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
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4
放療科丁美錢
副主任醫(yī)師
3.1
放療科姜文娟
主治醫(yī)師
3.0
放療科許斌
副主任醫(yī)師
3.0
放療科吳寧波
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吳厚海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董士麗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劉軍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王林林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程偉
副主任醫(yī)師
2.9
趙慧娟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陳國慶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楊磊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鳳元芳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王劍鋒
副主任醫(yī)師
2.9
放療科岳玉仁
主治醫(yī)師
2.8
放療科蔡壽興
2.8
月經不調選藥有不同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10-21□ 祝建材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異常的一類疾病。中成藥治療月經不調具有方便、標本兼治的作用,但中成藥有很多種,臨床仍然需要辨證選藥。1.烏雞白鳳丸本藥具有峻補氣血作用。方中動物藥烏骨雞對陰虛發(fā)熱、虛勞羸弱有良好的療效。鹿角膠善助陰中之陽,人參、黃芪、山藥益氣健脾,四物湯補血養(yǎng)血調經。本方以滋陰退熱、涼血除煩和收斂固澀止帶之品以達到補氣養(yǎng)血,固攝沖任的良好效果。本方善治婦女氣血虧損,陰精不足而致的經血不調,潮熱汗出,崩漏帶下等氣血兩虛之證。2.加味逍遙丸本藥具有清肝解郁調經作用。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散熱,以薄荷助其疏達肝氣。丹皮、梔子清肝經郁熱,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白術、茯苓祛濕健脾,本方常用于肝郁化熱所致月經先期的治療。3.八珍益母丸具有氣血雙補作用,由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組成,配以“婦科要藥”益母草。四君子湯長于補中氣,健脾胃。四物湯為補血之劑,婦人氣虛血虧,月經不調宜用本方。方中加入益母草達到既補血又行瘀的作用,該藥與八珍湯合用,增強了益氣養(yǎng)血作用。本品以平補、調補為特點,不壅不膩,是氣血雙虧,月經不調之首選藥。4.艾附暖宮丸具有扶陽祛寒的作用,方中四物湯養(yǎng)血調經,黃芪配肉桂、吳茱萸等辛溫之品,補氣扶陽,溫經散寒,暖宮通絡。配以香附疏肝理氣活血,續(xù)斷補肝腎、強腰膝,以達到扶陽祛寒,調經暖宮的作用。本方常用于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所致的月經不調。本藥實熱證禁用,服用時忌食生冷食物,注意保暖。5.七制香附丸本藥具有理氣解郁、調經養(yǎng)血作用。方中用香附疏肝解郁,疏通氣滯,調經止痛。配四物湯養(yǎng)血調經,達到“活血不動血,止血不留瘀”的作用。方中配砂仁、陳皮等化濕行氣溫中之藥,以助香附疏肝理氣之力。本方常用于肝郁氣滯所致經行腹痛,月經后期,以及妊娠嘔吐等證。陰虛發(fā)熱者慎用。6.益母草膏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養(yǎng)血調經的作用,歷來被譽為“婦科要藥”。具有活血不動血、養(yǎng)血不留瘀的特點。本藥為化瘀養(yǎng)血之劑,常用于月經不調及產后惡露不盡。本品含紅糖,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孕婦禁用。7.調經止帶丸本藥具有補血調經,清熱利濕的作用。方中用四物湯補血養(yǎng)血,用海螵蛸、赤石脂、牡蠣固澀止血,止帶。又用椿皮清熱固澀,黃柏用于下焦的清熱燥濕,適用于血虛沖任不固而致月經不調,帶下等證。8.當歸紅棗顆粒由當歸、紅棗組成。有養(yǎng)血調經作用,用于月經不調。9.當歸丸由當歸和蜜炙黃芪配伍而成,具有養(yǎng)血補氣調經止痛的作用。用于月經不調,經來腹痛等證。10.止血片由墨旱蓮、地錦、拳參、土大黃、珍珠母(煅制)組成。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用于月經量多的治療
據《中國針灸》雜志2005年第5期報道,廣東茂名市人民醫(yī)院林廷樾采用針刺大陵、“失眠”穴治療頑固性失眠48例,取得滿意效果。48例中年齡16~71歲;病程90~3650天。治療方法:取雙側大陵、“失眠”穴(第二掌骨橈側反應點,輕按即有酸麻脹或痛感處即是,如反應點不明顯則取第二掌指關節(jié)后1寸,第二掌骨橈側緣)。治療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臨床治愈后再針3次以鞏固療效。治療4個療程后,39例臨床治愈(每天睡眠在7小時以上,伴隨癥狀全部消失,工作、生活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fā));9例顯效(每天睡眠在5小時以上,伴隨癥狀消失,隨訪半年間有反復,經治療仍可治愈),有效率100%。失眠屬祖國醫(yī)學“不寐”范疇,本癥病因主要是七情所傷,思慮勞倦太過,或暴受驚恐、體虛等引起心神被擾或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守舍而成不寐。大陵是心包經原穴,具有清心除煩、安神定驚之功;“失眠”穴源于道醫(yī)藏象針灸學,是師傳奇穴、經驗穴,具有清心除煩、安神定志的作用。兩穴相配,效果更佳。林廷樾同時認為此治療方法簡單,取穴少,但治療時取穴必須準確,治療方法正確才可取得滿意效果。
1977年4月,去吉林省通榆縣為西學中班講課。該縣當時的縣委羅部長之母,病心中煩不得寐已數月。曾服用中西藥物多種,效果不佳。延余為之診治。該患67歲,體質健壯,形氣俱實。數月前因家中瑣事,心中郁悶不暢,開始覺脘痞腹脹,胸脅滿悶不舒,逐漸心中熱而悶亂,夜不能寐。自覺口干而苦,脅脹胸悶,易怒,目紅多眵,小便赤澀熱痛,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有力。查以前所用之藥,皆系鎮(zhèn)心安神之品,如朱砂安神丸、琥珀安神丸、天王補心丹、人參歸脾丸,以及安定片等。據其脈證,診為肝膽熱盛,上擾心神,而致心煩不寐。擬以清瀉肝膽之熱為法,用龍膽瀉肝湯加黃連。處方:龍膽草20g,黃芩15g,梔子15g,生地10g,當歸10g,柴胡10g,木通10g,車前子10g(包煎),澤瀉10g,甘草10g,黃連10g。水煎服。3劑后,心煩除而夜間能安睡。目紅多哆,小便赤澀,口干而苦等癥皆好轉,舌上黃苔亦退。其親家母(即羅部長之岳母),也患不寐證,見其服藥效佳,也照其方抓藥2劑。1劑后即覺腹中冷痛,大便泄瀉數次。未敢再服上藥,遂求余為之診治。見其形體消瘦,面色黃白,自覺全身疲乏無力,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大便多溏,心悸易驚,夜難成寐,即或入睡也不實,稍有響動即便驚醒,心中悸動,再難入睡。視其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無力。據其脈癥,知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神失所養(yǎng)而致之心悸失眠。治以健脾養(yǎng)心,雙補氣血之法。用歸脾湯加山藥、干姜,去龍眼肉(因無藥)。處方:黨參15g,生芪20g,白術15g,茯神15g,山藥25g,干姜10g,當歸15g,遠志10g,酸棗仁10g,木香5g,生姜3片,大棗5枚c)水煎服。2劑,患者腹中冷痛已愈,大便已不泄瀉,心悸失眠有所好轉,后用人參歸脾丸而愈?!緦W生甲】失眠皆由于心神不安,應以鎮(zhèn)心安神為主,可是這兩個患者為何不用? 【老師】不寐證,又稱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對于因驚恐不安,心常怵惕,神氣浮越而致之心悸失眠者,原應治以鎮(zhèn)心安神之品,如龍骨、牡蠣、磁石、朱砂、琥珀等藥,以收斂心氣,鎮(zhèn)攝心神。但這兩個患者都不屬于此范疇,其不寐證皆各有原因。如不除去其病因,而單用鎮(zhèn)心安神藥,是不會收到理想效果的。從前一個患者的情況可以看出,她雖用了各種安神鎮(zhèn)心藥,都沒有效果,而根據其癥情,用了清瀉肝膽實熱之劑,病即隨之而愈?!緦W生乙】這兩個患者,都是不寐證,可是一用清肝瀉熱法,一用補益氣血法而皆獲愈,我們應從中學習些什么呢?【老師】這兩個患者,雖然都是不寐證,但由于證情不同,所以治法各異。第一個患者證屬肝膽有熱,上擾神志而致失眠,因而用清肝瀉熱法而愈;后一個患者為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神失所養(yǎng)而不寐,故用健脾養(yǎng)心,雙補氣血法而愈。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中醫(yī)學的特點之所在: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不寐屬于心、神其主也。從表面看,似乎只屬于心神之病,單用鎮(zhèn)心安神之品即可。同學甲提的問題恐怕就屬于這種看法。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雖各有其特點與功能,但是,互相之間在生理上互相生化,互為制約,在病理狀態(tài)下又可互相影響。從不寐證來看,雖為陽不入于陰,心神不寧之病,但其原因,卻不盡因心病而致,而涉及其他各臟腑。前一個患者,原為肝氣不疏,郁而化火。故表現為口干而苦,胸脅脹悶,目紅多眵,易于生氣上火,脈弦數有力等一派肝經熱盛之象。肝膽之火為相火,心火為君火。在病理狀態(tài)下,君火亢盛每易致相火妄動;相火熾盛,則可引發(fā)心火上炎。心火亢盛,陽不入于陰則心煩而失眠??梢姶俗C肝膽火盛是因,心火盛而心煩不寐是果。所以從肝論治。這體現了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治病求本的原則。后一個患者,因素體不足,脾虛氣弱,飲食少思,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氣血兩虛,心神失養(yǎng),而致心悸失眠。欲要心安神靜,必須補養(yǎng)氣血。而要氣血壯旺,又須先益脾胃??梢姶俗C脾胃氣虛是病之本(因),而心神不安則是病之標(果)。如果此患之治療不是用歸脾湯,重用參、術、芪等補脾益氣藥,而只是養(yǎng)心陰而安神,則很難收到如此療效。因養(yǎng)心陰之藥多偏滋膩,而安神鎮(zhèn)靜之品又多為金石介類。二者對于脾胃皆無益而有損。如果因用藥而使脾胃受傷,先絕氣血生化之源,難以收到養(yǎng)心安神之效果。中醫(yī)治病本著“治病必求其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原則,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而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緦W生丙】請老師講一下,前一患者的方中加黃連,后一患者方中加山藥、干姜,原因何在?【老師】前一患者之不寐證,為肝膽之火(相火)熾盛導致心火(君火)亦盛,從而擾神致心煩不寐。故在用龍膽瀉肝湯清泄肝膽之火的同時,加入黃連,以清心火。這就體現了標(心火)本(肝膽火)同治,君相兼顧之義,較之單清相火之治法更為全面一些。后一患者之不寐證,乃由其人素體較弱,脾胃氣虛,本應以甘溫之劑補中益氣而生氣血,使氣血充沛則心神得以濡養(yǎng),自然心悸止而夜眠安。但由于患家不明此理,見人用龍膽瀉肝湯治愈了不寐證,也盲目地服用。其結果不唯無效,卻反使本來已經虛弱的脾胃,更被寒涼(龍膽瀉肝湯為寒涼瀉火之劑)所傷,從而致腹中冷痛、泄瀉等脾胃虛寒之癥。此患者之心悸不寐,選用歸脾湯治療,本來是完全符合證情的,但此時患者由于誤被涼藥所傷,中陽受損而腹部冷痛,脾虛腸滑而大便泄瀉,故加卒熱中守之千姜,祛寒邪而暖中止痛,甘溫補澀之山藥,健脾氣而澀腸止 瀉。使寒去而中陽漸復,泄止而脾氣漸旺。脾健陽復則能化生氣血,氣血充沛,心神得養(yǎng)則心悸不寐之證可漸痊愈。加山藥、干姜完全是為了糾正前藥之誤。當腹部冷痛消失,泄瀉漸止之后,即去此二藥,改用歸脾丸而病愈。【學生甲】不寐一證,臨床較為多見,請老師談談具體的證治。【老師】張景岳說過,“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蓋實證,無邪者皆虛證”。(《景岳全書吩又ぺ臃不寐》)從上面所言,不難看出,不寐證之原因雖多,但其證不外虛(營虛棗陰血不足)、實(邪氣之擾)二證。但虛有陰血陽氣之異,實有寒熱痰食之分,下面略談其證治。實證之不寐,為邪氣內擾,心神不安所致。熱擾心神 癥見心煩不寐,坐臥不安,發(fā)熱,或門干口渴,舌苔微黃;重則心中煩熱,胸巾如焚,或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咽干唇焦,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此證或由外邪不解,化熱入里;或由五志過急化火而致。治宜清宣郁熱。可用余氏清心涼膈散(薄荷、連翹、桔梗、甘草、梔子、黃芩、石膏),重者可用涼瞞散:陽明熱熾 癥見發(fā)熱或惡熱,心中煩熱不寐,口渴欲飲,苔黃而燥,或大便秘結。此證多由外邪化熱,傳入陽明,胃熱熾盛,上擾心神而不寐??捎冒谆狱S連,清陽明之熱兼瀉心火。肝膽有熱 癥見胸脅脹悶或熱痛,心煩易怒,口干而苦,或頭暈耳鳴,舌紅苔黃(或干或膩)。此證多由肝郁不疏,或恚怒不解,致肝膽郁熱,上擾心神。宜用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清瀉肝膽之熱。痰濁內盛 癥見失眠而胸脘滿悶煩亂不堪,時欲嘔惡、頭重、目眩、舌淡胖、苔白厚濁膩;也有痰濁日久化熱而成痰熱內擾者,除上癥外,又見心中煩熱,口苦,苔黃膩,脈滑數等癥。治宜化痰濁而寧心神。前癥可用溫膽湯加夜交藤;后者可用溫膽湯加黃連、梔子。此外,尚有因食積內停者,可用保和丸等消食導滯;有因氣滯氣逆者,可用四磨飲子、木香順氣丸等理氣降逆;有因水飲內停者,可用五苓散、五皮飲等淡滲分利;有因陰寒之邪者,宜用理中湯等溫中散寒。虛證多為陰血不足,或兼有虛熱:氣血兩虛,心脾不足 癥見多夢易驚,心悸不寐,倦怠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此證多由勞倦或思慮過度所致,宜健脾益氣,養(yǎng)心生血,可用歸脾丸等。陰血不足,兼有虛熱 癥見心煩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或有頭暈耳鳴,遺精、腰酸、心悸等癥。此證多由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或腎陰虛損而生虛熱。治宜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等,滋陰養(yǎng)血而清虛熱?;蛴命S連阿膠湯。此外,尚有由勞倦太過,心脾兩傷,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熱不寐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總訪問量 557,697次
在線服務患者 1,146位
科普文章 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