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應注意:7-10天伸膝位制動,術后一天即可練習亦鼓勵練習患肢直腿抬高鍛練(伸膝肌力的迅速恢復和保持),術后7-10天,保持伸膝肌力鍛煉的同時,開始練習屈膝活動(床旁懸腿練習屈曲、漸進),術后30天,屈伸膝應在0-90度(必須的),如此反復術后60天患膝前后肌群力量應與健肢相當,膝關節(jié)活動度為0-120度(必須的),術后60天患膝前、后肌群力量已與健肢相當且膝關節(jié)活動度為0-120度達標后,可扶拐、支具配帶下地步行,無不適漸棄拐、漸去支具,漸進下地行走,此下地負重行走過程應漸進過渡,韌帶生長成熟期6-9月,12個月禁止任何劇烈運動,勿再外傷。
1、拐杖及支具使用時間:術后轉盤可調節(jié)式支具固定2-3個月,8周后除行走時,其余時間可去除支具;扶拐需6-8周。2、負重要求:術后患肢即可部分負重,扶雙拐下地,8周完全負重。半年內(nèi)禁止深蹲。3、踝泵訓練:踝泵訓練對于促進靜脈回流,減少血栓形成風險,很有價值,麻醉清醒后即刻練習,次數(shù)不限,力所能及下,多多益善。具體方法為:主動屈伸踝關節(jié),最大角度地勾腳尖(向上勾腳,讓腳尖朝向自己)之后再向下踩(讓腳尖向下),在最大角度上維持3秒左右,并環(huán)繞運動踝關節(jié)。4、膝關節(jié)屈曲功能鍛煉:屈曲鍛煉從術后2-7天開始,推薦“坐位抵墻法”,具體為:坐在椅子上,患足抵墻,前移椅子,患足保持抵墻狀態(tài),達到屈曲膝關節(jié)目的。關節(jié)屈曲達100°以后,用“雙手抱腿法”,具體為:自己雙手抱住小腿向后壓。1周達90°,2周達120°,以后維持120°,8周后過120°,12周以后逐漸達正常屈曲度!練習每日3次,每次10~15分鐘,練習后冰敷10~15分鐘,支具調回0°位。臨床實踐中,一些患者存在誤區(qū),認為屈曲活動度越靈活越好,很多人用“晃腿”的辦法,前后左右晃動膝關節(jié),這是非常有害的,容易造成韌帶的松弛。其實,對于韌帶愈合來說,固定肯定最好,但是過長時間的固定對于關節(jié)活動影響太大,所以,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就是找到一個折衷的平衡點,既減對韌帶愈合的干擾,又避免關節(jié)的僵硬。5、股四頭肌力量訓練:8周內(nèi)支具保護下行直腿抬高訓練,方法為盡力屈曲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盡力伸直,下肢抬離床面30cm左右,堅持到疲勞為止,循序漸進,逐日增加。鍛煉分臥位和坐位,建議70%左右的動作在坐位,30%左右的動作臥位做。8周后練習時去除支具練習,如能一次堅持一段時間(5分鐘左右),可進行負荷直腿抬高訓練。10~12周后可根據(jù)個體力量逐步進行蹲馬步訓練。3月后逐步進行腘繩肌力訓練。6、門診復查時間:術后10~14天拆線,3周、8周、12周、半年、1-2年門診復查。若有特殊病情變化,隨時門診檢查。7、工作及運動恢復:根據(jù)工作性質及強度,術后恢復工作時間不同。一般來說,簡單的辦公室工作,術后4周去拐后即可。出差等強度大一些的活動,建議術后3個月以上。術后6月,在經(jīng)過以上嚴格的康復訓練基礎上,再進行4~6周的各種運動的適應性訓練后,逐步恢復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一般來說,1年后肌肉力量及各種協(xié)調能力才能逐漸恢復,球類運動多數(shù)需要1年以上時間才能進行。
一、術后注意事項:1、 術后即用被或枕墊高下肢,麻醉消退后即開始活動足趾以及腳踝,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腫脹,減少血栓形成?;贾Ц?~3天,盡量減少患側足跟低于腹部的時間和次數(shù)。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创笸惹皞燃∪饪噭偶胺潘桑?。并可扶拐下床如廁。小心地面上的水或者物體,注意避免滑倒。2、早期不得過多行走,不應以行走作為練習方法。否則極易引發(fā)關節(jié)內(nèi)的出血和腫脹,影響功能恢復及組織愈合。3、術后7~10天在我們運動醫(yī)學門診或回當?shù)蒯t(yī)院拆線。4、二、術后康復訓練的一般原則1、 本計劃所提供的方法及數(shù)據(jù)均按照一般常規(guī)制定,執(zhí)行中需視自身條件及手術情況不同,在醫(yī)生指導下完成。2、 功能練習早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nèi)可消退至原水平,則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應予以耐受。3、 肌力練習應集中練習至肌肉有酸脹疲勞感,充分休息后再進行下一組。練習次數(shù)、時間、負荷視自身情況而定,且應同時練習健側。肌力的提高是關節(jié)穩(wěn)定的關鍵因素,必須認真練習。4、 除手術肢體制動保護外,其余身體部位(如上肢、腰腹、健側腿等)應盡可能多地練習,以確保身體素質,提高整體循環(huán)代謝水平,促進手術局部的恢復。5、 關節(jié)活動度(屈、伸)練習,每日只進行1-2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早期應避免反復屈伸,多次練習,以免造成腫脹。如屈曲角度長時間(>2周)無進展,則有關節(jié)粘連可能,故應高度重視。6、 練習后如關節(jié)腫、痛,則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鐘。如平時感到關節(jié)腫、痛、發(fā)熱明顯,可再冰敷,每日2-3次。7、 術后早期不宜過多行走,否則可能引發(fā)腫脹,影響功能康復進程。8、附錄中帶有陰影一側為患側。9、 運動員肌力較好,則應酌情加快進度,加大負荷。10、 關節(jié)的腫脹會伴隨整個練習過程,腫脹不隨角度練習及活動量增加而增加即屬正常現(xiàn)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復正常腫脹才會逐漸消退。腫脹的突然增加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嚴重時應及時復診。三、術后康復計劃:㈠早期——炎性反應期(0-1周) 目的:減輕疼痛,腫脹;早期肌力練習;早期負重;早期活動度練習,以避免粘連及肌肉萎縮。1、手術當天:麻醉消退后,開始活動足趾、踝關節(jié)。①踝泵——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jié),5分/組,1組/小時。(見附錄1—圖1)②股四頭肌等長練習——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松。應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③腘繩肌等長練習——患腿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后側肌肉繃勁及放松。要求同上。所有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煞龉障碌匦凶?,但只限去廁所等必要活動。2、術后1天:①繼續(xù)以上練習。②踝泵改為抗重力練習(可由他人協(xié)助或用手扶住大腿)。③開始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處,保持至力竭。④開始側抬腿練習。⑤負重及平衡——保護下雙足分離,在微痛范圍內(nèi)左右交替移動重心。5分/次,2次/日?!p足前后分離,移動重心。如疼痛不明顯,可扶單拐、或不用拐。3、術后3天開始屈曲練習,方法見備注。以微痛為度,達盡可能大的角度。4、術后4天:①繼續(xù)以上練習。②開始單腿站立平衡練習。見附錄1——圖8,5分鐘/次,2-3次/日。③主動屈膝達70-80度。5、術后5天:①繼續(xù)并加強以上練習。②開始站立位0-45度范圍內(nèi)主動伸屈練習。但不靠墻。30次/組,2-3組/日,練習后腫、痛則冰敷。6、術后1周:①主動屈曲大于90°。②可單足站立,可不用拐行走。③開始靠墻半蹲練習,2-5分/次,3-5次每日。㈡中期:(2周—1月)目的:加強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jié)控制能力及穩(wěn)定性;開始恢復日?;顒?。1、術后2周:①主動屈曲至120—130°.②強化肌力練習。(直抬腿可達6分鐘)③關節(jié)無明顯腫、痛、不穩(wěn),可正常步態(tài)行走。④開始指導下各項肌力練習:練習的負荷、角度、次數(shù)及時間,根據(jù)自身條件而定。一般為30次/組,2-4組/日。2、術后3周:①被動屈曲至140°。②強化肌力練習。③開始前后、側向跨步練習。逐漸增加范圍, 并漸增負荷,30次/組,4組/日。㈢中期:(1月—2個月)目的:強化關節(jié)活動度至與健側相同。 強化肌力,改善關節(jié)穩(wěn)定性。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能力。1、術后5周:①主動屈曲達150°,且基本無痛。②開始患側單腿45度位半蹲練習。5分/次,4次/日。③開始固定自行車練習。無負荷至輕負荷。30分/次,2次/日。2、術后6—8周:①主動屈伸角度達至與健側相同,且無疼痛。②可完成日常的各項活動,如上下樓、騎自行車、行走5000米以上關節(jié)無腫痛。③開始跪坐練習。 ④開始蹬踏練習。㈣后期:(2個月—3個月)目的:全面恢復日?;顒?,強化肌力及關節(jié)穩(wěn)定,逐漸恢復運動。① 開始膝繞環(huán)練習。②開始跳上跳下練習。③開始側向跨跳練習。④開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繩及慢跑。⑤運動員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 必要時可戴護膝保護,但只主張在劇烈運動時使用。㈤恢復運動期:(3個月后)目的:全面恢復運動或劇烈活動。①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②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③通過測試,患健肌力達健側85%以上,則可完全恢復運動。備注:*屈曲的練習方法:以下方法任選其一。每日一次,力求角度略有增長即可。練習過程中或練習后如有特殊不適,應及時告知醫(yī)生。練習過程中不得伸直休息,反復屈伸,否則將影響效果,且極易造成腫脹。1、髕骨松動術(術后1周開始):手推推住髕骨邊緣,向上下左右方向緩慢用力推動髕骨至極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捎谇毩暻斑M行。2、坐(或仰臥)位垂腿:坐于躺于床邊,膝以下懸于床外。保護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極限處保護10分鐘。必要時可于踝關節(jié)處加負荷。3、仰臥垂腿:仰臥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保護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要求同上。4、坐位“頂墻”:坐椅上,患側足尖頂墻或固定,緩慢向前移動身體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動,數(shù)分鐘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動,至極限。全過程控制在30分鐘內(nèi)。5、主動屈伸練習:(被動屈曲后進行)坐位,足不離開床面。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后緩慢伸直。10—20次/組,1—2組/日。*伸直的練習法:1、主動牽伸:主動牽拉伸直于極限處保持10秒,放松5秒。20—30次/組,1—2組/日。2、被動壓直:足跟下墊起,適當重量的沙袋(或其他替代物)置于膝上方,或者稍彎腰后自己用雙手或請他人輔助用雙手給予適當壓力,下壓膝關節(jié)上方,維持約5-10分鐘。活動度練習后如關節(jié)腫、痛,則即刻給予冰敷20—30分鐘。如平時感到關節(jié)腫、痛、發(fā)熱明顯,可再冰敷,每日2-3次。
總訪問量 57,254次
在線服務患者 68位
科普文章 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