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是指大量放射線對人體造成的損傷,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是受到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分次受大劑量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慢性放射病是較長時間內連續(xù),或間斷受到較高劑量的外照射,達到一定累積劑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組織損傷為主,并伴有其他系統(tǒng)改變的全身性疾病。
本文主要涉及急性放射病。根據接受輻射劑量、臨床特點的不同,急性放射病主要分為骨髓型、腸型和腦型三種。
放射病是指大量放射線對人體造成的損傷,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是受到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分次受大劑量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慢性放射病是較長時間內連續(xù),或間斷受到較高劑量的外照射,達到一定累積劑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組織損傷為主,并伴有其他系統(tǒng)改變的全身性疾病。
本文主要涉及急性放射病。根據接受輻射劑量、臨床特點的不同,急性放射病主要分為骨髓型、腸型和腦型三種。
急性放射病是由放射源釋放射線,接觸人體后破壞人體細胞結構,造成細胞、組織和器官損害,甚至導致遺傳性危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急性放射病,需加以注意:
發(fā)病過程存在假愈期,在此期,初期的癥狀緩解或基本消失,無明顯臨床表現,但機體內病理過程仍繼續(xù)發(fā)展。隨后進入極期,出現新發(fā)癥狀或癥狀加重。有無假愈期及其長短,是急性放射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輻照劑量 1-10 戈瑞。臨床表現主要為血白細胞下降、出血和感染。又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
輕度:輻照劑量 1-2 戈瑞。
初期可有頭暈、乏力、嗜睡等癥狀;假愈期癥狀消失;極期可有惡心、嘔吐、低熱等癥狀。
血白細胞數、血小板輕度減少,無明顯出血癥狀,骨髓病變輕。
一般治療和休息 1-2 月后可恢復。
中度:輻照劑量 2-4 戈瑞。
照射 2 小時后患者即可出現全身乏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 3-4 日進入假愈期,持續(xù) 3-4 周;進入極期后出現脫發(fā)、高熱、出血。
血白細胞數反應性升高,24 小時恢復至原有水平,后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進行性下降,至照射后 5 天達到最低。
恢復期:患者經過治療 2 月后,進入恢復期,癥狀減輕,全身情況逐漸好轉。生殖功能恢復需要 1 年以上。
重度:輻照劑量 4-6 戈瑞,半數致死劑量范圍。
初期:照射后 1 小時即可出現癥狀,除全身乏力、頭暈、食欲減退,還有腮腺腫大,嚴重感染。假愈期 2-3 周,有中等度發(fā)熱;極期表現為嚴重脫發(fā)、高熱、嚴重感染、出血(皮膚粘膜出血,甚至解柏油樣便),甚至死亡。
初期血白細胞數反應性升高,后逐漸下降;血小板急劇下降,輻照后 1 月左右降至最低值。
恢復期較長,可有中度貧血,生殖功能恢復需 2 年以上,甚至出現不育。
極重度:輻照劑量 6-10 戈瑞,絕對致死劑量。
患者 1 小時內即可出現頭痛、嘔吐、腹瀉等;假愈期不明顯;第 2 周進入極期,出現頻繁嘔吐、腹瀉、腹痛、拒食、黑便、血尿,伴發(fā)嚴重感染、出血等。常因嚴重感染、出血而死亡。
3 天內淋巴細胞數絕對值降至 0.25×10^9/L;第 2 周時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數降低至最低。
患者經造血干細胞移植可能存活,恢復較差,遺留造血、免疫能力下降、不育等后遺癥。
腸型急性放射病
腦型急性放射病
其他急性放射病
除了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如戰(zhàn)爭、恐怖襲擊外,一些措施可以避免發(fā)生急性放射病:
本病主要依靠臨床表現、接觸放射源史、實驗室檢查和體外放射性檢測等檢查進行診斷,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醫(yī)生會針對患者主要癥狀給予針對性、合理有效治療。主要是針對中、重、極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治療,輻照超過 10~12 戈瑞的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很高。
體內污染物清除
抗感染藥物
止血藥物
細胞因子
輔助造血功能恢復的藥物
神經系統(tǒng)藥物
抗輻射藥物
如存在放射性碎片、開放性傷口、腸穿孔等,患者需接受外科干預,應在暴露后 36 小時內實施,最遲不超過暴露后 48 小時。若需額外手術,至少應在暴露后 6 周以后再進行。
張茂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茂 主治醫(yī)師
武漢市黃陂區(qū)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
5粉絲5.4萬閱讀
常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常偉 副主任醫(yī)師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核醫(yī)學科
154粉絲32.4萬閱讀
伍艷玲醫(yī)生的科普號
伍艷玲 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深圳醫(yī)院
放射治療科
792粉絲7194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