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皮膚癌有什么臨床表示?患上皮膚癌如何應對?
?皮膚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發(fā)病率較低,但在白種人中發(fā)病率較高,且呈上升的趨勢,皮膚癌可發(fā)生在體表各個部位,多發(fā)生在其表暴露部位,如頭面部,四肢及背部的約95%發(fā)生在體表的暴露暴曬部位,皮膚癌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多見于五十歲以上的患者。不同類型的皮膚癌臨床表現也不相同:一、基底細胞癌。起病時常無癥狀,初期多為基底較硬的斑塊狀丘疹,有的呈疣狀隆起。而后破潰為潰瘍灶改變,不規(guī)則邊緣隆起,底部凹凸不平,生長緩慢,多單個發(fā)生,好發(fā)于面頰,鼻梁及鼻翼兩側,該腫瘤常無自覺癥狀,基底細胞癌雖然是惡性的,但是轉移者較少。二、鱗狀細胞癌??捎山腔?,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轉化過來,生長較快。早期形成潰瘍,有的呈結節(jié)樣,乳狀或菜花狀,向深部侵犯,較小基底可移動,有的呈蝶狀,向深部浸潤較明顯,破壞性大,常累及骨骼。三、原位皮膚癌表現為淺紅色或暗紅色隆起的皮損,可有脫屑及痂皮。皮膚癌要去什么科就診?手術對大多數皮膚癌患者來說,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所以患者應首先選擇外科或者皮膚科就診,看是否能夠進行切除,切除的范圍應取決于腫瘤大小,浸潤深度,手術中應行冷凍切片檢查,直至切緣陰性。對于廣泛切除有困難的,或者手術后需要放療的,可以選擇于放療科就診,進行放射治療。皮膚癌對放療也十分敏感,具體的放療劑量由醫(yī)生根據病情制定。皮膚癌的藥物治療,比如局部涂敷抗癌藥物治療等,可以選擇腫瘤科就診,也可以選擇皮膚科就診。皮膚癌做什么檢查可以確診?皮膚癌在臨床上診斷就是進行病理活檢,病理活檢可以明確它的良惡性,也可以給予惡性腫瘤進行分類,根據不同的分類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當然對于大部分皮膚癌,首選的治療肯定是手術治療。手術后要注意患者手術切緣的情況,若切緣有癌細胞的殘留,可能需要進一步地擴大切除或者放射治療。對于臨床上高度懷疑是皮膚癌的患者,但是行病理活檢時是良性的時候,建議患者應該再次行病理活檢。因為病理活檢的準確性跟病理的取材有密切關系,只有反復取材才能明確診斷,以防出現漏診,對患者造成極大的損傷。皮膚癌診斷主要是進行腫塊穿刺或者切除送病理化驗就可以明確診斷。若臨床上考慮為皮膚癌的可以進行腫塊完整切除,這時候一定要保證手術切緣沒有腫瘤細胞殘留。當老年人發(fā)現局部的皮膚腫塊伴有破潰出血這種現象的時候,則要考慮皮膚癌的可能,應該及時地就診,大部分皮膚癌手術切除就能夠達到治愈,所以患者不要過于擔心。
張偉克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1月15日536
0
1
-
外鼻部高分化鱗狀細胞
治療前發(fā)現外鼻部腫物4個月。4個月前綠豆大,未經治療。長大到43.50.7cm。治療中距腫物1cm切除腫物,行額部帶蒂島狀皮瓣修復外鼻部,額部皮瓣轉移術。術中冰凍切片結果示:鼻部鱗狀細胞癌。治療后治療后16天治療后14天治療后13天治療后10天治療后9天治療后7天今日鼻部拆線。左眼腫脹。治療后5天治療后2天治療后1天皮瓣顏色正常。治療后1天
任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7月31日339
0
0
-
皮膚癌
治療前七十多歲老年女性,發(fā)現右面部腫物并反復破潰十個月,皮膚科就診,皮膚鏡檢查考慮基底細胞癌可能,轉診整形美容外科,面診結合患者病史,決定擴大切除,行快速冰凍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及切緣,創(chuàng)面行鼻唇溝皮瓣V-Y推進修復。治療中術中擴大切除皮膚病損,設計鼻唇溝皮瓣V-Y推進修復,快速冰凍病理提示基底細胞癌,切緣干凈。治療后治療后7天術后七天拆線,切口恢復良好。
朱文慶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1月15日355
0
0
-
你知道皮膚癌是什么病嗎
皮膚癌是美國最常見的一種癌癥?;准毎?,鱗狀細胞癌以及黑素瘤是皮膚癌的三種主要類型,其多少與長期的日光照射有關。淋巴瘤也可發(fā)生于皮膚。膚色白皙的人尤其易患大部分類型的皮膚癌,這與其產生黑色素較少有關。黑色素是位于皮膚表皮中的保護性色素,有助于防止皮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但是,膚色較深的人也可發(fā)生皮膚癌,并且這類人可能沒有明顯的日光暴曬史。大多數皮膚癌是可治愈的,尤其是早期患者。因此,對于任何持續(xù)超過數周的異常皮膚增生最好及時就診。大多數皮膚癌可通過手術切除治療。通常手術后留下的瘢痕是很小的,對于體積較大或侵襲性皮膚癌可能需要切除較多的皮膚,此時可能需要進行皮膚移植。篩查:患者若有異常的皮膚改變應及時就診,為篩查皮膚癌而對皮膚進行的年檢是否有助于減少皮膚癌死亡率目前還不是很明確。預防:由于多數皮膚癌與紫外線相關,因此醫(yī)師可推薦一些減少紫外線輻射的方法?!舯苊馊諘瘢ㄈ绫M量處于陰涼處,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日光最強烈的時候減少戶外活動,避免日光浴及使用曬黑床)。◆穿戴防護衣物(如長袖衫,褲子,寬邊帽)?!敉磕ǚ罆駝ㄖ苯油庥镁哂蠻VA防護功能及SPF值至少為30的防曬劑),但是不可以以延長日曬時間為目的而應用防曬劑。目前的研究證據還不足以證實以上措施能減少黑素瘤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但是,對于有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家族史的人來說,防曬確實能減少患此類癌癥的危險性。
程少為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6月08日896
0
0
-
身上長的小皮疹要到皮膚科看,原來竟是皮膚癌
臉上長的皮疹,竟是皮膚癌。皮膚科大夫讓做的檢查診斷為:原發(fā)性皮膚粘液癌好發(fā)老年人頭頸部,可以是從胃腸,乳腺轉移到皮膚。病理:真皮或皮下小巢狀或腺樣結構,可見導管兒和向管腔分化的微小囊狀結構,瘤細胞為多角形基底樣細胞,有不同程度的異型性,間質有明顯的粘液灶,彼此相互融合或者有硬化的膠原隔開。建議做全身pET-CT,皮損MRI,了解是否轉移?感謝北大-院,浙大一附院提供的病例。
465醫(yī)院科普號2022年05月22日616
0
0
-
警惕這些皮損“偽裝者”,竟是皮膚轉移癌
???說起萬能的模仿者,大家肯定首先想到梅毒??v觀皮科疾病幾千種,原發(fā)加上繼發(fā)的皮損僅幾十種,而就有一些疾病狡黠詭異,沒有特異性皮損,讓臨床醫(yī)師抓耳撓腮,捉摸不透。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許多疾病的表現部位,例如某些腫瘤,皮膚是它們暴露自己的一個潛在窗口,看看你有沒有火眼金睛。????皮膚轉移癌是指原發(fā)于皮膚以外的惡性腫瘤通過血管、淋巴管轉移,以及通過組織間隙直接擴散至鄰近皮膚而發(fā)生的皮膚病變,偶可繼發(fā)于外科手術的種植。惡性腫瘤皮膚轉移的機制尚未明確,但淋巴轉移被認為是最主要的轉移途徑。一.皮膚轉移癌來源?皮膚轉移性腫瘤是內臟腫瘤廣泛轉移,表現于皮膚的部分。內臟惡性腫瘤皮膚轉移多發(fā)生于40-60歲,肺癌、乳腺癌、胃癌為最常見的原發(fā)腫瘤,組織學類型以腺癌、鱗狀細胞癌為主。通常情況下,惡性腫瘤的轉移以肺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等多見,轉移至皮膚者較少。出現皮膚轉移癌也提示腫瘤有其他部位轉移的可能,應進一步做其他部位的檢查。皮膚轉移癌在臨床上發(fā)生率較低,國外報道惡性實體瘤皮膚轉移的發(fā)生率為2.9%~10%,盡管發(fā)生率較低,但是皮膚轉移癌的診斷十分重要,因為皮膚轉移癌有時是內臟腫瘤的首發(fā)癥狀,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醫(yī)生早期發(fā)現原發(fā)腫瘤而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二.臨床表現???皮膚轉移癌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可表現為炎性反應型(丹毒樣癌)、結節(jié)型及盔甲型(硬化型)。以結節(jié)型較為常見,顏色為正常膚色、淡紅色、紫色、棕色和黑色,結節(jié)質硬,無自覺癥狀,部分表面潰瘍形成,呈菜花狀不易愈合。臨床上常與基底細胞癌、角化棘皮瘤、表皮囊腫、癤腫等混淆,鑒別診斷需要病理組織學檢查。三.皮膚轉移癌特點1.盡管皮膚轉移癌的臨床特點沒有絕對的特異性,但通過研究發(fā)現,患者年齡60?歲以上,軀干出現單發(fā)或數個皮膚結節(jié)性、浸潤性損害,呈膚色或暗紅色,質地硬韌,活動度較差,無明顯疼痛時,需要考慮皮膚轉移癌的可能。???2.當出現表現怪異的皮疹時,特別是有腫瘤背景的患者,應盡早完善組織病理學檢查,及時識別皮膚轉移癌可以防止不必要的診斷或治療。3.?特別需要注意與各種肉芽腫或淋巴瘤等損害鑒別。此時行皮損活檢組織病理檢查對確診很有必要。皮膚轉移癌可見于身體的各個部位,但多發(fā)于原發(fā)灶附近。如乳腺癌及肺癌常轉移至胸、背部皮膚,消化道腫瘤常轉移至腹部特別是臍周皮膚。?四.如何確診皮膚轉移癌?診斷主要靠組織活檢病理確診。X光片,CT,PET-CT,血腫瘤標志物檢測對早期發(fā)現惡性腫瘤也是非常重要的。皮膚轉移癌的組織病理學表現因腫瘤組織不同而各異,但有一些共同特點,即真皮或皮下組織膠原束之間條索狀異形性細胞增生,部分淋巴管或小靜脈管腔內有類似細胞團。皮膚轉移癌組織病理學上與原發(fā)腫瘤相似,但多數情況較原發(fā)腫瘤的分化更差。如組織病理學與原發(fā)腫瘤類似,則較易診斷。但如較原發(fā)腫瘤去分化程度顯著,則需要免疫組化及電子顯微鏡檢查來協(xié)助診斷。五.皮膚出現這三個變化,警惕癌細胞突擊1、皮膚長紅斑當皮膚無緣無故的出現暗紅色和沒有疼痛性的腫塊時,還有潰瘍長時間不愈合和原發(fā)性的皮損一直得不到治愈,需引起人們重視,可能是原發(fā)腫瘤復發(fā),也可能是無癥狀潛在性內臟癌癥存在,被稱為皮膚轉移癌。皮膚轉移癌是指癌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液遠處轉移,也有可能會通過組織間隙擴散繼而在皮膚上發(fā)生病變。另外在做手術時醫(yī)生操作過程中的手套或器械等帶入癌細胞也會繼發(fā)于皮膚上。?2、黑痣大部分人身上都有那么一兩個黑痣,常常不被人們所重視。一些黑痣看起來平常,但背后卻隱藏著巨大風險。因為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是由黑痣轉化而來的。迄今為止,黑色素瘤具體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還沒有明確,但一般可以認為跟遺傳以及環(huán)境有關,這里所說的環(huán)境是間歇性的日光照射。黑痣一直受到慢性刺激、受到重大創(chuàng)傷和錯誤的治療方法等會引起黑痣發(fā)生惡變。還有絕經期體內激素水平發(fā)生很大變化、免疫力下降以及繼發(fā)病毒感染時也會引起黑痣惡變。當然不是每一顆痣,都會成為癌癥,可以從5個方面進行分辨。?3、瘙癢難忍皮膚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也是第1道防御屏障,是內臟的外在表現,當內部發(fā)生疾病時可在皮膚上展現出來。當體內有大量癌細胞時患者體表皮膚相應部位可有局部瘙癢和皮疹。癌癥越嚴重,皮膚瘙癢的范圍就越廣。因為當身體出現癌細胞時,癌細胞會產生一種組織胺,同時也會產生蛋白內分解酸的生物活性物質,這兩種物質會跟隨著血液循環(huán)到達皮膚,然后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引起皮膚疹癢。排除外界因素刺激和藥物過敏的情況下,皮膚出現劇烈的瘙癢,皮膚外表也沒有任何損害或皮疹,用止癢藥物后沒有任何效果,需去醫(yī)院做全面檢查。六.治療方案?惡性腫瘤一旦發(fā)生皮膚轉移,常合并其他多臟器轉移,預后較差。Schoenlaub等研究228例有皮膚轉移的腫瘤患者,皮膚轉移后中位生存時間是6.5個月,其中肺癌為2.9個月。積極治療皮膚轉移癌能延長生存期,減少患者的痛苦。應采取綜合治療,局部治療可手術切除,并予以放化療,還可以嘗試分子靶向治療、免疫、生物、中醫(yī)療法。
陳善聞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5月12日666
0
0
-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診療現狀及展望
一、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基本概況皮膚鱗狀細胞癌(cutaneoussquamouscellcarcinoma,CSCC)是一種起源于表皮和/或附屬器的角質細胞惡性增殖的常見癌癥[1]。CSCC?常出現在部分皮膚病之后,或由各類癌前病變進展形成。在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當中,CSCC?發(fā)病率僅次于基底細胞癌(basalcellcarcinoma,BCC)。在世界范圍內?CSCC?每年以?3%~10%的速度快速增長,最新文獻提示其發(fā)病率比統(tǒng)計的數據還要高[2]。國內有研究發(fā)現,CSCC?占所有皮膚惡性腫瘤的?29.4%,略高于?BCC?的?28.0%[3]。CSCC?常好發(fā)于頭面部,其次為上肢及下肢,通常表現為結節(jié)或潰瘍[4]。CSCC?主要發(fā)生于白種人,因其發(fā)生與日光照射密切相關,紫外線強烈的地區(qū)可導致?CSCC?的發(fā)病風險明顯升高。經緯度也影響著?CSCC?的發(fā)病率,研究顯示澳大利亞的人群發(fā)病率為其他高緯度地區(qū)的?4?倍。此外,CSCC?的發(fā)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相應增高。CSCC?的發(fā)病與一系列風險因素有關。首先,?CSCC?的發(fā)生與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原癌基因?Ras[5]和?c-myc?激活[6],抑癌基因?p53[7]和?RUX3[8]的失活等都能導致鱗癌的發(fā)生。日光中的紫外線對細胞氧自由基的破壞、DNA?損傷、皮膚的免疫抑制[9]以及引起的包括環(huán)丁烷嘧啶二聚體在內的自身多種基因的突變等也是誘發(fā)皮膚癌的主要原因。p53?突變是?CSCC?發(fā)展的早期事件,并最終導致巨大的基因組不穩(wěn)定性。另外,β-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患者與皮膚鱗狀細胞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10]。HPVDNA?的型別檢測對于篩查?SCC?高危人群有著重要的價值,可以為?CSCC?的早期診斷和預防提供依據[11]。CSCC?同樣也是器官移植后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慢性砷中毒、皮膚腫瘤家族史等都會導致皮膚?SCC?的發(fā)生[12]。CSCC?的復發(fā)率也較高,首次被明確診斷為?CSCC?的患者?3?年復發(fā)率比普通人群的首發(fā)率高?10?倍左右,同樣被診斷為?BCC?的患者?3?年繼發(fā)?CSCC?的發(fā)病率也要比正常人高很多。原發(fā)性?CSCC?發(fā)病后,多種風險因素會影響?CSCC?的復發(fā)或轉移。首先集中在解剖部位和腫瘤大小,研究表明發(fā)生于頭頸部區(qū)域的?CSCC?比發(fā)生于軀干和四肢部位更易復發(fā),發(fā)生于生殖器、黏膜和耳部的?CSCC?也存在更高的轉移風險[13-14]。當高危部位的腫瘤直徑≥6mm?以及中危部位的腫瘤直徑≥10mm?時,標準切除術、刮除術和電干燥術的復發(fā)也明顯增加[15-18]。另外,有多項研究顯示腫瘤>2cm?時其轉移風險更高且疾病特異性生存率更低,復發(fā)病變較原發(fā)病變具有更高的復發(fā)和轉移風險[17-18]。在多項大型薈萃分析、前瞻性以及回顧性研究中顯示,免疫抑制除了使?CSCC?的發(fā)病風險增高外,還被證實與更差的預后有關[13,18-19]。來源于慢性瘢痕和炎性狀態(tài)的?CSCC?也被認為轉移率更高。CSCC?中的神經周圍浸潤與復發(fā)、轉移和預后不良有關,因此任何的神經受累即會被歸入高危組[20-21]。老年皮膚癌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受體(sFas)及其配體(sFasL)水平升高,血清?sFas、sFasL?水平與老年皮膚癌患者的病理分級、淋巴結轉移關系密切,可評估臨床療效[22]。二、局限性?CSCC?的診療現狀CSCC?的主要治療目標是完全切除腫瘤并且最大程度的保留功能和美觀。所有治療決策均應個體化,以對個體治療中存在的特定因素和患者意愿進行考量。對于沒有臨床區(qū)域淋巴結轉移證據的局灶性?CSCC,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手術。諸如刮除術和電干燥術等傳統(tǒng)技術的證據多來自較早期的研究,而來自于長期隨訪的前瞻性試驗的數據非常有限。盡管手術治療通常為最有效的治愈手段,但出于對功能、美觀以及個人意愿等因素,患者可能會選擇放療作為初始治療。但考慮到放療相較手術治療的治愈率更低,放射治療應限制其僅應用于治療部分原位?CSCC?的患者。其他的局部治療包括外用氟尿嘧啶和咪喹莫特,以及光動力治療和冷凍治療等。三、轉移性?CSCC?的診療現狀1.?化療對轉移性?CSCC?的療效:CSCC?伴遠處轉移雖然少見,但較轉移性?BCC?更常見。一項納入了?985?例原發(fā)性?CSCC?患者的?10?年隊列研究發(fā)現,原發(fā)性?CSCC?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風險為?3.7%,發(fā)生疾病特異性死亡的風險為?2.1%。其中只有一個原發(fā)灶的患者發(fā)生淋巴轉移的風險更低,遠處轉移的風險只有?0.4%[17]。使用化療藥物治療?CSCC?伴遠處轉移患者的臨床研究數據十分有限,至今尚無有針對性的III期數據。極為有限的數據支持順鉑單藥或聯合?5-氟尿嘧啶(5-Fu)、長春新堿、吉西他濱對部分?CSCC?遠處轉移患者產生一定程度的療效[23-25]。在僅有的II期研究中,研究者聯合使用干擾素-α、順式維甲酸和順鉑治療包括?11?例遠處轉移在內的?35?例?CSCC[26],結果顯示在這?11?例發(fā)生遠處轉移的患者中只有?1?例出現了完全緩解。2.?靶向藥物在治療轉移性?CSCC?上的現狀及展望:在靶向藥物的應用上,研究顯示在多個小型研究的II期試驗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在治療局部晚期?CSCC?中顯示出一定的療效,但支持這一臨床療效的數據也十分有限[27-29]。200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EGFR?抑制劑西妥昔單抗聯合放療、鉑類藥物、5-Fu?來治療頭頸部局限性或者局部晚期黏膜?CSCC,或者單獨治療鉑類藥物治療失敗的復發(fā)性或者轉移性頭頸部及黏膜?CSCC。但西妥昔單抗用于治療?CSCC?的療效尚未得到足夠的臨床數據證實。一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2000—2011?年?27?例高危型?CSCC?患者,其中有?6?例同時接受了手術切除和使用西妥昔單抗全身治療,中位隨訪時間?3?年,3?例患者完全緩解,2?例疾病進展,1?例由于無法耐受輸液反應而無法評估[30]。另一項II期臨床試驗顯示,36?例未接受外科治療而僅接受≥6?周的西妥昔單抗治療的患者,其中疾病控制率為?25%(3%為完全緩解,22%為部分緩解),42%的患者病情穩(wěn)定[31]。雖然超過半數的患者對?EGFR?治療有反應,但是長期緩解并不多見。在這期間出現2例4級輸液反應和1例3級間質性肺病的嚴重不良事件,78%的患者出現?1~2?級痤瘡樣皮疹。血管生成與多種腫瘤的轉移率增加以及總體生存率下降有關。血管生成通??梢远喾N方式進行定量分析,包括微血管密度(MVD)和已知的在刺激血管生成中重要的生長因子(包括?bF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和?VEGF)的表達。在這些刺激因子中,VEGF?通常被認為是誘導腫瘤生長的最可能的因子,因為它是內皮細胞特異的強效有絲分裂原[32]。一項研究評估了在頭頸部?CSCC?患者中的?VEGF?蛋白表達和?MVD,該研究納入了?47?例?CSCC?患者以及?7?例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的小鼠[33]。研究結果顯示,在不同病變時期的?CSCC?患者和小鼠模型中,晚期病變中的?VEGF?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早期病變和正常黏膜,同時?VEGF?表達水平隨著病情進展而增加,在最具侵襲性的病變表現出最高的表達水平。這表明?VEGF?在?CSCC?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VEGF?能驅動?CSCC?侵襲性和侵襲性表型的進展。另一項針對?VEGF?在?BCC?和頭頸部?CSCC?中表達的調查結果顯示,相較于?BCC,VEGF?在頭頸部?CSCC?中存在更廣泛的表達,并且其與腫瘤分化程度顯著相關(P<0.001)[34]。有研究通過對?30?例接受手術的?CSCC?患者的手術標本分析顯示,與健康皮膚相比,CSCC?浸潤面血管化程度增高,浸潤更深,分化較差,同時?CSCC?患者的微血管密度隨著浸潤程度的加深和分化程度的降低逐漸增大[35]。?deAlmeida?等[36]比較了最常見的惡性和癌前病變皮膚病中血管生成蛋白水平,結果顯示?CSCC?表現出較高水平的低氧誘導因子?1-α(HIF1A)、VEGFR1?和VEGFR2。陳衛(wèi)豐[37]在一項回顧性病例數據分析中發(fā)現,CSCC皮損組織中VEGF陽性表達率為?85.0%,明顯高于正常皮膚對照組之間陽性表達率的?15.0%。Srivastava?等[38]研究發(fā)現,頭頸部?CSCC?病例組的血清?VEGF-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CSCC?的III~IV期的?VEGF-A?水平高于I~II期。在?VEGF?的調控因素中,缺氧環(huán)境是影響最強的一種因素,而在缺氧環(huán)境中腫瘤細胞能夠產生?HIF-1α?來適應缺氧環(huán)境。Kong?等[39]發(fā)現,HIF-1α?可通過缺氧環(huán)境或激活人類?EGFRII信號通路而被誘發(fā)。?Reinblatt?等[40]發(fā)現,在缺氧情況下,HIF-1α?與?VEGF?迅速結合,促進血管生成。An?等[41]通過免疫組織化學和原位雜交技術發(fā)現,HIF-1α、VEGF?在?CSCC?的表達明顯高于鮑溫病、脂溢性角化病和正常皮膚,并且發(fā)現?HIF-1α、VEGF?在II~IV期的?CSCC?中的表達高于I期,提示?HIF-1α?和?VEGF?可能在?CSCC?的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黃琨等[42]發(fā)現,VEGF?的表達與皮膚?SCC?的浸潤、轉移有顯著相關性,而與腫瘤的大小、組織病理學無明顯關系,這表明?VEGF?在?CSCC?的生長、浸潤和轉移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關于抗血管生成治療在?CSCC?中應用的臨床研究非常少,多數支持的數據集中在對?CSCC?患者的組織芯片和手術標本的分析以及動物水平上的研究,但這些數據共同顯示著一個重要的觀點,即?CSCC?中存在著高度血管活性以及?VEGF?的高表達,這也提示著血管生成相關的靶向藥物在治療?CSCC?中可能會起到重要作用。3.?抗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抗體治療在?CSCC?上顯示出了良好治療效果:FDA?于?2018?年?9?月正式批準?Cemiplimab?用于治療轉移性?CSCC?或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CSCC?患者。基于一項開放標簽的、多中心的、非隨機的臨床二期試驗以及一項開放標簽的、非隨機的臨床一期擴展隊列試驗評估了?Cemiplima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過對?108?例患者(75?例患者為轉移性鱗癌,33?例患者為局部晚期鱗癌)進行療效評估,結果顯示,近一半的患者(47.2%)對?Cemiplimab?治療產生反應。Cemiplimab?的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疲勞、皮疹和腹瀉。與其他免疫療法一樣,該藥物可引起嚴重或危及生命的反應。這些免疫介導的不良反應風險,包括肺炎、結腸炎、肝炎和內分泌疾病以及皮膚病和腎臟疾病。?FDA?表示,還應監(jiān)測患者的輸液反應[43]。?Cemiplimab?目前正在對復發(fā)III~IV期頭頸部?CSCC?患者的術前新輔助治療(NCT03565783)和復發(fā)?CSCC?患者的術前病灶內注射(NCT03889912)進行試驗。未來的試驗將集中在高危?CSCC?(NCT03969004)患者手術和放療后,Cemiplimab?作為輔助藥物單藥治療,或與?RP1?溶瘤病毒聯合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CSCC(NCT04050436)。其他免疫治療藥物目前正在進行對?CSCC?治療療效評估中。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是一種抗?PD-1?抗體,目前已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頭頸癌、胃癌、宮頸癌、肝癌、子宮內膜癌、黑色素瘤、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腎細胞癌、小細胞肺癌和食管癌等的治療[44]。在?CSCC?中,Pembrolizumab?正在對?150?例復發(fā)/轉移或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成年人?CSCC?進行?II?期研究(MK-?3475-?629/KEYNOTE-?629,NCT03284424)。針對不可切除?CSCC?患者應用?Pembrolizumab?的臨床試驗(CARSKIN,NCT02883556)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而持久的有效率(responserates,RRs)為?42%,中位應答時間約為?7?個月[45]。對手術及放療后局部晚期?CSCC?患者中應用?Pembrolizumab?對比安慰劑的臨床試驗也正在進行(MK-?3475-?630/KEYNOTE-?630,NCT03833167),目的是研究將其作為頭頸部切除皮膚鱗狀細胞癌(NCT03057613)術后放療的補充,以及評估劑量限制毒性等的安全性。另一種?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正在?CSCC?患者中進行單藥治療(NCT04204837,NCT03834233)或聯合帕博利珠單抗(NCT02955290)的研究,已有病例報告顯示其臨床療效以及耐受性良好[46]。Nivolumab?還與一種抗?CTLA?-4?單克隆抗體伊匹木單抗(Ipilimumab)聯合,用于因接受腎移植而免疫抑制的患者以及不可切除或轉移性?CSCC(NCT03816332)。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已被?FDA?批準用于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但尚未被批準用于治療?CSCC??偟膩碚f,對于晚期?CSCC,發(fā)病率較低以及療效有限等,都限制了多種臨床試驗納入?CSCC?患者,使其目前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仍較為單一。目前部分臨床數據已證實單獨或聯合?EGFR?抑制劑如西妥昔單抗以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emiplimab?等的使用可能會在部分?CSCC?患者中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此類藥物存在的相關嚴重不良反應也值得我們關注。我們還需要嘗試和探索在靶向治療或者免疫治療等方式上的可能性,通過嘗試新的治療藥物或組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徐立斌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5月02日1720
1
16
-
濕疹樣癌你知道多少
在多年皮膚外科的臨床經驗中,有不少患者的皮膚癌一直當做濕疹治療,從而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機,使皮疹越來越大出現轉移。也有些患者缺少對相關疾病知識的了解,導致病情后期惡化且久治不愈令人惋惜。今天就來聊聊在皮膚疾病中最容易被大家誤認成濕疹的一種癌癥——乳房外濕疹樣癌(EMPD)。
皮膚科普2022年04月30日948
0
1
-
皮瓣修復
趙宇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4月25日322
0
2
-
皮膚癌
趙宇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4月25日249
0
1
皮膚癌相關科普號

暖醫(yī)阿邱(邱斌醫(yī)生)
邱斌 主治醫(yī)師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
腫瘤放療科
571粉絲8.2萬閱讀

何義富醫(yī)生的科普號
何義富 主任醫(yī)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腫瘤科
7260粉絲128萬閱讀

嚴紅霞醫(yī)生的科普號
嚴紅霞 副主任醫(yī)師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皮膚科
1192粉絲44.8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龐艷華 副主任醫(yī)師北京地壇醫(yī)院 皮膚性病科
痣 163票
hpv感染 148票
尖銳濕疣 103票
擅長:各種性傳播疾病,如高低危HPV感染(包括尖銳濕疣 ,宮頸外陰相關病變,如HSIL和LSIL等) ,尤其復雜難治及巨大尖銳濕疣,梅毒(包括妊娠梅毒)、生殖器皰疹、淋病及非淋菌性尿道炎、職業(yè)暴露后的評估、艾滋病、性病心理問題等,各種感染性皮膚?。ㄈ缙つw結核、皮膚真菌、病毒性皮膚病等),皮膚腫瘤(包括良性、惡性皮膚腫瘤)等。常見皮膚病,美容皮膚學,尤其皮膚外科學,包括淺表腫物切除術(如色素痣,皮膚纖維瘤,表皮囊腫等),各種良、惡性腫瘤的切除與修復,微創(chuàng)腋臭根治術等; -
推薦熱度4.9彭洋 副主任醫(yī)師航天中心醫(yī)院 皮膚科
皮膚腫瘤 145票
痣 8票
扁平疣 3票
擅長:皮膚手術,成人及兒童皮膚病,痤瘡,痣(包括甲母痣),黑色素瘤,汗管瘤,瞼黃瘤(疣),銀屑病,白癜風,脫發(fā),血管瘤,天皰瘡,激光美容,疤痕修復。 -
推薦熱度4.9趙建紅 主治醫(yī)師西京醫(yī)院 皮膚科
黑色素瘤 94票
皮膚腫瘤 89票
痣 66票
擅長:1、黑素瘤、表皮囊腫,脂肪瘤,基底細胞癌,鱗癌等皮膚良、惡性腫瘤的切除及其創(chuàng)面的美容修復 2、甲部病變的手術治療,包括炎癥疾病的病理檢查,嵌甲的甲溝重建,掛線治療,鉗形甲的手術矯正。良、惡性甲部腫瘤的切除手術及手術后缺損的修復治療,如甲下血管球瘤,甲下外生骨疣,甲乳頭瘤病,鮑溫病,鱗癌,縱行黑甲等,尤其是甲下黑素瘤等。 3、疤痕疙瘩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