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下降為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為耳鼻喉常見疾病之一。命名較多。有滲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無菌性中耳炎。積液極粘稠而呈膠凍狀者,又稱為膠耳。按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3周)、亞急性(3周-3個月)和慢性(>3周)三種。也可分為急性(<8周)和慢性(≥8周)兩種。兒童、成人均可發(fā)病,兒童多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急性期未得到及時恰當?shù)闹委?,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復發(fā)作、遷延、轉化而來。 一、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礙 咽鼓管機械性阻塞:如小兒腺樣體肥大、慢性鼻竇炎、鼻咽部腫瘤等。 咽鼓管非機械阻塞:司咽鼓管開閉的肌肉收縮無力。腭裂病人由于肌肉無中線附著點,失去收縮功能,故易患本病。 咽鼓管的清潔和防御功能障礙。 2、感染 :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 3、免疫反應:Ⅲ型變態(tài)反應可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神經(jīng)能性炎癥機制學說、胃食管反流學說、牙錯位咬合、裂腭均易引起此病。 二、病 理 咽鼓管功能不良時,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腔,中耳內原有空氣被粘膜漸吸收,腔內形成負壓,中耳粘膜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內出現(xiàn)漏出液。 中耳積液=漏出液+滲出液+分泌液。 早期為漿液性,后期為粘液性?!澳z耳”積液甚為粘稠,呈灰白或棕黃色,含大量高分子糖蛋白及核蛋白,呈膠胨狀。 三、臨床表現(xiàn) 1、耳痛:起病耳痛,小兒夜間發(fā)作,次晨耳痛減輕,持續(xù)1-2d。慢性者耳痛不明顯。 2、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窗,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 3、耳內閉塞感:按捺耳屏后暫時減輕 4、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xiàn)氣過水聲。 5、嬰幼兒的表現(xiàn) 對周圍聲音反應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嬰兒對周圍的聲音沒有反應,不能將頭準確地轉向聲源。 一般患兒沒有主訴聽力下降,家人則發(fā)現(xiàn)患兒漫不經(jīng)心、行為改變、對正常對話無反應、在看電視或使用聽力設備時總是將聲音開得很大; 對于反復發(fā)作的急性中耳炎,應警惕在發(fā)作間歇期可能持續(xù)的分泌性中耳炎;學習成績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語語言發(fā)育遲緩。 四、輔 助 檢 查 1.鼓膜檢查 鼓膜內陷:光錐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后上移位、錘骨短突明顯外突、前后皺壁夾角變小。 鼓室積液時鼓膜呈毛玻璃樣 失去光澤,呈黃、橙紅油亮或琥珀色,慢性者可呈灰藍或乳白色 漿液性者可透過鼓膜見到液平面 咽鼓管吹張后氣泡可增多 2.聽力檢查: 音叉試驗和純音聽閾測試:傳導性聽力損失。 聲導抗測試: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壓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有積液。 3.顳骨CT:鼓室內有低密度影,乳突部分或全部氣房內積液 小兒X線頭部側位片:了解腺樣體是否肥大 成人作鼻咽部檢查:排除鼻咽癌 五、診 斷 病史+臨床表現(xiàn)+聽力檢查+鼓膜穿刺術。 六、鑒別診斷 1.傳導性聽力損失須與鼓室硬化、聽骨鏈中斷等鑒別。 2.藍鼓膜者須與膽固醇肉芽腫、鼓室體瘤(或頸靜脈體瘤)相鑒別。 3.鼓室積液須與腦脊液耳漏、外淋巴漏鑒別。 4.需排除鼻咽部腫瘤、鼻咽癌的可能。 七、治 療 治療原則:清除中耳積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 1.非手術治療 控制感染:抗生素:紅霉素、二三代頭孢,成人3-5d,兒童7d; 糖皮質激素:急性期,地塞米松或潑尼松,3d 改善咽鼓管通氣引流: ①咽鼓管吹張 ②口服桃金娘油膠囊:稀化粘液 ③鼻腔減充血劑 2.手術治療 (1)鼓膜穿刺術: 部位:鼓膜的前下方或正下方,抽出積液,也可抽液后注入糖皮質激素 (2)鼓膜切開術: 適應癥:液體粘稠,鼓膜穿刺未能吸盡;反復穿刺,積液在抽吸后迅速生成、積聚;小兒在全麻下行鼓膜穿刺術不如以鼓膜切開術取代之。 (3)鼓膜切開加置管術: 病情遷延長期不愈,或反復發(fā)作,改善中耳通氣,有利于液體引流,促進咽鼓管功能的修復。 (4)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鼓室探查術或單純乳突開放術,清除病灶后行鼓室成形術。 3、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喝缦贅芋w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fā)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鼾癥系列一 || 睡覺打鼾,不容忽視,有時可能也是一種??? 打呼嚕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不管是女人男人,大人小孩都經(jīng)常打呼嚕。打呼嚕不代表睡眠好,經(jīng)常打呼嚕對身體的危害大。 一、什 么 是 打 鼾? 打鼾也稱打呼嚕,給人們的印象是打鼾的人一挨枕頭就打呼嚕,睡得真快真香,打鼾往往就是睡眠好的代名詞,不少人很羨慕打呼嚕的人,因為自己很少打呼嚕,認為自己的睡眠不夠深沉。 二、 人 怎 么 會 打 鼾 呢? 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任何發(fā)音都需要通過口腔、鼻腔和咽腔中各種肌肉的活動,當氣流通過各種肌肉形成的形狀各異的腔隙時才會出聲。人們在講話時靠氣流沖擊喉部的聲帶(兩塊小肌肉)中間的空隙發(fā)音,然后由唇、舌、頰、顎部肌肉搭配形成各種形狀的空腔,使聲音通過時發(fā)出不同的聲母和韻母,才組成語言。人在睡眠中唇、舌、頰、顎部肌肉不可能隨意搭配形成各種空腔了,但始終留出一個大的通道——嗓子(咽部),如果這個通道變窄了、變成縫隙了,那么氣流通過時就會發(fā)出聲音來,這就是打鼾。所以胖人、咽喉部肌肉松弛的人、嗓子發(fā)炎的人最容易打鼾。 三 、打 鼾 對 人 有 什 么 影 響? 1. 影響他人睡眠 打鼾的人睡眠確實比較深沉,比較踏實。一般人和打鼾的人夜間同睡一間屋子非常令人擔心:當不打鼾的人躺下后還沒入睡時,同屋的人已經(jīng)鼾聲如雷,沉入夢鄉(xiāng),這種鼾聲會吵得同屋不打鼾的人整夜不得安睡,次日頭腦昏昏沉沉,無法工作和學習。 2. 打鼾與疾病 過去很少有人關心打呼嚕對本人有沒有危害,自從睡眠成為研究的課題之后,才有學者研究打鼾者的睡眠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打鼾者或是打鼾嚴重的人往往都伴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在睡眠的全過程中出現(xiàn)呼吸暫停,血中氧氣減少。也就是說整夜吸進去的氧氣比正常人來得少,時間久后,會影響記憶力。 曾有人測定打鼾者的記憶功能確實不如正常人,只不過打鼾者本人沒有意識到罷了。所以現(xiàn)在不少學者提議:打鼾的人要去醫(yī)院進行睡眠監(jiān)測,看看有沒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如果有就應當進行必要的治療。 四、 睡 覺 打 鼾 也 要 治 療 打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氧,時間久了,會導致大腦皮層內側部分物質結構發(fā)生變化,損傷腦組織,導致癡呆; 打鼾會加重身體各臟器的負擔,引起人體內激素分泌功能紊亂,從而造成多種系統(tǒng)、組織器官的損害,引發(fā)高血脂、糖尿病、中風等各種疾病; 打鼾導致的缺氧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損害尤其大,會引起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腦血栓、心肺功能衰竭等疾病,甚至引發(fā)夜間猝死。
鼻塞常見原因鼻子總是不通氣是怎么回事? 鼻塞是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的癥狀,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感冒了,如果鼻塞長期不好的話可能認為是鼻炎犯了,真的是這樣嗎?感冒和鼻炎無疑是鼻塞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并非所有的鼻塞都是這兩種疾病引起的,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哪些疾病會導致鼻塞。 1.過敏性鼻炎易造成鼻塞 有的鼻塞是由于變態(tài)反應所引起的,也就是過敏性鼻炎。這種病有的是常年性發(fā)作,有的是季節(jié)性發(fā)作,還有的是對新家具或裝修房屋中的油漆、春天的花粉,屋內塵螨及各種食物等過敏等等。這些患者的治療可以應用抗變態(tài)反應和治療過敏的藥物。 2.鼻竇炎可造成鼻塞 鼻竇炎是鼻塞常見的原因之一,鼻炎反復不愈或反復發(fā)作,易導致鼻竇炎,使病程變長,癥狀加重,尤其是鼻塞、流濃涕和頭痛等癥狀明顯。治療上:急性期應積極應用抗生素治療,如應用可以改善鼻腔通氣的滴鼻液(不超過1周),使用促進鼻腔分泌物排出的藥物等。上頜竇積膿可考慮穿刺治療,慢性鼻竇炎可考慮手術改善結構、促進引流等治療。 3.鼻中隔偏曲可造成鼻塞 鼻腔結構改變可引起鼻子不通氣,如先天性發(fā)育或后天性外傷引起的鼻中隔偏曲可導致鼻塞,這種病只采取藥物治療往往不能治愈,需要做鼻中隔矯正術,使偏曲的鼻中隔恢復正常,治療在鼻腔內進行,鼻外是不留瘢痕的,能夠有效徹底地糾正鼻中隔偏曲的情況。 4.鼻甲肥大可造成鼻塞 鼻腔外側的軟組織水腫、肥厚也可引起鼻塞,也就是臨床常見的鼻甲水腫,鼻甲肥大癥。它多半是感冒初起時伴發(fā)的病癥或長期患慢性鼻炎導致的病癥,早期用1%麻黃素類滴鼻液滴鼻可收到很好的療效。但連續(xù)使用不要超過1周,最好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否則可能會導致依賴性藥物性鼻炎。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可引起鼻甲黏膜增生肥厚,使用滴鼻液效果不明顯,往往需要鼻甲注射封閉治療或手術部分切除來緩解。 5.鼻腔異物可造成鼻子不通氣 有些年齡小的患兒鼻子不通氣時,還要想到是否在玩耍中將異物塞入鼻腔后忘記,兒童表達能力差,一時也說不清楚,家長需要多留心,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鼻塞,只要詳細做個鼻內鏡檢查,便知原因,如有異物,取出后鼻塞癥狀自然就會痊愈。 6.鼻腔或鼻竇長包塊引起鼻塞 包塊有多種,常見的是鼻息肉,一種鼻腔良性腫瘤,形如“荔枝肉”,其次是鼻腔乳頭狀瘤,一種鼻腔竇良性腫瘤,但有惡變傾向。還有比較少見的鼻腔竇惡性腫瘤。還有,鼻咽癌的早期癥狀也可能只是鼻塞不透氣,所以鼻塞長期不好時一定要明確病因。
總訪問量 212,266次
在線服務患者 542位
科普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