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源性暈厥

就診科室: 神經內科 

+收藏
精選內容 介紹 推薦專家 推薦醫(yī)院 相關問診
目錄
  • 1介紹
  • 2發(fā)病原因
  • 3癥狀表現
  • 4如何預防
  • 5檢查
  • 6治療方式
  • 7注意事項

介紹

腦源性暈厥是指某些原因引起全腦血流量突然減少,而致短暫發(fā)作性意識喪失,并因姿勢性張力喪失而倒地,但可很快恢復。

在意識喪失前常有頭暈,眩暈,面色蒼白、出汗,惡心嘔吐等。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暈厥,這九大常見病因你知道嗎?

董玲玲 主治醫(yī)師 盛京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

發(fā)病原因

基本病因

  • 腦源性暈厥是由某些原因影響腦局部供血不足或影響延髓的血管運動中樞而致的暈厥。
  • 腦局部供血不足見于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的患者,神經組織本身病因如腦干病變引起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其他如腦外傷或藥物引起的血管運動中樞功能抑制。
  • 腦源性暈厥首位誘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管腔狹窄或閉塞,第二位是椎動脈受壓。

高危人群

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頸動脈狹窄等疾病的人群,出現腦源性暈厥的風險較高。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暈厥(二):原因和評估

楊兵 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心內科

癥狀表現

腦源性暈厥常出現短暫發(fā)作性意識喪失,并因姿勢性張力喪失而倒地,但可很快恢復。在意識喪失前常有頭暈,眩暈,面色蒼白、出汗,惡心嘔吐、神志恍惚,視物模糊,耳鳴,全身無力,打哈氣,上腹不適等癥狀。

發(fā)作前期

  • 患者常感頭部及全身不適、頭暈、視力模糊、耳鳴、面色蒼白、出汗,預示即將發(fā)生暈厥。
  • 此時病人如取頭低位躺臥姿勢常可防止發(fā)作。

發(fā)作期

  • 輕者眩暈、惡心、軀體發(fā)軟,眼前發(fā)黑,重者常突然意識喪失,全身肌緊張度消失,跌倒地上。
  • 意識喪失超過 15 ~ 20 秒可發(fā)生陣攣動作,有時有呼吸暫停,心率減慢,甚至心臟暫停搏動,瞳孔散大,流涎,尿失禁等。
  • 其特點是發(fā)作時間短暫,一般持續(xù) 1 ~ 2 分鐘左右。

發(fā)作后期(恢復期)

  • 患者平臥后意識迅速恢復(數秒至數分鐘),可遺留緊張、頭暈、頭痛、惡心、蒼白、出汗、無力和便意感等,甚至嘔吐及括約肌失禁。
  • 休息數分或數十分鐘緩解,不留后遺癥,偶有極短暫的(<30 秒)發(fā)作后模糊狀態(tài)伴定向力障礙和易激惹。

如何預防

引起腦源性暈厥的病因主要為腦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中樞疾病,因此主要預防措施在于控制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定時體檢,按時服藥,寒冷季節(jié)注意保暖。

檢查

本病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心臟評估等進行診斷,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 顱腦 CT、MRI:可了解腦血管情況,排查血管病變,對缺血性腦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 腦血管造影:可了解腦血管的形態(tài)、病變的血供、病變與血管的關系、病變的性質,并對占位病變定位,有助于診斷腦血管疾病。
  • 心臟評估檢查,如超聲心動圖,心臟負荷試驗,心電監(jiān)測包括 Holter,必要時埋藏植入式心電事件記錄儀和電生理檢查。

治療方式

腦源性暈厥應查明原因以確定治療方針。根據年齡、暈厥嚴重程度和臨床類型制定合適的反射性暈厥治療方案。

緊急處理

高齡老人發(fā)生暈厥,家人在通知醫(yī)護人員的同時,應盡快使患者平臥,放低頭部,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時解開患者衣領及腰帶。

對癥治療

  • 老年人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腦血管病高危因素,頸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椎動脈狹窄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 大動脈炎等時應治療血管炎。
  • 因蛛網膜下腔出血則以血管內介入治療為主。

注意事項

  • 日常需要注意積極控制高血壓、血糖、血脂等危險因素。
  • 對于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患者需要康復治療及避免外傷摔倒,飲食上避免嗆咳和誤吸。

腦源性暈厥相關科普號

董玲玲醫(yī)生的科普號

董玲玲 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

7062粉絲122.5萬閱讀

楊兵醫(yī)生的科普號

楊兵 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心內科

6096粉絲14.5萬閱讀

王新華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新華 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東院)

心內科

503粉絲144.6萬閱讀

  • 1 介紹
  • 2 發(fā)病原因
  • 3 癥狀表現
  • 4 如何預防
  • 5 檢查
  • 6 治療方式
  • 7 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