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榮
主任醫(yī)師 教授
科主任
婦科尹超英
主任醫(yī)師
婦一科主任
婦科李世紅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7
婦科朱崇云
主任醫(yī)師
3.7
婦科謝貝貝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7
婦科趙言青
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辛桂香
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解孝實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6
婦科張海燕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武艷
副主任醫(yī)師
3.6
孫景霞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殷桂云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戴恩成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張珍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凌玉潔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劉學軍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陳兆杰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趙晶晶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于妮娜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劉天鳳
副主任醫(yī)師
3.6
孫佰鳳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林琳
副主任醫(yī)師
3.6
婦科劉瑞磊
主治醫(yī)師 講師
3.6
婦科張繼云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高慧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張元霞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汪永勝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趙燕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劉敏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李仕珍
主治醫(yī)師
3.6
常馨月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楊冬梅
主治醫(yī)師
3.6
婦科丁峰
3.5
婦科徐懷勝
醫(yī)師
3.5
子宮腺肌癥的常見問題 全網發(fā)布:2011-06-23 19:34 發(fā)表者:龐戰(zhàn)軍 (訪問人次:12948)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婦產科龐戰(zhàn)軍一、什么叫子宮腺肌癥? 子宮腺肌癥(adenomyosis)是由于子宮內膜基底層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一種良性病變。以往曾稱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而將非子宮肌層的內膜異位癥稱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以示區(qū)別。子宮腺肌癥多發(fā)生于30~50歲經產婦,約有半數患者同時合并子宮肌瘤,約15%患者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煞譃閺浡秃途衷钚投?, 后者又稱為子宮腺肌瘤,不易與子宮肌瘤相鑒別。根據病灶的浸潤深度可分為三級:病灶僅浸潤淺肌層、病灶浸潤達中肌層、病灶浸潤超過中肌層。 通俗地講,就是子宮的肌肉和腺體發(fā)生了毛病。子宮由三層組織組成,里面是子宮內膜,中間是肌肉,外面是一層和腹膜一樣的漿膜。正常情況,子宮內膜應在肌層下面,它們之間有界限。假如子宮內膜和表淺的肌肉層受到損傷,如分娩、多次人工流產和刮宮等,子宮內膜將乘虛而入。它們在子宮肌肉里生長發(fā)育,并刺激周圍的肌細胞增生,就形成了子宮腺肌癥。在肌肉里的子宮內膜可以和正常的子宮內膜一樣,隨月經周期變化而出現周期性充血、水腫甚至出血,會引起強烈子宮收縮而出現劇烈下腹痛。有時,子宮腺肌癥只出現在子宮某一個部位,使局部子宮肌細胞明顯增生形成腫塊,這時稱為子宮腺肌瘤。但它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腫瘤,并不含瘤細胞,和周圍沒有明顯的界限。二、為什么會得子宮腺肌癥? 真正的致病機制并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損傷(如刮宮和剖宮產)、高雌激素血癥、病毒感染有關。通過對子宮腺肌癥標本進行連續(xù)切片檢查,發(fā)現子宮肌層中的內膜病灶與宮腔面的子宮內膜有些是直接相連的,故一般認為多次妊娠和分娩時子宮壁的創(chuàng)傷和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是導致此病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子宮內膜基底膜下缺乏粘膜下層,且子宮腺肌病常合并有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故有人認為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可能與高雌激素的刺激有關。 將手術取下的肥大子宮切開觀察,可以發(fā)現有新鮮或陳舊的子宮肌層出血,這是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肌層造成的表現。有些在子宮肌層的異位內膜組織甚至會有增殖、分泌、蛻膜化等類似月經周期的變化。雖然對尸檢及因病切除子宮的標本作連續(xù)切片檢查,發(fā)現10~47%的子宮肌層中有子宮內膜組織,但其中僅70%有臨床癥狀。三、子宮腺肌癥有何臨床表現? 以月經過多,進行性痛經為主要表現。痛經程度嚴重,表現為持續(xù)性下腹痛、腰痛、肛門墜脹感伴有惡心嘔吐。常導致不孕或貧血。 繼發(fā)痛經發(fā)生在年齡較長婦女,即年近40歲時,痛經逐漸加重,往往是痙攣性。表現為生孩子后數年開始出現月經期小腹痛,而且通常越來越重。一般要用止痛藥,不少病人需要打止痛針。有的婦女疼得在地上打滾兒,打止痛針也不能完全止痛,久而久之,打止痛針效果也越來越差,以至不能堅持日常工作。痛經是由于在經期異位內膜水腫,出血,刺激肌壁痙攣性收縮所致。 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容易出現貧血,少數可有月經前后點滴出血。這是由于子宮體積增大,子宮腔內膜面積增加,及子宮肌壁間異位子宮內膜影響子宮肌纖維收縮之故。 婦科檢查子宮增大,多數為均勻增大,但子宮正常大小甚至小于正常者也可有腺肌病存在。質硬,有壓痛。少數患者可有結節(jié)狀突起或表面不規(guī)則狀。在經期時子宮可增大,質地較平常時軟,壓痛可更為明顯。少數患者在行性生活時有疼痛感,面部生長痤瘡、黃褐斑等。四、如何診斷子宮腺肌癥? 中年生育期婦女,繼發(fā)性、逐漸加重的痛經,應考慮有子宮腺肌病。如伴有月經過多、經期過長、子宮增大,更應考慮子宮腺肌病。B超檢查最好在月經期或月經剛干凈時,典型者表現為子宮均勻增大,肌肉間有許多散在小囊腔反射。子宮碘油造影可見在一處或數處進入肌壁,形成憩室狀影,但其陽性率只有20%左右,應與子宮肌瘤鑒別。部分患者可做盆腔磁共振檢查,以了解子宮肌層及病灶情況。最終診斷還靠子宮大體和病理組織學檢查。五、子宮腺肌癥患者能懷孕嗎? 子宮腺肌癥常好發(fā)30至50歲的婦女,尤其是接進更年期的婦女。通常這群病人多已完成生育任務,比較不用再擔心不孕的問題。但近年來,隨著多次人流、刮宮患者的增加,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超過30歲仍未生育的女性患子宮腺肌癥者亦并非少數。 對於這些患者來說,一旦得到子宮腺肌癥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影響生育能力導致不孕? 一般普遍認為嚴重的子宮腺肌癥,尤其合并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容易導致不孕。這類病人子宮肥厚又容易有盆腔粘連等,不利于排卵及胚胎著床,自然懷孕率就不高。幸運的是,年輕婦女有嚴重的子宮腺肌癥并不多見。如果是輕微子宮腺肌癥患者仍是有機會懷孕的。此外,如果是得到局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術切除腫瘤保住子宮,未來仍有機會可懷孕。 那么,如果長腺肌瘤的患者懷孕了,孕期是否會有流產的危險?長局限性的肌腺瘤者懷孕了,是否會增加流產率,目前沒有足夠的文獻可以證明。如果是彌漫性的子宮腺肌癥,流產的機率可能比較高。六、子宮腺肌癥怎樣治療? 子宮腺肌癥的治療方法可以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 1. 保守治療 對於年輕還有生育需要的病人以及接近停經期的婦女,采用保守治療盡量保住子宮免於全切除是首要考量。近來,用于臨床的緩釋左炔諾孕酮的宮內節(jié)育器(商品名,曼月樂)可明顯改善子宮腺肌癥患者痛經和盆腔痛、月經過多等癥狀,為此類患者增加了一個治療選擇。但藥物治療仍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 (1) 非類固醇的抗炎癥藥物可以使癥狀得到緩解,如消炎痛、芬必得等止痛藥。 (2) 口服避孕藥也有效,周期服用不但可抑制排卵,有避孕作用,還可使子宮內膜和異位內膜萎縮,使經量變少,痛經消失。但是對更年期婦女長期使用并不適當。副作用有惡心、嘔吐、乳脹、突破性出血和體重增加等。目前多用于未婚或暫無生育要求又痛經明顯的輕度患者。但停藥后痛經多又復發(fā)。 (3) 丹那唑,可以阻斷子宮腺肌癥組織的芳香酵素活性,抑制下丘腦、垂體,且直接作用于卵巢,降低FSH、LH以及E、P水平,也可直接與子宮內膜的雌、孕激素受體結合,導致子宮內膜萎縮,引起閉經,稱假絕經療法。近年研究還證明,達那唑可通過免疫調節(jié)作用,抑制內膜細胞的增生。服藥期間月經會暫停,因此不再痛經,持續(xù)吃藥三個月到六個月就可以使子宮肌層變薄,子宮也變小。副作用有低雌癥狀,如乳房變小,陰道干燥、出汗、潮熱等。此藥為雄性激素衍生物,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聲音低沉、青春痘、長胡子等副作用。此外還可導致脂代謝異常及肝功能受損,故心、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治療期間,應同時服用保肝藥并監(jiān)測肝功。 (4) 米非司酮,為人工合成的19-去甲睪酮衍生物,因與孕酮受體有強的結合力,而產生強抗孕酮作用,引起閉經,緩解疼痛。早些年廣泛用于抗早孕,近年來有作者試用于治療內異癥,證明有一定臨床療效。停經3~6周后恢復正常月經,復發(fā)率高。有學者報道100mg/d×3月,癥狀改善,但是病變依舊;50mg/d×6月,則癥狀與病灶均有好轉。國內試用低量長療程治療,月經第二天開始,10mg/d,連服6個月,目前尚處于摸索階段。 (5) 孕三烯酮(內美通),其作用機理是抑制垂體FSH、LH分泌,與孕激素受體有強的結合能力,與雌激素受體結合能力弱,故有強抗孕激素及中度抗雌激素作用。小劑量治療即可起到良好效果,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內異癥。由于藥物在血漿內半衰期長達24h,故用藥方法為每周2次,每次2.5mg,月經第一天及第四天服用,以后每周服藥時間固定不變,6個月為一療程。內美通治療內異癥優(yōu)于達那唑,副作用較達那唑輕,復發(fā)率低,妊娠率高,且服法簡便。但價格較貴。 (6) GnRHa(諾雷得、達菲林等),是近年來治療內異癥安全有效的新藥,為人工合成的天然GnRH類似物。正常情況下,GnRH以微量脈沖式從下丘腦釋放,與垂體表面的受體結合,形成受體—配體復合物,經內化運輸到細胞內,刺激垂體釋放LH和FSH。人工合成的GnRHa與垂體促性腺激素受體親和力較正常GnRH強100倍。故用藥后,開始階段短期內,因絕大部分受體被占領和內化,血漿FSH、LH及E2一過性增加約持續(xù)1周左右。藥物持續(xù)作用大約10~15天左右之后,垂體表面受體量急劇減少,這種現象即為受體下調作用,從而LH水平顯著下降,稱藥物性垂體切除,最終使卵巢類固醇激素減少。由于GnRHa是一種緩釋劑,可恒定向血液中釋放GnRH,故有效地抑制垂體—卵巢系統,使血清E2的水平維持在絕經期后水平(給藥后15天,E2<50pg/ml),使子宮內膜萎縮。一般停藥后75天排卵,90天恢復月經。GnRHa治療內異癥療效好,可使患者臨床癥狀完全緩解,病灶明顯縮小。GnRHa治療內異癥改善率為85%~90%,腹腔鏡下病灶改善率為50%~80%,妊娠率為40%~60%,復發(fā)率為16%~59%。但該藥價格昂貴。 GnRHa藥物副作用少,主要是雌激素水平過低引起類似絕經期綜合征表現及骨質丟失、乳房變小、陰道干燥、出汗、潮熱、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但一般患者均能耐受,多于停藥后恢復。該藥無達那唑、內美通所引起的體重增加、痤瘡、肝功損害等副反應。長期應用GnRHa所致的嚴重低雌狀態(tài)(E2<20pg/ml)可能引起鈣代謝異常,從而增加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大多數患者停藥后即可恢復。對需要12個月或更長時間重復治療的復發(fā)病例,為消除這一副作用,可采用反向添加治療,即在GnRHa應用的同時加用小劑量雌激素或雌、孕激素替代療法(HRT),使E2濃度維持在30~45pg/ml,既不刺激病灶生長,又可維持正常骨代謝,使血清中骨代謝指標維持在正常范圍。從而可以維持治療或延長治療時間。 上述這些藥物都是暫時緩解癥狀,控制病情,一但停藥一段時間,病灶會逐漸回復原狀,沒有任何藥物能根治此病,且費用昂貴,因此只適用於年輕還有生育需要的病人。 2. 手術治療 對於局限性的肌腺瘤,只要手術將肌腺瘤切除即可,子宮可以保留,部分病例可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切除的微創(chuàng)術式。如果是彌漫性的子宮腺肌癥,可以手術將子宮壁切薄,再給予術后藥物治療,是有機會受孕的,不過一段時間仍有復發(fā)的可能。近年來,也有采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子宮腺肌癥并獲得成功的報道。以上這些保留子宮的手術方法適用于有生育需求的病患。 至於35歲以上、已完成生育任務、苦于嚴重痛經或經血過多影響生活品質的病人,手術切除子宮是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治療療法。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用宮腔鏡治療子宮腺肌癥,挖除子宮內膜后月經大大減少,有的不再來了,痛經也明顯見好。3. 懷孕 孕期卵巢排卵被抑制,不來月經,對于子宮腺肌癥病灶本身即具有治療作用。對于想生育的年輕病患,最好趁保守療法仍有效未復發(fā)之際,趕快嘗試受孕,仍有機會成功懷孕的。有報道統計,腹腔鏡下病灶挖出術+體外助孕,治愈率達到95%。七、子宮腺肌癥會癌變嗎? 子宮內膜異位癥(EM)惡變的發(fā)生率以往認為0.7%%~1.0%,最近認為≥2.5%。通常認為,子宮腺肌癥和子宮肌瘤一樣,很少癌變。八、如何預防子宮腺肌癥? 子宮腺肌癥的預防尚缺乏有效措施。但及時發(fā)現和治療生殖道狹窄或梗阻性疾病,少生育,少做人工流產或刮宮術,有可能減少其發(fā)病機會。發(fā)表于:2009-08-08 21:36
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化療后淋巴囊腫并發(fā)感染及治療分析張珍 高慧(山東省臨沂市人民醫(yī)院婦科 山東 臨沂 276003)[摘要] 目的:探討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化療后淋巴囊腫感染的易感因素、防治方法及預防措施。方法:對67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化療后淋巴囊腫發(fā)生感染及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中性粒細胞計數(ANC)降低、貧血、年齡>60歲患者淋巴囊腫感染率增高,抗生素聯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使化療后淋巴囊腫感染患者發(fā)熱及ANC恢復天數分別縮短為(7.0±1.6) d和(6.0±1.3) d。結論: 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患者化療后ANC降低、貧血、患者年齡>60歲是淋巴囊腫感染感染主要易感因素,抗生素加用G-CSF合理應用,能減少淋巴囊腫感染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關鍵詞] 婦科惡性腫瘤;淋巴囊腫;感染;治療Analysis of lymphocyst infection in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after chemotherapy and antibiotic therapyZHang Zhen Gao Hui(Departmo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egy, People’s Hospital of LinYi,Shandong 276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lymphocyst infection after chemotherapy in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patients, and discuss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at.Method:Sixty-seven lymphocyst infection cases and their therap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patients who had chemotherapy.Result: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whose age exceeded 60, had lower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and lower hemoglobin were higher. Combining antibiotic therapy and GSF shortened the days of fever and recover of ANC to 7.0±1.6, 6.0±1.3 days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low ANC ,low hemoglobin and old ages of the patients are the primary risk factors that lead to lymphocyst infection; Combining antibiotic therapy and GSF could reduced the lymphocyst infection rate and its seriousness.Key words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lymphocyst; infection; therapy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為醫(y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盆腔淋巴囊腫是盆腔惡性腫瘤盆腔淋巴清掃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48.1%[1],小型囊腫可通過淋巴液吸收而自行消失,較大或感染性淋巴囊腫常可致多種并發(fā)癥,往往需要二次手術處理。它可以引起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機會,增加肺栓塞的發(fā)生率,也可以繼發(fā)感染[3-4]。嚴重者可以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因此,有效的預防淋巴囊腫形成,及時治療淋巴囊腫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 對象與方法1.1 對象我院住院化療的婦科惡性腫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后患者186例。其中卵巢癌78例,子宮內膜癌52例,宮頸癌56例。年齡26~68(平均46.5)歲。1.2 診斷標準術后淋巴囊腫診斷 婦科惡性腫瘤盆腔淋巴清掃術;下腹部不適、腹痛、腰痛及下肢墜脹感、排尿障礙等癥狀,可以向同側背部、臀部或腿部放射;可伴有發(fā)熱;體格檢查:雙腹股溝及腹部可觸及一側或雙側囊性包塊,邊界清晰,局部壓痛陽性,壓迫輸尿管時可出現下肢水腫;超聲檢查:在一側或雙側盆腔、腹股溝區(qū)的無回聲或液性暗區(qū),內部光點均勻,邊界清楚·形態(tài)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部分可見邊緣加聲增厚,顯示清晰,提示盆腔囊性包塊;CT表現為盆腔出現壁薄、光滑、充滿水樣囊液的腔,與周圍分界清楚,沒有侵犯的征像。MRI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長T1和長T2信號影,邊界清晰,囊壁薄而均勻,無壁結節(jié)及分隔,無分房,增強后囊腫壁可見均勻或不均勻強化。淋巴囊腫繼發(fā)感染伴有發(fā)熱,T 37.4~39℃,平均38℃,局部疼痛加劇,觸痛明顯,囊腫可短時間內明顯增大。囊內液細菌培養(yǎng)可陽性,排除其他部位感染??垢腥局委熡行?。1.3 研究方法采用查閱病歷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包括體溫、病程記錄、化驗結果、病原菌培養(yǎng)結果、影像資料、醫(yī)院感染日期、時間、部位、感染時中性粒細胞計數(ANC)、骨髓增生程度、抗生素及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方法和病情結局等分析。1.4 統計學處理所得結果應用SPSS1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2 結果2.1 婦科惡性腫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后患者化療后淋巴囊腫感染發(fā)生率 186例婦科惡性腫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后患者發(fā)生淋巴囊腫67例,發(fā)生率36%,淋巴囊腫患者化療后發(fā)生感染23例,感染率為35.5%。2.2 致病菌情況23例感染患者均送檢病原體,檢出菌株7例,檢出率30.4%。其中革蘭陰性桿菌5株,革蘭陽性球菌2株。2.3 易感因素分析與ANC的關系: ANC<0.5×10^9/L 25例,感染13例(52%);ANC 0.5×10^9/L~1.5×10^9/L 22例,感染7例(31%)。ANC>1.5×10^9/L 20例,感染3例(15%)。ANC>1.5×10^9/L組,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NC<0.5×10^9/L組(P<0.05)。與血紅蛋白的關系:Hb<90g/L 組35例,感染16例(45.7%); Hb>90g/L 組32例,感染7例(21.8%)。Hb<90g/L組感染發(fā)生率明顯高于Hb>90g/L組 (P<0.05)。與患者年齡的關系:>60歲組24例,感染14例(58.3%),≤60歲組43例,感染9例(21%),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5 治療效果可觀察病例分為單用抗生素組(30例)和抗生素加G-CSF組(37例),計算自用藥到體溫下降至<38℃的天數及ANC>1.5×10^9/L的恢復天數??股丶覩-CSF組發(fā)熱時間明顯縮短,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抗生素加G-CSF組ANC恢復至>1.5×10^9/L的時間較單用抗生素組明顯縮短,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67例發(fā)生淋巴囊腫感染患者治療情況(天)組別 例數 發(fā)熱時間 ANC>1.5×10^9/L恢復時間單用抗生素組 30 10.7±2.7 17.6±2.6抗生素加G-CSF組 37 7.2±1.61) 6.0±1.32)與單用抗生素組比較,1)P<0.05,2)P<0.013 討論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為醫(y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盆腔淋巴囊腫是盆腔惡性腫瘤盆腔淋巴清掃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小型囊腫可通過淋巴液吸收而自行消失,較大或感染性淋巴囊腫??芍露喾N并發(fā)癥,它可以引起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機會,增加肺栓塞的發(fā)生率,嚴重者可以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因此,有效的預防淋巴囊腫形成,及時治療淋巴囊腫感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特別是在化療后一旦發(fā)生盆腔淋巴囊腫感染,進展迅速,局部疼痛明顯,出現弛張熱,局部壓迫癥狀,下肢水腫,繼發(fā)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危及生命。少數通過細菌培養(yǎng)明確感染菌株;少數能夠抓住病原學證據的病例,經驗用藥必要可行。根據醫(yī)院感染多以革蘭陰性菌為主的特點,可選用以抗革蘭陰性菌為主,兼顧抗革蘭陽性菌的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用藥原則:聯合、規(guī)律、足量、全程,判斷使用的抗生素有效(患者一般癥狀好轉,峰值體溫下降)應保證用量和療程,防止耐藥菌產生,連續(xù)使用抗生素5~7 d后,常規(guī)給予預防性抗真菌治療(一般口服氟康唑)。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存在白細胞質與量的異常,加之強烈化療后免疫功能進一步受損,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外周血白細胞特別是ANC下降,血紅蛋白下降,使醫(yī)院感染機會增加〔2,3〕。盡快提升ANC水平、血紅蛋白水平能減少醫(yī)院感染的危險性。本組結果證實了聯合抗生素使用G-CSF可明顯縮短抗生素的使用天數,且早期使用G-CSF對減少醫(yī)院感染有益。對G-CSF是否提高抗感染療效也有不同觀點〔4,5〕。本研究發(fā)現>60歲組24例,感染14例(58.3%),≤60歲組43例,感染9例(21%),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人對化療耐受性差,免疫功能低下,并伴有基礎性疾病,故感染發(fā)生率高。筆者認為防護措施和周圍環(huán)境等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1) 患者要做好自我防護:避免受涼、感冒,盡可能減少探視;2)住院病房的空氣消毒是非常必要的;3) 多種維生素的補充及時糾正貧血,維持代謝正平衡和重要臟器功能,改善全身營養(yǎng)狀況,提高機體總抗病能力,提高機體對化療的耐受性和對感染抵抗力〔6〕,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抗感染療效。4)術中嚴密止血,減少出血;結扎淋巴管;開放盆底腹膜;充分引流,經陰道引流不宜超72小時,防止造成條件治病菌逆行感染,化療后免疫力下降時引發(fā)感染。5)在化療過程中注意水化,補足電解質,減輕消化道反應,有助于促進化療藥物的代謝和排泄,減輕其對機體的毒性損害。6)當ANC<0.5×109/L時,可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同時口服預防抗真菌感染藥物也是必須的;7)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時,使用G-CSF升高ANC,縮短粒細胞缺乏的時間;8)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縮短住院時間,避免交叉感染,既降低醫(yī)院感染,還可以降低住院費用。9)另有研究報道,采用中藥大黃、芒硝外敷治療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后盆腔淋巴囊腫,治療療效肯定。中醫(yī)觀點認為濕熱與瘀血互結是形成盆腔淋巴囊腫的主要病機。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創(chuàng)面大,涉及盆腔諸多臟器,故易損傷氣血,致盆腔局部瘀血阻滯,使?jié)駸岫拘俺颂撊肭帧4簏S的有效成分為蒽醌類抗生素,具有廣譜抗菌、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芒硝的有效成分為硫酸鈉,具有消炎止痛、散結、消腫的作用[7]。外敷藥中大黃有行瘀血、破積聚、解熱毒之功效,芒硝有軟堅、治積聚及停痰之功,兩者相須為用,具破瘕、軟堅散結之功效。將大黃與芒硝配伍能利用高滲作用吸取組織中多余的水分,外敷后可加強局部血流,使毛細血管開放增多,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吸收,達到消腫、止痛、消炎的目的[8]??梢越韬灐?總之,淋巴囊腫是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化療后要注意患者血紅蛋白、中性粒細胞及營養(yǎng)情況,重視老年患者化療反應,一旦出現淋巴囊腫增大,壓痛,發(fā)熱,及時抗感染治療,可以輔助中藥外敷。防治淋巴囊腫感染是保證惡性腫瘤系統治療順利進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參考文獻[1]紀妹,魯樺,單家治.盆腔淋巴囊腫22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0,3(9):922.[2] PAN J,ZHONG C.A potential therapeutics trategryto combat leukemia virus infection[J].Cancer Biol T-her,2003,2:92-99.[3]周麗,張志,肖愛芹.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醫(yī)院感染防治中的作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9):675-676.[4] CHEN Y C.Hepato splenic fungal infectio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in Tai Wan: incidece,treatment, and prognosis[J].Ann Hematol,2003,82:93-97.[5]任金海,張靜楠,王艷,等.急性白血病106例化療后感染的治療對策[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10):924-925.[6]龐麗萍,楊保青,孟慶祥,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并發(fā)感染的臨床特征[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5,18(2):111-113.[7] 宋立人,洪 恂,丁緒亮,等.現代中藥學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788.[8] 盧培玲,曹玉慧,鄭學雙,等.芒硝大黃外敷腹部手術切口101例觀察[J].山東醫(yī)藥, 2003, 35(4)∶31.
宮頸癌在女性最常見癌癥中排行第四,在所有癌癥中排行第七。2012 年,全世界大約有 266000 人死于該疾病。90% 的子宮頸癌發(fā)生于欠發(fā)達地區(qū)。在無子宮頸癌篩查和預防的國家中,子宮頸癌是女性癌癥中第二常見的癌癥類型。 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是早期宮頸癌的標準手術方式。雖然大多數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為開腹手術,但是也有一些采用腹腔鏡、聯合腹腔鏡、經陰道以及機器人輔助途徑進行。與開腹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失血少,住院時間短,恢復快,但是有關腫瘤清除率、并發(fā)癥、復發(fā)率和長期預后,兩種手術方式孰優(yōu)孰劣并不清楚。 系統綜述和 meta 分析表明腹腔鏡手術短期預后優(yōu)于傳統開腹手術,但該綜述中的樣本量很小,試驗時間太短,并未明確說明兩種治療方式的優(yōu)缺點。為了比較微創(chuàng)手術,尤其是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除術(LRH)和根治性子宮切除術(RH)的圍手術期結局、腫瘤清除率、并發(fā)癥和長期預后,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婦產科學的王延洲醫(yī)生等進行了一項 meta 分析,并將文章發(fā)表在 BMC Cancer 上。 該綜述對 Pubmed、MEDLINE、EMBSAE、Cochrane Library 和 BIOSIS 數據庫進行檢索。所有符合標準的文章均包括在內,并對數據進行匯集和分析。綜述總共包括 12 篇文章。 分析結果表明,與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相比,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除術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風險明顯降低,并且住院時間也縮短了,代價是手術時間延長。兩種手術方式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似。而淋巴結轉移率、切緣陽性、5 年總生存率和 5 年無病生存率在兩者之間無明顯差別。 總之,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除術對于早期子宮頸癌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手術方式。同時,研究者認為,為了使宮頸癌患者有更好的預后,我們仍需要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對兩種手術方式的長期生存率進行評估,并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
總訪問量 2,161,421次
在線服務患者 2,006位
科普文章 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