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斜頸?先天性肌性斜肌是一種良性的兒童骨關節(jié)肌肉畸形常見病,俗稱“歪脖子”。其分類有:①腫塊型:最嚴重的類型,患側胸鎖乳突肌探及肌性纖維化腫塊(頸部纖維瘤),頸部主動、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受限;②肌緊張型:患側胸鎖乳突肌僅觸及肌肉攣縮,頸部關節(jié)活動度受限;③姿勢型:程度最輕,僅有頭部歪斜的表現,但無胸鎖乳突肌腫塊、肌緊張以及被動關節(jié)活動受限。臨床上絕大多數都以肌性斜頸為主,但我們也需要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a.先天性骨性斜頸,像頸椎半椎體、齒狀突畸形、頸椎間融合、顱底凹陷等先天性骨性畸形也會引起斜頸,頸部活動受限。我們可通過X線、CT或MRI檢查鑒別。b.眼性斜頸,屈光不正、斜視、上斜視麻痹、外直肌麻痹、眼球震顫癥等可引起斜頸,在視力矯正后斜頸可消失。我們可以去眼科視力檢查鑒別。2.斜頸的危害?①顏面部不對稱,影響美觀;②由于長期一側著床導致斜頭;③由于長期頸椎活動受限,會導致頸椎側畸形及胸椎代償性側凸;④由于斜頸患兒雙眼不在同一水平位,可能出現繼發(fā)性斜視;⑤由于繼發(fā)性畸形導致外觀不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其心理發(fā)育起負面作用。3.斜頸有什么治療方法?早期的治療手段包括按摩,牽伸治療,主被動的關節(jié)活動,肌力訓練,肌效貼,電刺激,矯形器等。其中牽伸治療是應用最為廣泛,也是斜頸早期首選治療方法。如果治療到一歲半還沒達到臨床治愈,可考慮外科手術介入。4.斜頸需要治療多長時間及預后怎樣?家長都會關心自己寶寶要是得了斜頸要多長時間才能康復。一般來說,斜頸治療時間需要半年左右。姿勢性斜頸越早發(fā)現治療周期就越短,對于腫塊性和肌緊張性的患兒,有研究提示,出生后1個月內接受治療的斜頸患兒,90%可以在2個半月內恢復正常的頸部關節(jié)活動度,出生1個月后的才治療的患兒,治療時間大概需要6個月左右,3-6個月后才發(fā)現并治療,治療需要半年以上,而且最可能需要外科手術的介入;而出生6月后才開始干預的,治療時間更長,而且可能有少部分患兒不能恢復正常的頸部關節(jié)活動度。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斜頸患兒的預后都是比較良好的,一般來說,我們在患兒達到臨床治愈后,也應定期復查,追蹤到患兒1歲半,防止再次出現斜頸。5.斜頸患兒的日常生活應注意什么?①家庭康復早期應保證一定的牽伸治療量;②哺乳時,患兒取患側臥位(患側在下方);③睡覺時頭盡量保持在中立位或下巴轉向患側;④視聽覺的刺激也要來自患側上方;⑤橫抱嬰兒也是患側在下。本文系徐開壽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tabogados.com)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概述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是繼脊髓灰質炎得到控制后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最常見原因,隨著患兒生長發(fā)育,其功能障礙還可能產生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繼發(fā)性損害,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近20年來,一方面由于產科技術、圍產醫(yī)學、新生兒醫(yī)學的發(fā)展,高危新生兒特別是有神經損傷的低體重早產兒存活率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許多高危因素仍然難以防治,腦性癱瘓的發(fā)生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上升趨勢,約為2‰。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早產兒腦性癱瘓的發(fā)生率幾乎是足月兒的50倍,缺氧缺血性腦病中17.95%出現腦損傷的表現,其中主要是腦性癱瘓,約為正常兒的40倍;腦性癱瘓病兒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兩者的比值大約在1.13:1至1.57:1之間;出生體重越低,患腦性癱瘓的可能性越大;早產兒發(fā)病明顯高于足月兒;多胎兒比單胎兒發(fā)病率高;母親年齡大于40歲以上者,小兒患腦性癱瘓的概率較高,母親分娩次數大于5次以上者發(fā)病率也高。腦性癱瘓運動障礙的程度與腦功能紊亂出現的時間、部位和程度相關。根據腦性癱瘓患兒的活動受限程度,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把腦性癱瘓分成五個等級(見表5-1),該系統通過評價患兒在日常生活中坐、體位轉移和移動的能力,來客觀地反映粗大運動功能障礙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根據異常運動的特征,腦性癱瘓分為5種類型:①痙攣型(spastic),以錐體系受損為主;②不隨意運動型(dyskinetic),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不隨意運動增多,表現為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肌張力不全,震顫等;③共濟失調型(ataxic),以小腦受損為主;④肌張力低下型(hypotonic),往往是其它類型的過渡形式;⑤混合型(mixed),以上某幾種類型同時存在,各類型臨床癥狀有輕有重,或大致相同,并且多為痙攣型與不隨意運動型混合。痙攣型在腦性癱瘓中最常見,約占70%,根據癱瘓部位又可分為以下5種情況:①偏癱(hemiplegia),半側肢體受累;②雙癱(diplegia),四肢受累,上肢輕,以雙下肢受累為主;③四肢癱(quadri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④單癱(monoplegia),單個肢體受累;⑤三肢癱(triplegia),三個肢體受累。表5-1 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等級標準I能夠不受限制地行走;在完成更高級的運動技巧上受限II能夠不需要使用輔助器械行走;但在室外和社區(qū)內行走受限III使用輔助器械行走;在室外和社區(qū)內行走受限IV自身移動受限;兒童需要被轉運或在室外和社區(qū)內使用電動器械行走V使用輔助技術,自身移動仍然嚴重受限(二)病因腦性癱瘓的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是多種危險因素所致,主要有早產、低體重、胎兒腦缺血梗死、窒息、宮內感染、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痙攣和新生兒腦血管障礙等。腦性癱瘓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綜合征,其病理生理改變與病因有關。各種先天因素所致的腦發(fā)育障礙,可見腦部有彌漫性病變、不同程度的腦萎縮、腦室擴大、神經細胞減少和膠質細胞增生等;早產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時可引起室管膜下出血、腦室白質軟化和腦貫通畸形;足月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時可引起栓塞樣改變,腦壞死多見于皮質深層或白質內,逐漸形成瘢痕性腦回,或軟化形成囊樣改變;有的還可見到髓鞘發(fā)育不良,內囊部位的神經纖維組織受累,以及基底節(jié)病變等。(三)臨床表現腦性癱瘓的致病因素很多,其腦部受到損害的時期和部位也不一樣,因此,腦性癱瘓患兒的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并且其臨床表現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腦性癱瘓共患病(如癲癇、行為異常)等因素的影響,其臨床表現也可能隨之改變。各類型腦性癱瘓患兒一般都具有如下五種臨床表現:1.粗大運動和(或)精細運動發(fā)育落后,主要表現為里程碑式的動作發(fā)育落后、不對稱,如抬頭、翻身、坐位、爬行、姿勢轉換、站立與步行、抓握、捏功能、手眼協調性等發(fā)育落后;2.運動模式異常,主要表現在運動中姿勢不正常,其運動的速度、流暢性、協調性等運動質量也受到較大影響;3.主動運動減少,主要表現為四肢的自主運動減少;4.肌張力異常,常表現為肌張力增高、減低或不穩(wěn)定;5.反射異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或持續(xù)存在,保護性反射減弱或不出現。不同的腦性癱瘓類型也有其相應臨床表現特征,具體如下:1.痙攣型 以腦部的錐體系受到損傷為主,表現為肢體肌張力增高。被動活動其肢體時,往往阻力明顯,例如:做踝關節(jié)背屈被動運動時,其阻力尤其明顯;以及有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等病理體征。該類兒童常表現為上肢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jié)內收,肘關節(jié)屈曲,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屈曲,大拇指內收,手指屈曲,難于打開,雙上肢向身體中線活動困難。下肢大腿內收,髖屈曲,膝關節(jié)反張或屈曲攣縮,踝關節(jié)跖屈,足外翻或內翻。病情較重患兒,俯臥位時,抬頭困難,髖膝關節(jié)屈曲,呈“頭低臀高”姿勢;仰臥位時,頭后仰,常挺肚子;坐位時,喜歡跪坐,站位時,常有髖屈曲,膝反張或屈曲,腳后跟不著地;步行時,常有肌肉緊張步態(tài),如“剪刀腿”步態(tài)、尖足步態(tài)、蹲伏步態(tài)(屈膝屈髖)等;這類兒童因長期處于多組肌群力量失調狀態(tài),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出現軟組織、關節(jié)攣縮,骨骼畸形等,如跟腱短縮,髖膝關節(jié)屈曲攣縮等。2.不隨意運動型 以腦部的錐體外系受到損傷為主,不受控制的運動增多,可表現為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肌張力不穩(wěn)定、肌強直和震顫等。表現為手足徐動的患兒,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頭部與四肢出現不隨意運動;在患兒做某種動作時,常常會發(fā)現患兒的動作夾雜著許多多余動作,四肢、頭部在不停地晃動,而自己沒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任何一個有目的的活動中都伴隨著明顯的、不能自我控制的上下左右、不定方向的晃動,即便是在患兒安靜時也停不下來,睡覺時不隨意運動消失。表現為肌強直的患兒,最明顯的特征是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主動與對抗肌群的肌張力均明顯增高,肌張力呈“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肢體僵硬,活動減少,腱反射不亢進。表現為震顫的患兒,常有四肢震顫,多為靜止、姿勢性震顫。3.共濟失調型 以腦部的小腦受到損傷為主,表現為喝醉酒一樣的步態(tài),不能走直線,步態(tài)不穩(wěn)、搖晃,行走時兩足間的距離加寬,四肢動作不協調,上肢常有意向震顫。4.肌張力低下型 表現為軀干及四肢軟綿綿,肌肉無力,隨著成長,往往過渡為其它類型;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運動的能力低下,維持抗重力的姿勢非常困難。仰臥位時,腦性癱瘓患兒的上肢、下肢均處于外展外旋的狀態(tài),頭部偏向一側,看起來的好象一只“青蛙”,俗稱“青蛙姿勢”。 5.混合型以上某幾種類型同時存在,各類型臨床癥狀有輕有重,或者大致相同?;旌闲投酁榀d攣型與不隨意運動型混合。(四)診斷和預后腦性癱瘓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及體格檢查。病史中首先要了解有無引起腦性癱瘓的危險因素,詳細詢問患兒的發(fā)育過程,特別是里程碑式的動作發(fā)育有無落后,運動模式有無異常,注意了解患兒的發(fā)病時間及病情進展情況,其癥狀一般在嬰兒期出現。體格檢查時,要重點檢查患兒的運動功能水平、運動模式有否異常、運動發(fā)育是否均衡和對稱、關節(jié)活動范圍、肌張力、神經反射,以及雙側是否對稱等。CT、MRI、腦電圖等神經影像學及電生理檢查不能做為腦性癱瘓診斷的依據,但可協助了解腦性癱瘓的病因和判定病情,以及了解是否合并癲癇等。腦性癱瘓的具體診斷條件如下:1.引起腦性癱瘓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并且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腦”是腦干、間腦、端腦、小腦及其神經聯絡的總稱。2.腦性癱瘓的致病因素及其繼之的腦異常發(fā)育或病理損害過程,發(fā)生在生命周圍非常早期階段,癥狀在嬰兒期出現。3.腦性癱瘓一定以運動殘損為主導,只是殘損臨床表型可不同,如肌痙攣、肌張力異常、共濟失調、平衡功能缺陷、隨意運動功能缺陷等;然而,對于諸多的伴發(fā)癥,如癲癇、智力缺陷、感覺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行為異常、精神障礙等等,則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4.腦的早期發(fā)育異常和損害是“靜止的”—即不在進一步惡化,其障礙將“靜止性”伴隨腦性癱瘓患兒終生永久存在,但其臨床表現并不是靜止不變,并且隨著生長發(fā)育,患兒由于肌群之間力量不均衡、痙攣肌群與骨骼生長速度不一致、生物力學對線(alignment)不佳等,還可導致肌腱攣縮、骨關節(jié)畸形和疼痛等進一步障礙。在診斷腦性癱瘓時,還需與下述疾病鑒別:發(fā)育遲緩、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智力低下、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先天性代謝病、先天性韌帶松弛癥等。有研究提示半數以上的腦性癱瘓患兒可應付基本的日常社會生活,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社會生活能力有明顯提高,但與同年齡段正常兒童相比,其差距卻更加明顯;活動受限程度越重的患兒,其社會生活能力表現越差;偏癱型腦性癱瘓、GMFCSⅠ級水平的患兒社會生活能力接近正常的約占80%,具備相關能力與同齡人一起在常規(guī)學校就讀;患兒的GMFCS分級水平與其社會生活能力呈負相關,活動受限程度越重的腦性癱瘓患兒,其社會生活能力表現越差;幼兒期社會生活能力接近正常的腦性癱瘓患兒約占75%,隨著年齡增長,其社會生活能力有明顯提高,但與同年齡段正常兒童相比,其差距卻更加明顯。
●睡姿不對、早產、先天性斜頸等都會導致嬰兒頭顱不對稱●4個月以內的寶寶頭顱形狀不對稱可通過調整睡姿、抱姿等矯正,大于4個月的寶寶要使用專業(yè)手段矯正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無論你承認與否,顏值高低對一個人的自信、社交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出現了頭顱不對稱、整張臉都是歪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額頭往外凸……這可怎么辦?有的父母認為調整睡姿、多讓孩子俯臥、側臥就能將孩子的頭型“睡好”,其實不然。記者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開設的華南地區(qū)首個嬰兒頭顱重塑門診了解到,如果孩子的月齡已經超過4個月,而且他本身還伴有斜頸、顱縫早閉等問題,那么無論怎么睡,也難以矯正孩子的頭顱畸形。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大,頭骨越來越結實,矯正的成功率就越來越低?!斑@些孩子需要經過專業(yè)的檢測和評估,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必要時還需定制特定的矯正器。否則錯過了最佳時機,孩子的頭型就定型了?!痹撻T診負責人、市婦兒中心康復科主任徐開壽介紹說。文/廣州日報記者黎蘅 通訊員周密早產兒更易遭遇頭顱畸形誰都想自己的孩子又萌又漂亮,而頭型正是決定孩子臉型、五官是否對稱的關鍵。除了天生麗質,新生寶寶的頭型很多時候還與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有關。據徐開壽介紹,在眾多外來因素中,長期的固定睡姿是頭顱畸形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兒頭骨柔軟,如果長期保持一個姿勢睡覺,頭部與床或枕頭相接觸的部位長期受壓,就會使這部分的顱骨生長受限,從而呈現出扁平的外觀。而且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非常快,隨著顱骨的生長以及受壓方向不同的影響,其他沒被壓著的地方,例如額部、對稱的枕部就可能會隆起來、凸出去,從而加重顱骨外觀上的不對稱,出現頭顱畸形。美國就有數據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為減少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fā)生,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幫助嬰兒使用“仰臥睡姿”。隨著這個建議的推廣,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fā)生率減少了40%,但嬰兒頭顱不對稱的發(fā)生率則上升了13%,可見睡姿對頭顱的影響。其次,頭顱畸形在早產兒、斜頸患兒中更為多見?!扒罢呤且驗轭^骨比足月兒更柔軟,而且他們在溫箱治療期間,為方便監(jiān)控和治療,常常是仰臥著,小腦袋轉向一側,致使側枕骨長期受壓。有些孩子在溫箱要睡十多天甚至一個月,時間久了,就會出現斜頭畸形。”而斜頸患兒,則是由于一側胸鎖乳突肌緊張,頭部常常屈向異常一側,同時向正常一側旋轉,這樣“奇怪”的姿勢也會使一側枕骨長期受壓而出現斜頭畸形。除此以外,顱縫早閉、多胞胎、頸椎畸形和產傷等因素都會造成寶寶頭顱畸形。3D掃描 設計個體化矯正方案徐開壽指出,寶寶頭型歪歪斜斜,除了影響外觀,還會導致一系列后遺癥,如因為頭顱不對稱引起兩側顏面不對稱、顳下頜關節(jié)不對稱、斜視、脊柱側彎等。碰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們應該怎么辦?最近,廣州市婦兒中心開設的華南地區(qū)首家嬰兒頭顱重塑門診,就專門為頭顱不對稱的寶寶們提供矯正治療。記者了解到,頭顱形態(tài)的后天發(fā)育及塑形絕大多數要在孩子1歲內完成。要矯形,首先要對孩子頭顱畸形的情況有一個科學客觀的準確評估。第一步,是要先從不同角度(包括前方、側方、頂部)觀察嬰兒的頭部外觀,初步了解頭部形態(tài)的特點,并觀察嬰兒眼睛、耳朵、鼻子、面頰部的對稱性。事實上,這種目測家長在家里就應該定期對寶寶進行評估。而在??崎T診,除了目測,醫(yī)生還會利用非接觸式激光掃描數據采集系統,收集寶寶頭顱的表面數據。醫(yī)生拿著一個類似于小型攝像機的儀器對孩子的頭顱進行掃描,對頭顱形狀進行定量、定性的3D測量。檢查過程中孩子不痛不癢,可以坐在家長的膝蓋或小椅子上玩耍,不知不覺間檢查就做完了。根據測量所得的數據,醫(yī)生會對寶寶的頭顱形態(tài)做出診斷并提出個性化的矯形建議。大于4個月光靠調整睡姿不奏效徐開壽告訴記者,測量結果不同的孩子,其矯正方案也是不同的。醫(yī)學上對頭顱形狀不對稱進行了分級:1級無需治療;2級屬于輕度,需要監(jiān)測;3級和4級屬于中度,需要治療;5級屬于重度,需要治療。一般來說,4個月以內的嬰兒,如果出現頭顱形狀不對稱,可以通過調整睡姿、抱姿等方法,使顱骨較突出的部位較多地受壓,從而起到矯正的效果。例如孩子的頭顱畸形屬于舟狀頭,就要多仰臥,如果屬于扁頭,就要多側臥。但是,如果嬰兒發(fā)現頭顱畸形時已超過了4個月,他們自主活動頭部的能力越來越強,要想經常把他們固定一種睡姿是很困難的,因此這時光靠調整睡姿就很難矯正頭顱畸形。這時,醫(yī)生會建議使用嬰兒顱骨矯形固定器。這種矯形器的外形就像一個小小的頭盔,材質是高分子有機化合物,通過采集孩子頭顱形狀的數據進行個性化的定制。這種頭盔孩子需要連續(xù)佩戴3~6個月,每天最少戴23小時,使頭顱所有突出的部位與矯形器接觸,限制其生長,并預留空間給予頭顱扁平部位生長,從而提高頭型的均衡性與對稱性,改善嬰兒的頭部形態(tài)。這種矯正方法的有效率在90%以上。據了解,這種頭盔目前只能通過國內采集數據,然后把數據發(fā)送到美國定制,所以費用比較昂貴,整個治療過程大概需要2萬多元。在佩戴頭盔后的2~4周時間內,孩子要回醫(yī)院復診,觀察矯正的效果,并進行調整。嬰兒頭顱重塑門診診療流程第一步:患兒到市婦兒中心兒童康復理療??崎T診就診,由醫(yī)生評估嬰兒是否存在頭顱形狀不對稱。第二步:治療師對嬰兒進行頭顱三維掃描,評估其頭顱形狀不對稱的嚴重程度,并制定相應的康復方案。第三步:病情需要的話,可以根據顱骨三維掃描數據制作顱骨矯形固定器,耗時約兩周。第四步:每月返院復查,佩戴顱骨矯正固定器的嬰兒每兩周復查,再進行一次顱骨三維掃描,并根據掃描所得的數據調整康復方案。貼心指引:怎樣睡出好頭型?對于天生麗質擁有好頭型的寶寶,父母們也別掉以輕心哦,如果在新生兒期經常讓寶寶保持一個姿勢睡覺,也是很容易把頭型睡壞的?!百I個定型枕給寶寶能睡出好頭型嗎?”對此,專家們一致表示,不建議新生兒使用定型枕,一來對頭型的幫助不大,二來還可能引發(fā)其他問題,例如窒息等?!白詈玫霓k法就是在寶寶清醒的時候多讓他們趴著,成俯臥位。”來源: 廣州日報作者: 黎蘅全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k3ODkwNA==&mid=2650463255&idx=3&sn=801d9bc8d5d1d7a37611f584cc1e939a&mpshare=1&scene=5&srcid=1215e2JpRapyva95GHYzcs9B#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