,成了壓力的來源。 我又成了他嘴里的「好媽媽」我看著這個孩子,我的樂樂,是一個愛思考、愛動腦的孩子。有的時候,他能一個人玩很久,我覺得省心,有的時候,也許是一個人覺得沒意思,他又會跑來粘著我。 我那時候總很抗拒,能推就推,實在推不過了,才會勉為其難地陪他玩一會,甚至會提一堆要求,比如:「就陪你玩十分鐘」,「玩了這局游戲,你得一個人安靜地待一會兒」。 我的樂樂總是很大度,只要我能答應陪他玩,哪怕就一會兒。我的所有要求,他都能答應下來。 我開始反省自己。 以前的我,很少給孩子報班,一直自詡開明,不給孩子增加壓力。但事實上,我可能只是表面佛系,那句「媽媽急脾氣高標準嚴要求」可能是我的真實寫照,只是在內(nèi)心深處,我不愿意承認罷了。 現(xiàn)在細想,我怎么會不在乎孩子的表現(xiàn)呢?在內(nèi)心深處,我依然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 比如一次,樂樂的班級表演節(jié)目,要在期末匯報演出。我時不時督促他在家練習,希望能表現(xiàn)好。 登臺那天,我看到樂樂雖然站在第一排,但不是最中間的位置,為此,我耿耿于懷,覺得是他平時太貪玩,練習不夠,跳得不好,所以沒被老師選上,還批評了兩句。 后來我才知道,那個站第一排正中央的同學,長期學習跳舞,基本功很扎實,根本不是我們這種臨時突擊能比得過的。 其實跟別人比起來,樂樂已經(jīng)很認真了,我卻還責怪他不夠刻苦。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高標準嚴要求? 更何況,樂樂的那一句哭喊一直在我腦海里,我們有很多的時間在一起,但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卻很少。 家庭里缺少親子時光,缺少情感的流動,可能比報一堆課外班,給孩子帶來的壓力更大。 從那之后,無論每天多累,我還是盡量抽出時間,離開電腦,放下手機,跟孩子聊聊天,陪他玩一局喜歡的游戲。樂樂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 在選擇玩具時,我也有意識地減少了一些費腦筋的內(nèi)容。以前的我比較傾向于益智類的玩具,規(guī)則復雜,玩法燒腦。但現(xiàn)在,我更偏向于一些非益智類的,動手的游戲。 我也盡量控制自己的脾氣,當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事,我不再火冒三丈,而是深呼吸,讓孩子先自己改正。 被緩解的癥狀收集了很多其他孩子康復的案例,我發(fā)現(xiàn),父母的表現(xiàn)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要先找到孩子的焦慮和壓力的來源,慢慢消除。 孩子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內(nèi)容,往往通過癥狀傳達出來。我把這些癥狀記錄下來,變成晴雨表,用來提醒自己,反思我們的互動中,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對癥下藥,做出調(diào)整。 我留意發(fā)現(xiàn),樂樂每一次有異常的表現(xiàn),比如搖頭或清嗓子,都是內(nèi)心緊張的時候,要么是遇到難題,需要動腦筋思考;要么是做了錯事,被我批評和訓斥。還有一種情況,他想說話,沒表達完,就被爸爸打斷,急得不行。 我跟孩子爸爸溝通,「你平時別老搶孩子話,讓孩子表達完自己的意思,免得孩子著急,加重緊張」。 孩子爸平時大大咧咧,愛開玩笑,聽了我的話,不以為然,「沒那么嚴重吧」。 之后他還是會逗孩子,不時搶話。直到我加重語氣,讓他真正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需要改變,他才有意識地放慢節(jié)奏。 后來,我觀察到,樂樂這一階段的癥狀,可能與新學期開學有關,他的外在環(huán)境改變了,人際關系也有了新的變化,可能需要一個適應和調(diào)整的過程。 而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運動和玩耍的時候,很少表現(xiàn)出異常的動作。于是,每天放學后,我不再直接帶他回家,而是帶著他在外面玩耍,看著他跟班上的同學互相追逐打鬧,玩得大汗淋漓才回家。 也因此,樂樂交了好幾個朋友,樂觀開朗不少,每天都很開心。 同時,我意識到,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也不光是我的問題,需要我們一家人來共同解決。 我知道孩子爸爸工作辛苦,但具體到孩子的照顧和陪伴,讓我一個人承擔起大部分的事情,難免顧此失彼。 我會因此情緒不好,對著孩子,自然輕松不起來。所以,我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也要讓爸爸和孩子的互動增加。 工作日是沒辦法了,但一到周末,我都盡量提前安排好,要么一家人出去玩,要么讓爸爸帶樂樂出去瘋跑。 孩子在運動中放松了身心,父子的感情有了增進,我還可以趁機休息放松一下,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一個周末的傍晚,我在家做好晚飯,等著兩人從運動場回來。樂樂玩得滿頭大汗,小臉紅撲撲的,興奮地和爸爸聊著天,眼睛很有神采。 不得不說,父親的陪伴,是母親替代不了的。 做出種種調(diào)整后,樂樂的癥狀逐漸減輕。 以前最嚴重的時候,樂樂一次會連著搖好幾下頭,行為非常明顯。而現(xiàn)在,搖頭的頻率越來越低?,F(xiàn)在,除非遇到特別燒腦的問題或特別大的壓力,有時一周也不會出現(xiàn)這類癥狀。 樂樂的癥狀,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我并不指望能一下子全部消失,只能慢慢陪伴,給予更多的耐心、克制、反思、包容,讓孩子的情緒能夠表達出來,被看到。 — Tips — 【抽動癥患者應該去哪個科就診?】 懷疑孩子有抽動障礙應去小兒神經(jīng)內(nèi)科、生長發(fā)育科、兒科或者兒童保健科就診。 【抽動癥要治療嗎?】 癥狀輕微不影響學習生活的患兒不需要藥物治療,但需要積極的干預,如要調(diào)整環(huán)境因素,并要消除對孩子不利的心理因素。在發(fā)聲與多種運動聯(lián)合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綜合征)類型時則需要在??漆t(y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和心理治療了。 上述內(nèi)容來自丁香醫(yī)生·健康百科
發(fā)熱是疾病的信號,是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御性反應,是自身的一種保護性措施。 如果孩子體溫升高不超過38.5度,不需要吃退熱藥,在發(fā)熱起始階段,孩子四肢涼,自覺冷,可以喝溫開水,并適度保暖。手腳變暖,說明體溫升到最高,這時不要捂汗,適度減衣物,衣服多少,和年輕的父母看齊,有利于散熱。切忌比平時怕冷的老人穿的還多。 如果體溫過高,孩子會感到不適,當體溫超過了38.5度,需要給孩子吃退熱藥,現(xiàn)在兒童常用的退熱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布洛芬,要注意服用間隔時間要超過6小時以上,退熱藥起作用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到2小時不等,因感染的病原體和個體不同而有差異,出汗表示體溫開始下降。如果體溫下降后再次出現(xiàn)高熱,而用藥4小時以上,未達到6小時,需要換用對乙酰氨基酚。 物理降溫可以采用溫水泡腳,而泡澡、酒精浴、冰敷以及冷鹽水灌腸會給孩子帶來不適,一般都不提倡。 另6個月以下小兒發(fā)熱盡量不用藥物,如果體溫過高,考慮應用對乙酰氨基酚,副作用更少,相對安全。 最后,如果孩子出現(xiàn)發(fā)熱的同時,精神狀態(tài)不好,劇烈哭鬧或嗜睡,面色蒼白或青灰,嚴重嘔吐、呼吸困難等癥狀,要及時去醫(yī)院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