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趙
主任醫(yī)師
兒科主任
兒科莊樹銓
副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楊綠綠
副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黃文瑞
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梁世山
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蘇秀瑛
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張琦光
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許白葉
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白劍鵬
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莊婉珠
主任醫(yī)師
3.3
黃鼎新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李寶美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任惠玲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吳偉立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陳激文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王清海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賴素賢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李少澍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任慧玲
副主任醫(yī)師
3.2
兒科黃志鋒
主治醫(yī)師
3.2
蔡志明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陳學宙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陳長地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鐘桂梅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陸文婷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陳淑蓮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李婉卿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王偉強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林澤編
3.2
兒科蔡燕妮
醫(yī)師
3.2
洪順治
醫(yī)師
3.2
兒科王其富
醫(yī)師
3.2
兒科郭斌能
醫(yī)師
3.2
兒科謝琳琪
3.2
兒科張莉莉
醫(yī)師
3.2
兒科林澤鋒
醫(yī)師
3.2
兒科孫星星
醫(yī)師
3.2
中醫(yī)兒科黃瑩
主治醫(yī)師
3.1
1.關于母乳喂養(yǎng)。兩三個月以內原則上都是按需喂養(yǎng),沒有固定的量跟時間要求,夠不夠主要根據大小便量,體重增長情況,小孩反應等情況綜合判斷。小便一天至少濕6塊以上尿布(有一兩泡尿即可),大便次數因人而異,性狀正常、有規(guī)律即可,一個月內至少增長1.5--2斤才算基本滿意。 2.寶寶便便那點兒事。新生兒期寶寶的大便次數差異較大,少則2-5次/天,多則7-8次甚至更多,吃母乳的寶寶大便顏色黃色為主,無明顯臭味,較少有泡泡,吃配方奶的寶寶大便顏色可為淺綠色、綠色,可有輕度臭味,屬正?,F象。只要寶寶吃睡正常,精神狀態(tài)好,體重增長達標,沒有明顯腹脹、嘔吐等消化不良表現,大可放心。到了2-3個月,大部分寶寶大便次數會慢慢減少,2-3次至4-5次/天都是可以接受的范圍,關鍵是看寶寶大便的性狀、量及前述的基本情況好壞。若寶寶大便情況跟平時大便次數相比增多3-5次/天甚至更多,或者大便次數無明顯增多,大便變得干結、變稀、呈豆腐花樣、水樣便、黏液便、血絲便、鮮血便、膿血便……,明顯酸臭味,腹脹、打嗝、不停排氣不排便,頻繁嘔吐(6個月內少量溢奶不需要處理),哭鬧不止,發(fā)熱、抽搐,均提示有異常,及時就診。 3.關于被動操。建議每位家長都學會被動操的規(guī)范做法,網上都有相關視頻,百利無一害的操作。這里提一下腹部按摩,順時針方向按摩肚子(手上抹點茶油、菜籽油等,搓熱,深度至少2-3cm,一次200下左右),2-3次/天。 4.關于新生兒黃疸。首先得確定經皮膽紅素的值,未經監(jiān)測就問能不能用什么藥、怎么處理都是耍流氓,同時結合日齡、是否足月等情況判斷需不需要處理,如果明顯升高多數需要抽血確認。足月兒黃疸高峰期一般在生后5-7天,輕度可以媽咪愛先吃,一次半包一天兩次,早晚抱出來曬太陽,每次半小時左右,眼睛保護好,其他部位盡量暴露,最好每天或者隔天監(jiān)測經皮膽紅素值!早產兒出現的更早、更厲害,消退慢。 5.關于補充維生素D3。即平時說的魚肝油,無論足月兒或者早產兒,生后14天開始吃,至少到2周歲,每天一粒,分一歲以內跟一歲以上兩種。早產兒三個月內除了D3,需要同時服用AD,也是每天一粒。牌子自由選擇,常用的有星鯊、雙鯨、福娃、伊可欣等,不建議買母嬰店強力推薦的各種復合成分所謂“魚肝油”,單純D3足夠,或者AD也可以,二選一,沒有優(yōu)劣之分。 6.關于各種皮疹、水泡。新生兒皮膚嬌嫩,一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表現在皮膚上,濕疹、熱疹、病毒疹、血管瘤、粟栗疹、膿皰疹等,圖片只能大致判斷,大概率需要通過面診進一步明確。常見的紅臀最主要的處理原則是保持干燥,勤換尿布,涂藥可能起反作用,除非有感染。 7.關于新生兒隨訪。隨訪對于評估寶寶生長發(fā)育情況非常重要,大部分寶寶檢查沒問題,這是健康的表現。目前隨訪時間為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公眾號上選擇兒科--新生兒、新生兒隨訪均可。可以在線建卡,不能用媽媽的卡。 8.關于髖關節(jié)彩超。臀紋不對稱是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的一個初步判斷指征,兩者沒有絕對相關性。個人建議每個寶寶6個月內做一次髖關節(jié)彩超,如果有臀紋不對稱更是如此,萬一有問題早發(fā)現早治療,效果好代價小。 9.關于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過敏。如果寶寶有反復濕疹、經常性夜間哭鬧不容易安撫、腹脹明顯且腹部按摩加服用益生菌效果欠佳、大便反復有粘液或者血絲、奶量夠但是體重增長不理想、長時間腹瀉或者便秘、頻繁吐奶等一種或幾種情況,就要注意乳糖不耐受或者牛奶蛋白過敏可能,需要及時就診,調整大人飲食或改為無乳糖奶粉喂養(yǎng)。此問題頗為常見,且有上升趨勢,尤其是父母有過敏體質者,雖然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但是不耐受的話只能忍痛,否則除了影響寶寶生長發(fā)育,也會影響大人的情緒。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升高、乳糖不耐受基因檢查可以輔助診斷,但主要診斷依據為臨床癥狀,目前沒有任何檢查可以特異性診斷乳糖不耐受或者牛奶蛋白過敏。 10.關于眼角血絲。部分寶寶尤其是順產寶寶會有少許眼角血絲,與產道擠壓有關,屬于正常情況,大部分一個月內能自行消退,如果沒有明顯進展可觀察。若持續(xù)不消退或者有擴展傾向及時眼科就診。 11.關于頭皮血腫。順產寶寶經產道擠壓有可能形成頭皮血腫,大部分會自行消退,時間長短不定,如果確實比較大,消退慢,或者新生兒期黃疸厲害、遷延不退,建議行頭顱磁共振評估。 12.關于益生菌。不建議常規(guī)給寶寶吃益生菌,有需要在專科醫(yī)生指導下使用。確實有需要用不建議買保健類益生菌。 13.打卡介苗部位化膿。這是正常的接種后反應,不需要特殊處理,只要不弄破,保持干燥。 14.關于肚臍。臍帶脫落時間因人而異,大部分一兩周內自行脫落,有的會到一個月,糾結的話可以到產科門診三樓剪臍。臍帶脫落之前每天75%酒精消毒,保持干燥衛(wèi)生即可。偶有少許滲血,能自行止血不需要處理。出血不止或者化膿及時兒科門急診就診。 15.關于疝氣。疝氣能自行回納就不需要在新生兒期處理,出現嵌頓疝不能回納及時就診,不能拖延。 16.關于鼻塞、流涕、吐沫等呼吸道癥狀。單純鼻塞、輕度流涕可以先予保暖,保持環(huán)境溫濕度適宜觀察,如果單純鼻塞厲害可以用色甘酸鈉滴眼液滴鼻子,兩側不要同時滴,各一滴,間隔幾分鐘即可。癥狀持續(xù)加重或者持續(xù)時間超過一周及時就診。吐沫是新生兒肺炎最常見的不典型表現,如果有吐沫,家屬自覺寶寶有痰音,建議立即就診不要居家處理。小嬰兒癥狀體征不典型,沒看到人沒有查體判斷不了具體病情。 17.關于新生兒發(fā)熱。36.0--37.4℃是正常溫度,單次發(fā)熱,低于38.0℃可以先觀察。如果不同時間兩次體溫超過37.5℃,建議及時就診,新生兒真性發(fā)熱常有細菌感染,沒有及時處理容易導致嚴重后果。 18.母親發(fā)熱、乳腺炎等情況可否喂母乳?如果明確有感染,建議停母乳,有無感染需要到醫(yī)院就診才能明確。 19.女嬰外陰少許分泌物屬于正?,F象,大部分會慢慢好,不需要處理。持續(xù)時間常、量多的話及時就診。 20.新生兒溢奶與嘔吐。溢奶是生理現象,因小嬰兒胃相對平淺、容量小導致,量少,不影響生長發(fā)育,大部分4-6個月自行緩解。嘔吐則有明顯嘔的動作,量相對大,有可能存在病理因素,應及時就診,尤其是噴射性嘔吐更應立即兒科急診就診。 21.鵝口瘡。寶寶口腔、舌頭出現成片白斑,用棉簽擦拭無法脫落(擦拭可以脫落考慮奶漬可能性大),有可能是鵝口瘡,圖片沒辦法辨別,需要面診。多是衛(wèi)生不到位導致。 22.關于舌系帶。寶寶舌系帶有無過長過短需要五官科醫(yī)生判斷,老人家覺得、七大姑八大姨覺得都不如帶到五官科面診確認。 23.寶寶不能放屁?放屁是腸道蠕動功能存在的外在表現,所以寶寶適當放屁是生理現象,也是好事。但如果放屁過于頻繁(因人而異,沒有次數標準),或者放屁帶有明顯臭味、持續(xù)放屁不拉大便,或者同時伴有哭鬧明顯,則建議及時就診。
作為父母,寶寶發(fā)熱是絕對避不開的話題,也是在我十幾年工作中處理最多的問題。所以選擇發(fā)熱作為處女作的題目是必然的,遲遲沒有跟大家見面不是偷懶,而是這個題目太大,想下筆卻感覺無從下手,既要讓專業(yè)人士覺得很專業(yè),又要讓非專業(yè)人士讀懂,什么流行病學,發(fā)病機制之類的就不涉及,就希望大家讀完后面對寶寶發(fā)熱的問題不再驚慌失措,可以從容應對,足矣! 進入正題之前強調一點,這里所涉及的發(fā)熱,都是指3個月以上的寶寶,3個月以下的寶寶,不管何種情況下出現體溫≥38.0℃都要及時就醫(yī),由兒科醫(yī)生根據病史、體檢情況判斷病情,共同決定在家觀察或者留院觀察。 發(fā)熱是寶寶身體自我保護的一個過程,這點無需贅述,大部分情況下,發(fā)燒起始是病毒感染引起,尤其是一燒就很高(>39.0℃)更傾向于病毒感染,在沒有其他癥狀的時候以對癥治療為主。對于沒有遺傳代謝性疾病,免疫缺陷,心肺功能不全,貧血,糖尿病或者癲癇,熱性驚厥史等基礎疾病的寶寶,體溫38.5℃以下建議暫時不要用藥,每個寶寶都是勇敢的斗士,自己完全有能力與各路病毒一決高下。三種結果,一、打贏了,病毒被清除,體溫就會慢慢下降,直至恢復正常;二、打成平手,體溫在一定的水平維持,只要不是太高(精神狀態(tài)可以的話,以39.0℃為界),可以繼續(xù)觀察12-24小時,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比的就是耐力,這個時候平時體質好壞的區(qū)別就顯而易見了;三、敗下陣來,這種情況下體溫上升是必然的,對于非醫(yī)務人員,因為缺乏相關專業(yè)知識對病情進行評估及緊急情況處理可能不夠及時到位,建議39.0℃以上就給口服退燒藥;而對于醫(yī)務人員,寶寶體溫在39.0℃-39.5℃之間,精神狀態(tài)允許,自己可以親自陪伴寶寶隨時評估病情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延緩用藥,但建議體溫持續(xù)超過39.0℃的時間不要>1小時。如果體溫持續(xù)超過39.0℃,口服退燒藥不能下降,不管什么時間,應立即就醫(yī),公立醫(yī)院的兒科都會有值班醫(yī)生,不要想著熬到天亮,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有可能造成終生遺憾!用藥選擇就對乙酰氨基酚(3個月以上可用,蠶豆病不能用)和布洛芬(6個月以上可用,蠶豆病可用)兩種,相信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了,具體用量參照說明書上的年齡段和體重,建議以體重作為用藥依據,不管是小嬰兒還是大小孩,同年齡段體重個體差異大。 如果寶寶發(fā)熱超過72小時仍沒有緩解趨勢,建議及時就醫(yī)。大家肯定想問所謂的緩解趨勢如何判斷?指征有三:①寶寶的精神狀態(tài)好不好?如果寶寶精神較前差,有持續(xù)昏睡,煩躁不安、哭鬧不止、噴射性嘔吐、少吃甚至不吃等情況,不管有沒有超過72小時均應及時就診;②發(fā)熱間隔是否延長了?③熱峰即最高溫度是否在下降?(順帶提一下,寶寶發(fā)熱的時候如果手腳冰冷、寒戰(zhàn),說明體溫仍處于上升期;如果手腳都是溫的,那體溫暫時應該不會明顯上升)。如果上述三點都是往好的方向走,可以繼續(xù)居家觀察;反之,去醫(yī)院。所以寶寶發(fā)熱,寶爸寶媽最辛苦,不但要隨時關注寶寶的體溫、精神狀態(tài),還有隨時記錄,包括記錄每次量的體溫(能繪制曲線更好),用藥情況,飲食情況,大小便情況……越詳細對醫(yī)生快速判斷病情越有幫助,千萬不要隱瞞任何病史?。?! 再說說血常規(guī)那點事!相信很多父母不想去醫(yī)院就是怕檢查,對,不是怕花錢,怕寶寶受罪,但很多時候避不開。以下情況還是建議查,①體溫持續(xù)超過39.0℃,口服退燒藥不能下降;②發(fā)熱超過72小時仍沒有緩解趨勢;③發(fā)熱初期查過血常規(guī)沒問題,但發(fā)熱反復且沒有緩解趨勢,建議初次就診后3天左右復查;④短時間內病情突然加重,馬上查!不是查了沒問題就是白花錢,沒有細菌感染的證據,結合醫(yī)生對寶寶的體檢考慮病毒感染的話就可以繼續(xù)大膽地按病毒感染處理(當然不能絕對化,有小部分是真菌感染),花幾十塊錢吃一顆定心丸值不值?你說了算!至于血常規(guī)結果的解讀,還是交給醫(yī)生來判斷吧!白細胞高不一定就是細菌感染,白細胞不高未必沒有細菌感染,白細胞低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者嚴重細菌感染…… 至于那人見人恨的抗生素,該用的時候還是要用,我不敢說每個醫(yī)生都是天使,但至少90%以上的醫(yī)生是,血常規(guī)沒問題?醫(yī)生判斷細菌感染不是單單靠血常規(guī),必需結合病史,癥狀,體征,本科五年,規(guī)培三年;碩士研究生三年,規(guī)培兩年;博士三年,還要接觸臨床至少2-3年才上急診,用與不用很多時候跟醫(yī)生本身的理念及對病情的判斷有關,既然找他/她看,就應該有基本的信任。 本文系吳偉立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tabogados.com)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生活習慣以及環(huán)境的變化,兒童消化道疾病也呈現逐年增多趨勢,胃鏡作為一種重要的檢查及治療手段,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日常診療活動。相比于成人,兒童胃鏡檢查在家屬中的接受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Q1:什么情況需要行胃鏡檢查或治療?檢查適應癥:①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臍周疼痛②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如嘔血、黑便③不明原因嘔吐、胸痛、貧血、體重減輕、生長遲緩④吞咽困難、吞咽痛⑤難治性胃食管反流?、薷g性異物⑦不明原因腹瀉⑧炎癥性腸?、嵋浦参锟顾拗鞑、馄渌到y(tǒng)疾病累及上消化道治療適應證:①上消化道異物或食物嵌塞②經胃鏡放置營養(yǎng)管③上消化道出血④食管、胃底靜脈曲張⑤上消化道狹窄⑥息肉切除⑦賁門失弛緩癥內鏡下治療⑧經皮內鏡下胃造瘺。Q2:多大的寶寶可以做胃鏡?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最可靠、最直觀的方法;消化道鋇劑造影、胃腸道B超、CT、磁共振等都不能替代;只要具備適應證,新生兒都可以接受胃鏡檢查,只是應用內鏡的型號不一樣,根據兒童的年齡、體重選擇相應的內鏡進行檢查;孩子因為年齡小,不能配合,建議采取全身麻醉下完成胃鏡檢查。Q3:寶寶做無痛胃鏡前需要做什么準備?無痛胃鏡檢查前是需要禁食禁水的,禁食固體食物>8小時,最好>10-12小時;禁食奶粉>6小時;禁食母乳>4小時;禁水>2h,如果存在食管狹窄、幽門梗阻、胃動力不足等情況則需延長進食時間。Q4:寶寶做無痛胃鏡前需要做什么檢查?為了保證胃鏡檢查的順利進行,根據病情需要查:血常規(guī)、生化、凝血功能、輸血前檢查、胸片、心電圖。如果有發(fā)熱、咳嗽、氣促、扁桃體炎等急性感染情況不宜做無痛胃鏡,建議推遲檢查。Q5:無痛胃鏡檢查的具體過程是怎么樣的?首先由病房護士留置靜脈留置針,麻醉醫(yī)師靜脈注射麻醉藥物,進入睡眠狀態(tài)后內鏡醫(yī)師完成胃鏡檢查,孩子醒來后已經完成檢查了。一般無痛胃鏡的孩子醒來以后對胃鏡的過程是沒有印象的。Q6:擔心麻醉藥會影響寶寶的智力,可以選擇不麻醉嗎?現在的麻醉技術和麻醉藥物都較安全,麻醉藥物對大腦的抑制作用是短暫且可控的;單純一次內鏡檢查,時間不長,對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發(fā)育都不會造成明顯的影響。麻醉可以提高孩子檢查的配合度,并且很大程度地提高孩子在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大大減少孩子的心理恐懼,所以沒有麻醉禁忌的情況下建議選擇無痛胃鏡檢查。Q7:無痛胃鏡和腸鏡可以一起做嗎?可以。如果病情需要,胃鏡腸鏡可以同時做,一次麻醉同時完成兩項檢查。Q8:膠囊內鏡可以替代胃腸鏡檢查嗎?膠囊內鏡目前不能完成活檢,具有不可控性,部分孩子吞服困難,因此不能完全替代胃腸鏡檢查,當懷疑胃腸鏡到不了的位置如小腸病變時作為補充檢查措施。Q9:寶寶什么情況不宜做胃鏡檢查?絕對禁忌證:①有嚴重的心肺、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處于休克昏迷等不能耐受者②疑有腹膜炎、嚴重腹脹者③用于診斷上消化道穿孔。相對禁忌證:①有出凝血機制障礙的出血性疾病者②有腹水者③有發(fā)熱、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者④嚴重脊柱畸形。
總訪問量 1,484,142次
在線服務患者 5,113位
科普文章 6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