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德主任醫(yī)師 臨汾市中心醫(yī)院 耳鼻喉 如何讀懂耳聾基因篩查報告 圖1“耳聾基因檢測報告”示例:第一列內容為檢測基因的名稱,方框示目前所檢測的4個耳聾基因。第二列為檢測基因相應的熱點突變位點,4個耳聾基因共9個位點。第三、四列為檢測結果及說明。 首先,我們要了解遺傳性耳聾的遺傳方式,有60%的耳聾與遺傳因素有關,這其中又有70%為非綜合征性耳聾(圖2)。常染色體基因有兩個等位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突變,稱“(單)雜合突變”;兩個等位基因突變,稱“復合雜合突變”或“純合突變”。與常染色基因線性結構不同,線粒體基因是環(huán)性結構,故線粒體基因突變表達方法也不同,常表示為“均質突變”或“異質突變”,前者可理解為純合突變,后者可理解為單雜合突變?;蛑饕伤姆N堿基A、C、T、G構成,堿基缺失(用Del,即delete表示)或替換(用“>”表示)構成病理性變異,稱為突變,導致基因功能異常,從而造成耳聾。 圖2耳聾病因示意圖 1.“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約占80%,如GJB2、SLC26A4基因,如果孩子從父母雙方均遺傳到了等位基因突變,檢測結果顯示該患兒基因型為“純合突變”或“復合雜合突變”,這就有可能發(fā)病。如果僅遺傳一方的基因突變,我們稱為單“雜合突變”,理論上并不致病。(圖3) 在報告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描述,GJB2235delC,這指GJB2基因的第235位C堿基缺失,這是中國人群中最常見的GJB2基因突變位點,GJB2基因“純合突變”或”復合雜合突變”高度提示患兒先天性重度-極重度聾可能。 SLC26A42168A>G,意為SLC26A4基因第2168位A堿基變成了G堿基,是該基因熱點突變位點,SLC26A4基因“純合突變”或“復合雜合突變”則提示患兒患有“大前庭水管綜合征”可能,該病患兒如受到外傷、感染和噪聲的誘因的刺激可能引起聽力的急劇下降。 圖3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示意圖:第一行為父母,第二行為子女。黑色均為聽力正常者,紅色小人從父母雙方各獲得一個等位基因突變,為“純合突變”,則為聾兒。它的特點為①患者的雙親表現正常,但均為致病基因的肯定攜帶者;②系譜圖中看不到連續(xù)遺傳現象,常為散發(fā),甚至只見先證者;③同胞中約1/4個體發(fā)病,男女性發(fā)病機會均等,患者大部分出現在同胞之間,子女往往正常;④近親結婚的后代中發(fā)病概率顯著增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芯片檢測法只篩查熱點突變,并不是測序結果,若檢測結果示“雜合突變”,不排除芯片檢測范圍不足而漏檢的復合雜合突變,如患兒聽力篩查未通過或言語發(fā)育異常,仍需進一步明確基因型而進行該基因全序列檢測。 2、“常染色顯性遺傳”—約占15-20%,如GJB3;該基因的雜合突變亦與一些遲發(fā)性耳聾相關,因出現概率較小,不做贅述。 3、“線粒體基因突變”--致聾占遺傳性耳聾比例不足1%,因其母系遺傳特點,即女性將線粒體基因突變傳給下一代,男性不再下傳。對于線粒體12s rRNA基因檢測結果提示“均質突變”或“異質突變”的孩子及家族母系成員,均應禁用氨基糖甙類藥物,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檢測該基因具有重要的早期預警作用,可盡量避免氨基糖甙類導致的藥物性耳聾。 因此,綜上所述: 1、正常:基因檢測報告全部為“野生型”則為正常。 2、密切隨訪:GJB2及SLC26A4基因出現一項“雜合突變”,但患者為聽力正?;驗槁牶Y通過的新生兒,可密切觀察患兒的聽力及言語發(fā)育情況,避免外傷、噪聲、感染及耳毒性藥物。如有聽力變化隨時就診?!岸@篩查專業(yè)門診”就診進行二胎、子女婚育及產前遺傳咨詢。 3、需高度重視,盡早就診“耳聾篩查專業(yè)門診”: 1)GJB2及SLC26A4基因:出現“純合突變”或同一基因下兩個位點的“雜合突變” 2)GJB2及SLC26A4基因出現一項“雜合突變”但患者存在聽力下降(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有不同程度聽力損失的兒童和成人) 3)GJB3基因:“雜合突變” 4)線粒體基因:“均質突變”或“異質突變”2020年11月04日
15829
0
0
-
孫愷副主任醫(yī)師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耳科 為什么新生兒耳聾卻篩查漏診?小孩出生時做了耳聲發(fā)射篩查說正常,可過了一歲還不會發(fā)音,父母焦急,經大醫(yī)院檢查才確診得了雙耳先天性耳聾,為了將來孩子不變聾啞,得趕緊做手術。為什么患了新生兒耳聾卻篩查漏診?目前聽力評價方法分兩種:生理學手段和行為學手段。行為觀察法是唯一真正的聽力測試法,由于新生兒至6個月內的小嬰兒對聲音作出的行為反應缺少可靠性,不能對聽力損害作出準確判斷。因此對該年齡組的小兒只能采用生理學手段進行聽力評價。目前被公認且可操作的兩種方法是聽覺腦干反應(ABRs)及耳聲發(fā)射(OAEs)。耳聲發(fā)射是間接測試耳蝸內毛細胞功能,對耳蝸功能狀況直接評估.檢查感音性聽損傷,不能檢出聽神經和腦干聽覺通路的功能異常,且易受新生兒測試時狀態(tài),外耳道胎脂堵塞和中耳羊水潴留的影響,所以單純依賴OAE檢查結果將會使部分存在中樞性聽損傷的患兒漏診或產生假陽性。聽覺腦干反應是反映耳蝸、聽神經和腦干聽覺通路到大腦皮層的活動,對整個聽覺通路的檢查。OAE正常,ABRs異常提示蝸后病變,感音神經性聾,即是聽神經病變、腦干神經病變或腦干傳遞功能缺陷。感音神經性聾的患兒,特別低齡兒,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和多樣,僅用單一測聽技術難免出現判斷錯誤。尤其在聽力重度受損(可能是蝸性病變或是聽神經、中樞神經性病變)ABRs各波分化差變異大的情況下,極易導致誤差出現。臨床上ABRs和OAEs應同時作為測試聽力兩項基本無創(chuàng)客觀的篩查手段。6個月到1歲正是小嬰兒呀呀學語時,也是發(fā)現聽損傷最佳干預時期,早干預對神經元發(fā)育至關重要,可使患兒社交能力及聽覺發(fā)育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因此小兒聽力損傷須在出生后3個月內被確認。正常新生兒聽力篩查時間為生后3天或3天以上,可減低假陽性率,而受過重癥監(jiān)護的嬰幼兒在出院前進行篩查,都要進行復篩,即使已經通過復查,也應在3周歲前每6個月進行一次聽力監(jiān)測。因為有10%~20%的兒童聽損傷為獲得性或進展性,因此只進行新生兒篩查會使部分聽損傷患兒漏診。孫愷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國家四級助聽器驗配師,廣東省殘疾評定醫(yī)師。主要專業(yè)技術方向耳科學,碩士期間從事耳顳骨解剖研究及鼻咽癌放療損傷機制研究。工作期間主持及參與廣東省醫(yī)學科研基金項目1項、佛山市科技攻關項目2項,在國內外專業(yè)期刊發(fā)表論文4篇,獲實用新型專利2項。曾先后到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進修,對周圍性面癱、聽神經瘤、頸靜脈球體瘤、頸動脈體瘤等耳側顱底疑難疾病的治療深入學習。擅長微創(chuàng)耳內鏡中耳炎手術,微創(chuàng)耳前瘺管手術,小兒鼾癥微創(chuàng)等離子手術,腮腺良惡性腫物切除及面神經修復手術。(1)采用微創(chuàng)耳內鏡技術治療中耳炎鼓膜穿孔、中耳膽脂瘤、耳硬化癥、聽骨鏈病變等,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無瘢痕、病灶清除徹底、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2)微創(chuàng)耳前瘺管手術在完整切除的基礎上,利用微創(chuàng)切口和美容縫合技術,盡量減少面部瘢痕,避免術后拆線帶來的不適。(3)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或先天性膽脂瘤伴腺樣體肥大,通過微創(chuàng)等離子手術及微創(chuàng)耳內鏡手術一次解決多種問題,減少多次麻醉痛苦。(4)腮腺良惡性腫物切除手術及面神經修復手術,保留面神經功能,減少面癱風險。專業(yè)特長:(1)鼓膜穿孔及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微創(chuàng)耳內鏡手術(2)先天性膽脂瘤及局限性膽脂瘤微創(chuàng)耳內鏡手術(3)耳硬化癥及聽骨鏈重建微創(chuàng)耳內鏡手術(4)微創(chuàng)耳前瘺管及耳周腫物手術(5)腮腺良惡性腫物切除手術及面神經修復重建手術(6)兒童腺樣體肥大微創(chuàng)等離子手術(7)突發(fā)性耳聾藥物治療及助聽器驗配在耳科常見疾病診斷與治療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熟悉各種類型中耳炎、聽力障礙、面神經疾病、突發(fā)性耳聾、顳骨腫瘤及側顱底腫瘤的診治,擅長微創(chuàng)耳內鏡手術。微創(chuàng)耳內鏡技術充分顯露鼓室內結構,減少病灶殘留的可能,避免廣泛乳突骨質切除,更好保護中耳原有解剖結構,達到徹底清除病灶的目的。學術任職:(1)中國聽力醫(yī)學發(fā)展基金會科普專委會委員(2)廣東省臨床醫(yī)學會耳內鏡專委會委員(3)廣東省基層醫(yī)藥學會耳鼻咽喉科專委會委員(4)廣東省康復醫(yī)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開診時間: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門診四樓耳醫(yī)學中心,耳科專家門診: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五全天。想了解更多關于耳科疾病及微創(chuàng)治療相關內容,可通過以下方式聯(lián)系孫愷醫(yī)師:1.公眾號—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預約掛號-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耳科門診—孫愷;2.好大夫平臺留言或電話咨詢。2020年08月20日
1445
0
0
-
余蓉副主任醫(yī)師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 耳聾為啥要做耳聾基因檢測? 前言 耳聾一直是困擾人類的常見疾病,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許多煩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有2.5億人患有中度以上聽力損失。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推算,全國各類殘疾人的總數為8296萬人,其中聽力殘疾2004萬人、言語殘疾127萬人,占各種殘疾的首位,并以每年2.3萬新生聾兒的速度增長。先天性耳聾60%與遺傳因素有關,許多遲發(fā)性聽力下降也與自身基因缺陷有關,或者因基因缺陷和多態(tài)性造成患者對致聾因素易感而致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多表現為重度或極重度語前聾,其造成的殘疾程度和社會家庭負擔遠較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聾嚴重。遺傳性因素導致的耳聾約80%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聾,其中70-80%為非綜合征性耳聾(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15%~24%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其余1%~2%為X連鎖遺傳模式。母系遺傳性聾發(fā)病多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誘發(fā)有關,不當用藥會造成敏感個體的重度感音性聾。 耳聾基因檢測意義 除明確耳聾的病因,確診遺傳性聾需做聾病基因檢測,另外聾病基因檢查還有以下意義: 1.指導抗生素的應用 抗生素用于預防感染和抗炎治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鏈霉素、丁胺卡拉霉素等,因其價格便宜和療效好的原因,在臨床被廣泛應用,用藥途徑包括靜脈、肌肉和局部,抗生素都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可導致耳聾,其中一部分患者(線粒體DNA A1555G基因突變)對上述藥物極其敏感,少劑量短時應用此類抗生素后也有可能發(fā)生耳聾,所謂“一針致聾”。在用藥前進行耳聾基因檢測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明確耳聾的病因,尚可指導攜帶線粒體DNA A1555G基因突變但未發(fā)病母親家族中的親屬用藥,避免他們因使用氨基糖甙類藥物也發(fā)生耳聾的悲劇。 2. 減緩耳聾的發(fā)展 PDS基因突變導致大前庭水管綜合征,此類患者應盡量避免頭部外傷等原因引起顱壓增高,損傷內耳,從而可減緩耳聾的發(fā)展。 3.可預測電子耳蝸的療效 如基因診斷結果提示先天性耳聾是由于GJB2或PDS基因突變導致的,那么該患兒的聽神經及傳導通路以及聽覺語言中樞應該是正常的,進行人工耳蝸移植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有些耳聾基因致聾的遺傳性聾CI植入效果差,如 CHD7、IMM8A、PLVK等。 4.檢測確診為遺傳性聾的患者及家庭可進行遺傳咨詢。 評價再次生育子女出現耳聾的幾率。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聾:在兩組染色體中,只要有一組有聾的成分,就會表現出耳聾。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些規(guī)律。(1)父母雙方有一方是聾人,他(她)們的子女出現耳聾的可能性為50%;如果父母均是聾人,則子女出現耳聾的可能性為75%。(2)耳聾子女的下一代仍可能是聾人,不聾子女的下一代不會再出現遺傳性聾。(3)這種遺傳性聾,沒有性別差異。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聾:這種遺傳性聾的特點:只有來自父母雙方的染色體均含有致聾信息時,才表現耳聾。如果只有一方染色體有問題,子女不會出現耳聾,而成為攜帶者。同樣可以找出一些規(guī)律:(1)如果父母雙方不聾,但均為攜帶者,那么,其子女出現耳聾的可能性為25%,成為攜帶者的可能性為5O%,完全正常的可能性為25%。如果一方是聾人,另一方為正常人,則其子女均不出現耳聾,但均是攜帶者。如果雙方均是聾人,則其子女出現耳聾的可能性為100%,所以要避免相同原因致聾的人婚配。(2)耳聾的子女如果同正常人結婚,其下一代不會出現耳聾,但均是攜帶者。不聾的子女的下一代是否會出現耳聾,則要看他(她)本人是否為攜帶者,同時還要看他(她)的配偶的情況,也就是說,不聾的子女的下一代,也可能會有 5. 進行產前基因診斷。 優(yōu)生優(yōu)育,對于有生育耳聾患兒風險的夫婦意義特別重大。 當他們生育一個聾兒后,迫切想知道第二個孩子的情況,這時的基因診斷加上產前診斷可以在懷孕10周后明確胎兒的耳聾基因狀態(tài),提前采取干預措施,避免聾兒出生。 6.指導耳聾的子女婚配。 避免或減少耳聾子女的下一代再出現遺傳性耳聾。同樣是耳聾,但原因可不同,通過耳聾基因檢測,為盡量避免相同遺傳因素導致耳聾的人婚配提供理論依據,減少遺傳性耳聾發(fā)生。2020年05月31日
2482
0
0
-
管銳瑞 安徽省立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首先,我們要了解遺傳性耳聾的遺傳方式,有60%的耳聾與遺傳因素有關,這其中又有70%為非綜合征性耳聾。常染色體基因有兩個等位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突變,稱“(單)雜合突變”;兩個等位基因突變,稱“復合雜合突變”或“純合突變”。與常染色基因線性結構不同,線粒體基因是環(huán)性結構,故線粒體基因突變表達方法也不同,常表示為“均質突變”或“異質突變”,前者可理解為純合突變,后者可理解為單雜合突變?;蛑饕伤姆N堿基A、C、T、G構成,堿基缺失(用Del,即delete表示)或替換(用“>”表示)構成病理性變異,稱為突變,導致基因功能異常,從而造成耳聾。耳聾病因示意圖1.“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約占80%,如GJB2、SLC26A4基因,如果孩子從父母雙方均遺傳到了等位基因突變,檢測結果顯示該患兒基因型為“純合突變”或“復合雜合突變”,這就有可能發(fā)病。如果僅遺傳一方的基因突變,我們稱為單“雜合突變”,理論上并不致病。(圖3)在報告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描述,GJB2235delC,這指GJB2基因的第235位C堿基缺失,這是中國人群中最常見的GJB2基因突變位點,GJB2基因“純合突變”或”復合雜合突變”高度提示患兒先天性重度-極重度聾可能。SLC26A42168A>G,意為SLC26A4基因第2168位A堿基變成了G堿基,是該基因熱點突變位點,SLC26A4基因“純合突變”或“復合雜合突變”則提示患兒患有“大前庭水管綜合征”可能,該病患兒如受到外傷、感染和噪聲的誘因的刺激可能引起聽力的急劇下降。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示意圖:第一行為父母,第二行為子女。黑色均為聽力正常者,紅色小人從父母雙方各獲得一個等位基因突變,為“純合突變”,則為聾兒。它的特點為①患者的雙親表現正常,但均為致病基因的肯定攜帶者;②系譜圖中看不到連續(xù)遺傳現象,常為散發(fā),甚至只見先證者;③同胞中約1/4個體發(fā)病,男女性發(fā)病機會均等,患者大部分出現在同胞之間,子女往往正常;④近親結婚的后代中發(fā)病概率顯著增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芯片檢測法只篩查熱點突變,并不是測序結果,若檢測結果示“雜合突變”,不排除芯片檢測范圍不足而漏檢的復合雜合突變,如患兒聽力篩查未通過或言語發(fā)育異常,仍需進一步明確基因型而進行該基因全序列檢測。2.“常染色顯性遺傳”—約占15-20%,如GJB3;該基因的雜合突變亦與一些遲發(fā)性耳聾相關,因出現概率較小,不做贅述。3. “線粒體基因突變”--致聾占遺傳性耳聾比例不足1%,因其母系遺傳特點,即女性將線粒體基因突變傳給下一代,男性不再下傳。對于線粒體12s rRNA基因檢測結果提示“均質突變”或“異質突變”的孩子及家族母系成員,均應禁用氨基糖甙類藥物,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檢測該基因具有重要的早期預警作用,可盡量避免氨基糖甙類導致的藥物性耳聾。因此,綜上所述:1、正常:基因檢測報告全部為“野生型”則為正常。2、密切隨訪:GJB2 及 SLC26A4基因出現一項“雜合突變”,但患者為聽力正常或為聽篩通過的新生兒,可密切觀察患兒的聽力及言語發(fā)育情況,避免外傷、噪聲、感染及耳毒性藥物。如有聽力變化隨時就診?!岸@篩查專業(yè)門診”就診進行二胎、子女婚育及產前遺傳咨詢。3、需高度重視,盡早就診“耳聾篩查專業(yè)門診”:GJB2 及 SLC26A4基因:出現“純合突變”或同一基因下兩個位點的“雜合突變”GJB2 及 SLC26A4基因出現一項“雜合突變”但患者存在聽力下降(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有不同程度聽力損失的兒童和成人)GJB3 基因:“雜合突變”線粒體基因:“均質突變”或“異質突變” -轉載于北醫(yī)三院(高紫璇 張珂)2020年04月24日
5633
0
3
-
焦彥超副主任醫(yī)師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耳聾的病因很多,包括遺傳、噪聲、藥物和感染等。其中,遺傳因素是耳聾的最主要病因,約占所有先天性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60%。耳聾基因眾多,已經明確的人類非綜合征型耳聾基因有120個,明確耳聾病因對于采取有效的預防干預手段至關重要,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臨床普遍開展的檢查項目。由于遺傳性耳聾以隱性遺傳為主,患者通常沒有耳聾家族史。因此,無論是否有耳聾家族史,雙側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患者均建議做耳聾基因檢測。另外,在大量的遲發(fā)性聽力下降的患者中,亦有許多患者由遺傳因素致病,所以遺傳性耳聾不等于先天性耳聾?!穸@基因檢測項目目前,應用于臨床的耳聾基因檢測項目大致分為五類:1.耳聾基因致病熱點突變篩查;2.常見耳聾基因測序(Sanger法);3.耳聾基因目標區(qū)域捕獲二代測序(通常為已知耳聾基因外顯子區(qū)域)4.基因組全外顯子組測序;5.全基因組測序(外顯子+內含子)。那么,面對眾多復雜的耳聾基因檢測項目,該如何選擇呢?●如何選擇現將以上各類檢測的優(yōu)點和局限進行介紹:1耳聾基因致病熱點突變檢測這項檢查主要針對中國人群的熱點耳聾基因(GJB2,SLC26A4,線粒體基因)和熱點突變進行檢測,通常用于人群篩查。優(yōu)點:價格便宜(約1500元),雖然覆蓋基因和位點較少,但均為致病性比較明確的熱點突變(GJB3 538位點除外),檢測時間短,檢出率高,特異性強,結果解析容易。不足之處:覆蓋位點少,不能涵蓋所有已知耳聾基因,如果檢測結果為陰性,需要進行更全面的耳聾基因檢測。如果為芯片檢測,最終確定診斷需要做一代測序驗證。2常見耳聾基因測序(Sanger法)一般來講,該檢測主要針對中國人群最常見的耳聾基因GJB2,SLC26A4以及線粒體的檢測,采用一代測序,準確度高。如果基因芯片篩查結果為陽性,建議使用常見耳聾基因的全測序進行驗證和確診。對于CT明確診斷為大前庭水管綜合征的患者,可直接采用SLC26A4基因全測序的方法確定致病性變異。優(yōu)點:準確度高,可確診,針對3個常見耳聾基因檢測時間約1-2周,檢出率高,結果解析容易。不足之處:由于一代測序成本高,價格在2000,通量低,無法同時針對更多基因進行檢測,限制了其臨床應用。3耳聾基因目標區(qū)域捕獲二代測序耳聾基因目標區(qū)域捕獲二代測序通常為已知耳聾基因外顯子區(qū)域。采用二代測序方法同時分析幾乎所有已知聾基因的全外顯子組區(qū)域,該檢查比較全面,既包含常見耳聾基因,又包括罕見的耳聾基因。優(yōu)點:通量高,可同時檢測超過100個耳聾基因,價格適中,約3000-4000。由于檢測的基因多為已知的致聾基因,數據解析相對全外顯子組和全基因組測序要簡單。不足之處:檢測周期長,通常為1~2個月,篩選到可疑致病變異后需要采用一代測序驗證,有時變異性質無法明確。4全外顯子組測序采用二代測序方法檢測所有基因的編碼區(qū)(外顯子區(qū))。目前認為致病性變異80%位于外顯子區(qū)域,而外顯子組僅占基因組的1%,因此針對全基因組外顯子的檢測更經濟,數據分析更便捷。推薦1-3檢測無陽性發(fā)現的耳聾個體選擇該檢測,尤其當患者除了耳聾還合并其它系統(tǒng)異常,或者有明確耳聾家族史。優(yōu)點:除了檢測已知耳聾基因外,同時檢測所有基因,有可能發(fā)現耳聾新基因。不足之處:檢測周期長,約2~3個月,價格高,約6000-10000元,篩選到可疑致病變異后需要采用一代測序驗證,有時變異性質無法明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除了檢測已知耳聾基因外,還有可能在未明確與耳聾相關的基因上發(fā)現致病性無法明確的變異。5全基因組測序采用二代測序方法檢測所有基因的編碼區(qū)和非編碼區(qū)(外顯子和內含子)。只有通過1-4檢查無陽性發(fā)現,且有明確遺傳家族史的個體選擇全基因組測序。優(yōu)點:是目前檢測范圍最廣的測序手段,可能發(fā)現位于內含子區(qū)域的致病性變異。優(yōu)點:基因組全覆蓋,檢測通量大。不足之處:檢測周期長,6-12個月,價格高,大于10000元。篩選到可疑致病變異后需要采用一代測序驗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由于內含子區(qū)存在大量無法解析的變異,數據積累少,目前數據分析能力不足。摘自301醫(yī)院 聾病分子診斷中心2020年04月02日
2579
0
1
-
2020年03月03日
3267
0
0
-
2020年02月09日
3428
0
1
-
2019年12月08日
3363
0
2
-
劉玉林副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黑龍江醫(yī)院 耳鼻喉科 門診工作經常有孩子父母對水合氯醛口服或者灌腸表示拒絕! 是的,孩子那么可愛,醫(yī)生你就不要折磨孩子了,吃藥那么苦喂不下去啊? 孩子灌腸太遭罪了,我們不想灌腸,醫(yī)生你就這么做吧? 親愛的患者朋友們,醫(yī)生跟您和寶寶素不相識,沒有過往任何不愉快,沒有必要的操作是不會為難你跟寶寶的! 醫(yī)學上有許多檢查對配合度有要求。 比如我們做聽覺誘發(fā)電位時,要排除水晶噪聲,肌肉活動干擾,以及外界噪聲。那么,寶寶多數是不能配合的,所以需要灌腸或口服水合氯醛,孩子在睡眠中檢查。 正常劑量的水合氯醛是沒有危害的。只要我們按照兒科醫(yī)生給您算好的劑量不要自己隨意改用量,其實是安全的!2019年11月07日
3491
0
0
-
陳建勇主治醫(yī)師 上海新華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1.耳聾到底是不是一種遺傳?。磕懿荒茴A防?耳聾的病因十分復雜,約有三分之二的耳聾是由于遺傳因素導致,其余三分之一是各種環(huán)境因素導致的,如母孕期的宮內感染及生產過程中的缺氧、黃疸、嚴重感染等等。遺傳因素所致的耳聾,在明確耳聾致病基因和突變的基礎上,是可以通過檢測父母雙方的致聾基因及其突變,評估后代出現聾兒的風險,以進行婚育指導、藥物干預或產前診斷等加以規(guī)避。2.遺傳性耳聾為何診斷難度大?與大眾所知的苯丙酮尿癥等遺傳病不同,遺傳性耳聾的致病基因十分多樣,遺傳模式也十分復雜,就非綜合征性耳聾而言,目前已知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基因約有76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基因約有47種,伴性遺傳的基因有5種,這些基因幾乎遍布全部46條染色體。這其中任何一種基因發(fā)生突變,均會造成耳聾。因此診斷難度較其他疾病大。3.上百種耳聾基因,那要怎么一個一個篩查啊?實際上,遺傳性耳聾約有三分之一是由于GJB2、SLC26A4和MT-RNR1這三大耳聾常見基因的突變引起。因此,我們的基因診斷策略是首先進行這三大常見基因的全序列的檢測。在排除了這三個基因的致病可能性后,才采取下一種較為昂貴的方法,即罕見耳聾基因靶向捕獲及二代測序。后者可以快速同步地進行大量基因的全序列檢測。如此,既基本涵蓋所有的耳聾基因,又符合衛(wèi)生經濟原則。4.為什么我做了常見基因和罕見基因的檢測后,還是沒有發(fā)現耳聾基因呢?聽覺系統(tǒng)的復雜精密決定了耳聾基因的種類繁多,至今仍有眾多未被發(fā)現的耳聾基因,如果您家系中有很多耳聾患者,卻未查的耳聾基因,那么您的致病基因可能是未知耳聾基因。另外,除了遺傳因素外,環(huán)境因素雖然由于既往病史很難回憶追述清楚,常常被忽略,但也占了耳聾病因的三分之一。5.為什么父母雙方都聽力正常,而且沒有耳聾的家族史,卻生出了聾兒?事實上,有很多沒有耳聾家族史、聽力正常的父母可能是隱性耳聾基因突變的攜帶者。以GJB2為例,漢族正常聽力人群中每30人中就有1名GJB2突變的攜帶者,夫妻雙方均為攜帶GJB2基因突變的幾率約為1/1000,這些夫妻的后代發(fā)生耳聾的幾率約為1/4。因此,聽力正常的夫妻后代發(fā)生耳聾的幾率約有2.5/10000,這個幾率是遺傳性耳聾發(fā)生的一個十分常見的來源。目前部分地區(qū)正籌劃開展對育齡婦女進行耳聾基因的攜帶者篩查,以便進行婚育工作指導。6.聾兒父母考慮再要一個小孩,能否預防耳聾的再發(fā)生?可以。在明確其已育聾兒的致聾基因及突變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評估該夫婦再生育時出現聾兒的風險。該夫婦可通過羊水穿刺或絨毛膜穿刺等方法在孕早期獲知胎兒的基因突變攜帶情況,或者通過胚胎植入前的遺傳學診斷獲知早期胚胎的基因突變攜帶情況,以適當規(guī)避該風險。7.父母都是耳聾,后代一定是聾兒嗎?不一定。由于交流方式的特殊性,聾人間的婚配較為常見。此時,容易出現夫妻雙方是同一種隱性基因突變患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同證婚配。同證婚配的后代100%會耳聾。但非同證婚配、攜帶不同隱性耳聾基因突變的聾人夫婦可生育正常聽力的孩子。因此,聾人在婚配錢進行耳聾基因檢測,避免同證婚配,可減少聾兒的出生。8.我聽力正常,但有耳聾的親屬,是否需要遺傳咨詢?就隱性遺傳性耳聾而言,與耳聾患者有血緣關系的親疏都有較大幾率是隱性耳聾基因突變的雜合攜帶者。這部分人群如恰巧與同一隱性耳聾基因雜合突變的攜帶者(正常人群中有3~4%)婚配,其后代將有25%的幾率是遺傳性聾。因此建議做一個三大常見耳聾基因的檢測。9.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聽力正常,但打了針后,聽力就變差了,這是為什么?小孩可能是線粒體MT-RNR1基因突變患兒,其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高度敏感,具有藥物性耳聾的遺傳易感性,我們稱為藥物性耳聾。它的特點是在未接觸藥物錢耳聾可不發(fā)生,一旦接觸了該類抗生素,就會發(fā)生聽力下降。另外,該突變?yōu)槟赶颠z傳,可影響母系成員的所有后代,往往可以通過個別先證者的檢出,而發(fā)現整個家族的病因。在明確診斷后,指導該類基因突變患者,規(guī)避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以有很大的幾率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fā)生。10.小孩確診是耳聾,已經接受了人工聽覺治療,還有沒有必要明確耳聾基因?這個眾說紛紜,各有利弊。如考慮父母再生育或者患兒未來的婚育,以及言語康復和耳聾可能合并的綜合征性耳聾的其他癥狀的隨訪,建議盡早明確耳聾基因及突變。弊端在于可能增加該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2019年09月25日
5445
4
9
耳聾相關科普號

陳陽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陽 副主任醫(yī)師
西京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6124粉絲36.7萬閱讀

鄭雅麗醫(yī)生的科普號
鄭雅麗 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
耳科
5459粉絲4748閱讀

韓東一醫(yī)生的科普號
韓東一 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1760粉絲16.4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