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消瘤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癥的臨床觀察86例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aizaoxiaoliu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Breast何婧嫻1 指導:胡思榮2(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醫(yī)學院2011級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65;2、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襄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湖北襄陽,441000)摘要:目的 觀察海藻消瘤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符合標準的乳腺增生癥患者8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口服海藻消瘤膠囊治療,對照組口服三苯氧胺片治療,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治療前后疼痛及腫塊評分。結果 2組患者治療前后相比均有差異,且治療后治療組療效與對照組療效相比有差異(P<0.05)。結論 服用海藻消瘤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癥效果顯著。 關鍵詞:乳腺增生癥 中醫(yī)療法 海藻消瘤膠囊 臨床應用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704(2013)11-0016-02乳腺增生癥是中年婦女乳腺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常見于25-50歲的婦女,已被稱為乳腺“癌前病變”?,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該病與內分泌功能失調有一定的相關性。祖國醫(yī)學認為其因為思慮傷脾,郁怒損肝,肝郁脾虛,以致痰瘀氣滯阻絡而成。本觀察使用海藻消瘤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癥,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1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由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收集襄陽市中醫(yī)院內分泌專家門診病例,明確診斷乳腺增生癥的女性患者8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治療組45例,對照組41例。兩組患者在發(fā)病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的比較,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及療效標準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乳癖診斷標準,經鉬鈀X線乳房攝片、乳腺彩超或行細胞學檢查等未發(fā)現(xiàn)乳腺內異常占位病變,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腺瘤及其他良、惡性乳腺疾病。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外科學》【2】中有關標準擬定。臨床治愈:腫塊及乳房疼痛消失,停藥3月后無復發(fā)。顯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乳痛消失。有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不足1/2,腫塊變軟,乳痛減輕;或腫塊縮小1/2以上,乳痛無減輕。無效:腫塊未縮小,或增大變硬者,或乳痛緩解,而腫塊不縮小。主要療效指標分級與評分標準:根據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7月濟南會議)制定的乳腺增生診斷及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標準【3】,在治療前后進行評分。1.3方法治療組:海藻消瘤膠囊(批準文號:鄂藥制字(2001)第HZ03—086號,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襄陽醫(yī)院制劑室生產)采用口服給藥,每次10粒,每天3次,飯后服用。對照組:三苯氧胺(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1472) ,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采用口服給藥,每次2Omg,每日1 次,飯后服用。療程:2組病例均10周為1療程,治療期間禁用與治療藥物作用相同的中西醫(yī)藥物,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 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2 結果2.1療效判定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組別 n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治療組 45112012295.56%對照組 416919782.93%注: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1.18,P<0.05)。2.2疼痛及腫塊改善情況表2: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積分比較( ±S)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5.74±3.080.49±0.12*△對照組6.42±2.181.73±1.07注:治療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t=3.81,*P<0.05,與對照組比較△t=2.57,△P<0.05。表3:治療前后腫塊改善情況的積分比較 ( ±S)項目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腫塊硬度4.58±0.961.93±0.32*△4.47±0.633.16±0.58腫塊范圍4.73±1.062.00±1.114.60±0.893.13±0.75腫塊大小4.70±1.081.96±0.854.79±1.143.02±0.51注:治療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不良反應治療組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16例,其中月經周期紊亂8例,經量減小5例,惡心、胃部不適2例,視物不清1例。3.典型病例鄧某,女,36歲,農民,已婚?;颊?年前因家庭糾紛后,情緒抑郁,時有嘆息、氣短,甚時不欲飲食,1年前出現(xiàn)右側乳房腫塊,未治療。近月來,自覺疼痛不適,活動后加劇,恐其癌變前來就診。2012年4月2日來我院初診,癥見右側乳房外上限可觸及一約4.0cm×6.0cm大小的塊狀腫塊,可移動,質中硬,壓之疼痛加劇,牽引胸脅、腋窩處,腋窩處可觸及腫大淋巴結,伴有月經不定時,量少,色暗紅,夾帶血塊,腹脹,納差,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輔檢:乳腺彩超:乳腺增生。治療:予口服海藻消瘤膠囊,一次10粒,一天3次,飯后服用。二診:自訴服藥20天,腫塊變軟,壓之不痛。再付上方30天。三診:腫塊縮小,腋窩淋巴結腫大消失,精神飲食如常,繼續(xù)服藥30天。四診:腫塊消失,心情、睡眠、飲食及二便情況均正常,復查乳腺彩超:雙側乳腺未見明顯增厚,繼服上方20天鞏固治療后,至今10月余未復發(fā)。按語:患者平素心情郁悶,喜思慮,不欲飲食,一年前發(fā)現(xiàn)右側乳房腫塊,近期出現(xiàn)右側乳房脹痛不適,可觸及塊狀腫塊,可移動,質中硬,壓之疼痛加劇,牽引胸脅、腋窩處,腋窩處可觸及腫大淋巴結。中醫(yī)辯證:患者長期情緒抑郁,肝氣不調,思慮傷脾,易生濕化痰,肝脾失調,久而生瘀,禍及乳絡,終成痞塊。故診斷為乳癖,證型為痰瘀氣滯,乳絡痹阻,法擬消痰散結通絡,疏肝理脾為主,方用海藻消瘤膠囊,治療3月,乳房疼痛及腫塊消失,療效佳。4.討論海藻消瘤膠囊為胡思榮老師研制,已在臨床使用10余年。胡思榮教授,湖北中醫(yī)名師,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兼職教授,全國名老中醫(y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長期從事內分泌疾病的臨床研究。胡師認為乳腺增生癥的病變臟腑在肝脾,病機為痰凝、氣滯、血瘀,病性是本虛標實。情志不暢,郁久傷肝,致氣機郁滯,郁久化熱,熱灼津液為痰;思慮過度,或好食肥甘厚味,損傷脾土,致脾失健運,聚濕為痰;先人朱丹溪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故痰凝、氣滯為病機關鍵,血瘀為痰凝、氣滯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病理產物。痰凝、氣滯、血瘀蘊結于乳房脈絡,經脈阻塞不通,輕則不通致痛,重則結聚成塊發(fā)為本病。故治療上消痰軟堅,散結祛瘀通絡以治其標,疏肝解郁,健脾理氣以治其本。海藻消瘤膠囊處方由“海藻玉壺湯”加減化裁而得,功效消痰軟堅,散結祛瘀,兼以疏肝理氣健脾。海藻、昆布其性咸寒,相須為君,取其“熱淫于內,平以咸寒……”之意?!侗静菥V目》記載:“…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除浮腫、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二藥合用,共奏消痰清熱軟堅之效。臣以浙貝母、夏枯草,性味苦寒,最降痰氣,善開郁結;鱉甲、生牡蠣增強化痰軟堅之功;佐以三棱、莪術、桃仁破血祛瘀通絡;柴胡、白芍、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茯苓、陳皮健脾化痰。使藥一味國老甘草,調和諸藥,且與甘藥相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與海藻相反為用,取其相反相成,不僅能更好地發(fā)揮海藻消痰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而且可使該方藥力大增,收效更速,作用更持久。李時珍有云:“按東垣李氏,治瘰疬,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兩用之。蓋以堅積之病,非平和之藥所能取捷,必令反奪以成功也”[4]。海藻消瘤膠囊用之臨床,療效甚佳,無不良反應,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好,值得推廣。參考文獻:[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 顧伯康.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76—177.[3] 林毅,唐漢鈞.現(xiàn)代中醫(yī)乳房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101~108.[4] 李時珍.本草綱目: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1375.來源:湖北中醫(yī)雜志.3013.11.P.16
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中醫(yī)治療進展胡然 胡思榮(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襄陽醫(yī)院胡思榮工作室,湖北襄陽 441000)關鍵詞: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中醫(yī)治療;行氣化痰法中圖分類號:R5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704(2013)11-0037-03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屬于中醫(yī)學的“癭瘤”范疇,中醫(yī)認為此病的病因多是在臟腑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加上氣滯、痰凝、血瘀而為病。由于該病幾乎涉及所有甲狀腺疾病,所以中醫(yī)藥治療手段靈活多變,大致可分為:從肝論治、從痰論治、從虛實論治;雖然目前中醫(yī)治療本病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將來應進一步規(guī)范中藥治療結甲的研究,制定相對統(tǒng)一的辨證分型標準,以便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治療該病的巨大優(yōu)勢,同時進行更為深入的臨床科研。1、概述對于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認識最早源于我國,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如頸部腫塊、頸部脹悶、咽有阻塞感,或伴有聲音嘶啞等,該病屬于中醫(yī)“癭瘤”范疇。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有關于癭病的記載,如《呂氏春秋.盡數篇》所說:“輕水所,多禿與癭人?!边@說明當時已觀察到癭的發(fā)病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夺屆?釋疾病》曰:“癭,嬰也,在頸嬰喉也。”明確指出了癭病位于頸前部,處于甲狀腺所在的部位。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最早將癭病分為血癭、息肉癭、氣癭3種。在《千金要方》中,根據癭瘤的病因及局部表現(xiàn),已有“五癭”之稱,分別為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之名。此后,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按癭腫之形,分為氣、血、筋、肉、石五癭,并云:“堅硬不可移者名日石癭;皮色不變,即名肉癭;筋脈結節(jié),名筋癭;赤脈交絡者,名血癭;隨憂愁消失者名氣癭”。并謂“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決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苯芏噌t(yī)家,認為癭瘤的區(qū)分主要有下列三種:氣癭,是指頸部漫腫,腫塊柔軟無痛,可隨喜怒而消長的癭??;相當于單純性甲狀腺腫及部分地方性甲狀腺腫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石癭,是指頸部結節(jié)或腫塊,堅硬如石,不可移動者;相當于甲狀腺癌、橋本甲狀腺炎。肉癭,是指頸部腫塊局限而柔韌者;相當于其他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1]。甲狀腺內的腫塊統(tǒng)稱為甲狀腺結節(jié),是臨床最常見的甲狀腺病變。其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4%,并隨增齡而增加,該病多見于女性,大多數甲狀腺結節(jié)無臨床癥狀。有研究表示,在50歲以上的人群由高分辨率超聲檢測發(fā)現(xiàn)50%的人存在有甲狀腺結節(jié)。引起甲狀腺結節(jié)的原因較多,有缺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進癥(Graves病)、單個甲狀腺結節(jié)、多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炎(急性、亞急性、慢性)、甲狀腺癌等,其性質包括增生、囊腫、腺瘤、甲狀腺炎和腫瘤等,一般臨床上大致可將甲狀腺結節(jié)大致分為良性甲狀腺結節(jié)和甲狀腺癌。2、病因病機中醫(yī)學早在幾千年前就對甲狀腺疾病的病因病機有了一定的認識,《醫(yī)學入門.癭病篇》記載:“癭氣,今之所謂癭囊者是也,由憂慮所生。”《三國志.魏略》:“爭公事,乃發(fā)憤生癭?!背苍皆凇吨T病源候論》中說:“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均認識到該病的形成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而陳廷之的《小品方》:“中國人息氣結癭者,但垂捶捶無核也,長安及襄陽蠻人,其飲沙水,喜癭有核瘰瘰耳,無根浮動在皮中。”又指出了癭病的發(fā)病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不同的地域和病因會出現(xiàn)不同的體征。并且,《圣濟總錄》還首次提出“夫人多有之,緣憂恚有甚于男子也。”認識到該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癭瘤論》曰:“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提出了癭病的主要病理是氣、痰、瘀相互壅結而成??v觀前人對甲狀腺結節(jié)的認識,我們總結其病因大體分以下幾種:2.1 情志內傷《濟生方.癭瘤論治》:“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jié),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氣血,循環(huán)一身,常欲無滯留之患,調攝失宜,氣滯血滯,為癭為瘤”。由于長期憂郁、惱怒或悲思,使氣機郁滯,肝氣失于條達,津液凝聚成痰,氣滯痰凝,壅結頸前,形成癭瘤。痰氣凝滯日久,使血液的運行受到障礙而產生血行瘀滯,可致癭腫乃至結節(jié)。2.2 飲食失調飲食失調,一則影響脾胃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聚而生痰;二則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痰氣瘀結頸前而發(fā)為癭瘤。2.3 水土失宜《養(yǎng)生方》云:“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币蚓游桓呱降貐^(qū),易感受山嵐瘴氣,或久飲沙水,而使瘴氣及沙水入脈中,搏結頸下而成癭瘤??傊静〉闹饕C,是由于肝郁氣滯,脾失健運,從而痰濕內生,氣血瘀滯,痰濕凝結于頸前,日久引起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癭瘤之癥,雖有氣滯、痰凝、血瘀之別,但其發(fā)病之內在因素,亦與人體正氣虛弱有著密切關系,尚若正氣不足,病邪乘虛而人,聚于經絡、臟腑,導致氣滯、痰凝、血瘀等病理變化,日久釀成癭瘤之病。正如《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在治療時,要注意正氣的盛衰,衡量正邪之間的關系,若病延日久之證,當重視扶正之法,攻伐之中尚須顧及正氣。3、辨證論治由于甲狀腺結節(jié)幾乎可以涉及所有甲狀腺疾病,所以很難以一法一方來達到防治的目的。對于本病的辨證分型,雖然各家學者意見不同,但基本認同該病是在臟腑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加上氣滯、痰凝、血瘀而為病。其主要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主要是痰、瘀血;其病理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在以臟腑辨證的基礎上,審證求因,精辨病機,仔細辨別邪正陰陽盛衰、氣血精液失常,合理運用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以及攻堅破積之品。常見的辯證分型有以下幾種:3.1 氣郁痰阻型頸部腫大,彌漫對稱,自覺脹滿,質軟光滑,無壓痛;時有胸悶,喜太息,病情的波動常與情志因素有關;舌紅,苔薄白,脈弦。治則:行氣解郁,化痰消癭;方藥:《瘍醫(yī)大全》四海舒郁丸加減。3.2 痰結血瘀型頸前腫塊,按之較硬或有結節(jié),日久難愈,納差;舌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或澀。治則:理氣化痰,活血消癭;方藥:《醫(yī)宗金鑒》海藻玉壺湯加減。3.3 肝火旺盛型頸前結節(jié),表面光滑,質地柔軟,煩熱多汗,胸脅竄痛,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顫抖,顏面烘熱,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則:清肝瀉火,化痰散結;方藥:《外科正宗》梔子清肝飲加減。3.4 心肝陰虛型頸部腫大,病起緩慢,質軟,心悸不寧,少寐,手顫動,易汗出,倦怠乏力;舌質紅,苔薄,脈弦細數。治則:滋養(yǎng)心陰,化痰安神;方藥:《校注婦人良方》天王補心丹加減。3.5 脾虛痰濕型頸腫,無壓痛,形體偏胖,納食欠佳,神疲乏力,腹脹或有便溏;舌淡,體胖大,苔白或白膩,脈沉細;治則:健脾利濕,軟堅化痰;方藥:海藻玉壺湯;3.6 脾腎陽虛型頸部腫塊,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頭暈目眩,四肢不溫,納食腹脹;舌淡紅,苔薄,脈緩或沉;治則:補腎健脾,溫中助陽;方藥:右歸丸。4、思辨小結4.1 從痰論治,另辟蹊徑本病早被秦漢醫(yī)家隸入“癭病”范疇,關于病因病機,雖然各地的醫(yī)家有不同的偏重,有從虛實而論、情志而論、熱毒而論等不同的學術觀念,但基本認可其病因主要與情志不遂、肝火亢盛、正氣虧虛和飲食水土有關;病理因素有氣滯、痰凝、血瘀等;辨證分型多以氣陰兩虛、氣滯痰瘀、肝火亢盛為基本點進行分型論治;病機則是本虛標實,本虛為正氣虧虛,標實包括無形之火邪和有形之痰結;病位則在頸(甲狀腺) [2]。 縱觀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我們認為,痰結氣郁,應當作為該病的重要病機環(huán)節(jié)。因為中醫(yī)的臟腑理論認為,五臟皆可生痰,痰在臨床引起的病證變化多端,有“百病皆因痰做祟”之說。而且“痰之為患,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既可凌心犯腦,也可凝聚停留于機體各個組織器官之中”。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有云:“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皆有”。所以才有了“百病兼痰”之說。回看癭病中的痰,可由肝郁引起,可由脾虛而發(fā),可由內火加重,可由氣滯反復,痰,既為病機產物,又為病理因素。明·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更明確指出:“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說明氣滯、痰瘀是該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故以痰之生成、致病為線索,治法當偏重行氣化痰為主,所謂“氣不行則郁難開,痰不化則結難散”,而且痰凝亦可以加重氣滯,氣滯又可以促進痰結。因此,情志內傷,痰結氣郁,貫穿了整個癭病的演變。使用“化痰行氣法”治療癭瘤,可謂另辟蹊徑,且現(xiàn)代醫(yī)家歷經多年臨床實踐,屢見奇效;如以“溫膽湯”加減治療癭瘤為例,其中陳皮辛行溫通,乃治痰之要藥,可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半夏辛溫而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又兼和胃,《主治秘要》有云:“燥胃濕,化痰…除胸中痰涎”,與陳皮合用,即可燥濕化痰,又可溫化寒痰,且前者理氣,后者消痞,兩藥合用,一行氣滯,一化痰結,氣順則痰自消;茯苓可甘淡滲濕,所謂濕去則痰不生,且兼顧健脾安神;枳實性苦微寒,破氣化痰,《別錄》言:“可除胸脅痰癖”,而竹茹功清熱化痰除煩,二者合用,可加強陳皮行氣與半夏化痰之力,即清胃熱、化痰散結,又降逆行氣止嘔;對于氣滯偏重的患者,可加用厚樸,厚樸辛散,長于行氣下氣,亦有燥濕化痰之功,與陳皮、半夏聯(lián)用,善治痰濕內阻之癥;對于痰結偏重的患者,可加用生牡蠣、浙貝、鱉甲,生牡蠣重鎮(zhèn)安神,主水不涵木,陰虛陽亢之癥,兼軟堅散結,《本經》云:“主驚恚怒氣”,《本草備要》:“可消瘰疬結核、老血疝瘕”,浙貝性味苦寒,清熱化痰,開郁散結,《本草正》曰:“最降痰氣,解熱毒及療喉痹,瘰疬”,鱉甲為治陰虛內熱陽亢之要藥,以上三者同用,可平肝潛陽,軟堅散結,對于痰火郁結、氣結血瘀之癭瘤,可謂標本同治。4.2 隨證加減,不忘安神與活血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多由情志引發(fā)、加重或反復,所以在祛痰散結之時,應不忘養(yǎng)心安神。對于情志不暢者,當用酸棗仁,可入心、肝經,養(yǎng)心陰、益肝血、安神志,《別錄》有言:“主煩心不得眠……益肝氣,助陽氣”,佐之遠志,味辛通利,既能祛痰,又利心竅,可寧心安神,加以合歡,疏肝解郁,乃悅心安神之佳品,使五臟安和,亦可活血祛瘀,因此,對于治療陰虛痰熱之上擾心神者,非此三藥莫屬。對于失眠、急躁較重的患者,則可加用磁石、礞石等重鎮(zhèn)之品。該病初起,多以氣滯、痰凝為主;中期虛實夾雜,陰虛與痰火、瘀血并存;后期則因氣郁痰火日久不散,多伴血瘀,最后成陰陽兩虛之侯[3]?!夺t(yī)方考》云:“痰之源生于濕也”,是指痰由濕生,濕痰之證,濕停即可生痰,陰虛內熱日久,氣滯津枯而血瘀,此時,應加用桃仁、紅花,桃仁散而不收,瀉而無補,可破血活血祛瘀,入心肝血分;紅花則專入血分,可通暢血脈,祛瘀消癥瘕,亦可用于熱郁血瘀者,與桃仁合用,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可生新。臨場若以心悸胸悶為主,則可加用瓜蔞、薤白等寬胸理氣??傊?,癭瘤病機復雜,癥狀多不典型,少數情緒難以控制,或病情較重,或不能堅持口服中藥治療的患者,療效欠佳。若從痰論治,化痰行氣,則能很快的改善臨床癥狀,增加患者信心,不但治愈率高,且愈后不易復發(fā),具有廣闊的臨床研究前景。參考文獻[1]陳如泉.甲狀腺疾病的中西醫(yī)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1,3 (4):42-46[2]楊明會,柯新橋,左新河.常見病中西醫(yī)最新診療叢書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M],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6-8[3]安平,梁雪.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04,21(4):17-19來源: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11.P.37
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又稱Graves?。┦且约谞钕俣狙Y和突眼、甲狀腺腫大為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是內分泌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fā)病是由于人體血液循環(huán)中甲狀腺激素過多造成的一種綜合征,典型的病變?yōu)楦叽x、彌漫性甲狀腺腫大、突眼、及神經、心血管、胃腸等系統(tǒng)病變。該病屬于中醫(yī)“癭病”的范疇,亦稱“癭瘤中消癥”。西醫(yī)主要以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或外科手術等療法,其不足是復發(fā)率較高或致甲狀腺機能減退的副作用。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研究不斷深入,并取得了較好療效,令患者對中醫(yī)藥的標本同治顯得更有信心。甲亢的病機復雜,治法繁多,但辨證施治大體上以氣陰兩虛、肝郁氣滯、肝火亢盛、瘀血痰濕互結為基本點進行分型論治。胡思榮主任醫(yī)師,是湖北省知名中醫(yī),湖北中醫(yī)學院教授,從事中醫(yī)治療內分泌疾病30余載,尤其在純中藥化痰行氣法治療Graves病方面經驗頗豐,其方法獨到,經歷年使用,療效卓著。筆者有幸跟師三年有余,每仿效之,屢獲奇效,現(xiàn)略談體會如下。 1、病因病機 1.1、甲亢屬“癭病”范疇,其病因病機極其復雜 本病早被秦漢醫(yī)家隸入“癭病”范疇,也有人根據癥狀、病因等的不同,將其納入“心悸”、“中消”、“痿證”等病的范疇。關于甲亢的病因病機,雖然各地的醫(yī)家有不同的偏重,有從虛實而論、情志而論、熱毒而論等不同的學術觀念,但基本認可其病因主要與情志不遂、飲食水土、正氣虧虛和肝火亢盛有關;病理因素有氣滯、痰凝、血瘀等;辨證分型各不相同,但多以氣陰兩虛、肝郁氣滯、肝火亢盛為基本點進行分型論治[1];病機則是本虛標實,本虛為正氣虧虛,標實包括無形之火邪和有形之痰瘀;病位在頸(甲狀腺)。 如朱良春[2]把正氣虧虛作為甲亢的主要病因,其發(fā)病是由正氣不足,中氣下陷,腎水不足,虛火上乘導致。水不足則火旺,火旺則傷氣,即“壯火食氣”;火旺亦傷陰,陰虧之人遇氣郁痰滯,則更易化火,火盛又極易傷陰耗液。甲亢患者的火旺多損及心、肝、胃三臟:心火旺則心悸;肝火旺則急躁、手顫;胃火旺則消谷易饑。 1.2、辨證求因,另辟蹊徑 胡老師一直認為,情志內傷,可謂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甲亢患者普遍存在著情緒障礙、應對方式不良和社會支持少等特點,這些不僅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也與軀體癥狀相互作用,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和預后[3]。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癭候》言:“癭者由憂患、氣結所生”,并歸結其乃“由憂恚氣結所生”,命之為“氣癭”;由北宋政府編纂的《圣濟總錄·癭瘤》又謂其為“婦人多有之,緣憂恚有甚于男子也”,在《三國志.魏略》中記載:“爭公事,不得理,乃發(fā)憤生癭”,至此,已說明甲亢多因情志不遂,氣結痰瘀所致。朱重光[4]在其所觀察的甲亢患者中,因情志不遂而引起者占58.33%;因起居不當、工作勞累及不明原因而引起者占41.67%。由此分析,七情內傷、焦慮思憂等,可使肝失疏泄,肝屬木,木郁不達,肝氣久郁化火,而肝火旺盛,火盛傷陰津,津液運行則受阻,滯留于體內,易凝聚成痰;且氣機升降失常,繼而氣滯、痰郁,結于頸前,形成癭腫;另外,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過大,常常由于思慮過度,操勞太過,情志抑郁太久,思則氣結,思憂傷脾,以致氣郁脾陷,加之動少靜多,中焦陽氣虛衰,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若脾失健運,精微沒有化為機體正常需要的氣血津液,反聚為痰,且脾主運化,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停,也會聚而成痰,進一步促使痰濕交阻,久蘊則更容易化火,痰火上蒙清竅,擾動心神,則易怒,內熱煩悶,則見胸悶,驚悸等。 由此可見,痰結氣郁,當是該病重要的病機環(huán)節(jié)。中醫(yī)臟腑理論認為,五臟皆可生痰,痰在臨床引起的病證變化多端,有“百病皆因痰做祟”之說。而且“痰之為患,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既可凌心犯腦,也可凝聚停留于機體各個組織器官之中”。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有云:“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皆有”。中醫(yī)“百病兼痰”之說,看來并不為過。我們認為,癭病中的痰,可由肝郁引起,可由脾虛而發(fā),可由內火加重,可由氣滯反復,痰既為病機產物,又為病理因素。明·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更明確地指出:“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說明氣滯、痰瘀是該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故胡老師以痰之生成、致病為線索,治法以行氣化痰為主,所謂“氣不行則郁難開,痰不化則結難散”,而且痰凝可以加重氣滯,氣滯又可以促進痰結。因此,情志內傷,痰結氣郁,貫穿整個病情的演變。 2、臨床治療 筆者曾使用純中藥治療一名賀姓少婦,該患者一年前發(fā)現(xiàn)頸兩側甲狀腺腫大,平日情緒急躁,時有心慌氣短,在當地醫(yī)院就診后,被診斷為甲亢,并間斷服用他巴唑治療(具體藥量不詳),后未定期復查甲狀腺功能,癥狀時有反復,未引起重視,但近期由于家事困擾,工作緊張而諸癥加重,故于2009年5月來我院就診,患者自述近一個月來,心悸,乏力,失眠焦慮,怕熱多汗,體重下降,月經周期延長,舌質紅,苔白膩,脈滑、略數;彩超提示:甲狀腺形態(tài)正常,左側葉前后徑2.1cm,右側葉前后徑2.0cm,峽部0.6cm,甲狀腺內可見豐富血流信號,呈“火海征”,提示甲狀腺彌漫性增大;甲狀腺功能:FT3:10.5pmol/L,F(xiàn)T4:30.6pmol/L,TSH:0.01uIU/ml,TG:9.8(陽性),TM:7.5(陽性);心率105次/分,血壓120/80mmHg,基礎代謝率:+35%,甲狀腺Ⅱ度腫大,表面光滑,質軟,無壓痛,可聞及血管雜音;辨證屬痰瘀氣滯,治法以化痰行氣為主,輔以養(yǎng)血安神,方用“溫膽湯”加減,藥用:陳皮15g,半夏12g,茯苓12g,炙甘草6g,枳實10g,竹茹30g,厚樸15g,浙貝10g,鱉甲15g,酸棗仁15g,遠志12g,生牡蠣30g,合歡皮15g,桃仁15g,紅花15g,焦山楂15g;日一劑,水煎服。服藥半個月,諸癥消失,精神、體力如常,情緒平復;服藥兩個月后,甲狀腺功能:FT3:3.7pmol/L,F(xiàn)T4:11.5pmol/L,TSH:0.05uIU/ml,TG:7.4(陽性),TM:5.0(陽性);遂予以出院,并囑其繼續(xù)堅持守方治療兩個月,之后更以每兩天服用一劑,鞏固治療,患者于2010年1月來院復診,復查甲狀腺彩超:甲狀腺形態(tài)正常,左側葉前后徑1.8cm,右側葉前后徑1.7cm,峽部0.4cm,甲狀腺內未見血流信號;復查各項指標均正常;心率75次/分,血壓120/80mmHg,未見高甲狀腺激素癥候群,無消化道及神經系統(tǒng)病變;自出院始,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期間未使用任何西藥抗甲狀腺藥物。 胡老師使用“化痰行氣法”治療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可謂另辟蹊徑,經多年臨床實踐,屢見奇效;用上述病案為例,方以“溫膽湯”化裁,其中陳皮辛行溫通,乃治痰之要藥,可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半夏辛溫而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又兼和胃,《主治秘要》有云:“燥胃濕,化痰…除胸中痰涎”,與陳皮合用,即可燥濕化痰,又可溫化寒痰,且前者理氣,后者消痞,兩藥合用,一行氣滯,一化痰結,氣順則痰自消;厚樸辛散,長于行氣下氣,亦有燥濕化痰之功,與陳皮、半夏聯(lián)用,善治痰濕內阻之癥;茯苓可甘淡滲濕,所謂濕去則痰不生,且兼顧健脾安神;枳實性苦微寒,破氣化痰,《別錄》言:“可除胸脅痰癖”,而竹茹功清熱化痰除煩,二者合用,意在加強陳皮行氣與半夏化痰之力,即清胃熱、化痰散結,又降逆行氣止嘔;方中重用生牡蠣,此藥重鎮(zhèn)安神,主水不涵木,陰虛陽亢之癥,兼軟堅散結,《本經》云:“主驚恚怒氣”,《本草備要》:“可消瘰疬結核、老血疝瘕”,輔以浙貝,性味苦寒,清熱化痰,開郁散結,《本草正》曰:“最降痰氣,解熱毒及療喉痹,瘰疬”,鱉甲,為治陰虛內熱陽亢之要藥,以上三者同用,可平肝潛陽,軟堅散結,對于痰火郁結、氣結血瘀之癭瘤,可謂標本同治; 由于甲亢病情多由情志引發(fā)、加重或反復,所以在祛痰散結之時,應不忘養(yǎng)心安神;故加用酸棗仁,可入心、肝經,養(yǎng)心陰、益肝血、安神志,《別錄》有言:“主煩心不得眠……益肝氣,助陽氣”,而遠志味辛通利,既能祛痰,又利心竅,可寧心安神,合歡則為疏肝解郁,悅心安神之佳品,使五臟安和,亦可活血祛瘀,因此,配合化痰藥物(尤其如厚樸、竹茹等可兼安心神之品),對于治療陰虛痰熱之上擾心神,非此三藥莫屬; 此病在中期,陰虛內熱日久,氣滯津枯而多見血瘀,故輔以桃仁,其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又稱破血藥,可入心肝血分,功效活血祛瘀,用于多種瘀血證;紅花則專入血分,可通暢血脈,祛瘀消癥瘕,亦可用于熱郁血瘀者,與桃仁合用,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可生新;最后加入焦山楂,即助陳皮、茯苓健脾行氣,又助桃仁、紅花通活血祛瘀;炙甘草則可協(xié)調諸藥,兼顧健脾和中。 《醫(yī)方考》云:“痰之原生于濕也”,是指痰由濕生,濕痰之證,多由津液布散失職導致,濕停即可生痰,而行氣則痰無能留滯,濕去則痰無由生;甲亢初起,多以氣滯、痰凝為主;中期虛實夾雜,陰虛與痰火、瘀血并存;后期則因氣郁痰火日久不散,變?yōu)殛庩杻商撝頪5]。通覽全方,祛痰而不傷正,既有祛痰行氣之功,又增補養(yǎng)心神之力,可謂治標不忘本。 3、小結 隨證加減,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必要手段。若患者以失眠、急躁為主,可加用柏子仁、礞石等安神之品;若以心悸胸悶為主,則可加用瓜蔞、薤白等寬胸理氣;總之,甲亢病機復雜,癥狀多不典型,近代很多醫(yī)家治療甲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進步,但多以中藥和小劑量西藥結合治療為主,胡老師在化痰行氣治療甲亢的三十余年中,不斷探索,善于辨病和辨證相結合,很少使用西藥,大多病案都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做到標本兼治,但也有少數情緒難以控制,或病情較重,或不能堅持口服中藥治療的患者,療效欠佳。在多年臨床治療中證明,化痰行氣法,不但對治療甲亢有顯著的確切療效,胡老師還用此法治療多種疑難雜病,尤其是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均取得較大突破,能很快的改善臨床癥狀,增加患者信心,不但治愈率高,且愈后不易復發(fā),因而化痰行氣法在治療疑難雜癥方面,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胡老師同時提醒處于甲亢早中期的朋友,不要緊張,要注意自我調節(jié),盡可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做到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精神放松;而且應當多參加社會交際活動,以開拓生活領域,充實生活內容;因為更好地維護心理健康,避免負面情緒的干擾,對于治療甲亢、提高藥效以及預防甲亢復發(fā),尤為重要。 4、參考文獻[1]楊明會,柯新橋,左新河.常見病中西醫(yī)最新診療叢書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M],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6-8[2]邱志濟,邱江東,邱江峰.朱良春治療甲亢囊腫結節(jié)突眼的特色發(fā)揮[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10):809-810[3]景曉琦,王凌偉.中醫(yī)藥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臨床研究概況[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7(10):59-60[4]朱重光.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臨床體會[J].河南中醫(yī),1993,13(1):1l一13[5]安平,梁雪.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04,21(4):17-19作者:胡然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襄陽醫(yī)院來源:湖北中醫(yī)雜志 2011/04/P29
總訪問量 5,014,744次
在線服務患者 2,845位
科普文章 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