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的三生三世
維生素(vitamin,維他命)是一類機體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功能所需的小分子化合物。分為水溶性(維生素B、C)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大部分B族維生素的成員,作為輔酶參與細胞的基本能量代謝;維生素A、D參與細胞增殖、分化與器官的構建;維生素C、和E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 維生素D的今生維生素D是類固醇衍生物,可由人體皮膚自身合成,且合成量足以滿足代謝需求。維生素D有D2~D7六種異構體,維生素D2(骨化醇)和維生素D3(膽骨化醇)最為常見,常存在與魚肝油、肝、乳汁、蛋黃中。維生素D具有促進鈣、磷酸鹽在小腸中吸收,增加血鈣的濃度,促進骨組織鈣化,是骨骼發(fā)育不可缺乏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維生素D可用于防治佝僂病。骨軟化癥、嬰兒抽搐癥和骨質(zhì)疏松癥等。我國推薦佝僂病預防量為出生15天起至18歲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IU,最高可耐受量為800IU。治療量,口服劑量2000~4000IU/d(50~100ug/d),一個月后改為維持量。出生體重低且生長迅速的小兒,應保證每日400IU的維生素D2或D3。當驚厥發(fā)作而用抗驚厥藥不能制止時,可立即給患者每日補充2000IU維生素D。也可用于嬰兒手足搐搦癥,輔助治療慢性關節(jié)炎、癲癇、尋常性狼瘡等。補充維生素D已成為腫瘤預防和輔助治療的重要途徑之一。 維生素D中毒引起的高鈣血癥是由于腸鈣吸收增加,以及骨化三醇促進骨吸收的直接作用。因此重癥患者應停服維生素D及強化食品和鈣劑。停飲牛奶,潑尼松2mg/(kg·d),口服;降鈣素50~100U/d,肌注或服用雙磷酸鹽,補充水分。 維生素D的前世膽固醇經(jīng)代謝可轉(zhuǎn)變成7-脫氫膽固醇(維生素D3原)在人體皮下儲存,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下形成維生素D3。蕈類和酵母中含有麥角固醇,經(jīng)紫外線照射可轉(zhuǎn)變成維生素D2。 維生素D的來生維生素D經(jīng)肝細胞微粒體的25-羥化酶催化轉(zhuǎn)化成骨化二醇[25-(OH)2D2],再經(jīng)腎小管上皮細胞線粒體內(nèi)1α-羥化酶催化生成骨化三醇[1,25-(OH)2D3]。當腎功能減退時,可選用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 在慢性腎衰竭時,骨化三醇的生成能力低下,腸對Ga2+的吸收也低下;在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由于甲狀旁腺激素缺乏,使骨化三醇生成減少,均可補充骨化三醇。臨床用于絕經(jīng)后骨質(zhì)疏松、慢性腎功能衰竭尤其是接受血液透析病人之腎性骨營養(yǎng)不良、(術后、特發(fā)、假性)甲狀旁腺低下、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低血磷性維生素D抵抗性佝僂病。 與噻嗪類利尿劑合用會增加高鈣血癥的危險,維生素D類類似物和激素之間存在功能性拮抗的關系:維生素D類制劑可促進鈣的吸收,而激素類制劑則抑制鈣的吸收。消膽胺能降低脂溶性維生素在腸道的吸收,可誘導骨化三醇在腸道的吸收不良。 本文系劉浩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tabogados.com)發(fā)布,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