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主任醫(yī)師 教授
兒科主任
兒科黃燕萍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6
兒科張寶琴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兒科劉志剛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小兒外科程繼文
主治醫(yī)師 副研究員
3.5
兒科鄧素蓮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兒科劉樹強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兒科韋俊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兒科史瑞明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4
兒童保健科史曉薇
主任醫(yī)師
3.4
帖利軍
副主任醫(yī)師
3.4
兒科邢軍衛(wèi)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3
兒科徐曼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3
兒科廉國利
副主任醫(yī)師
3.3
兒科吳紅艷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3
兒科楊永華
副主任醫(yī)師 講師
3.2
兒科何敏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2
兒科曹杰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高文娟
主治醫(yī)師
3.2
兒科何歡
醫(yī)師
3.2
嚴敦
醫(yī)師
3.3
孩子的指甲都快啃禿了,家長該咋辦? 估計不少成人有童年時啃指甲的記憶——流著口水啃指甲的樣子,想想都很有畫面感! 兒童啃指甲的行為極其常見,多開始于幼年時,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輕,不過,有的咬甲癖可能持續(xù)到成年后。 很多父母苦惱于孩子的這一行為,苦味劑涂指甲、帶指套的效果似乎并不持久,而懲罰和恐嚇不僅不能改善啃指甲行為,反而會適得其反。 那么,嚴重的咬甲癖是不是病,要不要進行治療呢? 啃指甲是病,得治 或許有的家長會認為,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咬手指、啃指甲的壞習慣,并不認為是疾病。 然而,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因為啃指甲搞得指頭傷痕累累,這時候,咬甲癖沒有那么簡單了。 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 5)中,咬甲癖被分類為「強迫與相關(guān)障礙」。 在第十版的國際疾病分類中(ICD-10),咬甲癖也被定義為「開始于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的、特殊的行為和情感異?!?,如吮手指、摳鼻子。 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咬甲癖呢? 健康兒童的啃指甲行為多是暫時的,而病理性啃指甲行為的頻率、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都高于健康兒童。 咬甲癖被認為是像病理性拔毛癖、刻板運動障礙一樣的「自殘行為」,也有人把它當作強迫癥的一種。 寶寶為啥偏愛啃指甲? 有的人喜歡啃指甲,有的人喜歡摳鼻子,還有人喜歡拔汗毛,沒辦法,就是有人好這口。 人們對咬甲癖行為目前并沒有清楚的認識,確切的病因也存在爭議。 原因可能包括心理因素、后天環(huán)境、家庭因素,有的孩子可能跟模仿其他人的啃指甲行為有關(guān),有的孩子啃指甲可能是父母遺傳。 1. 天生就愛啃 你可能會問:?。靠兄讣滓材苓z傳?! 答案是:確實是這樣的。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有咬甲癖的父母,其后代也更容易有啃指甲的行為,即便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都不啃指甲了。 2. 情緒失控容易啃 啃指甲偶爾會出現(xiàn)在心理狀態(tài)穩(wěn)定的孩子,不過啃指甲通常是情緒失控的表現(xiàn)。 啃指甲的孩子可能有緊張不安、壓力大、焦慮和情緒低落。 事實上,咬甲行為可能是一種緩解焦慮和壓力的方式,當試圖制止咬甲行為時,孩子反而會更沮喪。 3. 無聊、餓了、低自尊……反正愛啃 也有研究認為,參與社交活動時通常不會有咬甲行為,無聊和遇到挫折才是啃指甲的原因。 咬甲癖被認為是一種強迫性的、自己無意識的行為,在成人,研究者懷疑抽煙和嚼口香糖可能是咬甲行為的替代方式。 也有理論認為,咬甲癖是嬰幼兒時期吮手指行為的一種延續(xù)。 此外,饑餓與低自尊也是可能的原因。 當心其它精神疾病 據(jù)估計,在 7~10 歲兒童,有 20%~33% 存在咬甲癖,青少年時期更嚴重。 大多數(shù)情況下,咬甲癖被認為僅僅是影響美觀的習慣問題。 然而,咬甲癖的患者常有精神障礙。 超過 2 / 3 的咬甲癖兒童至少存在一種精神障礙,這些兒童的父母超過一半患有至少一種精神疾病,特別是抑郁癥。 在患有咬甲癖兒童和青少年中,注意力缺陷 / 多動障礙患兒極其常見(74%),另外還可能患有對立違抗性障礙(36%),分離性焦慮障礙(20%),以及遺尿癥、抽動障礙、強迫癥、智能障礙或抑郁癥等精神疾病。 此外,咬唇癖、撞頭、摳抓皮膚、拔毛癖也會出現(xiàn)于咬甲癖兒童中。 咬甲癖危害大,千萬別輕視 咬甲癖的主要危害是有礙觀瞻,但嚴重的話,會影響到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 1. 影響社交 啃指甲在社會上被認為是一種不良習慣,容易受到其他同齡人甚至是成年人的歧視和侮辱。 這會嚴重傷害兒童自尊,影響社交,讓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 譏笑、歧視并無益于改善咬甲行為,反而會加重焦慮、壓力、無助和挫敗感,讓咬指甲的行為更嚴重。 此外,咬甲行為也會妨礙其他社會行為,如繪畫、書寫和玩耍。 想想看,我們小伙伴在玩耍,而你卻在啃指甲!還怎么愉快地做朋友呢? 2. 影響健康 除了影響精神健康,咬甲癖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咬甲癖被認為是一種輕度的自殘行為,嚴重者會使指甲末端與甲床分離,導致指甲永久性縮短。 除此之外,持續(xù)啃指甲,還會對手指產(chǎn)生影響。 除了時常會出現(xiàn)指甲周圍出血,還容易發(fā)生甲溝炎、繼發(fā)細菌感染、口腔內(nèi)的皰疹病毒可通過唾液感染手指,嚴重的話,手指功能可能受到影響。 不光指頭,口腔和胃腸道也可能出問題。 嚴重的咬甲癖可引起牙齒問題,包括牙齒咬合不齊,牙齒出現(xiàn)裂紋;還可能損害牙齒和牙槽結(jié)構(gòu),導致顳下頜關(guān)節(jié)異?!谟幸Ъ遵钡幕颊撸?24% 存在顳下頜關(guān)鍵疼痛和功能異常。 同時,咬指甲還可能引起牙齦炎或牙齦膿腫,以及蟯蟲等寄生蟲的感染。 怎么讓孩子不再咬指甲? 對于大多數(shù)家長而言,孩子啃指甲不需要過分擔心,輕度的咬甲行為并不需要治療,一般會自動緩解。 那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輕度呢? 啃指甲不頻繁,也沒造成上述的健康或社會心理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是「輕度咬甲」了。 而同時存在其他精神疾病的咬甲癖,則需要請精神科的醫(yī)生專門處理了,這時候,了解詳細的疾病過程(包括心理方面),以及全面的檢查,是治療的關(guān)鍵。 懲罰、恐嚇?當心適得其反! 對于咬甲癖兒童多缺乏長期有效的行為糾正方法,然而,取笑、懲罰、恐嚇常無益于幫助孩子糾正這種行為,厭惡療法(使用苦味劑、辣椒油涂抹在指甲上)目前也存在爭議,這可能會引起逆反心理,加重焦慮。 行為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見效,家長和患兒應(yīng)該認識到糾正的長期性,否則的話,更容易半途而廢。 以下方式,可能有助于改善孩子的咬甲行為: 努力消除孩子可能存在的緊張、焦慮心理; 指甲上涂抹橄欖油,軟化指甲,使孩子失去興趣; 修剪指甲邊緣; 戴手套; 用嚼口香糖代替咬指甲; 鼓勵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轉(zhuǎn)移注意力,讓孩子的手忙于做其他事情而無暇去咬指甲,如玩樂器、參加體育運動、繪畫或者需要手持的玩具。 行為糾正不佳,藥物來治療 行為糾正無效,還有藥物治療可以選! 「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這類藥,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治療咬甲癖的藥物,對于嚴重咬甲癖的患兒、患者,有一定效果。 具體藥物選擇的話,建議大家聽從精神科醫(yī)生的,切莫自己買藥自己嘗試,畢竟精神類藥物的使用很專業(yè),別的??漆t(yī)生也要經(jīng)過學習才能掌握。 服藥的同時,一定要記得及時復(fù)診,規(guī)律的隨訪觀察是對抗副作用的重要方法。
首先,在了解什么是晚長之前,我們先了解兩個概念“骨齡”“骨齡差”。骨齡:我們通常講的年齡是指實際年齡,骨齡是以兒童青少年骨骼實際發(fā)育程度同標準發(fā)育程度進行比較而得到的一種發(fā)育年齡,骨齡比實際年齡更能準確的判斷人體的成熟程度。骨齡差:骨齡差為年齡與骨齡之差,是兩者相差的具體歲數(shù)。通常將±2歲為骨齡差正常范圍,其中骨齡差在 ±1歲內(nèi)為正常。骨齡大于年齡1歲但不超過兩歲為偏早;骨齡小于年齡1歲但不超過兩歲為偏晚。骨齡落后于年齡2歲以上則認為骨齡異常落后;若骨齡提前于年齡2歲以上,則認為骨齡異常提前。接下來就是了解一下什么是晚長:晚長是正常生長的一種類型,晚長的孩子青春期猛長和性成熟時間出現(xiàn)晚,但是當同齡人的青春期結(jié)束,生長板愈合之后,這些孩子才正值青春期,仍在生長中,所以最后的身高與一般成人無異。一般不需要治療。晚長的外在表現(xiàn)有哪些呢?常表現(xiàn)為外表正常、身材矮小,骨齡落后。父母的身高都是正常的,但是孩子每年生長速度稍慢,在兒童期身材矮小,骨齡落后于實際年齡。機制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但“晚長”一般有家族史。如:父親到高中或大學后才猛長。母親月經(jīng)初潮在15-16歲以后。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為晚長?需要做哪些檢查呢?骨齡片:確定孩子的骨骼年齡,為進一步確定孩子的情況提供依據(jù);甲狀腺功能:排除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生長激素刺激試驗:除外生長激素缺乏癥(垂體侏儒);鞍區(qū)核磁:排除垂體發(fā)育不良導致矮小血染色體:排除生長遲緩與染色體疾病有關(guān)性激素檢查:青春期遲遲不來臨,要排除促性腺激素不足癥孩子晚長,我們要怎么做?1、監(jiān)測身高:要求“同人、同尺、同時刻”,2歲以下7cm/年,4.5歲至青春期開始5cm/年,青春期6cm/年2、均衡飲食:①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偏食、挑食②甜食、含糖量很高的飲料及碳酸飲料、油炸食品等各種垃圾食品不吃或少吃;3、加強運動:1歲到3歲的幼兒期:爬行、跑、跳3歲到7歲的少兒期:適宜進行室外活動,接受日光浴、做操、跑步、打球等。較大年齡的孩子:適宜選擇以彈跳為主的運動,如跳繩、游泳、健身操、球類運動等。“堅持運動、適量運動,避免運動損傷”4、保證優(yōu)質(zhì)睡眠:人的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是夜間,如果睡眠質(zhì)量受到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長個子。5、心理關(guān)懷:晚長的孩子因個子小,成熟慢,可引起嚴重的精神負擔,因此心理關(guān)懷十分重要,家長不要給孩子灌輸越高越好的錯誤觀念,要多鼓勵、多表揚孩子,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自然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孩子矮小時要及時就醫(yī),不要盲目認為“矮” 就是“晚長”,或者盲目用增高藥、打生長激素,一定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檢查后做出科學合理的處理措施,以免錯誤用藥、或耽誤治療,后悔不及。
生長激素缺乏性矮小癥患兒在用生長激素治療期間,約19-3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xiàn)甲狀腺功能減低,主要表現(xiàn)為血清T4或者游離T4水平降低,往往不伴血清T3和TSH水平改變。但是大部分患者并無典型的甲狀腺功能減低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亞臨床甲減。為了避免對生長激素治療產(chǎn)生負面影響,需及時補充甲狀腺激素。因此對于這些患兒我們需要在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其甲狀腺功能。為什么這些患兒容易發(fā)生亞臨床甲減,其可能的原因包括患兒可能早已存在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缺陷,應(yīng)用外源性GH后,使中樞性甲減表現(xiàn)出來,另外生長激素治療促使T4在外周轉(zhuǎn)化T3增多,以及患兒的生長抑素分泌增加,使TSH分泌受到抑制。
總訪問量 393,555次
在線服務(wù)患者 395位
科普文章 26篇
領(lǐng)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