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院介紹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義診專區(qū) 查看全部
- 青春叛逆期竟是孩子留給家長最后的機會!家長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青春期,沒有叛逆就沒有成長。 青春期的叛逆不可怕。 可怕的是家長把叛逆當“敵人”,錯過與孩子調整親子關系的最后時機。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生命主體的覺醒和自我意識的提升,對什么都不再輕易盲從或依附,喜歡仰望星空、憧憬未來,向往自主獨立的自由空間。 青春期的重要,甚至要超過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后調整、教育的機會。 研究證明,青春期被家庭壓制的孩子,犯罪率和自殺率相當高。 除此之外,這些受害者還發(fā)展出自虐、自殘、自貶、自卑等特質。 家長們,請抓住孩子青春期最后的機會,處理好親子關系,把青春期變成孩子的修補期、助推期、黃金發(fā)展期!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一茬果實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兩個最敏感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4—6歲,在這兩三年里,孩子從家庭感受到了生存中最基本的要素,并對性別及環(huán)境有了最初的認知。 這一切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jù),也是人際關系的基石。 第二個階段就是青春期,它是在第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換言之,它的質量基本取決于第一階段。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么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 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系,而在青春期發(fā)生一些反?,F(xiàn)象,比如網(wǎng)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 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 但有經(jīng)驗的果農(nóng)都知道,第一茬果實不能要,果樹要養(yǎng),因為它們的營養(yǎng)還不夠豐富,還不足以承擔成熟的責任。 這是對青春期最形象的比喻,看上去他們已經(jīng)出落得婷婷玉立或高大威猛,卻遠未達到成熟的要求。 廣義地說,是心理年齡幼稚,狹義地講,是除身體外其它一切條件均不具備。 所以他們無權,也無法承擔生活。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父母的最后機會 但并不是說這個階段就該無所作為,事實上,青春期之重要,甚至要超過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 原因有二: 第一,它是成家立業(yè)的前奏; 第二,它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后機會。 什么機會? 1. 調整和教育的機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并因此而表現(xiàn)不良,那么父母就要在孩子的青春期給予彌補和引導。 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性格漏洞仍未得到修補,那么他/她的一生將很難與幸福、健康、快樂結緣。 從多年治療與咨詢的經(jīng)驗中不難看出,無論是高考減壓,還是親子關系,或是早戀、逃學、網(wǎng)癮、叛逆等。 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階段給予正確的引導與關愛,上述大部分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 可如果將之推延幾年,對,只是短短的幾年后,當這些問題背后的心理因素如病毒一樣貫穿于孩子們的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成為終生難愈的腫瘤。 再治起來,不僅成本極高,而且治愈的可能性相當?shù)汀T蚴?,他們已?jīng)定型了,“炎癥”已經(jīng)發(fā)展為“癌癥”! 2. 青春期傷害的惡果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最后的機會,因此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也令家長十分頭疼。 有些明智的家長會以耐心地陪伴、引導等方式感化孩子,他們或求助于專家,或者與老師溝通,或者把孩子送到國外…… 無論這些舉動是否高明,總之,他們在付出心血,而這些心血,孩子不會視而不見。 只不過,那些回報有可能滯后。 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沒有這種耐心,面對表現(xiàn)不良的子女,他們仍然延續(xù)著十幾年前的管教方式。 比如在孩子5歲時遭到父母責打,15歲時還在忍受這種皮肉之苦。 這就等于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存在方式: 我是不被父母關愛的(5歲時) 我是不被環(huán)境接納的(15歲) 那么再過十年,25歲時,這個人就有可能發(fā)展出反社會人格或自虐傾向。 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些疼痛和羞辱將永遠伴隨其左右,地獄由此形成。 研究證明,青春期被家庭壓制和迫害的孩子,犯罪率和自殺率相當高。 除此之外,這些受害者還要發(fā)展出自虐、自殘、自貶、自卑等特質,這一切,均玷污了美麗圣潔的青春期。 但此時的孩子還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存,因此,他們還會被迫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與傷害,并帶著這些傷疤走向他們的下一站:社會。 怎樣把孩子的青春期變成“黃金期” 青春期不是"危險期"而是"修補黃金期": 媽媽:“今天給你蒸了一條大甲魚?!?孩子很欣喜:“哇,我好喜歡!” “你要對得起甲魚,下次考試……” 孩子一下子沒了胃口“我不吃了,我去做功課!” …… 媽媽:“今天咱倆談談心,好嗎?” 孩子:“好哇!好久沒有和你談心了。” “聽說王阿姨的女兒這次數(shù)學考了年級第一……” 孩子轉身離開,“那你認她做女兒吧!” …… 生活中,不經(jīng)意間,親子的小船常常說翻就翻。 有家長擔心,青春期是危險期嗎? 如果說生命也有四季,那么,青春期就是這生命四季中的春天。 青春期是連接童年期和成人期的黃金修補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青春期既是生命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是變化迅猛的黃金時光。 親子關系處理得好,青春期可以成為修補期、助推期。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生命主體的覺醒和自我意識的提升,對什么不再輕易盲從或依附,喜歡仰望星空、憧憬未來,向往自主獨立的自由空間。 但青春期往往被過度妖魔化,猶如洪水猛獸,夸大了青春期的“負面形象”,使家長焦慮擔憂,設卡防范。 如何讓青春期階段的親子小船變成和諧的巨輪? 專家建議: 家長和老師要轉變觀念,回歸教育的本原。 青春期教育是一種美的教育,學會正確處理生命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科學認識青春期,就像享受生命的春天一樣,擁抱春天般地擁抱青春期,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 對接青春期孩子的話語體系 青春期的孩子經(jīng)常使用他們的特殊語言體系,家長可能讀不懂。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做到“亦師亦友”,成為人生的導師,讓孩子信賴,受益終生。 不可否認,青春期會給孩子帶來新的不同以往的特點,但家長絕不能把特點當成缺點去糾偏。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異性有感覺,如果家長真的把這個特點當缺點去糾偏,結果一定是剝奪并阻礙孩子健康成長。 對家長們的提醒 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擺正位置,塑造家長的理想形象,學會多微笑、多傾聽,多溝通。 家長應學習對接孩子的話語系統(tǒng),避免語勢太強、語調太硬,提高自己的話語體系與孩子話語體系的適切度和投緣度,讓孩子在家長的話語中充滿獲得感。 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中,應更加注重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性、親和力和寬容度。 以體驗取代灌輸,以說服代替壓制,以對話替代說教,成為對話型、開放型的家長。 在與孩子的親近過程中,家長應更多些發(fā)自內心真情的微笑。 不僅要學會表達,還要善于表揚和鼓勵,多說孩子喜歡聽的話,以同理心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 多嘗試拿著“放大鏡”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和亮點。 面對分歧,盡量彈性處理,不要刻意區(qū)分“對”與“錯”,顯示家長的權威和理性,而多從孩子的角度傾聽他們心聲,從認知、思維、情感上與孩子多溝通。 別把晚飯時間 變成批評孩子的固定時段 一家人一起吃晚飯,理應是最好的親情交流,但晚飯時的“語幅”不應僅局限于分數(shù)。 一位孩子就讀民辦初中的媽媽很焦慮: 孩子剛進預初六年級,每晚功課都要做到10點,家長不時進房間問孩子要不要喝水,遭到孩子反感。 很明顯,這位家長比孩子更焦慮,將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不少家長還是習慣性地站在固有的位置上,用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已經(jīng)變化了的孩子,總是以恩賜者的身份打“悲情牌”,或以道德評判者和責罰者的身份打“強勢牌”。 當下,很多家長單方面擴大和凸顯了“監(jiān)”的作用,并曲解為監(jiān)視、偷窺等,更有甚者,還據(jù)此強化自己的所謂“親道尊嚴”和強勢地位,嚴重地傷害了本應有的親子和諧。 給家長們的建議 正確理解“監(jiān)護人”的角色定位,弘揚人文情懷。 如:變“監(jiān)護”為“呵護”、“陪伴”和“守望”,擴大“護“的一面,把特殊的愛獻給特殊的青春期孩子。 改變居高臨下、簡單粗暴的權威型或懲罰型教育,轉變?yōu)橹仄降?、重呵護、重引導的教育。 學著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營造青春期階段的親子關系,讓親子小船將變成和諧的巨輪。 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對孩子有至深的影響 孩子最喜歡聽到的話: 1.?贊美性話語(這件事做得不錯) 2.?激勵性話語(你最近狀態(tài)很好,繼續(xù)保持) 3.?理解性話語(別和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 4.?關懷性話語(天氣忽冷忽熱,注意身體) 5.?同感性話語(我知道你很難過) 6.?名言式話語(機會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 7. 欣賞性話語(做得好!值得我學習) 8.?建設性話語(如果選擇A的話,是否更好) 9.?信任性話語(你一定努力過) 10.?尊重性話語(既然已經(jīng)決定,我保留意見) 11.?支持性話語(再試試,需要的話我可以幫你) 12.?接受性話語(沒關系,失敗了就重新開始) 家長們,請抓住孩子青春期最后的機會,人生是個單程旅行,沒有回頭路可走!
陳群?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1507人已讀 - “沒有皮膚的人”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救指南
作者:郭倩茹 崔佳彬 來源:醫(y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我感覺自己血肉模糊地在這世間游走,體無完膚…是的,我沒有皮膚,只有一堆神經(jīng)、肌肉和筋骨,血液和傷口…周圍發(fā)生的一切都會讓我感到刀刺一般疼痛?!? ——《愛在邊緣時》Celia Finkelstein 寫下這句話的作家Celia Finkelstein被確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沒有皮膚的人”成為她對自己內心感受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BPD患者的精神世界。 BPD是一種發(fā)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嚴重精神疾病,是一種人際關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wěn)定以及顯著沖動的普遍模式[8]。 BPD患者由于缺乏前后一致的自我認知感,不能很好的將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相分離,無法構造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經(jīng)常處于一種起伏不定的精神狀態(tài)。 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激烈,迅速的變化、沖動性自毀行為、極度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缺乏前后一致的自我認知。 ?青少年期是個體生命周期中重要的社會化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受社會各個方面的沖擊,影響,逐漸形成自我概念,并處在發(fā)展變化的階段, 青少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發(fā)生,可能與遺傳背景和眾多社會因素有關。 有研究顯示在早期及時地干預和治療有助于改善邊緣型人格障礙青少年的處境,并減少高危青少年群體邊緣型人格障礙形成的可能[1]。 ?令人欣慰的是,BPD是可治療的,目前國際公認的治療BPD的最有效方法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瑪沙·萊恩漢(Marsha Linehan)和她的同事于1991年創(chuàng)立的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DBT)。 它以哲學辯證法為原則,將行為科學與東方哲學概念巧妙結合,以求取“接受”和“改變”的平衡,幫助患者增強自我情感管理,自我意識和人際關系效能等[3]。 更重要的是,人們也可從DBT中學習辯證思維方法,提高自己全面客觀看待事物的能力,最終減少情緒失調和行為異常的發(fā)生[6]。 DBT療法包括4種技巧的學習: 情緒調節(jié)技巧(emotion regulation) 人際效能技巧(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痛苦容忍策略(distress tolerance) 正念練習(mindfuiness) 情緒調節(jié)技巧:控制情緒,不做情緒的奴隸 1.認識情緒 情緒是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負面情緒并非需要摒除或覺得羞恥的部分,反而正確認識負面情緒是我們正確應對它的基礎。 2.?體察自己的情緒 一個情緒自我覺察能力低的人易受情緒控制,做出沖動且后悔的行為。 當一件事引起自己情緒反應,應該及時地捕捉這一變化并反思: “我的情緒有什么變化?” “我為什么要這么做?” “有什么感覺?” 注意這個反思的過程應該不加評判,只是單純地覺察自己的感受。 3.?正確對待負面情緒,學會恰當?shù)厥杞馇榫w 我們不能指望那些消極的情緒被完全消滅,但我們可以有效疏導,管理和控制它們。 在前面兩個要點的基礎上,認識哪些是消極的表達情緒方式(暴躁,沖動,斥責,悲痛)以及哪些是積極的(傾訴,冷靜)。 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制定屬于一份自己的情緒調整事項,譬如逛街,聽音樂,運動,向親友傾訴等,也可以選擇痛哭一場。 同時應注意避免酗酒,暴飲暴食,自殘甚至自殺等逃避現(xiàn)實的行為。 4.?改善認知 情緒體驗與個人認知密切相關,因此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良好的認知有助于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建立積極良好的信念,比如: “世界是美好的” “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很愛我” “我很善良” “我比以前進步多了” 5.?自我激勵,增加正面情緒 給予積極的自我暗示: “沒關系,我可以做的更好!” “我很努力!” “有人贊同我!” 等等。 情緒調節(jié)技巧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的感受,體察每一種情緒。 小TIP:括號中的話語可以寫在小紙條/卡片(Coping Card)上隨身攜帶,如果有自卑、低落的情緒時可以隨時掏出來看。 人際效能技巧[5]:提高你的溝通技巧 簡而言之,人際效能就是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包括處理人際關系,平衡“我想”—“我應該”比例,平衡“我要”—“別人要”比例,建立自我掌控感和自尊感。 溝通方式會影響溝通雙方的關系,并與溝通結果緊相連屬,反過來這種作用的結果會對我們的幸福感,自尊感,自信以及自我認知產(chǎn)生重要影響,因此人際效能技巧的練習與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交互開始之前之前,我們要先準備好: 明確自己想要從交互中得到什么,以及做什么才能得到。 分析這種關系對自己來說有多重要,以及自己想給對方留下怎樣的印象。 交互結束后,按自己的一貫思維方式感受,并堅持自己的觀點和信念。 交互目的: 達到自己的目的和需求 保持關系 維護自尊 ?具體的技巧練習如下: 1.?達到自己的目的和需求——“DEAR MAN” Describe:對自己的要求和目的進行清楚、具象的描述。如“我想要一個紅色的,軟軟的蘋果”而非“我想要一個甜的蘋果”。 Express:主動向別人表達你的感受,不要擔心別人因為你的表達而疏遠你。 Assert:說話避免顧左右而言它,簡潔明了。 Reinforce:對達到你要求的人提供正面反饋,告訴他:“這正是我需要的!” Mindful:不要忘記互動的目的,而陷入爭論中。時刻覺察自身行為的目的,不要被情緒和沖動帶跑。 Appear:顯現(xiàn)自信(姿勢,語調,眼神,肢體語言)。 Negotiate:接受商量,不是每次互動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2.?保持關系——“GIVE” Gentle:保持溫和,避免攻擊性和威脅態(tài)度。 Interested:不打斷對方,認真傾聽。 Validate:認可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見。 3.?維護自尊——“FAST” Fair:保持公正。 Apologies:不要因為不必要的原因而道歉(比如有不同意見時)。 Stick to Values: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做出犧牲。 Truthful:誠實,避免吹噓或假裝無助。 痛苦容忍策略[7]:建立良好的心理彈性 生活中難免會有痛苦,但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對這種刺激的反應更為強烈,痛苦容忍策略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彈性以更好的應對痛苦,以及緩和消極環(huán)境因素的新辦法。 危機生存技巧: 辨證思考:當危機出現(xiàn),立即停下來,辨證地思考事物的正反面。 分散注意力:暫時丟掉煩惱,給自己時間冷靜,待思緒平靜后再采取措施處理。 自我撫慰:學會憐惜自己,對自己溫柔,可以給自己一塊曲奇餅干、巧克力、香蕉(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大腦中血清素水平的食物)來安慰自己, 或者其它自己喜歡的食物或東西,讓自己從痛苦中緩和和平靜下來。 ?接受現(xiàn)實技巧: 勇敢面對: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直視問題所在可以訓練人對痛苦的耐受力。 全盤接受:既成事實無法改變,憤怒,沮喪,苛責與悲痛并不能改善狀況,反而會使矛盾激化。 要認識到目前的處境是有因果緣由的,學會接受這個結果。 全盤接受意味著正視自己和現(xiàn)實,并客觀地看待它。 正念練習:充分體驗當下 正念禪修(mindfuiness meditation)一詞最初源于佛教,可追根溯源至2500年前釋迦牟尼的教導,后經(jīng)卡巴金(1983)引用改創(chuàng),正念禪修開始走入心理治療和醫(yī)學領域。 其后,萊茵漢(1991)將正念作為其構建的辨證行為治療中的重要內容之一[4]。 根據(jù)卡巴金的定義,正念是“有意圖的,不帶評判的,對當下的關注和覺察”。 正念練習中,練習者需要不帶評判的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7]。 例如,你在感受自己的喉嚨,你覺得渴,喉嚨和渴的狀態(tài)就是你覺察到的內容,這時,如果你想到該喝水了,那么這次覺察就認為是帶有評判性的。 與冥想不同,正念需要刻意地操作注意力,要求個體對自己的身體持續(xù)注意,不加分析。 覺察時,我們的身體,情感,想法都會涌入腦海,這時候我們需要區(qū)分它們,集中注意,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身上發(fā)生了什么。 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增強自己身體感覺的敏感性,增強對情緒的覺察和理解,以及增強對情緒的耐受力,幫助自己忽略過去的痛苦經(jīng)歷和對未來未知的恐懼[2,7]。 ?寫在最后: DBT療法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應用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多種研究表明,DBT對嚴重抑郁癥,暴食癥,進食障礙等疾病也有一定療效。 一些心理健康咨詢人士也會使用DBT中的社會心理技能來幫助人們調整情緒,建立有效的人際關系[7]。
陳群?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2145人已讀 - 我的人格成長實踐
我與心理咨詢結下過不解之緣,因為我有過80次的長程咨詢。 我之所以會選擇進入咨詢室、和一個心理咨詢師面對面開展工作,首先因為我自己是一個持證心理咨詢師,有探索和發(fā)展自己的需要。 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一度陷入了困境,亟需成長。 像很多人那樣,我的原生家庭也有各種問題,所以我自身的心理基礎不夠好,比如:難以自我認同,容易心理沖突,自尊水平低,與人相處過程中缺少潤滑度,缺少能量和信心去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一直帶著這些負面的東西往前走,人生就成了一座火焰山,很多關口難以逾越,我的世界充滿兇險,對我不懷好意。 我希望自己能夠用一種更具適應性的模式繼續(xù)我今后的人生,而我理想中的自己,該是對人溫暖柔軟、對事堅韌勇敢、內在穩(wěn)定充實、以不斷向上的姿態(tài)生活的人。 而我也明白,對于成年后人格結構已經(jīng)非常穩(wěn)定的自己來說,如果我要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一點,也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做心理咨詢了。 經(jīng)過80次的咨詢,我有了不少改變,同時,我有一些很想分享的真切感受,也正好可以回答很多人對于心理咨詢的疑問。 1、只有朋友和親近的人才會真心幫助我? 有很多人遇到問題會向周圍的朋友尋求安慰。 他們覺得陌生人是不可能真心幫助自己的,只有朋友和親近的人才能做到。 我從前也是這樣。 我是一個不容易Hold住負面情緒的人,每當被焦慮和痛苦籠罩的時候,我總想從他人身上尋求安慰。 所以,在朋友面前,我很容易將心事和負能量甩出鍋。 可是,能夠耐受他人負面情緒、且一直關懷和安慰自己的人是極少的,因為人是趨利避害的,一個總是充滿負能量、卻沒有能力提供情緒價值的人,最終一定會被朋友拋棄。 可是,很多自我功能有問題的人,都缺少一個穩(wěn)定的核心,總是安全感缺失、希望能在大海上抓住一塊浮木,這是因為早期的養(yǎng)育者沒有起到安撫功能,所以有大量的情緒無法自我消化。 所以,這就成了一個不具有適應性的行為模式:脆弱無助、不斷向外界尋求安慰,而自己又很弱小,沒有辦法回饋他人。 最終的結果是被朋友拋棄,圈子越來越萎縮,越來越感覺到人性的涼薄。 ?所以,人只有自己成為正性、積極、有價值的人,才能夠向外搭建正向發(fā)展、長久維持的關系,無論夫妻、情侶、朋友,都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自身匱乏,是沒辦法從周圍的關系中獲得幫助的,TA只會不斷重復失敗,很難中斷這樣的負性循環(huán)。 要讓一個人內在得到成長,需要一段不會被拋棄的、強安全型、被包容和接納的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自我功能才會慢慢發(fā)展。 這就是咨訪關系與其他關系的區(qū)別。 在咨詢室中的一隅溫暖會慢慢蔓延到生活中,讓一個人繼續(xù)成長,成為對他人有價值、不會被拋棄的人。 2、心理咨詢就是安慰和講道理嗎? 心理咨詢就是提供心理安慰和開導,這是很多人常有的誤解。 當然,我們周圍的很多人是會安慰我們的。 比如說,有個人覺得活得特別痛苦,有些厭世,于是他向朋友A表露了悲觀的想法。結果朋友A沒有聽他說完,就搶著說:“哎呀,你在說什么呀!你看看,世界多美好呀,兄弟,有什么難事都會過去的,加油,向前看!” 然后,他轉而向家人傾吐了一下他的煩惱。他的家人打斷他說:“哎呀你可不要講這么不吉利的話?。 ?于是有一天,他走進了咨詢室。咨詢師看著他的眼睛,對他說:“我剛剛好像聽到你在說,你不想活了?!鳖D時,他流淚滿面。 生平第一次,他感覺自己真正被看見了。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有力量、不回避的“看見”,是很罕見的。我們也許會得到很多言語安慰,但我們極少能被真正“看見”。 當我頹廢的時候,我也聽到了很多類似激勵的話。我曾經(jīng)頹廢到不想工作,于是有人在邊上說:“你要讓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發(fā)光!” 我也做了一些傻事,錯信了一些人,得到了一些教訓。于是有人對我說:“你這么大的人,連這樣的人你都會信?” 人的悲喜是不能相通的,所以我們很多時候都非常孤獨。 我們可能做不到別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因為我們不是他們,他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做一些看起來很蠢的事。 但是,當我走進咨詢室的那一刻,我覺得生活中的激流和寒霜遠離了自己,就如同一個人穿越烈火后到達了一汪清泉。 在那里,我無數(shù)次地被真正地看見。 那些“看見”是生命中的一道道亮光,漸漸照亮了黑暗的角落。 3、有些話對著陌生人講不出來? 也有些人說:“我是不會去做心理咨詢的,因為我心里最隱秘的話是沒有辦法對一個陌生人說的?!?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誤解。 在咨詢室中,我們被投注百分百的注意力、也被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這是我們在日常關系中得不到的。 也就是說,咨詢關系是日常關系的濃縮版,這里有著更高濃度的情感流動和更大的張力。 人是有情感的,都需要連接感。所以,在咨詢環(huán)境中,我們更容易對咨詢師移情。 所謂“移情”,是指過去與重要人物的關系在咨詢室中的重現(xiàn)。 我的咨詢師是一個成熟的中年男性,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可自由表達的空間。 但是,我沒有辦法暢所欲言,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很在意自我形象,希望自己是被重視、欣賞和喜愛的。 其實,這是一種理想化移情,我將他看作了理想化父親。 在正性移情之下開展工作,就如同有了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有力量的、溫暖的父親,從這個新客體身上,我得到了一種修正型的情感體驗,使我的功能得到了發(fā)展。 可是,隨著治療的推進,我開始與咨詢師產(chǎn)生糾葛。 比如,我總是覺得他更重視其他來訪者、而將我放在次要的位置,于是我不斷在這樣的問題上糾纏、找他的麻煩。 后來,我們覺察到這是負性移情,我對咨詢師的感受,也正是生活中不斷在其他人身上感受到的,這也是父母愛弟弟而忽略我、造成我在競爭中落敗的感受。 咨詢師很好地承接了我的反應和攻擊,同時,我們開始對我們這樣的反應進行討論,并逐漸修通。 精神分析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移情就沒有治療。從我的親身體驗來說,確實如此。 4、心理咨詢師真的可以信任嗎? 也有很多人說,咨詢關系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他才不會真的關心你、在意你的死活呢。而且,他自己是個值得信任的人嗎?值得托付嗎? 我的體會是:咨詢關系有清晰的設置和邊界,也的確是建立在付費的基礎上的,但是一個合格的咨詢師必然也是真心關心你、希望你更好的人。 咨詢師是在用情感和關系在工作。但是,這種情感也是真實、不帶偽裝的。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對關系不信任的人,對親密關系也充滿懷疑,我時常會感受到自己不被愛、被忽略,也害怕咨詢師會像生活中的其他人一樣,最終驗證我是個不好的人。 我總是想得到求證,也總是想要撤離。 可是,咨詢師始終穩(wěn)穩(wěn)地在那里。 盡管我在他身上再現(xiàn)了很多不夠好的相處模式,但是他并始終是接納和包容的,且對感受是開放的。 也正是因為我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的接納,才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 這時候,一個人內心的力量才會滋生出來,自尊水平才能提高,內在穩(wěn)定感才會提升。這就是這為什么,人只有在關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于是,以往那些不好的舊模式也開始瓦解了。 開始對損耗性的關系說再見,并有轉身離去的勇氣;開始吸引正向的關系;開始有力量應對生活中各種挫折,穩(wěn)定地面對生活的動蕩。 盡管仍然會有很多挑戰(zhàn),盡管仍然會受挫,但我之所以仍然對人抱有信任、仍能感受到溫暖、相信生活的美好,是因為我內化了咨詢師給我的溫暖和力量。 因為我知道,在世界的一隅,真實的善意發(fā)生過。 當然,咨詢師要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他需要有一個無比寬廣的容器,對人有深刻的了解,才會有深刻的悲憫。 這是一種自我修行,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所以,好的咨詢師,是自我成長的非常好的那類人,他們一定要走在來訪者的前面、具有更高的人格成熟度,這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也只有這樣,才能搭建好的治療聯(lián)盟,使療愈真正發(fā)生。 我很幸運,我遇到了一個足夠成熟、容器足夠大的咨詢師。我遇到過一片星辰大海,所以,我知道了世界寬廣、人生美好。
陳群?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1330人已讀
問診記錄 查看全部
- 甲流摔倒后出現(xiàn)精神癥狀,睡眠問題 老年癡呆患者,2024年12月份,甲流摔倒后,出現(xiàn)精神癥狀,... 電話問診總交流次數(shù)2已給處置建議
- 抑郁焦慮失眠 我最近幾天特別疲倦,疲倦的的時候感覺臉發(fā)熱,臉紅,不知是焦慮... 我最近幾天特別疲倦,疲倦的的時候感覺臉發(fā)熱,臉紅,不知是焦慮抑郁嚴重了嗎?是這個病引起的嗎總交流次數(shù)4已給處置建議
- 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綜合征 戒斷綜合癥 患者突然暈倒,送醫(yī)院后檢查沒有查出病因,患者有常年喝酒抽煙史... 如何控制病情,是否病情嚴重總交流次數(shù)6已給處置建議
- 抑郁癥 我們15號上午可以到您門診。這兩天莊**情緒平穩(wěn)較好,似乎已... 用藥指導總交流次數(shù)10已給處置建議
- 懷孕;恐懼,強迫焦慮 焦慮 頭腦不清晰,緊張,驚恐發(fā)作 我吃了4個月鹽酸鹽酸帕羅西丁,強迫思維好一些。就是就焦慮的癥... 想問問主任還需要吃什么藥嗎。?總交流次數(shù)18已給處置建議
關注度 北京市 第41名全國 第141名
總訪問量 68,229,760次
在線服務患者 62,075位
科普文章 1,218篇
年度好大夫 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