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線
首頁
找專家
找醫(yī)院
查知識
問診
掛號
登錄
|
注冊
消息
工作站
個人中心
聯系客服
當前位置:
好大夫在線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粵東醫(yī)院
>
心理咨詢科
>
推薦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粵東醫(yī)院
心理咨詢科
已收藏
+收藏
主頁
介紹
科室醫(yī)生
門診信息
推薦專家
患者評價
問診記錄
科普號
推薦專家
疾病:
失眠
開通的服務:
不限
醫(yī)生職稱:
不限
出診時間:
不限
甘照宇
主任醫(yī)師
講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粵東醫(yī)院? 心理咨詢科
擅長:各類情緒障礙包括雙相障礙、抑郁癥以及焦慮癥的臨床診治。
專業(yè)方向:
心理咨詢科
主觀療效:暫無統(tǒng)計
態(tài)度:暫無統(tǒng)計
在線問診:
未開通
預約掛號:
未開通
疾病病友推薦度
3.2
暫無
查看詳情
不限
其他科室
熱門
雙相情感障礙
抑郁癥
心理咨詢
精神分裂癥
焦慮癥
失眠
C
產后抑郁
K
恐懼癥
P
品行障礙
Q
強迫癥
情感障礙
X
心理障礙
失眠其他推薦醫(yī)院
查看全部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廈門市仙岳醫(yī)院
失眠科普知識
查看全部
伏天失眠中醫(yī)處方及調護示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潮濕的時期,此時人體易受暑、濕、熱三邪侵襲,導致陰陽失調、心神不寧,從而引發(fā)或加重失眠。針對伏天失眠,中醫(yī)治療需緊扣清暑、化濕、益氣、養(yǎng)陰、安神等原則。以下整理幾個常用處方,包含處方構成、辨證要點及加減法,供參考。核心病機與辨證要點核心病機:暑熱擾心,濕阻氣機,耗氣傷津,心神失養(yǎng)。主要證型:1.暑熱擾心型:失眠多夢,心煩急躁,口干喜冷飲,身熱汗多,尤其夜間盜汗,小便短赤,舌紅苔薄黃,脈數或洪。2.暑濕內阻型:失眠,頭身困重,胸悶脘痞,食欲不振,口黏口苦,大便粘滯不爽,舌苔黃膩或白膩,脈濡數或滑。3.氣陰兩傷型:失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口干咽燥,心煩,自汗或盜汗,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苔薄干,脈細數無力。常用處方詳解處方一:清暑益氣安神湯適用于暑熱擾心兼有氣陰不足者。處方構成:西洋參6g或太子參15g:益氣生津,清補不燥。麥冬12g:養(yǎng)陰清心,潤燥生津。五味子6g:斂氣生津,寧心安神。三者合為生脈散化裁,益氣養(yǎng)陰。淡竹葉10g:清心除煩,利尿導熱下行。蓮子心3g:清心火,安神。二者為心煩失眠要藥酸棗仁15g(炒):養(yǎng)肝血,寧心安神。茯苓15g:健脾寧心,利水滲濕。生甘草6g:清熱和中,調和諸藥。荷葉10g(后下):清暑利濕,升發(fā)清陽。燈心草3g:清心降火,利尿通淋。辨證要點:失眠心煩,口干渴,身熱汗多,氣短乏力,舌紅少津,脈虛數。核心是暑熱+氣陰兩傷。加減法:暑熱熾盛(高熱、煩渴甚):加生石膏15-30g(先煎)、知母10g(白虎湯意)。心煩懊惱甚(坐臥不安):加梔子10g、淡豆豉10g(梔子豉湯意)。夜間盜汗明顯:加煅牡蠣20g(先煎)、浮小麥30g。心悸不安:加丹參15g、遠志6g。兼有濕阻(苔微膩):加生薏苡仁20g、白扁豆15g。入睡困難甚:加夜交藤30g、合歡皮15g。大便干結:加玄參12g、生地15g或火麻仁15g。處方二:藿樸夏苓湯合酸棗仁湯加減適用于暑濕內阻加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者。處方構成:藿香10g(后下):芳香化濕,解暑辟穢。厚樸10g:行氣化濕,寬中除滿。姜半夏10g:燥濕化痰,和胃降逆。茯苓15g:健脾利濕,寧心安神。杏仁10g:宣利上焦肺氣,氣化則濕化。生薏苡仁20g:健脾滲濕,清熱利水。白豆蔻6g(后下):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淡豆豉10g:宣郁除煩。澤瀉10g:利水滲濕,導熱下行。豬苓10g:利水滲濕。酸棗仁15g(炒):養(yǎng)心安神。知母10g: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制半夏、厚樸之溫燥)。川芎6g:行氣活血,調肝(助棗仁養(yǎng)肝血安神)。生甘草6g:調和諸藥。辨證要點:失眠伴頭身困重,胸悶脘痞,納呆口粘,大便溏滯不爽,苔黃膩或白膩,脈濡滑或滑數。核心是濕重于熱或濕熱并重,阻滯氣機。加減法:熱象明顯(口苦、苔黃膩):加黃連3-6g、黃芩10g。濕邪偏重(苔白厚膩,困倦甚):加蒼術10g、石菖蒲10g。惡心嘔吐:加生姜3片、蘇梗10g。腹脹甚:加大腹皮10g、木香6g。小便短赤不利:加滑石15g(包煎)、通草6g。心煩不安:加梔子10g、連翹心6g。暑熱挾濕表證(微惡寒發(fā)熱):原方去豬苓、澤瀉,加香薷6g、金銀花10g。處方三:竹葉石膏湯合天王補心丹化裁適用于暑熱后期,氣陰兩傷明顯者。處方構成:竹葉10g:清熱除煩。生石膏20g(先煎):清解余熱。太子參15g(或西洋參6g):益氣養(yǎng)陰清熱。麥冬15g:養(yǎng)陰清心。粳米15g(包煎):養(yǎng)胃和中。姜半夏6g:和胃降逆,防滋膩。生甘草6g:調和諸藥。以上為竹葉石膏湯意,清余熱,益氣陰。生地15g:滋陰清熱。玄參10g:滋陰降火。丹參15g:清心活血安神。茯苓15g:健脾寧心。五味子6g:斂氣生津,寧心安神。遠志6g:交通心腎,安神益智。酸棗仁15g(炒):養(yǎng)心安神。柏子仁10g: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天冬10g:滋陰潤燥。以上取天王補心丹主要成分之意辨證要點:暑熱漸退或病后,失眠多夢,虛煩心悸,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熱,盜汗,舌紅少苔或干,脈細數無力。核心是氣陰不足,虛熱內擾。加減法:氣虛甚:太子參改黨參15g或加黃芪15g。陰虛火旺甚:加知母10g、黃柏6g或地骨皮15g。心悸怔忡明顯:加龍齒2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盜汗嚴重:加煅牡蠣30g(先煎)、麻黃根10g。大便干燥:柏子仁加量至15g,或加火麻仁15g、瓜蔞仁15g。食欲不振:加生谷芽15g、生麥芽15g。伏天失眠通用注意事項與加減思路1.清熱解暑藥常備:無論何種證型,伏天總離不開暑熱,??勺们檫x用:西瓜翠衣、荷葉、綠豆衣、青蒿、金銀花、連翹、竹葉、蓮子心、蘆根等輕清之品。2.化濕醒脾不可少:濕是伏天另一大邪,易困脾礙胃,影響心神。常選:藿香、佩蘭、白豆蔻、砂仁、生薏苡仁、茯苓、澤瀉、石菖蒲。濕去則氣機暢,心神安。3.顧護氣陰是根本:暑熱耗氣傷津是伏天特點,即使實證也易兼虛。益氣可選太子參、西洋參、北沙參(偏涼潤);養(yǎng)陰可選麥冬、石斛、玉竹、生地、玄參、五味子。避免過于溫燥的參芪術。4.安神藥的選擇:偏實熱擾心:黃連、梔子、蓮子心、淡竹葉、燈心草。偏虛煩不寧: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歡皮、茯神、遠志。重鎮(zhèn)安神(用于心悸不安):生龍骨、生牡蠣、珍珠母、磁石(后三者需先煎)。5.調理脾胃是關鍵:“胃不和則臥不安”。伏天濕困脾胃常見。注意消食導滯(焦三仙、雞內金)、理氣和胃(陳皮、佛手、香櫞)、健脾化濕(茯苓、白術、白扁豆)。6.避免過度滋膩:養(yǎng)陰藥如熟地、阿膠等在濕熱未清時慎用,以防助濕礙胃。伏天生活調攝建議1.起居:保證環(huán)境涼爽通風:使用空調或風扇降溫,但避免冷風直吹身體,尤其頭部和腹部。溫度設定在26-28℃為宜。白天拉上窗簾遮擋烈日。順應天時:“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適當晚睡(不晚于23點),早起,中午小憩(30-60分鐘)以養(yǎng)心氣。2.飲食: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冬瓜、絲瓜、黃瓜、苦瓜、西瓜、綠豆、蓮子、百合),少吃油膩、辛辣、煎炸燒烤食物。適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白開水、淡茶水(如菊花茶、金銀花茶、薄荷茶)、綠豆湯、酸梅湯等。避免過度依賴冰鎮(zhèn)飲料。忌過度貪涼:少食生冷冰鎮(zhèn)食物(冰激凌、冰啤酒、冰西瓜等),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內生寒濕。3.情志:靜心養(yǎng)神:“心靜自然涼”。避免煩躁激動,可通過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閱讀、冥想等方式調暢情志。4.運動:適度輕緩: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避免劇烈運動大汗淋漓,耗氣傷津。重要提示:以上處方均為示例,具體應用必須由合格的中醫(y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體征(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體質辨識及辨證論治后,方能確定最適合的方藥和劑量。失眠原因復雜多樣,伏天加重只是誘因之一。若失眠嚴重、持續(xù)不緩解,或伴有其他嚴重軀體、精神癥狀,務必及時就醫(yī),明確診斷,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中藥治療需要療程,需遵醫(yī)囑堅持服藥,并配合生活調攝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嚴重基礎疾病者用藥需格外謹慎,務必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趙東奇醫(yī)生的科普號
助眠藥3個注意點!
張勇醫(yī)生的科普號
托莫西汀會引起失眠,食欲差、煩躁嗎?
答:會。一位13歲女性,因疑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而服用托莫西汀,開始服用25mg/早,半個月后食欲,動力,睡眠都是很好,后來增至37.5mg/早,遂出現日夜顛倒、失眠,食欲差、易激惹,煩躁、自傷,這是托莫西汀過度增加去甲腎上腺素能所引起。?
喻東山醫(yī)生的科普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