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
主任醫(yī)師 教授
產(chǎn)科主任
產(chǎn)科修霞
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副院長,婦產(chǎn)科主任
產(chǎn)科韓玉蘭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產(chǎn)科張菁華
副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產(chǎn)科滕平
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張冰玉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3
產(chǎn)科盧麗萍
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韓麗華
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王建芹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董桂娥
副主任醫(yī)師
3.3
趙金華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陶華娟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姜玉霞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王瑞芹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齊峰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趙桂林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牟瑩瑩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王蘭玲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吳宏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李欣榮
副主任醫(yī)師
3.3
王增芳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孫芳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李萌萌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馬莉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劉國杰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韓桂芹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王偉
副主任醫(yī)師
3.3
產(chǎn)科臧玉芹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崔英英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郭兆君
主治醫(yī)師
3.2
譚麗華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付竹梅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馮娟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范立葉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宋婷婷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王倩
主治醫(yī)師
3.2
產(chǎn)科劉蘭玉
3.2
產(chǎn)科陳倩倩
醫(yī)師
3.2
中醫(yī)婦產(chǎn)科蔣曉琦
副主任醫(yī)師
3.3
10 月 28 日,在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婦產(chǎn)科學學術會議上,來自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高勁松教授作了《妊娠合并甲狀腺疾病爭議問題》的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目前妊娠期合并甲狀腺疾病的熱點議題和最新指南共識。本文結合高勁松教授的講解進行總結歸納,希望對廣大婦產(chǎn)科醫(yī)生的臨床實踐有所幫助。 爭議 1:妊娠期甲減的診斷標準(TSH 上限) 之前普遍認可的 TSH 上限是 2.5 mIU/mL。按照這個標準,各國報道的亞甲減的發(fā)病率大幅度上升,比利時上升 6.8%,美國上升 15%,中國上升 25%。綜合文獻報道, TSH 的參考范圍應該考慮碘攝入、TPO 抗體、BMI 和檢測方法等因素。 中國指南提出應建立本醫(yī)院或者地區(qū)的妊娠期血清甲狀腺指標的參考值,并提出以下兩點推薦:(1)診斷妊娠期甲狀腺功能異常,需建立本單位或地區(qū)的妊娠期特異的血清甲狀腺功能指標(T1, T2, T3)參考值;(2)甲狀腺功能指標參考值的制定方法應采取美國臨床生化研究所(NACB)推薦的方法。 注 NACB 標準:(1)妊娠婦女樣本量至少 120 例;(2)排除 TPOAb、TgAb 陽性者(免疫化學發(fā)光等敏感測定方法);(3)排除有甲狀腺疾病個人史和家族史者;(4)排除可見或者可以觸及的甲狀腺腫;(5)排除服用藥物者(雌激素類除外)。 ATA 2017 年指南推薦,在有條件時建立基于人群和不同孕期的 TSH 正常范圍;無條件時,可參考相似人群和相同檢測方法的 TSH 參考范圍;如上述兩項均不可得時,可參考 TSH 上限 4 mU/L(低于非孕期約 0.5 mU/L)。 爭議 2: 妊娠期亞臨床甲減對妊娠及后代的影響:碘的攝入量問題 1. 缺碘/碘過量對母兒的危害 重度缺碘的危害:增加甲狀腺結節(jié)、妊娠丟失、死胎、圍產(chǎn)兒死亡的發(fā)生率,嚴重影響后代認知功能(克仃病)。輕中度缺碘的危害:增加甲狀腺腫和甲狀腺疾病的風險,胎盤重量和新生兒頭圍的減少,與兒童多動癥增加相關。碘過量的危害:增加甲狀腺結節(jié)、甲減(部分甲亢)、甲狀腺癌的發(fā)生率,影響胎兒甲狀腺的發(fā)育。 2. 中國人是否缺碘/碘過量? WHO 標準認為孕婦人群尿碘在 150~250 mg/L 為適宜濃度,50~159 mg/L 為輕度缺碘。根據(jù) 2011 年的流調結果,中國大部分省份孕婦人群處于碘適宜狀態(tài),廣東、廣西、海南、上海、天津和福建孕婦人群處于碘輕度缺乏狀態(tài)。中國人群沒有碘過量的現(xiàn)象。 ATA 2017 推薦:(1)所有孕婦每日攝碘約 250 ug(食物中攝取的碘大約 100 ug);(2)對于備孕或正在妊娠的婦女最好在孕前 3 個月開始,每日補充碘 150 ug(碘化鉀);(3)欠發(fā)達地區(qū),無法得到碘補充時,育齡婦女每年注射 400 mg 碘油(非常規(guī));(40)甲亢/甲減 LT4 治療中的孕婦無需補碘(弱推薦)。 爭議 3. 單純甲狀腺抗體陽性、單純亞臨床甲減和低 T4 血癥患者是否需要治療?治療是否能改善結局? 1. 單純甲狀腺抗體陽性 孕婦 TPO 或 Tg 抗體的陽性率約為 2%~17%。存在自身抗體的孕婦,TSH 相對更高,妊娠應激時可發(fā)生甲減,因此需要定期檢測。研究表明,甲狀腺抗體陽性本身會增加流產(chǎn)和早產(chǎn)風險。但是相關治療是具有爭議的。對于抗體陽性但甲功正常者,LT4 預防流產(chǎn)和早產(chǎn)的證據(jù)不足。有既往自發(fā)流產(chǎn)史者,可考慮給予 LT4 25~50ug/d 治療;妊娠前半期應每四周復查一次 TSH 水平。 2. 單純亞臨床甲減 研究表明:亞臨床甲減可增加妊娠風險,主要是妊娠丟失和早產(chǎn),尤其是 TSH>2.5 合并 TPOAb 陽性時;但當抗體陰性時,TSH 水平達到 5~10 才會增加妊娠風險。亞臨床甲減對于后代神經(jīng)認知的影響是有爭議的。近年來的大樣本數(shù)據(jù)研究顯示,治療或者不治療亞甲減對于后代神經(jīng)認知評分無差異。 中國指南:(1)對于 TPOAb 陰性的妊娠亞甲減婦女,既不反對也不推薦 LT4 治療(I);(2)對于 TPOAb 陽性的妊娠亞甲減婦女,推薦給予 LT4 治療(B);(3)單純低 T4 血癥增加不良妊娠結局和后代神經(jīng)智力發(fā)育損害的證據(jù)不足,所以不推薦 LT4 治療(C)。 ATA 2017 指南意見:(1)妊娠婦女 TSH>2.5mU/L,應評估 TPO-Ab 狀況;(2)TSH 超過妊娠期正常上限合并 TPOAb 陽性患者和 TSH>10 mU/L的患者,推薦 LT4 治療;(3)TSH 介于 2.5~妊娠期上限合并 TPOAb 陽性患者和 TSH 超過妊娠期正常上限合并 TPOAb 陰性患者,考慮 LT4 治療;(4)TSH 低于妊娠期上限合并 TPOAb 陽性,不推薦 LT4 治療。另外,對于不孕準備輔助生育的患者,若有亞甲減合并抗體陰性患者,建議或者考慮 LT4 治療。 3. 低 T4 血癥 低 T4 血癥與后代的認知發(fā)育相關,或許會增加早產(chǎn)及低出生體重的風險。但是目前關于此方面的少量研究表示,治療未能改善結局。ATA 2017 的推薦是,對于妊娠期單純低 T4 血癥患者不建議常規(guī)治療。 ATA 2017 指南關于甲減婦女妊娠的推薦 推薦 1. 甲減治療的育齡婦女應孕前咨詢懷孕后藥物加量的可能性,并在證實妊娠后及時就診。 2. 計劃妊娠的甲減治療婦女,孕前應評估 TSH 水平,使 TSH 應在正常下限與 2.5mU/L之間。 3. LT4 治療的甲減婦女一旦懷疑/證實懷孕,應將 LT4 劑量增加 20~30%,并及時就醫(yī)評估。 4. 充分治療的甲減孕婦,除了定期檢查母體甲功外,無需對母兒額外增加其他檢查(例外:GD 手術和碘 131 治療后需檢測 TRAb)。 治療目標 1. TSH 在妊娠特異性范圍的下半部分;如不可得,則 TSH 應
一.一般建議 建議所有計劃妊娠的糖尿病、糖耐量受損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或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 即糖尿病前期)的婦女,進行妊娠前咨詢。 有 GDM 史者再次妊娠時發(fā)生 GDM 的可能性為30%-50%,因此,產(chǎn)后 1 年以上計劃妊娠者,最好在計劃妊娠前行 OGTT,或至少在妊娠早期行 OGTT。如血糖正常,也仍需在妊娠 24-28 周再行 OGTT(B 級證據(jù))。 糖尿病患者應了解妊娠可能對病情的影響。妊娠前及妊娠期需積極控制血糖,除高血糖外,早孕反應(如晨起惡心)引起的攝食異常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發(fā)生風險。 糖尿病患者需在計劃妊娠前評價是否存在并發(fā)癥,如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 (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腎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神經(jīng)病變和心血管疾病等。已存在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者,妊娠期癥狀可能加重,需在妊娠期檢查時重新評價。 (二)糖尿病并發(fā)癥的評價 1.DR: 糖尿病患者計劃妊娠或明確妊娠時應進行一次眼科檢查,并評價可能加重或促使 DR 進展的危險因素。有適應證時,如增殖性 DR,采取激光治療可減少 DR 病變加重的危險。妊娠期應密切隨訪眼底變化,直至產(chǎn)后 1 年(B 級證據(jù)。妊娠前及妊娠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病情發(fā)展。 2.DN: 妊娠可造成輕度 DN 患者暫時性腎功能減退。腎功能不全對胎兒的發(fā)育有不良影響;較嚴重的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清肌酐>265 umol/L),或肌酐清除率
[摘要] 目的 進一步探討阻斷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嬰垂直傳播的效果,明確攜帶HBV生育期婦女干預治療對保護嬰兒抗HBV感染的意義。方法 114例HBsAg/HBeAg陽性孕婦分成兩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與左旋咪唑涂布劑治療組82例,對照組32例。治療組均在孕26周起開始阻斷治療。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新生兒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免疫學標記物,并分別于不同年齡(0、12月、24月、36月)時,自該嬰幼兒血清中提取核酸,經(jīng)PCR及RT-PCR分別擴增HBV DNA。。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外周血中HBsAg陽性率分別為6/82例(7.31%)、10/32例(31.3%);不同年齡(0、12月、24月、36月)治療組和對照組新生兒HBVDNA陽性率分別為6.1%、6.1%、6.1%、6.1%和34.4%、34.4%、37.5%、37.5%。嬰幼兒隨年齡增長HBsAg、HBV DNA陽性率變化不明顯。結論 攜帶HBV孕婦于孕晚期給予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劑聯(lián)合治療后,嬰幼兒HBsAg、HBV DNA攜帶率明顯降低,且不隨年齡增加而變化,母嬰阻斷效果有意義。[關鍵詞]:免疫治療;乙型肝炎病毒;宮內傳播;病毒轉錄體 乙型肝炎是一種發(fā)病率高、感染力強、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全球約有20 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約有3.5 億人成為慢性感染者。這些慢性感染者中有15 %~25 %的危險死于HBV 相關性肝臟疾病,包括晚期肝硬化和肝細胞癌[1]。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fā)地區(qū),HBsAg 陽性者達9.76 % ,約1.3 億人,目前估計現(xiàn)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為2000多萬人[2]。引起HBV 慢性感染的原因很多,我國最重要的是母嬰垂直傳播,由母嬰垂直傳播引起的HBV 慢性感染約占總數(shù)的30%~50%[3]。宮內感染是母嬰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導致嬰兒出生后乙肝疫苗(HBVac)接種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斷母嬰傳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于現(xiàn)行HBV感染的診斷方法主要局限于檢測HBV DNA及其基因產(chǎn)物,在感染初期不易檢測到,不能及時反應其HBV基因表達的狀態(tài),對其以后HBV感染狀態(tài)的監(jiān)測缺乏科學的依據(jù)。本研究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新生兒(其母親HBsAg陽性/HBeAg陽性)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免疫學標記物,并用PCR、RT-PCR及Southern-blotting法追蹤檢測該嬰幼兒(0月、12月、24月、36月)血清中的HBV DNA。探討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的效果,研究乙肝病毒在母嬰傳播中的特點及意義,為監(jiān)測其感染狀態(tài)提供更科學的血清學指標,并為制定有效的阻斷方法提供依據(jù)。1 材料與方法1.1 觀察對象 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間濰坊市婦幼保健院產(chǎn)科連續(xù)接診的孕20周的114例HBsAg/HBeAg陽性孕婦。按病人意愿分為治療組(n=82)和對照組(n=32),治療組經(jīng)孕期干預治療。114例孕婦孕期均無先兆流產(chǎn)史,無急性或慢性肝炎病史,無肝功能受損情況。孕婦年齡、孕產(chǎn)次、胎齡均無明顯差異。114例孕婦均在我院住院,分娩新生兒114名(男64例,女50例),并進行分組觀察分析。檢測新生兒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免疫學標記物,追蹤觀察嬰幼兒0、12、24、36月外周血中免疫學指標、HBVDNA變化。1.2 材料 High Pure Viral Nucleic Acid Kit,核糖體RNA(rRNA),Titan One Tube RT-PCR Kit,Digoxigenin-dUTP,Anti-Digoxigenin-AP,均購自Roche公司。Ex Taq酶購自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1.3 方法1.3.1 治療方法 治療組82例:孕26周開始治療,孕婦接受HBI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chǎn),批號為20000712)臀大肌注射,200 IU/月,共3次;同時使用左旋咪唑滌布劑(福建省凱華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為20040307、20060807,500mg/支)5ml涂布于上、下肢體內側皮膚易吸收處,每周2次至分娩。對照組32例:根據(jù)病人及其親屬的意愿未給予上述任何主動或被動免疫防治措施。新生兒的乙肝疫苗接種均按第0、1、6月進行。1.3.2 血清學檢測 孕婦26周肘靜脈采血2ml,新生兒分娩24小時內采股靜脈血2 ml,12、24、36月幼兒取靜脈血2ml。分離血清,–50 °C保存?zhèn)溆?。乙肝五項檢測采用ELISA法,按試劑盒(上??迫A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說明進行。HBVDNA應用50μL單管RT-PCR系統(tǒng)(Roche, Mannheim, Germany)(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進行逆轉錄和擴增,把產(chǎn)物(15μL)上樣到含溴化乙錠(0.2μg/mL)的瓊脂糖凝膠(2%)進行電泳,紫外線下觀察,分別用UVP凝膠分析系統(tǒng)和光學照相記錄數(shù)據(jù),用應用軟件(LabWork 3.0 UVP)評價產(chǎn)物的強度。1.4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使用SPSS9.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2 結果2.1 治療組與對照組孕婦所生新生兒的血清免疫學指標 治療組共82例。孕婦均接受HBIG注射3次以及左旋咪唑涂布劑治療3個月過程中無不良反應,足月分娩。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前采集外周血進行HBV免疫學檢測,其中新生兒HBsAg陽性6例(7.3%),anti-HBs陽性24例(29.3%)。對照組32例患者均足月妊娠分娩,新生兒娩出后24小時內采集外周血送檢,其中HBsAg陽性10例(31.3 %),anti-HBs陽性2例(6.3%)。治療組HBsAg陽性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1,見表1)。 表1 預防性干預對新生兒外周血HBVM攜帶率的影響組別觀察例數(shù)血清HBVM陽性例數(shù)(%)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治療組826(7.3)24(29.3)2(2.4)1(1.2)9(1.1)對照組3210(31.3)2(6.3)6(18.8)3(9.4)11(34.4)χ2P9.09<0.016.93<0.017.05<0.012.43>0.058.71<0.012.2 兩組嬰幼兒不同時期血清中病毒轉錄體和DNA的檢測 治療組嬰幼兒82例血清標本以及對照組嬰幼兒32例血清標本進行了PCR和RT-PCR檢測HBV轉錄體和DNA。DNA(D),結果見表2。表2 母親乙肝攜帶HBsAg(+)分娩嬰幼兒不同月份DNA檢出結果組 別(n)0月 12月 24月 36月D(%) D(%) D(%) D(%) 治療組(82)5(6.1)5(6.1)5(6.1)5(6.1)對照組(32)11(34.4)11(34.4)12(37.5)12(37.5)χ213.0213.0215.515.5P<0.01<0.01<0.01<0.01 治療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外周血中HBsAg陽性率分別為6/82例(7.31%)、10/32例(31.3%),不同月份(0、12、24、36)嬰幼兒HBVDNA陽性率分別為6.1%、6.1%、6.1%、6.1%和34.4%、34.4%、37.5%、37.5%。治療組嬰幼兒的HBVDNA及病毒轉錄體檢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1)。嬰幼兒隨年齡增長HBsAg、HBV DNA陽性率變化不明顯。3 討論HBV可經(jīng)垂直傳播引起感染,這一點已經(jīng)得到大家的公認,而且垂直傳播是HBV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對HBsAg陽性孕婦行主動和被動免疫,可以有效降低宮內感染率。已有研究表明:孕婦產(chǎn)前多次注射HBIG并聯(lián)合應用左旋咪唑涂布劑能有效減少HBV的宮內感染[4];現(xiàn)行HBV感染的診斷方法主要局限于檢測HBV DNA及其基因產(chǎn)物,在感染初期不易檢測到,不能及時反應其HBV基因表達的狀態(tài),對其以后HBV感染狀態(tài)的監(jiān)測缺乏科學的依據(jù)。近年來對RNA的研究逐漸增多,Poon[5]等報道從妊娠婦女的血液中可檢測到完全相同的胎兒的RNA,有可能通過對血液中循環(huán)RNA的分析構建基因表達的理論模式,為從RNA水平研究母嬰傳播問題提供例證。Su[6]和Zhang[7]等分別建立了從血清中定性和定量檢測HBV RNA的方法,這一方法的建立使HBV RNA的檢測更簡便易行。本研究從RNA水平初步探討HBV母嬰傳播的規(guī)律,為明確母嬰傳播的機制提供新思路,為制定有效的阻方法提供新的血清學指標。我們觀察到,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與左旋咪唑涂布劑治療后,治療組新生兒HBsAg陽性率為7.31%、對照組陽性率為31.3%,新生兒外周血中HBsAg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1)。治療組嬰幼兒的HBVDNA及病毒轉錄體檢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1)。因此無論是否在HBV感染的母血中檢測到HBVDNA或fRNA,都應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該結果是否說明母親感染的整合型的HBV易于在嬰兒中形成優(yōu)勢生長及trRNA狀態(tài)是否能進一步引起HBV活動性改變有待后續(xù)動態(tài)研究證實。參 考 文 獻1.J IA-HOMG K,DIN H-SHINN C. Global cont rol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 . Lancet Infect Dis ,2002 ,2 :395-411.2.徐道振,巫善明,周霞秋,等. 病毒性肝炎臨床實踐[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21.3.王豪.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J ] . 中國計劃免疫,2004 ,10 (3) :166-170.4.王清圖,修霞,郭永,陶華娟,王愛婷.不同方案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的臨床研究.臨床肝膽病雜志 2002;18(1):51-52.5. Poon LL,Leung TN,Lau TK,Lo YM.Presence of fetal RNA in maternal plasma.Clin Chem,2000;46:1832-1834.6.Su Q,Wang SF,Chang TE,Breitkeutz R,Henning H,Takegoshi K,Edler L,Schroeder CH.Circulating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s in Chronic Infection:Represebtation of Differently Polyadenylated Viral Transcripts during Progression to Nonreplicative Stage.J Clin Cancer Res 2001;7:2005-2015. 7.Zhang W,Hacker HJ,Mildenberger M,Su Q,Schroder CH.Dection of HBV RNA in serum of patients.Methods Mol Med.2004;95:29-40.
總訪問量 2,028,430次
在線服務患者 1,281位
科普文章 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