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上海市第八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主任張建華導語:目前,在我國的許多城市已經(jīng)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從出生后干預移步到出生前預防,通過產(chǎn)前基因診斷或孕前遺傳學檢查與咨詢,就可得知胎兒是否會出現(xiàn)先天性耳聾。對爸爸媽媽而言,此舉無疑為寶貝聽力健康更早撐起了一把保護傘。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聽力篩查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等同于寶貝今后聽力就不會發(fā)生問題。保護好寶寶的耳朵還是爸爸媽媽不可忽視的任務。引起寶寶聽力下降的原因與成年人相比,寶寶的耳朵發(fā)育還不完全,耳道結構有其自身的特點,比如連接中耳與鼻咽部有一根通氣管,醫(yī)學上稱之為咽鼓管。小寶寶的咽鼓管與成年人相比具有短、平、寬的特點,所以,小朋友一旦鼻腔或鼻咽部有炎癥感染,極易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引發(fā)中耳炎。而家長對寶寶耳朵護理不當,也會發(fā)生不同的耳病,輕則引起耳疼不適,重則可以形成鼓膜穿孔、持續(xù)流膿、聽力受損。上海市第八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主任張建華表示,在生活中引起寶寶聽力下降的原因分為兩類:其一是先天性的,媽媽在懷孕時受病毒感染或其他環(huán)境因素,比如孕媽媽長時間受噪音影響,由于胎兒在發(fā)育過程中聽覺系統(tǒng)非常敏感,很可能造成寶寶聽力受損。其二是后天性的,最常見的、危害最大的就是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引起寶寶聽力受損,這些藥物包括慶大霉素、鏈霉素、妥步霉素、卡那霉素等等,有些寶寶對此類藥物非常敏感,用藥需非常謹慎。再者就是一些耳病沒有及時被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后去醫(yī)院就診,導致寶寶部分聽力下降。寶寶常見耳病正確處理法很多寶寶聽力受損是由于不正確的耳朵“護理”引發(fā)耳病所致,所以要擁有耳聰目明的寶貝,爸爸媽媽還需了解一旦寶寶的耳朵不小心生病了該如何正確處理。外耳道炎:敏敏的寶寶5個月,吐奶后敏敏就用棉花棒給寶寶清潔耳朵,不小心擦破了一點點,剛開始覺得沒事,沒想到?jīng)]過多久,寶寶的耳道開始有點紅腫,小手一直放在頭邊不讓別人碰左耳,碰到就開始哭鬧。于是敏敏帶著寶寶去醫(yī)院就診,結果是得了外耳道炎。 張主任說,寶寶的外耳道表面皮膚非常薄而且嬌嫩,用棉花棒清潔時極易碰傷,引起外耳道皮膚急性發(fā)炎。還有在給寶寶洗澡洗頭的時候,如果水不小心流到外耳道,而外耳道的皮膚又有破損,也會引起炎癥。急性外耳道炎多表現(xiàn)為耳朵疼痛,寶寶會不讓人碰耳朵,比較嚴重的會少量流膿血。處理:爸爸媽媽盡量不要自己用藥。有些家長自行用硼酸洗劑去為寶寶在外耳道破損的地方的消毒是比較危險的做法,因為小寶寶的鼓膜非常較脆弱,一旦使用不當,硼酸洗劑流到鼓膜,可能會導致鼓膜穿孔。如果一定要使用外用藥緩解寶貝疼痛,可以選擇水溶性的滴耳液。預防:外耳道炎多數(shù)是因給寶寶洗頭、游泳時的污水或寶寶吐奶后的奶汁不小心流入外耳道,然后爸爸媽媽護理不當,細菌乘機侵入所引起。所以一旦可以消毒棉棒蘸一點生理鹽水輕柔的擦一下。另外,不要用發(fā)卡、挖耳勺等物為寶寶掏耳朵,以免不小心劃破了外耳道皮膚引起感染。 耵聹栓塞小雨的寶寶今年3歲,但她發(fā)現(xiàn)家人和寶寶說話他時常好像聽不見似的,要稍微大聲點,他才回應,有時候又好像瞎了一跳,雖然寶寶不哭鬧,也沒有發(fā)燒,但小雨還是急忙帶著寶貝到醫(yī)院五官科檢查了一下,結果原來是外耳道的耳屎堵住了。耵聹,俗稱耳屎。爸爸媽媽帶寶寶游泳或給他洗頭、洗澡時,耳朵里灌進了水,就可能會把積存在耳朵里的耳屎泡軟脹大后堵塞耳道。這時寶寶耳朵多會發(fā)悶,聽力不好。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最好到醫(yī)院檢查一下,醫(yī)生會利用儀器把泡軟的耳屎取出來。家長不要自己貿然動手為寶寶去掏耳屎,寶寶的耳道很窄,爸爸媽媽在看不清的情況下,稍有不慎,易劃破寶寶的外耳道或是損傷耳內鼓膜。并且如果挖耳工具若沒有做好消毒,還易使細菌進入耳朵,引發(fā)炎癥。處理:不需要自行為寶貝“治療”,可以定期請醫(yī)生清理耳道,以免阻塞耳道影響聽力。預防:給寶寶洗澡洗頭時盡量讓寶寶的頭在上面,以免水倒灌入耳朵,如果一旦有水進入寶貝耳道,也沒必要特意用工具去處理,一方面爸爸媽媽掌握不了耳道深淺,可能會傷及寶寶外耳道,另一方面只要讓寶寶稍微活動一下頭部,水會自己流出來,即使不活動也會自然蒸發(fā)。化膿性中耳炎:小虎的媽媽由于給寶貝喂奶姿勢不當,寶寶吐奶后不久,出現(xiàn)了發(fā)燒、嘔吐癥狀、還不停的用小手抓耳朵搖頭,后來耳朵居然開始流膿出來,便急忙去看耳科醫(yī)生,結果是化膿性中耳炎。處理:一般急性中耳炎,細菌破壞力比較強,膿也比較多,鼓膜受到壓迫缺血壞死穿孔后,膿就順著鼓膜的穿孔流到外耳道,然后再從外耳道流出來,如果不得到徹底治療,轉變成變成慢性中耳炎,聽力肯定受影響。預防:由于嬰幼兒咽鼓管具有短、平、寬的解剖特點,媽媽在哺乳時要注意哺乳的姿勢,一旦哺乳寶寶時位置不當,如平臥吮奶,乳汁會順著從咽鼓管流入中耳,而乳汁是很好的細菌培養(yǎng)場所,容易引發(fā)中耳炎。因此,在喂寶貝吃奶時盡量把他的頭部抬高一些,不要讓他躺著吃奶。喂完后要抱起寶貝輕拍后背,不要立即平臥,以免嗆奶后乳汁又順著咽部,經(jīng)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fā)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時下是感冒的高發(fā)時期,而感冒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寶寶的耳朵也會成為殃及之地,寶寶的鼻咽部有一個腺樣體,感冒后腺樣體會增大腫起來,引起咽鼓管阻塞,中耳就進不去空氣了,中耳氣壓低會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如果寶寶感冒了幾天后,發(fā)現(xiàn)有聽不清別人說話的現(xiàn)象,到醫(yī)院一查就有可能就是分泌性中耳炎,而分泌性中耳炎是寶寶致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處理: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小兒患者聽力減退,嚴重時還會影響預防:分泌性中耳炎由于癥狀不明顯,寶寶大多沒什么感覺,爸爸媽媽如果不注意觀察可能就會耽誤治療,最終導致寶寶聽力損傷,所以家長在平時和寶寶說話時,要在意看他對聲音的反應,如果寶貝反應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好像聽不清楚你在說話,同時寶寶又有感冒病史的話,要及時到醫(yī)院耳鼻喉科做檢查。怎樣保護小朋友的耳朵1正確清潔耳朵爸爸媽媽平時不要隨便為寶寶清耳屎以免損傷耳朵,如果要為寶寶清潔耳朵,可以用清潔的消毒棉花棒,加點生理鹽水,在寶寶的外耳道口輕柔的清一清,切勿伸進去太深,以防傷到寶寶的耳鼓膜,引起聽力損傷。2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積極預防感冒或盡可能縮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寶寶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一旦寶寶因感冒引起鼻竇炎或鼻塞得比較厲害,睡覺時可將頭部墊得高一些,以便積聚于鼻腔內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內,或使用一些滴鼻劑幫助通氣及鼻竇引流,促進炎癥消散以免引發(fā)中耳炎。爸爸媽媽平時要注意觀察寶貝的狀態(tài),一旦寶寶有耳痛、發(fā)燒、哭鬧、有鼻腔鼻竇疾病,流膿涕、鼻子不通氣,要及時就診,在用藥上也要注意不要用對耳朵有毒性的藥物。3防止異物飛入如果有小昆蟲飛入或爬進寶寶的耳朵,小昆蟲在寶寶的耳朵里活動,會寶貝耳朵疼痛,同時他也會覺得很恐怖,這時爸爸媽媽只要用一點食用油,讓小昆蟲缺氧窒息,再到醫(yī)院去處理即可,不要用鑷子或鉗子去夾,以免不小心損傷寶貝的耳朵。
鼻是呼吸道的門戶,對吸入的空氣有加溫、加濕和清潔功能。季節(jié)變換,氣溫、濕度、氣壓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加上空氣污染、人口密集等因素,抵抗力弱的人就容易感冒,而感冒又容易引發(fā)或加重鼻炎。鼻炎表現(xiàn)為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頭痛,很多患者常常誤把鼻炎當作感冒來治療。由于沒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導致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疾病遲遲不愈,并可引起鼻竇炎、咽喉炎、氣管炎等,增加了不少痛苦。一些患者會因為鼻炎引起頭痛、頭腦不清醒,致使工作、學習效率低下。當鼻炎影響到鼻腔的生理功能時,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障礙,引發(fā)血氧濃度降低,并影響其他組織和器官的功能與代謝。鼻炎是指鼻腔粘膜發(fā)生炎癥,表現(xiàn)為鼻腔充血或者水腫,患者經(jīng)常會有鼻塞、頭痛、流涕、鼻癢、喉部不適、咳嗽等癥狀。臨床常見鼻炎主要有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初期由于鼻粘膜血管擴張,腺體分泌增加,流清水樣鼻涕,3-4天后由于滲出物淤積于粘膜表面,形成膿性分泌物,也就是白色的粘稠鼻涕。慢性鼻炎,多為急性鼻炎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轉變而來。表現(xiàn)為:粘膜腫脹,分泌物增多,呈白色或黃色膿性鼻涕,持續(xù)時間較長,常拌有鼻塞和頭痛,并且在感冒時癥狀加重。過敏性鼻炎,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物質如花粉、塵螨等過敏引起。本病起病較急,患者有頻繁打噴嚏、流大量清水樣鼻涕、鼻癢等癥狀,持續(xù)時間較短。預防鼻炎的發(fā)生應從日常生活著手,特別是預防慢性鼻炎的發(fā)生,要重點做好對急性鼻炎的治療。急性鼻炎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往往轉化為慢性鼻炎。而急性鼻炎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預防應側重以下幾點: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增加抵抗力,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居室經(jīng)常通風,保持一定濕度。飲食起居有規(guī)律,避免煙、酒、辛辣食品、多吃蔬果。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避免精神刺激和過度疲勞。避免頻繁進出溫差懸殊的環(huán)境。避免接觸容易引起過敏或有刺激性的物質。治療感冒引起的急性鼻炎,除了在發(fā)病早期服用感冒藥物,還應加用粘液促排劑;因細菌感染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患者,需加用抗生素,局部使用“血管收縮劑”滴鼻,以減輕粘膜腫脹、改善鼻腔通氣引流。治療慢性鼻炎,通常采用“粘膜收縮劑”滴鼻,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口服“鼻炎片”等中成藥;嚴重的患者需手術治療。治療過敏性鼻炎,可口服抗組胺藥物和鼻局部噴類固醇激素,過敏原皮膚試驗明確過敏原及脫敏治療。鼻炎患者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滴鼻液,不可長時間大量濫用,以免引起藥物性鼻炎或加重原有鼻炎的病變程度。鼻塞、流涕、頭痛、頭昏……當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時,應該立即到耳鼻喉科檢查,明確診斷,及早治療。(作者為上海市第八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yī)師;專家門診:周二、周四上午)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多發(fā)疾病,患者經(jīng)常流膿涕、鼻塞、頭痛、記憶力減退,給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和影響。常因鼻竇口狹窄或阻塞,竇腔內積膿不易排出。目前的治療方法多是在鼻內窺鏡下手術切除鼻竇口周圍的黏膜和骨組織,開放鼻竇引流出積膿。但切除手術造成解剖結構的破壞、竇口引流通道黏膜的損傷、術后術腔黏膜的創(chuàng)傷性水腫和炎癥、術中難以控制的出血、手術導致的醫(yī)源性損傷以及術后瘢痕形成等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因此,切除手術并非完美的鼻竇外科手術方式。鼻竇球囊擴張術,是將一個小而柔軟的氣囊插入鼻竇通道,利用氣囊的膨脹使因發(fā)炎而縮小或閉塞的的通道恢復到原來的大小或稍大一些,使空氣順利進入鼻竇,積膿經(jīng)開放的竇口流出,不切除任何組織而達到治療的目的。2008年,美國醫(yī)生應用鼻竇球囊擴張術治療慢性鼻竇炎1036例,術中和術后未發(fā)生與球囊導管相關的重大不良事件,95.2%的患者有鼻竇炎癥狀的改善。從而證實球囊擴張術好的療效和安全性。鼻竇球囊擴張術的主要臨床優(yōu)勢包括:①球囊導管擴張術導致的創(chuàng)傷最小,黏膜破壞最小,幾乎無出血,因此,術后最大限度的減少了粘連的形成和開口的再狹窄,術后所需清創(chuàng)次數(shù)也明顯減少,進而提高了慢性鼻竇炎的治愈率;②由于手術僅擴大相應的竇口,因此最大程度的保存了鼻竇的正常結構,對顱底和眼眶的骨質不構成任何損傷,安全性好;③術后不需要術腔填塞,術后用藥減少,住院時間縮短或不需住院。
總訪問量 1,845,335次
在線服務患者 1,224位
科普文章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