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均屬于情緒波動狀態(tài),如大海的浪頭打向心之體。廣言之,一切情緒的變化均能反應出內(nèi)心的變化。 儒家特別強調(diào)情緒的變化是我們必須超越的境界。所謂格物致知,即是轉(zhuǎn)物而不被物所轉(zhuǎn)。其實就是訓練自己的消融自己的情緒,超越二元對立面,還歸圓融的平靜心態(tài)之中。克服了這個難關,對我們周遭的一切事物均可在我們的掌控中;佛經(jīng)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就是反過來說明情緒的變化均能讓心失本真,由此指揮的我們的身體進而出現(xiàn)心失其正的各種狀態(tài)。那么疾病之軀也由此而引發(fā)。 人們常言,平靜之海方顯其清澈;寧靜之心方達致遠之境界,如清澈的大海般透徹,明德之光輝晃耀,這就是堂堂正正做人之根本。 善于消融自己情緒的人才算是人生真正“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