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病是一種少見病、罕見病,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頭頸部腫物或結節(jié),絕大多數以頭頸部腫物或結節(jié)起病,常見部位包括耳周、頸部、頜下及面頰部,常累及腮腺。常有局部淺表淋巴結腫大,常見于頭頸部及腹股溝。木村病的實驗室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和血清lgE升高,國內文獻報道,木村病患者中69%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29%患者的血清lgE升高。因此,臨床上對于頭頸部無痛性腫物及局部淋巴結腫大者,實驗室檢查發(fā)現(xiàn)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及血清IgE顯著升高時應考慮到木村病的可能。本病屬于中醫(yī)瘰癘或痰核之范疇,西醫(yī)主要采用手術治療,但術后常反復發(fā)作,故筆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醫(yī)認為其主要病因病機是肝郁脾虛、風痰阻絡,血行不暢,痰瘀互結所致,治療從疏肝健脾,祛風化痰祛瘀散結立法,方劑可選用柴苓湯合消瘰丸加減。如果累及腎臟,出現(xiàn)腎病綜合征的并發(fā)癥,宜建脾益腎,化痰祛瘀散結,方選用參芪地黃湯合消瘰丸加減治療。
安宮牛黃丸是我國傳統(tǒng)中成藥中最負盛名的急救用藥之一,其與紫雪丹、至寶丹并稱為溫病“涼開三寶”,素有“救急癥于即時,挽垂危于頃刻”之美名。但是所有藥物都是雙刃劍,既有利,亦有弊,正確合理使用是治病救人的良藥,誤用則可變成傷人的利器。那么如何正確合理使用安宮牛黃丸呢?筆者今日就為您說解一番。 善清心包邪熱的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醫(yī)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是我國傳統(tǒng)藥物中最負盛名的急癥用藥之一,中醫(yī)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包猶如君主之宮城,代君受邪”,本方善清內陷心包之邪熱,使君主之官不受邪擾,而能安居其宮,且方中又以牛黃為主藥,故名“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丸由牛黃、犀角、麝香、黃連、黃芩、生梔子、朱砂、珍珠、冰片、明雄黃、郁金組成。方中的君藥是牛黃和麝香,牛黃能清心解毒、麝香能開竅醒神。山梔子、黃連、黃芩、犀角(現(xiàn)用水牛角替代)的功用是清熱、涼血、解毒。郁金、冰片則有芳香化濁、通竅醒神的作用,共同為臣藥,加強君藥開竅醒神、清熱解毒的功能。朱砂、珍珠能鎮(zhèn)心安神,雄黃能祛痰解毒,是協(xié)助主藥起作用的佐藥。蜂蜜和胃調中,作為調和各藥的使藥。外包一層很薄的金箔,有重鎮(zhèn)安神的作用。以上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之功。 安宮牛黃丸適合什么病證? 安宮牛黃丸具有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的功效。常用于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癲癇、敗血癥出現(xiàn)高熱驚厥、神昏譫語者。 據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該藥可保護血-腦屏障,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提高腦組織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從而保護腦組織,而且具有明顯的退熱、鎮(zhèn)靜、抗驚厥和抗炎作用,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安宮牛黃丸的顯著退熱作用,可能與其作用于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有關。 分清“陽閉”與“陰閉”,避免用錯藥 安宮牛黃丸是“開竅劑”中的名方,常用于中風神昏竅閉之證。但中醫(yī)學將中風閉證多由邪氣壅盛,蒙蔽心竅所致,根據臨床表現(xiàn),可以分為陽閉(屬于熱證)與陰閉(屬于寒證),熱閉治療宜清熱開竅;寒閉治療宜溫通開竅。二者用藥絕不相同,千萬不能混淆。 安宮牛黃丸可清熱開竅,只適合于中風閉證陽閉(熱閉)及熱證,癥見表現(xiàn)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面赤身熱,口臭氣粗,喉中痰鳴,燥擾不寧,舌紅或絳,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美編加注:辨析要點) 在使用上,安宮牛黃丸口服前應除去蠟皮、塑料球殼及玻璃紙;不可整丸吞服,應弄碎后,用溫水化開分次送服。若兼有舌體短縮、大便秘結、飲不解渴者,用安宮牛黃丸2粒溫水化開,調入大黃末9克,內服;第一次可先服一半,未見明顯效果可再服。 如果表現(xiàn)為雖有神昏,不省人事,牙關緊閉,但是四肢不溫、靜臥不煩、舌苔白膩、脈沉緩,則不宜使用,因為它屬寒閉神昏,當用溫通開竅劑,如使用具有辛溫開竅作用的蘇合香丸才對癥。 良藥使用有禁忌 1.除“寒閉”不得使用之外,安宮牛黃丸也不能用于“中風脫證”。這類人雖然也表現(xiàn)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但是嘴唇微張、鼻息微弱、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痿,脈微欲絕。 2.在服藥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自汗畏冷、面色蒼白、冷汗不止、脈微欲絕,這說明病情由閉證變?yōu)槊撟C,應立即停藥,不可繼續(xù)服用。 3.因藥物組成中含有麝香,麝香這味藥具有芳香走竄之性,會損傷胎氣,故孕婦慎用。 4.本藥含有朱砂、雄黃等礦物藥,不宜過量久服,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5.過敏體質者慎用。 6.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服用本品應謹遵醫(yī)囑。 7.有高熱神昏、中風昏迷等服用本藥困難者,應鼻飼給藥。 8.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9.兒童如需服用,請在醫(yī)師指導及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小兒三歲以內一次1/4丸;四歲至六歲一次1/2丸,一日1次。 10.運動員慎用。 現(xiàn)在很多人都知道安宮牛黃丸這味藥好,所以會在家中備上幾粒,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但是這藥雖好,也不能隨便吃,經過上述的講解,大家應該明白了,一定是“陽閉”(熱閉)的情況才能服用;而將安宮牛黃丸作為保健品,時不時服用一點的做法更是不可取。 (以下做成小卡片形式)吳鞠通治療京城瘟疫案 吳瑭,又名吳鞠通,是清代溫病學的大家。相傳吳瑭從小為博取功名,寒窗苦讀。其父在他19歲的時候,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吳瑭哀痛欲絕,認為父親病了,自己卻不懂醫(yī)術,不能救他,是最大的不孝,還有什么顏面立于天地間。于是,棄文從醫(yī),購買方書,刻苦鉆研,一讀就是十年,頗有心得,但不敢輕易為人治病。1793年,京城鬧瘟疫,很多人死于庸醫(yī)手中,在朋友勸導下,吳瑭開始診治病人,把牛黃清心丸加減化裁,創(chuàng)制了安宮牛黃丸,救活很多危重病人,從此名聲大振,成為溫病學派代表人物。隨著時間的檢驗,吳瑭創(chuàng)制的安宮牛黃丸成為中醫(yī)最負盛名的急救之品,和紫雪丹、至寶丹并稱為"溫病三寶"。 劉海諾車禍外傷后昏迷不醒案 2002年5月10日,香港鳳凰衛(wèi)視女主播劉海若在倫敦因車禍受重傷昏迷不醒。英國的醫(yī)學專家判斷她已“腦死亡”。6月8日,劉海若被送到北京宣武醫(yī)院治療。劉海若當時高熱、神昏,舌紅無苔,一派熱相,完全符合中醫(yī)“熱入心包”的癥狀,經過中醫(yī)專家會診,使用了安宮牛黃丸及針灸治療。兩周后,劉海若體溫基本恢復正常,為進一步治療贏得了時間。最終,遭車禍100天之后,已被英國醫(yī)學界認定為“腦死亡”的劉海若終于恢復了神志。安宮牛黃丸再次創(chuàng)造了醫(yī)學史上的奇跡。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淚腺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僅有外分泌腺受累,稱為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同時伴有其它結締組織損害或繼發(fā)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系統(tǒng)性硬化癥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則稱為繼發(fā)性干燥綜合征。臨床上以口干、眼干伴有關節(jié)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好發(fā)于女性,90%以上發(fā)病年齡在30~40歲,最小9歲,男女之比為1:9~17。國外資料報道,老年人患病率為3~4%,僅次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國內調查萬余人,患病率為0.77~0.29%。早期口眼干燥不易被人重視,易誤診,其病程長,一般預后良好。有內臟損害者經恰當治療大多可以緩解。有嚴重臟器病變、惡性淋巴瘤者及伴有嚴重結締組織疾病的繼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預后差。 中醫(yī)學對本病的認識始于《內經》,有“燥勝則干”,“燥者濡之”的論述,金元時期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補充了:“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的病機。從其發(fā)病及臨床特征分析,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燥痹”之范疇。病因先天稟賦不足,陰津虧虛之體;后天由于操勞過度,或久病失養(yǎng);外感風、暑、燥、火四邪或內熱化燥,陽熱亢盛,導致津傷液耗,陰血虧虛,清竅失于濡潤,日久瘀血痹阻,絡脈不通,累及皮膚、筋骨,深入臟腑而成本病。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虛,瘀血阻絡;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病位初在口、眼、鼻、咽等清竅,繼則涉及全身,內舍五臟。 [中醫(yī)辨證治療]1、陰虛內熱型 癥狀:口干咽燥,夜間尤甚,口唇干裂,口干欲飲或飲不解渴,目干澀,少淚或無淚,視物模糊,伴有頭暈耳鳴,聲音嘶啞,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生津,清熱除煩。 方劑:沙參麥冬湯合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北沙參30g、麥冬15g、天花粉12g、白芍15g、百合15g、生地15g、枸杞子15g、當歸10g、菟絲子15g、菊花15g、山萸肉15g、石斛15g、生白術15g 等。 陰虛內熱甚者,加地骨皮、銀柴胡、炙鱉甲;夜寐不安,煩熱,手心灼熱,加五味子、知母、夜交藤;視物模糊,加谷精草、決明子;大便秘結,加玄參、制黃精;關節(jié)疼痛,加木瓜、金銀藤、青風藤。 2、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癥狀:口咽干燥,兩眼干澀,身倦乏力,氣短懶言,皮膚粗糙,色暗發(fā)斑,毛發(fā)焦黃,四肢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畸形,指端紫暗,經行量少色暗,食欲不振,大便不實,舌質暗少津,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方劑:四君子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太子參15g、茯苓15g、生白術15g 、生甘草9g、生黃芪30g、制黃精15g 生山藥15g、桃仁12g、紅花9g、生地15g、當歸10g、赤芍12g、白芍12g、川芎10g、丹參20g、鬼箭羽15g、穿山龍15g。 兩目干澀,加枸杞子、川石斛;大便不實,加淮山藥、葛根;食欲不振,胃脘不適,加炒谷麥芽、生楂肉、綠梅花。 3、血虛燥熱型 癥狀:口干咽燥,鼻干目澀,面色少華,頭暈乏力,經血稀少,每易焦慮煩躁,失眠多夢,肌膚毛發(fā)枯燥,舌嫩紅少津,苔少,脈細。 治法:養(yǎng)血柔肝,生津潤燥。 方劑:四物湯合一貫煎加減。 常用藥:生地20g、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0g、丹參15g 、枸杞子15g、太子參15g、麥冬12g、丹參20g、鬼箭羽12g、穿山龍15g。 頭暈頭痛,加天麻、懷牛膝;焦慮煩躁,夜寐多夢,加黃連、夜交藤、炒棗仁;肌膚毛發(fā)枯燥,加制黃精、女貞子;面紅升火,加白薇、功勞葉;視物模糊,加女貞子、菟絲子。4、熱毒內蘊、燥邪上犯型證候特點:眼干少淚,口干唇燥,唾液量少,飲水不解,鼻咽干燥,干咳無痰或痰少粘稠,難以咯出,常伴有發(fā)熱、目赤多眵、面紅烘熱、腮腺及頜下腺腫大,頭身疼痛、關節(jié)疼痛、溲赤便結等,舌紅苔薄黃而干或有裂紋,或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養(yǎng)陰潤燥、清熱解毒散結。方藥:清營湯合清燥救肺湯加減。桑葉12g、生石膏30g、甘草6g、太子參15g、玄參15g、阿膠12g、麥冬12g、杏仁12g、水牛角20g、生地20g、丹參20g、丹皮12g、金銀花20g、連翹15g、竹葉12g、僵蠶12g、浙貝母10g .加減:咯血、鼻衄者加側柏葉、仙鶴草。咳嗽、吐痰者加桔梗、全瓜蔞。大便秘結者加瓜蔞仁、麻仁。關節(jié)痛者加忍冬藤、絡石藤等。 [中成藥]1、白芍總苷膠囊:每次0.6克,每日3次,1 個月為1療程。具有養(yǎng)陰清熱、調節(jié)免疫之功,用于干燥綜合征各型。 2、雷公藤多甙片:每次10毫克,每日3次,1 個月為1療程。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干燥綜合征各型有關節(jié)疼痛者。 3、百合固金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2~3次,空腹服。有養(yǎng)肺清熱、益腎生津之功,用于肺腎陰虛之干燥綜合征。 [飲食療法] 1、枸杞桑椹膏:鮮桑椹60克,枸杞子60克、蜂蜜30克。桑椹枸杞子用冷開水洗干凈,壓取汁,入鍋中小火慢熬至漸濃,邊加蜂蜜邊攪邊揚,至成膏狀即止,裝入瓶中,每日早晚各服1匙,開水沖下。有補腎養(yǎng)肝的作用,用于干燥綜合征肝腎陰虛者。 2、百合蓮棗飲:百合30克,知母10、炒棗仁30克,柏子仁12、蓮子心6克。用水清洗,入砂鍋中,加水300ml,小火煎煮30分鐘,去渣,加水再煎,濾取汁液,將2次所得藥汁合并,加白糖少許,分3次服用,每日1劑。有養(yǎng)陰降火的作用,用于干燥綜合征陰虛火旺,口腔潰瘍者。 3、女貞旱蓮膏:女貞子300g、旱蓮草300克、蜂蜜60克。上藥用清水煮3次,將3煎液合并加入蜂蜜,文火煎熬成膏。每服1匙,早晚白開水調下。有益腎滋陰的作用,用于干燥綜合征腎陰不足,腰膝酸軟者。 4、枸杞菟絲粥:枸杞子30克,菟絲子(紗布包)30g 粳米100克。將菟絲子洗凈用紗布包好,枸杞子洗凈,米淘凈,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粥,隨即食之。有益腎養(yǎng)肝、補血明目的作用,用于干燥綜合征肝腎不足,兩目干澀,視物昏花者。 [運動療法] 1、練調息咽津功:口干明顯者宜練調息咽津功,即每日晨起端坐,閉目凝神,舌抵上腭,閉口調息,津液自生,漸至滿口,分3次咽下,日久則受益。2、揉目功:眼干明顯者可練揉目功,輕閉雙眼,兩大拇指指背互相擦熱,輕擦輕柔兩眼皮各18次,輕擦輕柔雙眼眉各18次,再使眼珠左右各轉18次。此外,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可行的健身項目,如太極拳、太極箭、慢跑等。
總訪問量 7,155,601次
在線服務患者 3,936位
科普文章 83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