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為一種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由于其逐年不斷增加的患者人數(shù)而備受關注。在臨床上如何更科學,更規(guī)范地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爭取最佳的治療結果,如何最大限度的延長患者的無疾病生存時間,如何保證患者最佳的術后生活質量,目前是擺在每個肺癌醫(yī)生面前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也是肺癌病人和家屬應該認識及理解的一個重要問題。 規(guī)范化治療在全球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中國也是一個難題,臨床上確實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同樣的一張片子,同樣的病人,找了三個、四個五個權威的專家,觀點都不一樣,治療方法也不相同甚至相反。患者在就醫(yī)時經常一頭霧水,難免有病亂投醫(yī),而不同醫(yī)院的醫(yī)生由于對肺癌疾病的認知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肺癌治療的不規(guī)范。為了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改善生活質量,必須把當前最新的、已被證實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結合起來,為每個患者量身定制,使每位肺癌患者都得到最佳治療,因此由我團隊提出并推廣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性多學科治療,即肺癌的規(guī)范化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肺癌的規(guī)范化治療給病人帶來哪些好處1.規(guī)范化手術治療是肺癌患者最重要、最關鍵的治療手段;2.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延長無疾病進展時間、降低局部復發(fā)率;4.最大限度降低腫瘤微轉移的情況和跳躍轉移等復雜情況;5.為醫(yī)生和患者提供更加準確的臨床分期,為后期治療提供準確信息。二、什么是肺癌的規(guī)范化治療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部2015年制定的《肺癌規(guī)范化診治指南》中要求:(一)肺癌的手術治療原則在任一非急診手術治療前,應根據(jù)診斷要求完成必要的影像學和心肺肝腎功能等輔助檢查,并對肺癌進行c-TNM分期,以便于制訂全面、合理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a)應由以胸外科為主要專業(yè)的外科醫(yī)師來決定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和制訂手術方案。盡量做到腫瘤和區(qū)域淋巴結的完全性切除;同時盡量保留有功能的肺組織。b)肺癌完全性切除手術應常規(guī)進行肺門和縱隔各組淋巴結切除并標明位置送病理學檢查,最少對3個縱隔引流區(qū)的淋巴結進行取樣或行淋巴結清掃。c)對肺癌完全性切除術后 6個月 復發(fā)或孤立性肺轉移者,排除遠處轉移情況下,可行余肺切除或病肺切除。I期和II期的患者如經胸外科醫(yī)生評估認為不能手術,則可改行根治性放療和/或全身化療。(二)下列情況可行手術治療(手術適應證):a)Ⅰ、Ⅱ期和部分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和部分小細胞肺癌。b)經新輔助治療后有效的N2非小細胞肺癌。c)部分Ⅲb期非小細胞肺癌如能局部完全切除腫瘤者。d)部分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有單發(fā)腦或腎上腺轉移者。e)臨床高度懷疑肺癌,經各種檢查無法定性診斷,建議轉上級醫(yī)院進一步診治。(三)下列情況不應進行手術治療:a)絕大部分診斷明確的Ⅳ期、大部分ⅢB期和部分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b)心肺功能差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系統(tǒng)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簡單來說,什么是肺癌的規(guī)范化治療?就是讓患者接受規(guī)范的診斷和規(guī)范的治療,要求肺癌的分期和治療方案都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化標準。用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判斷什么樣的病人可以做手術,而什么樣的病人不能做手術。三、不可忽視的不規(guī)范肺癌治療現(xiàn)象 盡管肺癌規(guī)范化治療的實施如此重要,目前仍有部分醫(yī)療單位由于認識或條件限制存在下列不規(guī)范化治療及其后果的現(xiàn)象: 1.按照規(guī)范化治療標準,本應該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卻不進行手術,轉而進行放療和化療,使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時機并額外增加了負擔; 2.按照規(guī)范化治療標準,本不應該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晚期患者卻反而進行了手術; 3.符合條件并進行了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肺癌病灶的切除達不到徹底根治標準,導致病灶殘留并增加了術中播散,術后復發(fā)、轉移等風險; 4.外科手術治療中淋巴結清掃不徹底,導致肺癌術后容易復發(fā)、轉移。5.接受了外科治療的肺癌患者術后不進行規(guī)范化評估是否需進行適當輔助治療比如放化療或靶向治療等,導致患者因術后未鞏固治療使腫瘤擴散風險增加;四、肺癌規(guī)范化治療的全過程1.治療前明確臨床肺癌分期:病人接受全身檢查(避免重復患者近期在外院已完成的檢查),包括胸片及胸部CT、頭顱核磁共振、腹部臟器超聲(或CT)、全身骨掃描用以除外遠處轉移,經濟條件好的患者可以考慮全身PET-CT替代上述檢查,同時盡可能獲取病理標本明確診斷(氣管鏡或氣管鏡下超聲引導穿刺EBUS或CT經皮肺穿刺),最后完成肺癌的細胞類型診斷和臨床分期,指導下一步治療。診斷困難者由多學科組成的肺癌診療小組會診。2.實施規(guī)范化治療:①肺癌外科規(guī)范化手術治療:要求切除腫瘤原發(fā)灶及所在肺葉并系統(tǒng)性清掃肺門及縱隔淋巴結,(一般包括肺門三個區(qū)域及相鄰縱隔三個區(qū)域的淋巴結)術中操作還要嚴格按照“無瘤”手術進程,其內容包括許多環(huán)節(jié),比如對切除組織斷端如有懷疑殘留可能者必須做術中快速病理檢查,胸腔和傷口要用蒸餾水浸泡沖洗,突出腫瘤手術的專業(yè)性。 ②非小細胞肺癌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進行規(guī)范手術,術后根據(jù)病理和淋巴結轉移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術后輔助化療、放療或靶向治療方案。依據(jù)該患者病理標本的基因檢測結果選擇適當?shù)乃幬?。對于術前明確診斷的術側縱膈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肺癌可進行術前新輔助化、放療,腫瘤縮小降期者繼續(xù)進行規(guī)范手術。3.多學科合作進一步完善規(guī)范化: 對肺癌患者的診斷、評估、治療和康復等多個階段均與呼吸內科、腫瘤內科、放射科、病理檢驗科等多個權威科室合作,定期討論協(xié)作,分享并改進規(guī)范治療方案,為每一位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措施,使患者的治療方案得到更加全面的規(guī)范化。4.術后長期跟蹤復查隨訪:所有手術病人均會建立完整的病情檔案庫,手術后通過多種方式(門診、QQ或電話)定期聯(lián)系病人或家屬,了解恢復情況并指導術后康復和治療,使病人全程得到規(guī)范化治療。術后患者兩年之內每3個月復查一次胸部CT、腹部B超和腫瘤標志物等,術后2年至5年內半年復查一次,5年后可改為每年一次全面檢查。隨著目前國際醫(yī)療水平的逐步推進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肺癌外科治療規(guī)范化的進行已是勢在必行,肺癌規(guī)范化治療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盡管在一些小的細節(jié)方面各個醫(yī)院有自身的特點,但總的原則是一致的,讓肺癌患者接受最佳治療,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胸部腫瘤肺癌診療中心率先在郴州市開展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肺癌,不僅切除原發(fā)腫瘤,還進行規(guī)范、系統(tǒng)性的淋巴結清掃,微創(chuàng)手術占我們所有手術的40%以上。肺癌的規(guī)范化治療已成為我科的常規(guī)治療指南,經過長期統(tǒng)計,經我科規(guī)范化診治的肺癌患者3年及5年生存率均居于國內領先水平,同時也是規(guī)范化治療對病人得益的一個極具說服力的體現(xiàn)。五、歡迎到我科咨詢和接受規(guī)范化肺癌外科治療馬忠廈 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 專家門診時間:每周一上午地點: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南院門診2樓。住院地址: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南院住院部8樓
乳腺增生性疾病的診治問題乳腺增生癥(mammary hyperplasia或mastoplasia)是BBD中最常見的癥候群,在對乳腺增生癥認識的過程中,命名十分混亂,相繼有欣美布什氏病(Schimmelbusch's disease,1892)、慢性囊性乳腺炎(chronic cyoticmastitis,1893)、乳腺上皮增殖癥(mammary epitheliosis,1931)、乳腺腺?。╩ammary adenosis,1948)纖維囊性病(fibrocystic disease,1953)、囊性增生癥(cystic hyperplasia,1953)、乳腺小葉增生癥(lobular hyperplasia,1964)、乳腺結構不良(mammary dysplasia,1968)、乳腺纖維囊性變(fibrocystic change,1982)等10個以上名稱。這些名稱多強調“囊性”,腺病和小葉增生癥則多屬病理學概念,不適用于臨床,鑒于本病實質是腺體的增生過度或復舊不全[50],故稱為乳腺增生癥較為貼切。但國內推薦方案中的“乳腺增生癥”一詞,2003年版WHO乳腺腫瘤新分類并未采納,還取消了“纖維囊性腺病”及“乳腺結構不良”等病名,將上皮增生性病變分為小葉內瘤(lobular neoplasia,小葉原位癌)、導管內增生性病變(intraductal proliferative lesions,普通導管增生、不典型導管增生和導管原位癌)、導管內乳頭狀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良性上皮增生(benign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s)和肌上皮病(myoepithelial lesions)等[29,48]。盡管對本病的分類仍欠規(guī)范,但從臨床習慣及治療出發(fā),將乳腺增生癥分為乳痛癥(mastalgia)、乳腺腺病和乳腺纖維囊性腺病仍較多被人們接受。乳痛癥是國外分類中的生理性腫脹和觸痛(physiological swelling and tenderness)癥候群,也稱乳腺疼痛,并不是真正的乳腺增生癥,也不增加乳腺癌的風險,但多數(shù)婦女常因此而就醫(yī)并需臨床處理[51-52]。后二者則是乳腺增生癥的腺病期和囊性增生期,乳腺的形態(tài)特征從青春期至絕經期會發(fā)生很大變化。乳腺的正常組織學特征可以從導管、小葉、小葉內間質和小葉間質為主,到主要以纖維樣變和囊腫形成為主(以前稱為乳腺纖維囊性?。壳皟A向于稱為“纖維囊性變”,因為高達50%~60%的無乳腺疾病的婦女會出現(xiàn)這種組織學形式[47]?!袄w維囊性變”指乳腺呈團塊狀或有連續(xù)結節(jié)的婦女并沒有乳腺疾病,臨床檢出的纖維囊性變并不增加乳腺癌風險[2]。但乳腺腺病,特別乳腺纖囊性腺病還是常伴有導管內增生性病變和良性上皮增生,增加乳腺癌的風險[2,51],應特別引起臨床重視。2.1 發(fā)病情況與病因? 隨著人們的物質及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婚育的改變,就診的乳腺增生癥患者逐年增多,有人稱其為婦女的現(xiàn)代病。本病常見于30~50歲婦女,是中年婦女最常見的乳腺疾病,青春期及絕經后則少見。在西方國家,有1/4~1/3的婦女一生中曾患此病;尸檢中有乳腺增生癥的婦女占58%~89%;以乳腺腫塊活檢的患者中有8.1%~49.3%為乳腺增生癥[53-54],數(shù)據(jù)變異大的原因主要是乳腺活檢指征的掌握程變不同,定位穿刺活檢中乳腺增生癥占23.8%[55]。國內報道的患病率因資料的來源不同,婦科病普查中乳腺增生癥的患病率為18.3%~18.9%,占乳腺疾病的91.4%~97.5%,30~50歲婦女占66.6%~89.5%[56-57],有臨床癥狀者占50%。城市患者較農村多,可能與文化知識及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乃至耐受程度有關。乳痛和乳腺囊性結節(jié)是乳腺增生癥兩大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乳腺增生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有下列幾種因素與乳腺增生癥有關:(1)性激素異常:多數(shù)學者認為卵巢內分失衡有關,雌激素水平升高,孕激素水平下降或雌孕激素比例失衡[58-59],從而導致乳腺腺體增生過變或復舊不全而發(fā)生纖維化引發(fā)乳痛,組織結構發(fā)生紊亂,乳腺導管上皮和纖維組織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末梢腺管或腺泡形成囊腫;臨床觀察抗雌激素(三苯氧胺)治療乳腺增生癥有效支持這一點觀點[2]。有研究認為周期性乳腺疼痛患者的下丘腦激素調節(jié)紊亂,多種激素長期共同作用,如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的刺激下,引起高泌乳素血癥,而溴隱停治療這類患者有效,說明泌乳素升高亦是乳腺增生癥發(fā)生的原因之一[60-61]。但通常血清學激素檢測對診斷沒有指導意義。(2)乳腺組織對性激素敏感性增高: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jù)支持所有乳腺增生癥患者均有激素水平或激素受體數(shù)目的異常,故有學者認為乳痛可能是患者乳腺組織對正常激素高敏感性所致的異常反應。乳痛婦女發(fā)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纖維囊性腺病或乳腺癌的風險性增加,提示乳腺增生癥患者的乳腺組織可能對雌激素有較高敏感性[58,62]。另外,必需脂肪酸缺乏可能會引起細胞膜上受體與激素親合力增加,使乳腺組織對正常水平激素的敏感性提高。這一觀點成為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E.P.O)治療乳痛癥的依據(jù)[52]。(3)婚育因素:不合理的孕、哺史可造成復舊不完全,在經過懷孕、分娩、哺乳的生理過程后,病癥多可自愈。女性口服避孕藥、濫用豐乳藥,這些外源性的激素勢必干擾體內雌、孕激素的水平,造成內分泌失調。妊娠后,體內激素水平升高,以供妊娠期乳腺增生發(fā)育生理變化的需要,當人工流產突然中止妊娠,體內激素水平驟然下降,乳腺突然停止生長,這種大起大落的逆生理狀態(tài)使得乳腺復舊不全。(4)社會、精神和飲食因素:現(xiàn)代生活和工作的精神壓力大,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求學、求職、從業(yè)、婚戀、生活,身負生活、家務、工作重擔,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56],這與其發(fā)病率的集中在白領階層無不相關。生活習慣也是一個因素,乳腺增生癥在城市婦女的患病率高于農村,這點除與城市婦女較注重自身變化外,可能與城市的飲食質量有關,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飲食是合成體內雌激素的原料,生活不規(guī)律的紊亂破壞了內分泌調節(jié)的正常節(jié)奏,都可能造成復舊不完全。2.2 病理與臨床表現(xiàn)乳腺增生癥是有著不同組織學表現(xiàn)的一組病變。盡管其病理分型尚不統(tǒng)一,但公認其本質是相似的,即:①各型的病因均與卵巢功能失調有關。②各型都存在著管泡及間質的不同程度的增生。③各型之間都有不同程度的移行病理改變(上皮增生性病變)。2.2.1 乳痛癥乳痛癥為婦女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即生理性腫脹和觸痛 (physiological swelling and tenderness)。通常分為周期性乳痛(cyclical mastalgia,CM)和非周期性乳痛(non cyclical mastalgia,NCM),CM的病理改變輕微,是生理性的、可預期的,且一般限于生殖期年齡。臨床表現(xiàn)為月經來潮前1周左右(黃體后期)出現(xiàn)逐漸加重的乳房疼痛,隨乳房活動或上肢活動而疼痛加劇,月經來潮后緩解。當詢問病史時,患者用“悶(heaviness)” 和“觸痛(tenderness)”等術語來回答他們的不適。到了月經期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并且絕經期和絕經期前后婦女,發(fā)生的頻率減少。大多數(shù)婦女認為持續(xù)1-5天的輕度CM屬于“正?!保掷m(xù)5天以上的中重度CM才引起不適和害怕,常需要向醫(yī)生咨詢或就醫(yī)處理[52]。CM占乳痛癥的60-70%,發(fā)生的平均年齡30歲,CM中約11%的婦女為中重度,58%的婦女為輕度。NCM占乳痛癥的20-30%,發(fā)生的平均年齡為40歲,NCM與CM的主要區(qū)別是缺少與月經周期的明顯關系。患者常用“牽拉(drawing)”、“燒灼感(burning)”等術語來描述他們的不適,月經來潮后疼痛不緩解[63]。在乳痛癥48%的婦女中,乳痛影響平常的性生活。也可干擾體力活動(38%)、社交活動(12%)和學?;顒樱?%)[64-66]。乳痛可發(fā)生于單側,以雙側同時受累多見,但兩側疼痛程度多不完全一致,CM多以乳房外上象限及乳尾區(qū)疼痛明顯,NCM以乳房內下多見,乳痛發(fā)生前乳房無腫塊或結節(jié)。出現(xiàn)疼痛時,多伴有乳房腫脹而較前堅挺。觸診乳房皮溫可略高,乳房觸痛明顯,乳腺內密布顆粒狀結節(jié),以觸痛明顯區(qū)(多為外上象限)最為典型,但無明顯的腫塊可及。故有人稱之為“腫脹顆粒狀乳腺”(swollen granular breast)、“小顆粒狀乳腺”(small granular breast),這些體征在月經來潮、疼痛緩解后應消失。乳痛癥多屬自限性,通常于2~3年內自行消退,特別是妊娠時痛可消失,也有部分病例可在十數(shù)年后發(fā)展成為腺病。2.2.2 腺病該期為乳痛癥和纖維囊性腺病的中間階段,特點是小葉小管、末梢導管與結締組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以年輕婦女多見,平均發(fā)病年齡界于乳痛癥和囊性增生癥之間,約35歲。可在一側乳腺出現(xiàn)局限性腫塊或局限性增厚,大多位于外上象限,亦可雙側乳腺受累。腫塊與周圍組織分界較清,硬度如橡皮樣。該期的臨床特點早期為痛性腫塊,部分可似乳痛癥,但疼痛可無周期性,多數(shù)與囊性增生癥相似,疼痛不明顯,故臨床上較少有直接診斷為乳腺腺病者,多是因乳腺腫塊活組織檢查時的病理診斷,依其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和組織學形態(tài)一般分為三期,早期為小葉增生型,中期為纖維腺病型,晚期為纖維化型。1)小葉增生型:主要是上皮增生,而間質并不增生或輕度增生,小葉內管因而增多,為數(shù)在30個以上,管泡上皮增生呈兩層或多層;小葉數(shù)目也增多,每一低倍視野內可見5個以上小葉。小葉間質主要為疏松結締組織,而小葉外為致密結締組織,因此小葉境界分明,但其形狀不整或相互靠近。小葉內及小葉周圍可有數(shù)量不等的淋巴細胞浸潤。2)纖維腺病型:小葉內除末梢導管和管泡進一步增生外,纖維組織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早期小管上皮增生,層次增多呈2~3層細胞,甚至呈實性增生,同時伴隨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小管繼續(xù)增多而使小葉增生,構形不整,甚或融合,以致小葉結構紊亂,甚至消失。在管泡增生過程中,由于纖維組織增生,小管彼此分開,不是朝向小葉內管泡的正常形態(tài)分化,而是近似微囊樣小圓腔盲端告終者,稱為盲管腺?。╞lunt ductal adenosis)。后期是以小葉內結締組織增生為主,小管受壓變形分散,管泡萎縮,甚至消失,稱為硬化性腺病。反之某些病例在纖維組織增生的同時,伴有管泡上皮增生活躍,形成旺熾性硬化性腺?。╢lorid sclerosing adenosis)。增生的上皮、肌上皮細胞圍成腺管,幾乎背告背,并可溢出小葉界限,呈同心圓或旋渦狀排列,浸潤于玻璃樣變膠原纖維內。增生的上皮無明顯特異性。另有一種硬化性腺病是由增生的管泡和纖維化共同組成界線稍分明的實性腫塊,稱為乳腺腺病瘤(adenosis tumor of breast)。發(fā)病率低,約占有所有乳腺病變的2%。3)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特點是間質內纖維組織過度增生,導致增大和小葉單位扭曲,管泡萎縮消失,小葉輪廓逐漸縮小,乃至結構消失,只有萎縮的導管殘留下來,微鈣化灶也常存在。硬化性腺病經常出現(xiàn)多發(fā)性微小囊腫,有時出現(xiàn)明顯的腫塊[67-69]。乳腺腺病多屬普通導管增生,不增加乳腺癌風險?!胺派湫园毯郏╮adial scars)”這一術語含義是指圍繞白色中心區(qū)域的纖維性彈性斑紋。星型的外貌是該病最恰當?shù)拿枋?,所有的放射狀疤痕的形態(tài)學的特點都可以在硬化性病變這一大的病變中看到,但是,所含的成分結構混亂,有乳頭狀瘤形成,大汗腺化生(apocrine metaplasia)等[70]。2.2.3 纖維囊性腺病此期為病理性的乳腺增生期,通常所說的乳腺增生癥多指這類病變。早期可出現(xiàn)乳房疼痛,但不如乳痛癥期那樣強烈,常無周期性,為脹痛、刺痛、鈍痛等。乳腺的典型體征是局限性(多為外上象限)或彌漫性腺體增厚。局限性者形成“片膜狀”腫物,表面結節(jié)感,邊界較清,稱為假性腫塊(pseudolumps)[51];彌漫性多發(fā)生在小而扁平的乳房,整個乳房質韌,結節(jié)狀。由于乳腺小葉小管和末梢導管的高度擴張,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腫,同時可表現(xiàn)有乳頭溢液,多為漿液性或水樣液,也可出現(xiàn)棕褐色血性液,乳頭溢液的發(fā)生率約5%~15%。該期發(fā)病年齡較大,比乳痛癥的平均年齡大10歲左右。纖維囊性腺病在肉眼下呈大小不等的囊性腫塊(圖00-8),有的是孤立性大囊,直徑可達數(shù)厘米;有的是大囊附近又有多個小囊;有的是在灰白組織內含棕灰色內容物的小囊區(qū),甚至小到鏡下才能見到。囊內含淡黃色液體或棕褐色血性液體,末切開前囊腫頂部呈藍色,因而稱為“藍頂囊腫”(blue-domed cyst)。通常囊壁薄而光滑,帶有折光性,有的囊壁較厚,失去光澤性,可有顆粒狀物自囊壁突向腔內。若不伴其他病理改變,僅囊腫形成,有人建議將囊腫直徑在0.5cm以上者稱為大囊腫病,約占纖維囊性腺病的10%。圖00-8纖維囊性腺病的大體形態(tài),剖面呈多個大小等的囊腫鏡下主要有下列各種變化:?1)導管擴張:導管擴張包括大的中間的乳腺導管[10]。認為是明顯擴張的導管內充滿脫屑的導管上皮和分泌的蛋白內容物的存在形式。導管擴張常見,≥60歲的婦女將近一半在尸體解剖中可予以發(fā)現(xiàn)[71]。鏡下表現(xiàn)為小導管上皮異常增生,囊壁上皮細胞通常增生成多層,也可從管壁多處作乳頭狀突向腔內,形成乳頭狀瘤病,現(xiàn)在稱為外周型乳頭狀瘤。2)囊腫:乳腺的囊腫可以體積很大、數(shù)量很多,可以顯微鏡觀或肉眼觀,一般直徑1mm以下為微囊腫(microcysts),大于3mm為大囊腫(macrocysts)。這些病變差不多總是多病灶或雙側發(fā)病,幾乎不惡變[51,72-73]。囊腫起源于末端的導管小葉單位,可能是激素調節(jié)使小葉擴張并且月經過后不能回縮。囊腫還可能進一步加劇擴張導管的阻塞。典型的肉眼可見囊腫一般是園的淡藍色的,經常包含暗色液體,從淡綠色到棕褐色。囊腫的上皮經常變平或者缺損。囊腫壁的上皮層大汗腺化生并不罕見。這一術語表示與大汗腺化生上皮組織學的相似性,有大量的柱狀細胞組成[74]。這些細胞的頂端部分經常突出伸入囊腫壁被稱為大汗腺口(apocrine snout)。囊腫周圍基質一般纖維化且經常滲入許多淋巴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如果只是小導管囊性擴張,而囊壁內襯上皮無增生者,稱為單純性囊腫,較小囊腫由立方狀到柱狀上皮構成,上皮增生不明顯。大囊腫因其囊內壓力升高而使內襯上皮變扁,甚至全部萎縮消失,以致囊壁僅由拉長的肌上皮和膠原纖維構成。若囊腫內襯上皮顯示乳頭狀增生,稱為乳頭狀囊腫。增生的乳頭可無間質,也可反復分枝而漸有纖維血管性間質。有時乳頭上皮可呈大汗腺樣化生。3)上皮瘤樣增生:擴張導管或囊腫上皮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但其上皮細胞均無間變現(xiàn)象,同時伴有肌上皮增生,其底膜增厚甚或玻璃樣變。上皮增生可表現(xiàn)有下列類型:①輕度的導管上皮增生(mild ductal epithelial hyperplasia)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基底膜上皮細胞層數(shù)的增加,基底膜上皮細胞呈現(xiàn)≥3層是確定導管上皮增生的診斷依據(jù)[6,75]。較大導管和囊腫內襯上皮都有乳頭狀增生時,稱為乳頭狀瘤?。ìF(xiàn)在稱為外周型乳頭狀瘤)。②若囊腔內充滿多分枝的乳頭狀瘤,稱為囊內乳頭瘤。③復雜多分枝乳頭的頂部相互吻合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網(wǎng)狀間隙,稱為網(wǎng)狀增生或橋接狀增生。④若上皮細胞進一步增生,擁擠于囊腔內致無囊腔可見時,稱為腺瘤樣增生。⑤增生上皮圍成圓孔狀時,稱為篩狀增生。⑥上皮細胞再進一步增生而呈實體狀時,稱為實性增生。2003年版WHO乳腺腫瘤新分類[29]將上述增生性病變統(tǒng)稱為導管增生性病變,是一組細胞形態(tài)和組織結構各不相同的增生性病變,通常來源于末稍導管-小葉單位,病變限于乳腺小葉系統(tǒng)內,與進一步發(fā)展成浸潤性癌的上升的風險相關,但風險系數(shù)各不相同。又進一步作如下分類。①普通導管增生(UDH):指以裂隙形成和中心區(qū)增殖細胞如流水線般排列為特征的良性導管內增生性病變。雖然不是癌前病變,但長期隨訪結果提示UDH進一步發(fā)展成浸潤性癌的風險可輕度上升。除一些伴有微鈣化灶的罕見病例外,UDH無明顯的乳腺X線表現(xiàn)。②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又稱導管上皮內腫瘤1A(DIN1A),是一種可能的導管內腫瘤性病變,以單層或3~5層輕微不典型細胞取代原來的上皮細胞為特征。病變涉及的TDLU呈不同程度的擴張,可含有分泌性或絮狀物,其中常存在微鈣化灶。一些平坦上皮非典型性病變可發(fā)展成浸潤性乳腺癌,但是目前沒有定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可用于風險評估。③不典型增生(ADH):又稱導管上皮內腫瘤1B(DIN1B)一種腫瘤性導管內病變,以單形性細胞增生、細胞均勻分布為特征,伴有中度升高的進展為浸潤性乳腺癌的風險。ADH具有中度發(fā)展成浸潤性乳腺癌的風險,活檢診斷ADH后,3.7%~22% 的病例發(fā)展為浸潤性癌。另外,有2.2%~10.5%的患者不發(fā)展為浸潤性癌。從活檢到后來發(fā)生浸潤癌的平均間期為8.3年,而UDH為14.3年[29]。④大汗腺樣化生:有些囊腫內襯上皮呈高柱狀,胞體大,小而規(guī)則的圓形核位于基底部,胞漿豐富,嗜酸性,顆粒狀,伴有小球形隆出物的游離緣(knobby free margins),稱為粉紅細胞(pink cell)。通過組織化學和超微結構的觀察證實,這些細胞不同于大汗腺細胞,有強烈的氧化酶活性和大量的線粒體,是由正常乳腺上皮衍生的,而且具有分泌增生能力。2.3 診斷 ?乳腺增生癥的病程從數(shù)周、幾個月至幾年不等,大多數(shù)患者為周期性乳房脹痛,尤以經前期為重,經后期癥狀減輕或消失,患者年輕,又沒有腫塊者,這時多為乳痛癥。癥狀的嚴重程度還與患者的情緒、工作、學習的緊張程度等因素有關。出現(xiàn)乳腺痛性腫塊者多為小葉增生癥,乳腺腺病和纖維囊性腺病常常疼痛不明顯,無周期性,但體檢??砂l(fā)現(xiàn)孤立的或多發(fā)的呈索條、結節(jié)、片狀腫塊,邊界不清、質韌,可活動。少數(shù)患者可伴有水樣或黃色漿性乳頭溢液,少數(shù)乳汁樣或暗紅或褐色溢液。嚴重者病變可彌漫全乳,全乳呈彌漫性結節(jié)狀,韌性增加。多數(shù)病例根據(jù)典型臨床表現(xiàn)即可診斷。少數(shù)病例因腫塊或腺瘤形成不易與纖維腺瘤和乳腺癌相鑒別,需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進行診斷。本癥重要的不是診斷乳腺增生癥,而是通過檢查排除乳腺癌,才能按乳腺增生癥治療。乳腺增生癥常用“三聯(lián)檢查”包括觸診、影像學檢查和經皮活檢(即空芯針穿刺活檢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35歲以上的婦女常常需要聯(lián)合應用乳腺X線攝影(MG)和B超檢查(BUS),BUS鑒別囊實性腫塊非常有幫助,MG在發(fā)現(xiàn)鈣化灶和鑒別腫塊性質方面有幫助,若有乳頭溢液應做乳管鏡或乳管造影。若以上檢查仍不能排除乳腺癌,則應進行經皮活檢,能夠提供判斷是否存在惡性病變非常有用的鑒別信息。手術活檢主要用于下列情況者:①空芯針穿刺活檢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可疑者,或不典型增生者;②不能或不適合行空芯針穿刺活檢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者;③空芯針穿刺活檢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失敗者;④穿刺結果與體征明顯不符者。磁共振成像和數(shù)字化MG在診斷乳腺增生癥中的作用目前正在研究之中,而且受費用及條件所限尚未得到廣泛的開展。乳痛癥需要與Tietze 綜合征(肋軟骨炎)相鑒別,后者是肋軟骨連接處疼痛、腫大綜合征,不是真正的乳腺痛,但是,疼痛經常被認為起源于覆蓋疼痛的肋軟骨的乳腺區(qū)域[61](圖00-9)。Tietze綜合征一般單側發(fā)病,可以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群。該病一般有慢性的病程。圖00-9 乳腺疼痛區(qū)域示意圖2.4 治療 ?迄今為止,對本病仍沒有一種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主要是對癥治療和進行乳腺癌的預防,治療很難使乳腺增生后的組織學改變得到復原,也就是不可根治。乳腺增生癥的治療主要是緩解癥狀,特別是乳腺疼痛,乳痛的輕重和時間可采用乳痛日圖描述(圖00-10),也有用改良的McGill疼痛量表可以區(qū)別CM和NCM的不同[76]。中重度乳痛癥的治療可按改良的推薦方案進行治療(圖00-11)[52]。圖00-10 乳痛日圖圖00-11 改良的乳痛癥治療推薦方案2.4.1 緩解癥狀的治療1)心理治療和飲食調理:輕度的CM的患者,進行適當檢查后沒有發(fā)現(xiàn)嚴重疾病,經解釋多數(shù)患者消除乳腺癌恐慌后乳痛常自行緩解,不需要治療,但最好定期到醫(yī)院進行乳腺檢查。中重度CM患者每月乳痛持續(xù)5天以上達6個月者,或乳痛影響生活工作者,常需要進行治療,這類患者一般不超過乳痛癥的15%[52]。NCM患者需進行相應檢查以確定疼痛來源后進行治療。乳腺增生癥的發(fā)生和癥狀的輕重常與情緒變化有關,在遇生氣等心情不舒暢的情況及勞累過度時,癥狀多加重。因此,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護理,對疾病的恢復是有益的,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適當參加體育活動等,可完全替代藥物治療。另外,飲食調理如清淡飲食對緩解癥狀也有幫助,但無臨床研究證實。采用非常合體的乳罩支撐懸垂乳房也可緩解疼痛。2)內分泌治療:丹那唑(danazol)、三苯氧胺(tamoxifen,TAM)和溴隱停(bromocriptine)都是治療CM的有效藥物,但美國FDA只批準了丹那唑用于乳痛癥治療[52,77]。①丹那唑:是一種合成的睪丸激素衍生物,阻斷孕激和雄激素受體,但緩解乳痛的機制并不清楚。用法:100mg,每日二次,持續(xù)1-2個月后調整劑量,效果好改為100mg/d,用2個月,以后隔日一次或僅在黃體期給藥;無效則增加劑量至200mg,每日二次,用2個月。推薦小劑量方案,丹那唑能有效治療乳腺的劇烈疼痛,CM的有效率約60-80%,NCM的有效率為31%,復發(fā)率達70%,不過嚴重程度減輕并且容易治療[52,62,77-78]。副作用包括月經不規(guī)律、長胡須、聲音改變、水儲留和胃腸不適,運動可提高副作用的耐受性。該藥是國外乳痛癥治療的一線藥,或三苯氧胺和溴隱停治療CM和NCM無效時的二線藥物[52]。丹那唑有明顯的副作用,血栓性疾病患者禁用,目前國內較少使用。②TAM:盡管TAM治療乳腺增生癥的研究有限,但研究結果卻令人鼓舞,TAM標準劑量10mg/d治療CM和NCM,有效率達80-90%[52,78-80],復發(fā)率為30%,優(yōu)于丹那唑和溴隱亭的治療效果,通過查體和超聲拍片檢查評估乳腺結節(jié)也消失[81],但是,美國FDA還是沒有批準TAM用于BBD的治療,因為TAM輔助治療乳腺癌導致相關子宮內膜癌增加[52]。然而,TAM短期治療(<6個月)并不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性[82]。國際乳腺癌干預研究提供也了TAM緩解乳房疼痛的有效證據(jù)[83],一般用于中重度乳房疼痛者。國內報道TAM治療乳房疼痛的緩解率為92%以上,乳腺結節(jié)縮小率為74%以上[84-85]。副作用主要為月經紊亂,靜脈栓塞,以及白帶增多等。用法為:TAM 10 mg/d,治療3~6個月[86]。TAM也有采用法樂通30mg/日治療,可達到與TAM治療相似的效果[84]。TAM長期服用同時使用乳腺增生癥(腺病、纖維囊性腺病和不典型增生)發(fā)生乳腺癌的風險下降約28%[87]。③溴隱亭:是一種催乳激素拮抗劑,可以提高黃體不足和高泌乳素血癥患者的黃體功能,可能通過泌乳刺激素降低了乳腺基質和實質對激素相關刺激的反應。雙盲研究證實溴隱亭治療對于乳腺的疼痛、質地和結節(jié)有明顯的改善,有效率約50-65%,用法有慢方案(1.25mg/d睡前服,以后每二周增加1.25mg至5mg/d,維持3個月)和快方案(第1-3天睡前1.25mg,第4-8天睡前2.5mg,第9-14天早晨1.25mg,睡前2.5mg,以后2.5mg每日二次)[52,88-89]。一般作為二、三線藥使用。副作用有眩暈、嘔吐、頭暈等。國內較少應用。④其他激素治療:有研究證實黃體酮(progesterone)肌肉或口服給予黃體酮的衍生物,乳腺疼痛和結節(jié)明顯改善[90],但也有研究認為治療無意義[91]。由于黃體酮對于乳腺癌前期病變的發(fā)展有爭議,且理論上乳腺增生患者本身就有激素水平紊亂,故臨床上已很少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通過抗促性腺激素作用和直接阻斷卵巢類固醇激素作用能有效治療乳痛癥,LHRH-A戈舍瑞林 (goserelin)每月皮下注射3.6mg,有效率達80%,但大多數(shù)患者均有短長期副作用,多數(shù)是不能接受的骨質疏松,加上費用較高,因而戈舍瑞林的應用也受到限制[92-93]。3)中醫(yī)藥治療:乳腺增生癥屬中醫(yī)的“乳癖”,中醫(yī)藥在治療乳腺增生癥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為目前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別是不愿激素治療和年青的患者。但必須強調的是,在診斷欠明確而不能除外乳腺癌時,局部治療屬于禁忌。作者在臨床實踐中,遇到多例因中藥外敷、“扎火針”而致乳腺癌迅速惡化的病例,應引以為戒。目前常用治療方法有辨證論治和中成藥治療,如乳康片、乳增寧等中成藥均有明顯緩解乳房疼痛和消結塊的效果[94-96]。但中醫(yī)藥治療的療程也不宜過長,控制在半年內比較適宜,因為中醫(yī)藥長期治療也會有副反應,如月經紊亂、食欲下降等。4)其他藥物[52,62]:國外用E.P.O作為治療年青乳腺增生癥患者的一線藥,特別是有懷孕意愿或口服避孕藥、不愿激素治療者。E.P.O是櫻草中提取的一種富含花生四烯酸植物油,能補充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并降低泌乳素活性,對乳痛癥的有效率為44-58%,也有一定的復發(fā)率,而且起效比較慢,目前國內尚未引進此藥。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如消炎痛)對非乳房疼痛及肋軟骨炎(Tietze綜合征)有一定的效果,因為這類疼痛常被誤診為乳房疼痛。維生素E都曾被試用于乳腺增生癥的治療,這些治療的效果沒有明顯優(yōu)于安慰劑的效果。對于局限性一處的觸發(fā)點痛,局部注射麻醉藥和類固醇可緩解癥狀。2.4.2 外科治療1)指征:乳腺增生癥本身無手術治療的指征,手術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活檢避免誤、漏診乳腺癌,或切除不典型增生病變。因此,其手術治療的指征僅限于下列情況:①>35歲以上的婦女,局限性腺體增厚、模糊結節(jié)或不對稱結節(jié),或多個纖維腺瘤樣增生結節(jié)。②藥物治療無效彌漫性結節(jié)狀乳腺,或乳腺腺體局限增厚區(qū)的某一局部出現(xiàn)與周圍結節(jié)質地不一致的腫塊者。③MG檢查有單處、多處的集中鈣化灶者。④囊腫為血性者,或乳頭溢液為黃色漿液樣或血性,乳管鏡未見異常,但藥物治療無效者[36]。?2)手術治療的原則:①局限性病變行區(qū)段切除術。②全乳彌漫性病變者,以典型部位切取病檢為宜,由于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究明診斷,避免乳腺癌的漏、延診。隨便擴大乳腺切除的指征是十分錯誤的,用防止癌變的籍口切除女性(尤其是青、中年女性)的乳房是不妥當?shù)摹"廴粜g前經皮活或術中冰冷切片檢查有ADH,應盡量切至無ADH的區(qū)域,術后可服TAM預防乳腺癌或密切隨訪。有報道對高危婦女行全乳切除一期假體置入重建,但術前必須向患者講明此術的優(yōu)劣。2.5 轉歸乳腺增生癥即非炎癥又非腫瘤,但與乳腺癌關系的研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浸潤性乳腺癌是乳腺組織從正常→普通導管增生(UDH)→不典型導管增生(ADH)→(輕→中→重)→導管原位癌(DCIS)→浸潤性導管癌(IDC)的多階段發(fā)生模式(圖00-12),是一個漸進的演變過程,ADH和DCIS則是浸潤性乳腺癌的癌前病變,乳纖維囊性腺病常伴有UDH和ADH,增加了乳腺癌發(fā)生的風險。A.纖維囊性腺病伴UDH B.輕度ADH C.中重度ADH D.重度ADH E.DCIS F.DCIS伴微浸 G.IDC圖00-12 一例纖維囊性腺病患者的乳腺癌多階段演變過程數(shù)十年來,人們在浸潤性乳腺癌標本已觀察到乳腺癌常伴存纖維囊性腺病,乳腺癌可在普通導管增生(UDH)、不典型導管增生(ADH)和外周型乳頭狀瘤的基礎上發(fā)生。傅西林[97-98]等,對200個女性乳腺進行了全乳腺大切片病理組織學觀察,發(fā)現(xiàn)乳腺增生癥在乳腺癌組織中的分布占66%,UDH占65%,大多數(shù)累及兩個象限以上;ADH占45%,54.2%位于兩個以上象限,與主癌灶相比ADH更多見于原發(fā)癌灶旁,達59%。而且增生較嚴重,常與癌灶有移行現(xiàn)象。當然,證明其演變?yōu)榘┑淖C據(jù),應是觀察到癌旁有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至浸潤性癌的移行演變過程[99]。Page等[100-101]分析了10,366例進行乳腺活檢證實為BBD的患者進行中位隨訪時間長達17年的結果,70%活檢證實為BBD的婦女發(fā)生乳腺癌的風險并沒有增加,其余30%BBD婦女發(fā)生乳腺癌的風險增加2倍。將這些婦女的BBD分為三類:一類為增生性病變,包括囊腫、導管擴張、大汗腺樣化生、硬化性腺病或組織型增生。這類婦女與同齡未取活檢的婦女相比不無增加乳腺癌的風險;二類為UDH,此類輕度增加癌變危險1.2~2.0倍;三類為ADH,此類中度增加癌變危險4~5倍(圖00-13)。圖00-13 良性乳腺疾病活檢后發(fā)生浸潤性乳腺癌的時間與病種的關系[參考:Dupont WD,Page DL. Hum Pathol, 1989,20:723-725]近年來,對乳腺增生癥與乳腺癌關系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水平,分子生物學研究揭示隨著UDH→ADH→DCIS→IDC的演變,相關的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學指標將發(fā)生規(guī)律性的變化。染色體位點雜合性缺失(LOH)可解釋成腫瘤細胞克隆和轉化的證據(jù),LOH發(fā)生于乳腺腫瘤發(fā)生的極早期,遠在能看見的形態(tài)學改變發(fā)生之前,存在于DICS和IDC的間質成分及癌旁組織、外觀正常的導管中,遠離腫瘤的導管中不存在LOH。UDH中約1/3存在LOH,10-20%的UDH中發(fā)生的LOH位于11號染色體短臂上,但UDH中發(fā)生的LOH頻率比ADH要低很多,而UDH或其它任何一種良性增生病變中也未證實P53表達。病情進一步演變到ADH時,50%的ADH具有與同側IDC相同的LOH,支持ADH是IDC的前趨勢病變的觀點,此時,27-57%的ADH中cyclinD1表達水平升高,但P53突變和C-erbB-2過表達仍不明顯[29]。演變到DICS時,已顯示許多IDC的生物學特征,LOH發(fā)生在許多染色體的多個位點上,發(fā)生P53突變,50%能檢測到cyclinD1蛋白,30%的DICS發(fā)生C-erbB-2過表達,而C-erbB-2的表達是隨演變進程遞增,至DCIS達高峰[29,102-105]。也有報道P53表達可能是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重要特征,c-erbB- 2陽性表達的乳腺上皮細胞可能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106]。當然,其他分子生物學特性如增殖細胞分數(shù)(ki-67)、細胞凋亡指數(shù)(AI)和癌基因c-myc、fes、c-met及抑癌基因RB1等也在乳腺癌的發(fā)生展演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29,107-110]。相信,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的進展,將為阻斷乳腺癌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
肺癌的靶向治療 肺癌在所有癌癥中發(fā)病率、死亡率均居首位,每年全球新增病例120萬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肺癌。多年來的研究表明,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長因子等基因的異常,在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與細胞周期、血管形成以及腫瘤浸潤和轉移有關的作用機制業(yè)已闡明。這些發(fā)現(xiàn)為肺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靶點”,讓實現(xiàn)“精確制導”成為了現(xiàn)實。肺癌的藥物和方法從此誕生了一個新領域——肺癌靶向治療。 肺癌有兩種主要的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肺腺癌、鱗癌和大細胞未分化癌等,約占所有肺癌病例80%。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傳統(tǒng)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放療和全身化療三種。前兩種屬于局部治療,即對癌變部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后一種則通過靜脈注射、口服藥物等手段將有效藥物由血循環(huán)作用于全身。多年臨床實踐證明了傳統(tǒng)治療方法的療效,但同時,較大毒副的作用和痛楚也讓病患難以承受。 現(xiàn)代腫瘤治療極大的豐富了肺癌的治療手段,肺癌治療的療效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晚期肺癌的生存率已較5年前有所提高,隨著治療有效率和生存率的提高,把肺癌看作一種‘慢性病’來治已經逐漸成為臨床醫(yī)師的理念?!卑邢蛑委煹漠愜娡黄穑呀涱嵏擦朔伟┦墙^癥的傳統(tǒng)觀念。 靶向治療是通過定向阻斷癌細胞的增殖轉移信號傳導,破壞癌細胞的代謝,阻止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斷絕癌細胞的血液和養(yǎng)分供給,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藥物通過腫瘤的靶點特異、只作用于腫瘤細胞,對正常細胞很少或不起作用,因此只會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傷害或很少傷害正常細胞。因此,對于那些不能耐受化療、不愿意接受化療的患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選擇。 不論是靶向治療還是化療,都是對患者進行全身治療的手段,但是區(qū)別就在于,肺癌患者化療時,藥物進入體內,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由于選擇性不高,正常細胞也有一定傷害;而靶向治療則因為有特異性靶點,因此不會傷害正常細胞,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就小。一般來說,有些患者會出現(xiàn)輕度腹瀉和皮疹,個別的會有間質性肺炎。再加上靶向治療藥物起效一般很快,平均7—10天就可見到癥狀改善,患者的體質和生活質量很快能得到明顯提高。 過去通常認為,靶向治療藥物,易瑞沙對東方人、女性、不吸煙者效果更好,但根據(jù)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人群對易瑞沙的用藥并沒有如此顯著的差異,易瑞沙二線療效與目前非小細胞肺癌的金標準化療藥物多西他賽相似,但安全性更好。而對于曾經接受過其他抗癌治療而病情仍在惡化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易瑞沙治療可使約1/3堅持治療的患者存活1年以上。 靶向治療的出現(xiàn),為更好、更長地延長患者生命提供了一種新選擇。每天只要口服一粒藥,患者不用住院,甚至有些病人還能重新返回工作崗位??梢哉f,肺癌靶向治療是21世紀醫(yī)藥界貢獻給人類的一個禮物,它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和更小的副作用,正在成為肺癌治療的新趨勢。 目前,對癌癥的研究已進入細胞和分子水平,所謂分子靶向治療,就是以癌癥發(fā) 生過程中的某個關鍵分子為目標,從而研究出針對這個分子的藥物,達到抗腫瘤的目的。 因此,分子靶向治療具有特異性高、對正常組織損傷小的特點,分子靶向治療目前正在發(fā) 展和研究之中,已經上市的針對肺癌的分子靶向藥物有: 1.易瑞沙(吉非替尼)/Iressa:吉非替尼是一種口服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肺癌有較好的療 效。其在女性、腺癌、無吸煙史的亞裔病人中應用,可顯著改善病人的預后。 2.特羅凱(厄洛替尼)Tarceva:Tarceva是一種有效的、可逆的、選擇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肺癌有 較好的療效。 3.西妥昔單抗/C-225:西妥昔單抗是一種EGFR 的單克隆抗體。目前也被應用于肺癌的治 療。 4.貝伐單抗/ Avastin:貝伐單抗是一種重組人源化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單克隆抗 體。它能阻礙VEGF生物活性形式產生,進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5. 賽可瑞(CRIZALK/XALKORI,克唑替尼,crizotinib)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克唑替尼用于治療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局部晚期和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 以上介紹的幾種藥物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聯(lián)合傳統(tǒng)的化療藥物應用,一些臨床試驗 已證明了上述藥物在肺癌治療中的價值,更多的臨床試驗則正在進行中。這些藥物的效果 以及它們如何與化療藥物搭配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就目前取得的成果來看,分子靶向藥物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必將在腫瘤治療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其他研發(fā)中的肺癌靶向藥物 1.西羅莫司(sirolimus)、西羅莫司脂化物(temsirolimus)及依維莫司(everolimus) 2.Y15(1,2,4,5-苯四胺四鹽酸鹽)
總訪問量 3,391,983次
在線服務患者 1,191位
科普文章 379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