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

簡稱: 哈醫(yī)大四院
公立三甲綜合醫(yī)院

推薦專家

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科普知識 查看全部

腸系膜上動脈夾層的診療腸系膜上動脈夾層(SMAD)是引發(fā)急腹癥的一種較少見血管疾病,該病發(fā)生率較低,中青年人群中多見(50歲左右),男性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發(fā)病原因較多,常見有高血壓、吸煙、動脈粥樣硬化、暴飲暴食、酗酒、血管壁發(fā)育不全、創(chuàng)傷及醫(yī)源性血管損傷等。SMAD破口大多數(shù)起始于腸系膜上動脈(SMA)前壁凸出部分,距離SMA起始處1.5~3.0cm,該部位異常血流動力學是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該病最危險之處在于夾層破裂或腸管缺血壞死。癥狀大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突發(fā)中上腹疼痛,多為隱痛,少數(shù)可表現(xiàn)為劇痛;有些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血便等。體檢可無陽性體征,僅表現(xiàn)“癥狀與體征分離”的特點,重癥患者可出現(xiàn)腹部反跳痛、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征,提示可能存在腸壞死。也有部分患者可無任何臨床癥狀,體檢中發(fā)現(xiàn)。診斷對于懷疑為SMAD的患者,推薦進行CTA檢查明確診斷。CTA的影像學特征有直接征象和間接征象。(1)直接征象:SMA呈雙腔影,假腔呈“新月形”包繞真腔,假腔內血栓形成者“新月形”為低密度影,假腔內未形成血栓者,“新月形”與真腔呈等密度影,真假腔之間為內膜片,真腔可不同程度的受壓變細,甚至閉塞,部分患者可以觀察到假腔的入口和出口,以上直接征象特異度強,可用于SMAD的診斷。(2)間接征象:腸壁增厚或變薄、腸壁不強化或強化減弱、腸管積氣、腸管擴張、腸壁壞死等,以上間接征象缺乏特異度,不能單獨用于SMAD的診斷。分型腸系膜上動脈夾層分型很多,考慮到臨床實用性和全面性,推薦使用Yun分型,該分型不但簡單實用,而且涵蓋了絕大多數(shù)的ISMAD,能夠有效地指導臨床上治療SMAD。Yun分型示意圖。Ⅰ型:假腔有入口和出口;Ⅱ型:假腔有入口無出口(Ⅱa型假腔無血栓,Ⅱb型假腔內血栓形成);Ⅲ型:腸系膜上動脈(SMA)閉塞。治療保守治療適應證:(1)Ⅰ型,假腔內壓力小、破裂風險低,應首選內科保守治療;(2)Ⅱa型,且假腔直徑≤2cm,此時假腔破裂風險較小,可首選內科保守治療;(3)Ⅱb型,假腔內血栓通常會逐漸機化吸收,狹窄的真腔逐漸重塑,應首選內科保守治療;(4)Ⅲ型,可首選內科保守治療。內科保守治療包括:單純觀察、禁食、胃腸減壓、止痛、控制血壓、通便等治療。對于腹痛的患者,應考慮腸缺血的可能,應給予禁食,禁食時間應根據(jù)患者的腹痛情況決定,待腹痛好轉后給予流質/半流質飲食,直至腹痛消失后恢復正常飲食;對于單純表現(xiàn)餐后腹部不適或腹痛的患者,應調整飲食習慣(少量多餐)和飲食結構(食用易消化食物),通常情況下腹部癥狀會逐漸好轉并消失。對于腹脹明顯者,可予胃腸減壓,改善癥狀。對于中?重度的腹痛患者,應適當止痛,緩解患者的恐懼和焦慮情緒,但需要規(guī)避強效鎮(zhèn)痛對病情的掩蓋。理想的血壓是控制在120/80mmHg以下,以預防夾層撕裂和假腔破裂。對于嚴重腹痛,且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高者,應考慮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治療??鼓蚩寡“逯委熓欠裥枰源嬖跔幾h,對于假腔內無血栓形成或真腔無嚴重狹窄者,常規(guī)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或許并不能使患者獲益;而對于真腔嚴重狹窄者,推薦給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預防真腔內繼發(fā)性血栓形成。約80%的患者內科保守治療有效,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內科保守治療失敗。內科保守治療失敗是指在內科保守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癥狀、體征無緩解,甚至加重,或影像學表現(xiàn)進展(如夾層持續(xù)向遠端撕裂或假腔持續(xù)增大等),甚至出現(xiàn)腸壞死或SMA破裂。內科保守治療失敗的患者通常需要積極干預。腔內治療適應證:(1)Ⅱa型,且假腔直徑>2cm,此時假腔破裂風險較大,應首選腔內治療;(2)內科保守治療失敗,且無腸壞死的患者,應采取腔內補救治療;(3)SMA破裂者,尤其是SMA局限性破裂者和緊急情況下需搶救生命者,可以嘗試覆膜支架封閉破裂口或栓塞治療(栓塞SMA主干容易導致急性腸缺血,甚至腸壞死,而單純栓塞假性動脈瘤失敗率較高,所以不推薦常規(guī)使用栓塞治療)。腔內治療包括支架、支架聯(lián)合彈簧圈栓塞、栓塞。研究報道約有20%的患者需要進行腔內治療,但隨著對該病認識的加深,腔內治療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支架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中?遠期療效肯定。支架植入的患者術后應嚴格抗血小板治療,可參考冠狀動脈或外周血管疾病支架植入后抗血小板治療方案:“雙抗”治療1~12個月,即阿司匹林100mg/d聯(lián)合氯吡格雷75mg/d。外科手術治療適應證:(1)腸壞死的患者;(2)SMA破裂的患者;(3)不適合腔內治療或腔內治療失敗的患者。手術方式包括:旁路手術(如胃網(wǎng)膜右動脈轉流術)、血管修補術、動脈內膜切除術+補片成形術、開窗術等;針對腸壞死的患者,應切除壞死的腸管。隨著腔內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復合手術室的廣泛應用,單純外科手術率會越來越低。隨訪(1)內科保守治療的患者通常在確診后的1個月時進行隨訪,如果內科保守治療成功,則應在半年后隨訪1次,之后每年1次,直至SMA完全重塑或連續(xù)隨訪2次ISMAD無變化;一旦內科保守治療失敗,即疾病進展,通常情況下應進行干預。(2)腔內治療后的患者通常在術后3個月、半年、1年時進行隨訪,之后每年1次,直至SMA完全重塑或連續(xù)隨訪2次ISMAD無變化;考慮到存在支架再狹窄和閉塞的風險,建議支架植入的患者,在SMA完全重塑或連續(xù)隨訪2次ISMAD無變化之后,每3~5年隨訪1次,了解支架的通暢情況。(文章僅供參考,具體診療方案應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