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后肺疾?。≒TLD)是指部分或全部由肺結核病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異常的一組肺疾病,伴或不伴有臨床癥狀。在肺結核中幸存下來的人群可能面臨著肺部永久性損傷,造成軀體、心理、經濟、社會適應的不良影響,增加死亡風險。PTLD是結核分枝桿菌對機體直接損傷及與機體免疫相互作用的結果,最終導致氣道變形,氣道彈性纖維及支氣管壁肌纖維破壞,肺實質及肺血管損傷,從而導致肺結構異常,引起肺活量、肺容量等功能異常。PTLD免疫機制比較復雜。結核分枝桿菌突破呼吸道纖毛細胞等固有免疫后進入肺泡,可能會被肺泡巨噬細胞、多核巨噬細胞等吞噬,該類細胞釋放出抑菌肽、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等,吸引其他免疫細胞聚集周圍,形成結核性肉芽腫,結核性肉芽腫壞死或崩解可再次形成更多結核性肉芽腫,影像學呈現結節(jié)樣表現。肺泡由細胞與細胞外基質構成,細胞外基質可形成支架作用維持肺泡結構的穩(wěn)定,細胞外基質中的膠原纖維一般難以被蛋白酶水解。但結核分枝桿菌與機體免疫細胞相互作用下可誘導免疫細胞分泌一類金屬蛋白酶,該物質可作用于已形成的肉芽腫,摧毀細胞外基質,導致肺部形成空洞。結核分枝桿菌直接與氣道上皮細胞及與免疫細胞相互作用,也可誘導免疫細胞產生細胞因子、金屬蛋白酶等作用于支氣管,導致支氣管擴張或支氣管瘢痕、狹窄等不可逆改變,影像學上出現支氣管擴張,狹窄等改變。結核分枝桿菌也可與細胞外基質直接作用,誘導免疫細胞、細胞外因子、轉移因子等沉積于細胞外基質,引起肺纖維化。PTLD免疫驅動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我們未來進一步探索。PTLD的發(fā)生可能與宿主、病原菌、環(huán)境等危險因素有關。已有研究證實,女性、吸煙、合并低白蛋白血癥、糖尿病人群PTLD高發(fā);肺結核診斷延遲,抗結核治療不規(guī)范,肺結核反復發(fā)作人群更容易發(fā)生肺功能損傷;耐藥結核菌感染患者長期存在肺部影像學異常;室內空氣污染、采礦等職業(yè)暴露也是PTL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有意思的是,近年有少量研究顯示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少有發(fā)生嚴重PTLD,艾滋病是否是PTLD發(fā)生的一個“保護性因素”目前尚未知,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證實。
1.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最好單獨居住;如果條件不允許,選擇一套房屋里通風較好的房間作為隔離室,保持相對獨立。2.在相對獨立的隔離室放置桌凳,作為非接觸式傳遞物品的交接處。3.房間使用空調系統(tǒng)通風時,應選擇分體空調,如使用集中空調,保證空調運行正常,加大新風量,全空氣系統(tǒng)關閉回風。4.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單獨衛(wèi)生間,避免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衛(wèi)生間。5.房間內應當配備體溫計、紙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用品和消毒產品及帶蓋的垃圾桶。1.工作人員防護。社區(qū)醫(yī)學觀察管理人員與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接觸時,處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體表面時,應當做好自我防護,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y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與其保持1米以上距離。如轉運病人、處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體表面時或因其他工作需要與隔離者近距離接觸時,應當佩戴N95/KN95顆粒物防護口罩。2.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管理要求。(1)禁止外出。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期間不得外出,拒絕一切探訪。對因就醫(yī)等確需外出人員,經所在社區(qū)醫(y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準后方可,安排專人專車,全程做好個人防護,落實閉環(huán)管理。(2)個人防護。非單獨居住者,其日常生活、用餐盡量限制在隔離房間內,其他人員盡量不進入隔離房間。隔離房間內活動可不戴口罩,離開隔離房間時要戴口罩。盡量減少與其他家庭成員接觸,必須接觸時保持1米以上距離,規(guī)范佩戴醫(yī)用外科口罩。如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為哺乳期母親,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可繼續(xù)母乳喂養(yǎng)嬰兒。(3)核酸檢測和抗原自測。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人員需根據相關需求完成核酸檢測、抗原自測和結果。(4)衛(wèi)生防疫要求。1)保持家居通風,每天盡量開門窗通風,不能自然通風的用排氣扇等機械通風。2)做好衛(wèi)生間、浴室等共享區(qū)域的通風和消毒。3)自己準備食物、飯前便后、戴口罩前后,均應當洗手或手消毒。擦手時,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紙。4)講究咳嗽禮儀,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蓋口鼻或用手肘內側遮擋口鼻,將用過的紙巾丟至垃圾桶,如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立即洗手或手消毒。5)不與家庭內其他成員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應當清洗和消毒。餐具首選煮沸消毒15分鐘,也可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鐘后再用清水洗凈。6)臺面、門把手、電話機、開關、熱水壺、洗手盆、坐便器等日??赡芙佑|使用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后用清水洗凈,每天至少一次。每天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濕式拖地。7)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清洗時,要單獨放置,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或采用煮沸15分鐘消毒后用清水漂洗干凈。8)如家庭共用衛(wèi)生間,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每次用完廁所應當消毒一次;若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使用單獨衛(wèi)生間,廁所可每天消毒一次。便池及周邊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廁所門把手、水龍頭等手經常接觸的部位,可用有效氯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后清水擦凈。9)用過的紙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裝入塑料袋,放置到專用垃圾桶,每天清理,清理前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噴灑消毒至完全濕潤,然后扎緊塑料口袋,再和家里其他垃圾一起丟棄。10)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隨時消毒,消毒時用有效氯為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后清水擦凈。大量物,應當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干毛巾)完全覆蓋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劑澆在吸水材料上消毒,作用30分鐘以上,小心清除干凈。再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拖)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圍2米。處理污染物應當帶手套與口罩,處理完畢后應沐浴、更換衣服。(6)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解除。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期滿,核酸檢測結果陰性,且無任何異常癥狀者,可解除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1)陪護人員與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接觸時,處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體表面時,應當做好自我防護,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y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與其保持1米以上距離。(2)與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者任何直接接觸,或離開其居住空間后,準備食物、飯前便后、戴手套前、脫手套后要進行雙手清潔及消毒。(3)有基礎疾病的人員和老年人不能作為兒童、孕產婦、半自理及無自理能力等人員的陪護人員。(4)共同居住者或陪護人員一并遵守居家隔離醫(yī)學觀察管理要求。
最近新冠疫情呈高發(fā)態(tài)勢,如果突然接到混管初篩陽性通知,在等待防控人員上門復測核酸過程中個人應該做什么?如何避免或減少家人、同事被感感染的機會?有獨立隔離房間的條件下:1、初篩陽性者需佩戴N95口罩,一日三餐由他人送到房門口,確保全程無接觸。2、初篩陽性者的房間內不要開啟中央空調或有內循環(huán)的抽風系統(tǒng),也不要使用風扇。每日可開窗3-4次,每次30-40分鐘。3、初篩陽性者餐后的食物殘渣、飯盒等垃圾及時放入塑料垃圾袋,同時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如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為5%的,則取1份消毒劑,加99份水混勻后使用)向袋內噴灑,然后系緊袋口。垃圾袋移除房間前,本人用免洗手消毒液進行手消毒后,給垃圾加第二層垃圾袋,系緊后放在門口外,由家人或同事放置到家外門口或辦公室外門口,等待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收走。凡接觸過垃圾袋的其他人均需及時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做手消毒并洗手。在家里,如果餐具為重復使用的,使用過的餐具先按處理食物垃圾的方式包裝后放置在房間內。倘若一定要再使用,則需要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半小時后單獨清洗,并放入高溫消毒碗柜中消毒。4、初篩陽性者如廁后,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按糞藥比1:2)倒入馬桶,蓋上馬桶蓋浸泡2小時后沖水。隨后,本人應立即手消毒并洗手,然后將衛(wèi)生間坐便器周邊、沖水按鍵、洗手池、水龍頭等手碰觸過的物體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如有效氯含量為5%,則取1份消毒劑,加99份水混勻后使用)或用濃度含75%酒精的消毒紙巾(凝膠)進行表面消毒。切記酒精不能做空氣噴灑消毒。30分鐘后,其他人才能進入衛(wèi)生間。沒有獨立房間的情況下:1、如果沒有獨立的房間隔離,初篩陽性者和同室的家人及同事均需要佩戴N95口罩。初篩陽性者的需獨處在房間遠離外出門口、靠窗或靠陽臺的一角。2、吃飯、喝水需要錯開時間,同室的家人或同事在前,初篩陽性者在后,間隔時間應該在半個小時以上。初篩陽性者餐后需立即戴上口罩,同時開窗通風30分鐘。3、初篩陽性者餐后的垃圾處理和如廁后的消毒處理同上。需注意的是用餐后的垃圾袋在消毒處理后需放在距離自己1米遠的地方,由家人或同事拿到室外。最后提醒大家配合流調,靜待核酸復測結果。
總訪問量 398,904次
在線服務患者 544位
科普文章 7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