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

就診科室: 醫(yī)學影像科 

+收藏
精選內容 介紹 推薦專家 推薦醫(yī)院 相關問診
目錄
  • 1介紹
  • 2發(fā)病原因
  • 3癥狀表現
  • 4如何預防
  • 5檢查
  • 6治療方式
  • 7注意事項
  • 8預后

介紹

放射病是指大量放射線對人體造成的損傷,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是受到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分次受大劑量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慢性放射病是較長時間內連續(xù),或間斷受到較高劑量的外照射,達到一定累積劑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組織損傷為主,并伴有其他系統(tǒng)改變的全身性疾病。

本文主要涉及急性放射病。根據接受輻射劑量、臨床特點的不同,急性放射病主要分為骨髓型、腸型和腦型三種。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核輻射系列科普

鮑時華 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生殖免疫科

發(fā)病原因

急性放射病是由放射源釋放射線,接觸人體后破壞人體細胞結構,造成細胞、組織和器官損害,甚至導致遺傳性危害。

基本病因

  • 戰(zhàn)爭時,核武器(如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爆炸。
  • 核電站、核潛艇等核設施中,核反應堆、核燃料裝置及其他存儲放射源裝置發(fā)生損壞或失控時,造成放射源泄露。
  • 恐怖活動中,恐怖分子利用核材料和普通炸藥制成“核臟彈”,爆炸后可造成放射性污染。
  • 醫(yī)療活動中,利用放射線診療或接觸放射性物質。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急性放射病,需加以注意:

  • 易接觸放射性物質的職業(yè)人員:如核電站工作人員、實施放射性治療或介入治療的醫(yī)務人員。
  • 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拍一次片和做一次CT大概會產生多少射線,輻射有多少?

陳偉 副主任醫(yī)師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放射影像科

癥狀表現

發(fā)病過程存在假愈期,在此期,初期的癥狀緩解或基本消失,無明顯臨床表現,但機體內病理過程仍繼續(xù)發(fā)展。隨后進入極期,出現新發(fā)癥狀或癥狀加重。有無假愈期及其長短,是急性放射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典型癥狀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輻照劑量 1-10 戈瑞。臨床表現主要為血白細胞下降、出血和感染。又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

  • 輕度:輻照劑量 1-2 戈瑞。
    初期可有頭暈、乏力、嗜睡等癥狀;假愈期癥狀消失;極期可有惡心、嘔吐、低熱等癥狀。

    血白細胞數、血小板輕度減少,無明顯出血癥狀,骨髓病變輕。

    一般治療和休息 1-2 月后可恢復。

  • 中度:輻照劑量 2-4 戈瑞。
    照射 2 小時后患者即可出現全身乏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 3-4 日進入假愈期,持續(xù) 3-4 周;進入極期后出現脫發(fā)、高熱、出血。

    血白細胞數反應性升高,24 小時恢復至原有水平,后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進行性下降,至照射后 5 天達到最低。

    恢復期:患者經過治療 2 月后,進入恢復期,癥狀減輕,全身情況逐漸好轉。生殖功能恢復需要 1 年以上。

  • 重度:輻照劑量 4-6 戈瑞,半數致死劑量范圍。
    初期:照射后 1 小時即可出現癥狀,除全身乏力、頭暈、食欲減退,還有腮腺腫大,嚴重感染。假愈期 2-3 周,有中等度發(fā)熱;極期表現為嚴重脫發(fā)、高熱、嚴重感染、出血(皮膚粘膜出血,甚至解柏油樣便),甚至死亡。

    初期血白細胞數反應性升高,后逐漸下降;血小板急劇下降,輻照后 1 月左右降至最低值。

    恢復期較長,可有中度貧血,生殖功能恢復需 2 年以上,甚至出現不育。

  • 極重度:輻照劑量 6-10 戈瑞,絕對致死劑量。
    患者 1 小時內即可出現頭痛、嘔吐、腹瀉等;假愈期不明顯;第 2 周進入極期,出現頻繁嘔吐、腹瀉、腹痛、拒食、黑便、血尿,伴發(fā)嚴重感染、出血等。常因嚴重感染、出血而死亡。

    3 天內淋巴細胞數絕對值降至 0.25×10^9/L;第 2 周時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數降低至最低。

    患者經造血干細胞移植可能存活,恢復較差,遺留造血、免疫能力下降、不育等后遺癥。

腸型急性放射病

  • 一次輻照劑量 10-50 戈瑞,以頻繁嘔吐、嚴重腹瀉為主要表現。
  • 患者受照后 0.5 小時出現頻繁嘔吐、腹瀉、腹痛,每日腹瀉可達 20 余次,血水樣便,可見脫落的腸粘膜組織。
  • 外周血淋巴細胞數急劇下降,1 周內白細胞數下降至 1×10^9/L以下。
  • 患者多因循環(huán)衰竭、休克死亡。

腦型急性放射病

  • 一次輻照劑量 >50 戈瑞,以腦組織損傷為臨床表現。
  • 患者很快出現意識障礙、不能分辨時間地點、行走不穩(wěn)、肢體震顫、抽搐等癥狀,常在 1-3 天出現昏迷,因循環(huán)衰竭、休克死亡。

其他急性放射病

  • 患者被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后,局部可出現皮膚、肢體損傷,如毛發(fā)脫落、皮膚紅斑、潰瘍、水皰、壞死等。

如何預防

除了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如戰(zhàn)爭、恐怖襲擊外,一些措施可以避免發(fā)生急性放射病:

  • 高風險職業(yè)從業(yè)人員接近或接觸放射源時應嚴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護措施,攜帶體外放射性檢測裝置監(jiān)測環(huán)境輻射量,孕婦、老年、兒童均應禁止入場。
  • 遠離放射性物質存放區(qū)域。
  • 如已發(fā)生放射性泄露的情況,應關注網絡、電視等官方發(fā)布的信息,迅速尋找避難場所,關閉門窗、排風扇、空調、以及其他可能將外界空氣帶入室內的通道。如有可能,進入地下室。在避難所停留最少 24 小時。
  • 如需要疏散,應聽從政府或救援組織的指揮,隨身攜帶必要的物品:手電、手機、充電器、應急包、必要的藥物、密封食物、瓶裝飲用水、現金和信用卡、額外衣物等。
  • 服用一些抗輻射藥物,以減輕和恢復細胞損傷。

檢查

本病主要依靠臨床表現、接觸放射源史、實驗室檢查和體外放射性檢測等檢查進行診斷,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 血、小便、大便檢查:有助于檢查輻射對外周血細胞、肝臟、腎臟、心臟、消化道、甲狀腺等組織或器官的影響。
  • 骨髓檢查:有助于檢查輻射對骨髓造血功能的影響。
  • 放射性監(jiān)測:醫(yī)生會通過體外測量裝置,如放射量測定器、蓋革計數器評估輻照劑量。血、尿、便、皮膚組織等標本也可進行檢測。

治療方式

醫(yī)生會針對患者主要癥狀給予針對性、合理有效治療。主要是針對中、重、極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治療,輻照超過 10~12 戈瑞的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很高。

一般治療

  • 安靜休息,營養(yǎng)支持,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 處理污染衣物,用溫和的肥皂和清水清洗患者。
  • 對于輻射造成的重度血細胞減少患者,和繼發(fā)消化道和其他部位出血的貧血患者,需要輸注全血、紅細胞懸液、血小板等血液制品。所有血液制品都應被照射(25 戈瑞)或去白細胞。

藥物治療

體內污染物清除

  • 碘化鉀:可以預防甲狀腺大量攝取碘放射性同位素,特別是碘-131。對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和大于 18 歲的成人,推薦口服一次 130 毫克碘化鉀片劑,最好是在輻射暴露后 6 小時內服用。
  • 普魯士藍:可與體內銫和鉈結合,并經糞便排出。
  • 二乙三胺五乙酸:可與體內钚、镅和銫結合,并經尿液排出。

抗感染藥物

  • 對于皮膚破損、血白細胞減少、出現發(fā)熱的患者,應使用抗生素??蛇x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或氟喹諾酮類藥物等。中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進入極期后,根據細菌學檢查和感染源選擇抗生素,還要注意真菌和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感染。

止血藥物

  • 對于有出血的患者,可選用止血敏等藥物。女性月經前可用丙酸睪酮。

細胞因子

  • 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細胞生成,改善造血功能。非格司亭和培非司亭可以用于急性暴露于輻射劑量 >2 戈瑞的患者。

輔助造血功能恢復的藥物

  • 維生素、肌苷、葉酸、輔酶 A 等。

神經系統(tǒng)藥物

  • 對于腦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可選擇鎮(zhèn)靜藥物、甘露醇、糖皮質激素等保護大腦。

抗輻射藥物

  • 含硫化合物(如氨磷汀)、雌激素類、天然植物類(如多糖)抗輻射藥等。

手術治療

如存在放射性碎片、開放性傷口、腸穿孔等,患者需接受外科干預,應在暴露后 36 小時內實施,最遲不超過暴露后 48 小時。若需額外手術,至少應在暴露后 6 周以后再進行。

其他治療

  • 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俗稱為“骨髓移植”。造血干細胞移植可能適宜于暴露劑量為 2~10 戈瑞的患者。超過 10 戈瑞時患者除骨髓受損外,其他器官系統(tǒng)也受損,不適合該治療。
  • 保護性隔離治療:中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有條件者安排在層流隔離病房治療,其他人員要穿戴雙層手套、雙層隔離衣、口罩、帽子,必要時穿戴防輻射服等。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放射性腦壞的處理措施

黃德波 副主任醫(yī)師 泰安市腫瘤防治院 放療科

注意事項

  • 如發(fā)現放射性泄露情況,專業(yè)人員應及時上報,采取必要措施進行隔離。受輻照者盡快就醫(yī)。
  • 放射病患者在恢復后要定期進行終生醫(yī)學隨訪,隨訪項目包括造血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等方面的檢查。隨訪中發(fā)現的問題可咨詢??漆t(yī)生或及時治療。隨訪檢查項目抓重點,其他項目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
  • 急性放射病患者康復后半年內檢查 1 次;骨髓型放射病輕、中度患者每年檢查 1 次;重度以上患者每半年檢查 1 次,3 年后可每年檢查 1 次;骨髓型放射病輕、中、重度患者十年后每 2~3 年檢查一次。

預后

  • 輕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患者,經一般治療和休息 1~2 個月后可恢復。
  • 中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經積極治療后有恢復的可能,但恢復期較長,或有后遺癥。
  • 腸型、腦型急性放射病患者預后差,治療效果不佳,大多因循環(huán)衰竭、休克死亡。

放射病相關科普號

張茂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茂 主治醫(yī)師

武漢市黃陂區(qū)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

5粉絲5.4萬閱讀

常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常偉 副主任醫(yī)師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核醫(yī)學科

154粉絲32.4萬閱讀

伍艷玲醫(yī)生的科普號

伍艷玲 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深圳醫(yī)院

放射治療科

792粉絲7194閱讀

  • 1 介紹
  • 2 發(fā)病原因
  • 3 癥狀表現
  • 4 如何預防
  • 5 檢查
  • 6 治療方式
  • 7 注意事項
  • 8 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