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是什么?氣管為連接喉于支氣管的一個薄壁管道,成人氣管的平均長度約11厘米,每厘米約有2個軟骨環(huán)?;細夤苣[瘤的病人多嗎?原發(fā)氣管腫瘤非常少見,每年每一百萬人中僅約有1~2.6例病人被診斷,但超過90%的氣管腫瘤為惡性,占惡性腫瘤病人的0.1%~0.4%,氣管腫瘤的發(fā)生率遠遠低于咽喉部和支氣管內腫瘤。氣管腫瘤都有哪些類型?原發(fā)性惡性氣管腫瘤最常見的兩種組織類型是:鱗狀細胞癌和腺樣囊性癌,其次常見的是類癌和粘液表皮樣癌。約10%的原發(fā)氣管腫瘤是良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鱗狀細胞乳頭狀瘤,其他類型包括:多形性腺瘤,顆粒細胞瘤和良性軟骨瘤等。最常見的氣管繼發(fā)性腫瘤是周邊腫瘤直接侵犯氣管,如甲狀腺乳頭狀癌或濾泡癌,晚期肺癌或食管癌,另外,也有關于遠處腫瘤轉移到氣管的報告。氣管多發(fā)癌較多見,有文獻報可高達28%。氣管腫瘤都會引起哪些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最常見的癥狀和體征是咯血、咳嗽,活動后氣短和喘鳴或哮喘。吞咽困難和聲嘶較為少見,但出現(xiàn)這兩種癥狀往往提示預后較差。咯血是氣管鱗癌最常見的癥狀,故通常根據(jù)癥狀診斷也較及時,腺樣囊性癌通常表現(xiàn)為喘鳴或哮喘,常因誤診為哮喘而延遲了腫瘤的診斷。我懷疑有氣管腫瘤,如何檢查?目前的肺功能檢查可鑒別氣管腫瘤與哮喘,很多被誤診為哮喘的病人在作肺功能檢查時提示為氣管腫瘤。氣管鏡和影像學是診斷氣管腫瘤最常用的檢查方法,腺樣囊性癌常在氣管粘膜下播散,故推薦氣管鏡檢查時活檢位于腫瘤較遠處的、外觀正常的氣管粘膜。胸平片是難以診斷氣管腫瘤的,而胸部CT診斷了或氣管體層像診斷了95%的氣管腫瘤,且可用于鑒別縱隔腫瘤。氣管腫瘤都有哪些特點?原發(fā)氣管惡性腫瘤的兩種主要的組織類型有著不同的臨床發(fā)展過程,鱗癌可能表現(xiàn)為潰瘍性或外生性腫物,易于淋巴結轉移,且經常直接侵犯鄰近的縱隔組織,另外,原發(fā)性氣管鱗癌最為常見。易局部復發(fā),通常在確診后數(shù)月內致命。治療性切除術后的5年生存期在20%-40%之間,隨著手術經驗的增加,近來術后生存期可能提高到49%。腺樣囊性癌更傾向于氣管腔內生長,且生長更緩慢,腫瘤由于在粘膜下播散,故常累及很長一段的氣管,而較少侵犯縱隔組織,縱隔組織多是被瘤體向外推擠,而不是被腫瘤直接侵犯。盡管經血運轉移—特別是肺轉移—并不少見(可能達35%),但僅有約10%的腺樣囊性癌轉移到周邊淋巴結,雖然,切除后局部復發(fā)很常見,但可能5~10年無臨床癥狀。切除后的5年存活率達60%~100%,病人發(fā)生轉移后可能存活多年,但多在局部復發(fā)或轉移,病人多因此病致命。關于手術都有哪些方法?根據(jù)我們的經驗,良性腫瘤可切除率為90%,惡性為70%。對于上段氣管腫瘤,推薦采用頸部領式切口。腫瘤位于氣管中段或下段,醫(yī)生多采用右后外側開胸切口,我們也采用過正中劈胸骨切口。減張縫合是氣管吻合成功的關鍵,我們多采用以下方法減低吻合口張力:吼松解,因多引起患者進食困難、嗆咳和其他咽喉部癥狀,故我們現(xiàn)在以較少采用。肺門松解,在切除較長段氣管時必須采用的常規(guī)方法。左主支氣管切斷重吻。Pearson頭部固定法,用粗線將下頜的下方縫在胸骨前的皮膚上使頸部處于前屈10~30度的位置,筆者經驗,患者幾乎均可出乎意料地耐受此法,僅見過一例病人因不愿耐受而自行剪斷固定縫線,致氣管吻合處斷裂致死。病變長度超過氣管全長的50%~60%,常不可能一期切除重建,多采用人工材料替代氣管,但因人工材料沒有粘膜、排痰功能,術后短期內都難以維持呼吸功能。此類病人多采用反復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或支架等治療,因腺樣囊性癌和鱗癌對放療敏感,故也可選擇放療(筆者不推薦對可手術切除者做術前放療)。圖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病人免費閱讀本文 科普版醫(yī)生付費閱讀相關 專業(yè)版
最近,來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肺上溝瘤患者,多因在外院接受了可能符合某些診療常規(guī),但并非我科認可的治療方案,如首選放療等,而嚴重影響了手術效果。故此,我們急需宣教我院的肺上溝瘤診療方案。肺上溝瘤是什么? 肺上溝指:肺尖頂部一個被其前方走行的鎖骨下動脈壓迫而形成的淺溝(或稱壓跡)。肺上溝瘤是指位于肺上溝之上(肺尖部)且侵犯胸膜頂及其周邊組織的肺癌。也被稱為Pancoast瘤,引發(fā)的特征性癥狀也被稱為Pancoast綜合癥。特別注意:肺上溝瘤并不是指肺癌的特定組織類型(鱗癌、腺癌、小細胞肺癌等),而僅是指緊鄰頸根部的特殊位置、因而易產生特殊癥狀的肺癌。肺上溝瘤多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以鱗癌、腺癌多見,僅3%-5%為小細胞癌。因肺尖處于非常狹小的頸根部,故此處的腫瘤更早侵犯周邊組織,最常見侵犯部位包括:淋巴管(一種細小而薄弱的、運送淋巴液的管道)臂叢的下根(是由頸部脊髓發(fā)出的多根神經反復交織組成的、結構復雜的神經叢,主要由下部四個頸神經和最上一根胸神經組成)肋間神經(位于相鄰的兩根肋骨之間,即肋間隙內)星狀神經節(jié)(位于頸根部的神經節(jié),神經節(jié)由大量神經細胞組成的、表現(xiàn)為神經條索中膨大結構)交感神經鏈(交感神經系統(tǒng)在脊柱兩側的神經節(jié)縱向串聯(lián)而成)上部肋骨椎骨肺上溝瘤有哪些特征性癥狀 肺上溝瘤雖然是肺癌,但很少引起典型的肺癌癥狀,如:咳嗽、咯血等,其典型癥狀(Pancoast綜合征)為:最初表現(xiàn)為肩部疼痛,放射到肩胛骨內側,進而疼痛范圍不斷擴展到上肢內側、至小指和無名指,疼痛持續(xù)且嚴重,使患者活動患側手臂時,常需健側手支撐以減弱患肢張力,減輕疼痛。患者常需強力鎮(zhèn)痛藥才能暫時控制疼痛。若上肢血管受壓,可出現(xiàn)患側手、上肢肌肉退化、萎縮而無力,并伴有皮膚的感覺異常,如:刺痛感或蟻爬感。若腫瘤累及交感鏈(由一串沿脊柱走行的神經節(jié)組成的神經)和/或星狀神經節(jié),還會引起Horner綜合征,即:患側面部眼瞼下垂(上瞼下垂)、無汗、瞳孔縮小、眼球下陷等。 高達10% - 25%的肺上溝瘤會沿椎間孔侵入、壓迫脊髓,導致下半身麻痹、癱瘓。 盡管肺上溝瘤是導致以上Pancoast綜合征的典型疾病,但其他腫瘤或疾病也可引起Pancoast綜合征,導致胸部相同部位的相似癥狀,其中,最常見的有:甲狀腺癌、淋巴瘤、動脈瘤、感染、頸肋等。肺上溝瘤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很多病人在確診前常在骨科或神經科反復就診。肺癌的檢查方法分為兩大類,一為針對原發(fā)病灶的定性(確診)、定量(累及范圍)檢查,另一為針對轉移病灶的檢查。若病人能夠手術,還需做評估手術耐力的檢查。 血液檢查: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特異性的血液檢查方法,血檢結果也不能用于診斷。 胸部X光片:肺上溝瘤的早期,常因腫瘤被頸根部軟組織影遮蓋,而難以通過胸片檢查發(fā)現(xiàn),故醫(yī)生可能要求病人采用前弓位拍片,以減少周邊軟組織干擾。進展期病人的胸片,可以顯示出肺尖部陰影、后肋受侵、縱隔增寬等。 CT檢查:較胸片更清晰、準確地顯示腫瘤對胸壁、神經、血管、縱隔、椎體、氣管、食管的侵犯范圍和程度,為更準確判斷血管受侵程度,以決定手術方式,常需做增強CT(血管內注射顯影劑)檢查。 MRI(核磁共振):在判定腫瘤累及椎體和脊髓的范圍和程度上,較CT更為準確;而對縱隔、淋巴結受累等方面,不如CT。血管(動、靜脈)造影:盡管對判定鎖骨下動、靜脈受累情況有很大幫助,但此類檢查我們較少采用。 支氣管鏡檢查:用于評估氣管、支氣管狀況,但因肺上溝瘤為周圍型肺癌,很少累及氣管、支氣管腔內,故此相檢查常不會有陽性結果。 活檢:盡管根據(jù)臨床、影像學表現(xiàn),可基本診斷肺上溝瘤,但有時也可能需要影像學引導經皮穿刺或鎖骨上切口活檢,前者既可確診95%的患者,后者的病理診斷更為精確。若病人沒有手術機會,單憑簡單的臨床診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做活檢以確診。準確的病理組織學診斷,對于各種癌癥患者來說,其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發(fā)現(xiàn)轉移灶的檢查方法: 明確腫瘤有無轉移,是腫瘤分期的基礎?;诿绹┌Y聯(lián)合委員會(AJCC)制定的TNM腫瘤分期體系,T代表原發(fā)瘤的大小和侵襲程度,N代表淋巴結轉移范圍,M代表遠處轉移。腫瘤分期有助于判定患者的預后、是否應該手術等,例如:已遠處轉移(M1)者,不宜首選手術治療。 檢查方法包括頸、縱隔淋巴結活檢,若病人伴有Pancoast綜合征不能解釋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需做頭顱CT或MRI檢查,以除外腦轉移??v隔鏡活檢縱隔內淋巴結,已確定有無縱隔淋巴結轉移。骨掃描以除外骨轉移。腹部CT以除外肝、腎上腺、上腹部淋巴結等有無轉移征象。PET(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檢查:常聯(lián)合胸、腹部CT同時檢查,以準確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病灶。肺上溝瘤的預防 同肺癌預防措施。首先戒煙仍被認為是關鍵。減少有害物質接觸,如:石棉等。肺上溝瘤的治療 肺上溝瘤的治療方法已有很大進步,所有類型的肺癌治療仍有賴于病人的全身情況、病情及對治療的接受程度。手術、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對于肺上溝瘤非常重要,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在恰當?shù)臅r機,選擇恰當?shù)闹委煼椒ā?因肺上溝瘤早期即引起嚴重癥狀,故只要腫瘤沒有轉移,即便癥狀重、累及區(qū)域淋巴結,也可以成功切除。我院針對病人的腫瘤侵犯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術式,使絕大多數(shù)病人獲得了手術切除的機會。 對于能夠手術治療的病人,應首選手術切除,至少也應大部切除,但那些病人適合手術治療,這就取決于手術醫(yī)生的經驗了。其他部位的肺癌,若已發(fā)生轉移,即不適合在控制轉移灶前手術切除原發(fā)瘤,而肺上溝瘤,可能仍需積極手術,其目的不是為了徹底切除腫瘤、延長生存期,而僅僅是為了緩解癥狀、改善存活質量。 化療和放療的目的是縮小腫瘤、阻止腫瘤擴散。一些人提出:以順鉑為基礎的化、放療后2-4周再手術,以使手術達最佳效果,若放、化療后超過四周,術前應重新評估腫瘤狀況,若未發(fā)生遠處轉移,還可考慮手術切除。我們并不認可以上治療方案,認為:醫(yī)生若有能力切除復雜的肺上溝瘤,還是應首先手術,根據(jù)我們的經驗,術前很少有患者會因放療而獲利,反而增加手術難度,降低切除率、和手術效果。 標準的肺上溝瘤治療是:若能手術切除,則應在手術切除腫瘤及其侵犯的胸壁后,再輔化療和放療。此方案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患者,可獲得最佳療效。肺上溝瘤預后 肺上溝瘤曾經因其侵犯鄰近的重要組織結構,而被認為是不能手術切除和治愈的,但近期的研究顯示,生存期已有改善,某類腫瘤可完全停止生長,疼痛消失。 臨床研究證實,手術前放療不足以縮小瘤體、降低復發(fā)幾率、預防腫瘤轉移和較單純手術或單純放療治療延長生存期。 手術切除臂叢下干,尺神經的分布區(qū)(沿上肢內側走行)的神經支配永久損傷;交感鏈部分切除后,術后會出現(xiàn)Horner綜合征和無汗癥;但以上結果并不會妨礙患者的生活能力。此類手術必須由有經驗的醫(yī)生完成。 術前有以下表現(xiàn)者,預后較差:Horner綜合征、縱隔淋巴結轉移、不能完整切除腫瘤等。迄今為止,有上述任何表現(xiàn)的患者,無人存活超過五年。其他負面影響因素還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脊柱區(qū)受累等。面向病人的科普版 免費閱讀!面向醫(yī)生的專業(yè)版 付費閱讀!
概述:肺隔離癥 2016-08-18 Stone ThoracicSurgery 肺隔離癥也稱為有異常動脈供血的肺囊腫癥,是臨床上相對多見的先天性肺發(fā)育畸形,占肺部疾病的0.15%~6.4%,占肺切除的1.1%~1.8%。為胚胎時期一部分肺組織與正常肺主體分離,單獨發(fā)育并接受體循環(huán)動脈的異常動脈供血,所形成無呼吸功能囊性包塊,隔離肺可有自己的支氣管。分為葉內型和葉外型,前者位于臟胸膜組織內,其囊腔病變與正常的支氣管相通或不相通,臨床多見;后者被自己的胸膜包蓋,獨立于正常肺組織之外,囊腔與正常支氣管不相通。 病因: 在胚胎發(fā)育期間,肺動脈發(fā)育不全使一部分肺組織血液供應受障礙,并由主動脈的分支代替肺動脈供應該區(qū)肺組織,由于來自主動脈的血液含氧量與來自肺動脈的血液完全不同,使該段肺組織的肺功能無法進行,因而發(fā)育不全,而無肺功能。 發(fā)病機制: 肺隔離癥的發(fā)生機制不清,常見有副肺芽學說、Prvce的牽引學說和Smith的血管發(fā)育不全學說。Prvce的牽引學說受到普遍承認,它認為在胚胎初期的原腸及肺芽周圍,有許多內臟毛細血管與背主動脈相連,當肺組織發(fā)生脫離時,這些相連的血管即逐漸衰退吸收。由于某種原因,發(fā)生血管殘存時,就成為主動脈的異常分支動脈,牽引一部分胚胎肺組織,形成肺隔離癥。 此部分肺組織與正常支氣管和肺動脈隔離開,由異常動脈供應血液。在胚胎早期肺組織與原腸發(fā)生脫離時受到牽引,副肺芽位于胸膜內,則形成葉內型肺隔離癥,在脫離后受到牽引的異常的肺芽出現(xiàn)在胸膜已形成之后,則成為葉外型肺隔離癥。但牽引學說并不能解釋所有的肺隔離癥,有少數(shù)肺隔離癥沒有異常動脈,或有異常動脈而無隔離肺。 無論葉外型與葉內型,肺隔離癥的主要動脈均來源于體循環(huán)的分支,主要是降主動脈,也可源于腹主動脈上部、腹腔動脈及其分支、升主或主動脈弓、無名動脈、鎖骨下動脈、內乳動脈、肋間動脈、膈動脈或腎動脈等。多數(shù)經下肺韌帶進入隔離肺內,常為1支,也有2支或多支的情況,但較少見。動脈粗細不等,有的直徑可達1cm左右。這些異常動脈壁的結構與主動脈相似,含較多的彈性纖維組織,壓力較高,極易發(fā)生粥樣硬化。 體循環(huán)血管如何發(fā)育到隔離肺內尚不清楚,正常情況下,肺動脈源于第6胚弓,且將它的分支延伸肺原基,最初供養(yǎng)肺胚芽的內臟血管叢分支逐步退化,僅保留下了支氣管動脈。根據(jù)公認的理論,背主動脈與肺芽周圍的內臟毛細血管間有豐富的側支交通,這些側支血管的某支吸收、退化不全,形成異常的體循環(huán)動脈供養(yǎng)隔離肺組織。同時因肺隔離癥的胚胎組織處于異常部位,使肺循環(huán)血管不能發(fā)育。肺隔離癥靜脈回流不盡一致:葉內型肺隔離癥的血液回流入下肺靜脈,導致左-左分流,偶有葉內型回流到體循環(huán)靜脈。葉外型肺隔離癥血液回流入半奇靜脈、奇靜脈、下腔靜脈、無名靜脈、肋間靜脈等,此時無分流問題。 病理 葉外型完全被胸膜包蓋,切面呈海綿狀、黑褐色組織,伴不規(guī)則排列的血管,通常在標本的一端更為顯著,鏡下呈正常肺組織無規(guī)律地異常排列,氣管數(shù)量很少,實質組織常發(fā)育不成熟。因其包有自己的胸膜,且不與支氣管相通,除非與消化道相通,感染的機會很少。因此,如沒有其他明顯的畸形,葉外型只是一軟組織包塊,可毫無癥狀地存活到成人。 常見于新生兒,一般多無癥狀,多在常規(guī)X線檢查時發(fā)現(xiàn)。一小部分葉外型肺隔離癥可因合并畸形而在新生兒時期被發(fā)現(xiàn)。如與消化道相通也可見反復呼吸道感染、乏力、呼吸困難等,晚期甚至可出現(xiàn)充血性心衰。60%合并同側膈膨升,30%合并左側膈疝,50%在尸檢、查體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意外發(fā)現(xiàn),90%在左肺。 臨床表現(xiàn) 肺隔離癥多見于青少年,年齡在10~40歲,男性多于女性,葉內型多于葉外型,左側多于右側。由于肺隔離癥分型不同,臨床表現(xiàn)不同,常見肺隔離癥的臨床表現(xiàn)有: 葉外型肺隔離癥 葉外型肺隔離癥較葉內型少見,男女之比約為4∶1;左右側之比約2∶1。多位于下部胸腔的下葉與膈肌之間,鄰近正常肺組織,也可位于膈下、膈肌內或縱隔。多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以先天性膈疝最為常見,約占30%。,其他有先天性支氣管囊腫、先天性食管支氣管瘺、肺不發(fā)育、先天性心臟病、異位胰腺及心包、結腸等臟器畸形等。但葉外型肺隔離癥因有完整胸膜,猶如分離的肺葉,可視為副肺葉。因其不與支氣管相通,故質地柔韌,內含大小不等的多發(fā)囊腫。 葉內型肺隔離癥 發(fā)病率低,但較葉外型多見,其2/3位于左下葉或右下葉后基底段,在椎旁溝內,與葉外型有以下不同(表1):男女發(fā)病率相近,左右側比例1.5∶1~2∶1,多位于下葉的內、后基底段,很少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最常合并食管憩室、膈疝及其他骨、心畸形。病變組織無自身胸膜與正常肺組織隔離,故異常與正常肺組織間無明顯界限,共存于同一肺葉中。有1個或多個囊腔,實質部分更多,囊內充滿黏液。葉內型肺隔離癥,特別是與支氣管相通的,幾乎所有病例在一定時期后均繼發(fā)感染,多數(shù)在10歲以前出現(xiàn)反復肺部感染癥狀,發(fā)熱、咳嗽、胸痛、咳膿痰甚至咳膿血痰,嚴重者還可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狀,與肺膿腫癥狀相似。感染時囊腔內為膿液,其常與支氣管或鄰近肺組織的氣管交通。 查體局部叩診濁音,呼吸音減低,有時可聽到濕啰音,部分患者有杵狀指。體動脈多來自胸主動脈下部或腹主動脈上部,較為粗大,直徑0.5~2cm,異常動脈多在下肺韌帶內,經下肺韌帶到達病變部位,均經(下)肺靜脈回流,鏡下顯示類似擴張的支氣管,偶有管壁內軟骨板,有呼吸道上皮。異常肺組織伴有炎癥、纖維化或膿腫。 左肺多見,60%在下葉后基底段,位于上葉者少見,15%無癥狀,多在青壯年出現(xiàn)以下癥狀:咳嗽、咳痰、咯血、反復發(fā)作的肺部感染及心悸、氣短等。癥狀多因病變與支氣管交通所致。經抗感染治療,癥狀可暫時緩解,但病程也有遷延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之久的。 囊腫可單發(fā)或多發(fā),大小不等,周圍肺組織常有肺炎,此時要待炎癥消退后,才能證實陰影的囊性特征,病變大小可隨時間有很大變化,主要依其內部的氣體、液體量。如果隔離肺有感染,其陰影形態(tài)可在很短時間內有很大變化。在呼氣時,可見隔離肺內有氣體滯留。 先天性支氣管肺前腸畸形 該詞常被用來代表一種畸形合并某些支氣管肺病變,但在此指的是與胃腸道交通的肺隔離癥,最常見為肺隔離癥的囊腔與食管下段或胃底交通,其病理特點符合葉內型或葉外型肺隔離癥。Gede在1968年首次采用該詞描述,在該詞被采用前,此類肺隔離癥被歸為葉外型。異常肺段最常見于食管(多在下段)交通,也可是胃。其右側多見,占70%~80%,男女發(fā)病率等,雖成人也可發(fā)病,但多在1歲前診斷,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反復發(fā)作的肺炎或呼吸窘迫,常見伴隨其他畸形,如:葉外型肺隔離癥及膈疝。 短彎刀綜合征 Chassinant在1836年首先描述此綜合征。含有以下3種畸形的疾病被稱為短彎刀綜合征。 病理體動脈供血:最常表現(xiàn)為右肺上、中葉為肺動脈供血,而下葉有1根或更多體動脈血管供血,其可能起自胸主動脈下段,經下肺韌帶進入肺實質,或起自腹主動脈,穿過膈肌進入下肺韌帶。體動脈供血的肺組織可正常通氣或如隔離癥樣無通氣,且顯示肺血管高壓。 靜脈回流異常:多僅有1根右肺靜脈,也可是2根,其引流全肺或僅限中、下葉靜脈血回流至下腔靜脈,故此綜合征形成左向右分流,造成右心負荷過重,而右肺也不具備正常生理功能。異常肺靜脈與腔靜脈的匯合點可在膈上或膈下,兩者發(fā)生率相近。 右肺異常:常見右肺發(fā)育不全或發(fā)育不良,可伴支氣管畸形。 右肺發(fā)育不全;右肺靜脈回流異常,肺靜脈匯入右心房和(或)下腔靜脈;體動脈供血。因胸片有右心緣旁彎刀狀異常靜脈陰影而得名。其有明顯的家族傾向。其他異常:此綜合征可能合并的其他畸形有肺動脈缺失或發(fā)育不良、右位心、房間隔缺損、馬蹄肺等。 檢查 X線胸片 葉外型肺隔離癥的胸部X線片常顯示均勻、三角形、尖端指向肺門的陰影,術前確診困難,常以胸內腫塊診斷不明而開胸探查。葉內型肺隔離癥在胸部X線片上,見下葉內及后基底段緊貼膈面有一團密度均勻增深的陰影,大多為圓形、卵圓形,少數(shù)可呈三角形或多邊形,邊界一般較清晰,其長軸指向后方,提示與降主動脈有聯(lián)系。如合并感染并與支氣管相通,則表現(xiàn)為單個或多個帶液平的圈形陰影,與肺囊腫影像相似。囊壁厚薄不等,周圍有炎變影像,陰影大小可隨病情病程演變而改變,感染時增大,炎癥吸收后縮小,但絕不會完全消失。 體層攝影 下葉后段的病變在胸部平片上有時與脊柱或心臟陰影相重疊,體層攝影可清楚地顯示病變的形態(tài)、輪廓及內部結構。病變呈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邊界清晰,可呈大小不等的囊性改變。有時在體層片上可見到異常血管影像與主動脈影相連,呈現(xiàn)出逗點狀或索條狀陰影,逗點的尾端代表異常動脈方向,具有診斷意義,但直徑0.5cm以下的異常血管不易發(fā)現(xiàn)。 支氣管造影 病變內支氣管多數(shù)情況下不顯影,只有較大的支氣管可以顯影,加之造影后有可能引起感染,支氣管鏡檢查和支氣管造影多無意義。 血管造影 臨床高度懷疑肺隔離癥而X線胸片及體層片不能確定時,主動脈造影或選擇性動脈造影,可以觀察到異常體動脈分支供應病變部位肺組織而得以明確診斷。經股動脈穿刺插管,于降主動脈起始部注造影劑造影可顯示,異常血管一般來自膈肌上下的降主動脈段,直徑為0.5~1cm。靜脈回流入肺靜脈或奇靜脈、下腔靜脈,但由于異常血管相對較細,造影劑量較少,多數(shù)情況下不能顯示靜脈回流情況。選擇性造影技術要求較高,經股動脈穿刺送入具有特殊角度的C形或直角形導管,于降主動脈膈肌上下尋找異常血管,導管尖端插入血管口內時注入造影劑,觀察血管直徑、走行,連續(xù)注入造影劑還可觀察到靜脈回流情況。但此項檢查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檢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且需要一定的條件和設備。 CT檢查 可以較清楚地顯示病變的形態(tài),還可確認異常動脈的存在。典型表現(xiàn)為:正常肺支氣管動脈和靜脈束遠離或圍繞在隔離肺葉外周,偶見鈣化。如與支氣管樹交通造成感染,其表現(xiàn)為含氣囊腫,有或無液平,周圍可見炎性浸潤,也可呈囊腫樣表現(xiàn),可有氣液平。但診斷陽性率并不高。 磁共振(MRI) 能檢測出胸內邊界清楚的團塊及其內部結構,在各個斷面尤其橫斷面上能清楚顯示,葉內型特點是在肺內異常的團塊(MRI上為增黑的陰影)和異常血管相連,葉外型是在肺外異常增白的團塊影,亦和異常血管相連。磁共振能看出異常肺組織及其與周圍臟器的關系,顯示異常動脈來源、走行及靜脈回流情況。其檢查結果與血管造影相似,又是無創(chuàng)傷的檢查方法,可以取代血管造影,但檢查費用較高。 B超 可探測出邊界清楚、形態(tài)規(guī)整的圓形或橢圓形肺內團塊,內部可見大小不同的囊性區(qū),如有感染時可見散在的小光點反射,團塊周圍可見0.5~0.8cm不等的1支或2支血管進入團塊。其影像特征與其他肺內病變影像不同。B超是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操作簡單,準確性高而且可以反復動態(tài)觀察。但是B超不能區(qū)分葉內型或葉外型肺隔離癥,亦不能檢測肺靜脈回流情況。 鑒別診斷 葉內型肺隔離癥與肺膿腫及支氣管擴張、Bochdalek疝及支氣管囊腫鑒別。有人認為吸入性肺膿腫幾乎從不發(fā)生在下葉,故下葉貼鄰膈面部位的囊腫應首先考慮為葉內型肺隔離癥。 治療 葉內型肺隔離癥 可反復繼發(fā)感染,故均應手術治療,多采用肺葉切除。手術應在控制感染后施行,并常規(guī)選用抗生素。因其常合并嚴重感染,患肺常粘連在胸壁上,分離這些粘連時必須注意異常動脈,異常動脈多存在于肺韌帶中,偶爾有來自腹主動脈的異常動脈,處理不當可造成術中及術后的致命大出血。 葉外型肺隔離癥,如不與胃腸道交通、無癥狀,可不予治療,但多因不能明確診斷而手術切除。葉外型肺隔離癥可行隔離肺切除,一般行肺葉切除,手術當中要特別注意尋找和處理異常血管,尤其是在處理下肺韌帶時更要小心,一旦異常血管損傷退縮回腹腔或縱隔內,就會造成大出血,處理也較困難。
總訪問量 602,585次
在線服務患者 344位
科普文章 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