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

公立三甲綜合醫(yī)院

推薦專家

胎兒先天畸形科普知識 查看全部

胎兒靜脈導管缺如一、概述靜脈導管缺如是一種罕見的先天畸形,孕早期(11~13+周)研究報道,發(fā)生率為1/2532。二、胚胎發(fā)育與畸形特征正常情況下,臍靜脈輸送含氧量高的血液,部分通過靜脈導管經下腔靜脈、右心房、卵圓孔射入左心房。部分臍靜脈血通過與左門脈相連營養(yǎng)肝,經肝靜脈、下腔靜脈入右心房。靜脈導管至產后1~2天保持開放狀態(tài),產后6~7天,32%的靜脈導管閉合,產后17~18天,89%閉合。在胚胎時期,存在著左、右臍靜脈及左、右卵黃靜脈,右臍靜脈和左臍靜脈近心段,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退化。卵黃靜脈形成肝竇網,殘存部分形成胃區(qū)肝門靜脈系統(tǒng)的大部分。左臍靜脈遠心端與肝竇溝通,形成靜脈導管。原始靜脈的退化異常和新生血管未發(fā)育或未吻合,可導致靜脈導管缺失。靜脈導管缺失胎兒,臍靜脈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連接:肝內分流(臍靜脈與門靜脈相連接)、肝外分流(臍靜脈直接與體循環(huán)相連:臍靜脈在肝上方直接連于下腔靜脈,臍靜脈在肝下方直接連于下腔靜脈,通過臍周靜脈引流,臍靜脈直接連于髂靜脈,臍靜脈直接連于右心房)。部分病例可因某種原因,在胎兒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出現靜脈導管閉鎖,臍靜脈血流經門靜脈循環(huán)回流入右心房。靜脈導管常合并心擴大、水腫和門靜脈發(fā)育不良或缺如。多篇文獻報道了86例靜脈導管缺如病例,肝內分流28例,肝外分流57例,肝內、外分流合并心擴大者分別為3例和46例,水腫者分別為10例和14例,門靜脈發(fā)育不良或缺如1例和14例。靜脈導管缺失合并其他異常:非整倍體染色體異常、局灶性肝壞死/鈣化、膈疝、輸尿管梗阻、顏面部畸形、Noonan綜合征、心畸形等。三、超聲特征1.上腹部橫切面?二維和彩色多普勒檢查均不能顯示靜脈導管,脈沖多普勒檢查不能檢測到靜脈導管血流頻譜。2.臍靜脈走行異常(1)臍靜脈進入胎兒腹腔后:進入肝與門靜脈相連,由于靜脈導管缺如,所有臍靜脈血均經門靜脈循環(huán),最后回流入右心房,肝內門靜脈較正常增粗。(2)臍靜脈進入胎兒腹腔后:在肝表面或穿入肝表面行走,然后進入肝上段下腔靜脈或直接進入右心房。(3)臍靜脈進入胎兒腹腔后:臍靜脈與胎兒腹壁靜脈相連,腹壁靜脈擴張,呈蜘蛛足狀。(4)臍靜脈進入胎兒腹腔后:臍靜脈不向上行走,而是向下行走,匯入下腔靜脈或髂靜脈,使下腔靜脈、髂靜脈擴張。3.靜脈導管閉鎖者?二維可顯示強回聲的靜脈導管,但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不能檢出血流信號,亦不能檢出靜脈導管血流頻譜。4.靜脈導管缺如合并肝外分流者?重點觀察門靜脈系統(tǒng)情況,部分病例會合并門靜脈系統(tǒng)缺如或發(fā)育不良。四、臨床處理及預后肝內分流者,臍靜脈血直接灌注肝,造成肝高灌注及門靜脈高壓,這將導致肝細胞損害、血漿蛋白合成及分泌功能受損。肝外分流者,出現心力衰竭、胎兒水腫、產后肝功能異常等發(fā)生的概率增高。靜脈導管缺失的預后與是否合并其他畸形、染色體異常、臍靜脈分流的方式有關。據多篇文獻報道共110例靜脈導管缺失胎兒,40%合并其他嚴重結構畸形或染色體異常,預后不良;單發(fā)靜脈導管缺失的64例(58.2%,64/110),存活并預后良好的43例(67.2%,43/64)。?根據《胎兒畸形產前診斷學》內容編輯?????
胎兒永久性右臍靜脈一、概述永久性右臍靜脈(PRUV)是指本應該退化消失的右臍靜脈沒有退化,不應該退化消失的左臍靜脈卻退化了,故又稱持續(xù)性右臍靜脈。其發(fā)生率為1/526~1/219,國內文獻報道為1/528~1/360。二、胚胎發(fā)育與畸形特征胚胎早期,臍靜脈有左、右各1條,由絨毛膜發(fā)生,起于胎盤,經臍帶入胚體,沿腹壁經肝的兩側,穿過原始橫膈,入靜脈竇。隨著胚體的發(fā)育,整個右臍靜脈和左臍靜脈的近心段逐漸萎縮消失,只有左臍靜脈的遠心段保留并增粗,入肝與左門靜脈相連,形成正常的臍靜脈。穿行于肝內的微血管逐漸合并擴大成一條靜脈導管,匯入下腔靜脈。如果某種原因導致左臍靜脈阻塞并萎縮而保留右臍靜脈,則形成永久性右臍靜脈,雖然靜脈導管不受影響,但右臍靜脈與右門靜脈相連,因此,臍靜脈血管入肝后在肝內的血流途徑發(fā)生變化,臍靜脈血流從右門靜脈經左門靜脈進入靜脈導管。這一形成過程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妊娠早期微小血管血栓栓塞、外部壓迫或閉塞,導致早期左臍靜脈閉塞,保留了右臍靜脈供血;(2)特效致畸藥的作用;(3)妊娠早期葉酸補充不足。三、超聲診斷超聲診斷永久性右臍靜脈主要根據臍靜脈、膽囊、胃三者關系及臍靜脈匯入門靜脈的部位來確定,主要超聲特征如下。1.永久性右臍靜脈與右門靜脈相連?正常左門靜脈無臍靜脈相連。2.胎兒腹部橫面?門靜脈竇呈管狀弧形彎曲指向無回聲的胃。3.胎兒膽囊位于臍靜脈與胃之間?正常左臍靜脈的胎兒膽囊位于臍靜脈右側,臍靜脈在膽囊與胃之間。4.伴發(fā)畸形?主要有心血管畸形、腎畸形、骨骼畸形、神經系統(tǒng)畸形。四、臨床處理及預后單純性永久右臍靜脈不伴其他結構畸形者預后較好,出生后不需特殊處理。伴有其他結構畸形者,其預后取決于伴發(fā)畸形的嚴重程度。永久性右臍靜脈其再發(fā)風險未見報道。???根據《胎兒畸形產前診斷學》內容編輯
胎兒胃畸形(2)先天性胃出口梗阻一、概述先天性胃出口梗阻是消化道畸形中極少見的一種畸形,是由于幽門狹窄或閉鎖所致。其發(fā)病率在活產兒中約為1/100萬。發(fā)病原因與前腸發(fā)育過程中的腔化障礙有關,也有學者認為可能由于血管發(fā)育畸形、梗死致胃壞死形成閉鎖與狹窄。近年有學者報道,部分先天性胃出口梗阻胎兒患有大皰性表皮松解癥(Carmi綜合征),可使幽門部黏膜受累,形成瘢痕而導致幽門閉鎖。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與ITGB4(80%)、ITGA6(5%)、PLEC1(15%)基因突變有關。有家族性幽門閉鎖的報道,認為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有關。本病不增加非整倍體染色體畸形的危險性。二、畸形特征胃出口梗阻可發(fā)生于幽門部和幽門竇部,主要有以下兩型。1.膈膜型?此型較常見,隔膜可為完全性,也可為不完全性。2.盲端型?遠近兩端完全離斷呈盲端,個別為兩斷端之間有發(fā)育不全的纖維條索狀相連。由于胃出口梗阻,胃常較大,蠕動增強及逆蠕動,患兒出生后即出現進行性噴射性嘔吐。胃出口梗阻可伴發(fā)其他畸形,幽門竇部梗阻和幽門部梗阻伴發(fā)其他畸形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8%和5%,伴發(fā)畸形主要有胃腸道畸形(十二指腸閉鎖)和心血管畸形(主動脈縮窄)等。三、超聲診斷本病產前超聲主要表現為無回聲的胃泡增大,同時伴有羊水過多。胃蠕動增強,可見逆蠕動。22周以后即可檢出上述超聲特征。這些特征均為繼發(fā)性改變。產前超聲對本病尚不能確診,其診斷是推斷性的。應注意與十二指腸狹窄或閉鎖、中腸扭轉異常導致的腸扭轉不良、重復十二指腸、重復胃鑒別。巨膀胱-小結腸-小腸蠕動遲緩綜合征(MMIHS)也表現為明顯胃擴張,是一種極罕見的先天畸形,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主要特征除胃明顯擴大外,還表現為膀胱明顯擴張、雙側腎盂腎盞擴張。MMIHS的胃擴張,是由于食管的蠕動功能正常,胎兒可正常吞咽羊水,而胃與腸的收縮蠕動功能因神經或肌方面的病變而受損,形成功能性腸梗阻。產前超聲檢出膀胱擴張和雙側腎盂腎盞擴張,對區(qū)分MMIHS導致的胃擴張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胃擴張,很有幫助。四、臨床處理及預后先天性胃出口梗阻的預后與其是否有伴發(fā)畸形有關。單純胃出口梗阻預后較好,手術治愈率較高,患兒長期生存率達95.2%,手術后生長發(fā)育和智力發(fā)育良好,伴有其他畸形者預后不良。MMIHS預后不良,患兒在新生兒期即死亡。單純胃出口梗阻,其再發(fā)風險未見報道。伴發(fā)大皰性表皮松解癥者,復發(fā)風險為25%。根據《胎兒畸形產前診斷學》內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