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03月17日
50
0
0
-
趙剛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膽石病中心 大腸癌的發(fā)病率與遺傳密切相關,各種環(huán)境、生活方式和飲食因素都有在大腸癌的發(fā)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國外學者通過對1965~1997年間膽囊切除術患者的研究表明,膽囊切除術増加了患腸癌的風險,隨著距離增加,越靠近肛側,患癌風險越小,推測其可能機制或許和暴露于腸段的膽汁酸濃度有關。還有研究認為膽囊切除術和大腸癌的發(fā)生存在相關性,推測膽囊切除術后對大腸癌的影響發(fā)生在腺瘤到癌的轉化階段,或者作用于“腺瘤-癌”外的途徑。關于中國人群膽囊疾病和結直腸癌關系的分析結果顯示,膽囊切除后腸道內次級膽汁酸濃度升高,大腸癌發(fā)病風險也會隨之増加,亞組分析顯示女性和右半結腸癌的發(fā)病風險更高。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膽囊切除術是大腸癌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膽汁酸是膽固醇在肝中降解的代謝產物,是膽汁的主要組成成分。它不僅在膽固醇代謝及膽固醇的溶解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且還影響脂類的消化、吸收。從來源上膽汁酸可分為初級膽汁酸、次級膽汁酸和三級膽汁酸。在肝細胞內以膽固醇為原料直接合成的膽汁酸稱為初級膽汁酸,包括膽酸和鵝脫氧膽酸。絕大多數的膽汁酸在回腸末端被重吸收,通過門靜脈回流到肝臟,少部分未被吸收的膽汁酸進入結腸,在結腸被腸道細菌轉化為脫氧膽酸(DCA)、石膽酸等次級膽汁酸,次級膽汁酸主要是DCA。三級膽汁酸是次級膽汁酸在肝臟及腸道重吸收產生的代謝產物,包括熊脫氧膽酸和磺基石膽酸。飲食中最重要的一個風險因素是高脂飲食,高脂飲食導致肝細胞形態(tài)改變,膽汁酸的分泌増加,DCA和石膽酸是潛在致癌因子。DCA和石膽酸酸可導致結腸上皮細胞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膽石癥患者膽汁中的DCA含量明顯高于非膽石癥患者,國內研究也顯示,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膽汁酸的代謝也明顯產生了變化,其糞便中總膽汁酸和DCA濃度均顯著高于膽囊切除前。進一步支持了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即膽囊疾病患者患大腸癌風險明顯增高。在大腸癌高發(fā)的人群中,大便中的膽汁酸濃度增加,提示腸腔中高水平的膽汁酸暴露對大腸癌發(fā)生發(fā)展起一定作用。疏水性膽汁酸包括DCA和石膽酸,可能是和大腸癌關系最密切的膽汁酸。動物實驗表明,次級膽汁酸(DCA和石膽酸)可刺激小鼠產生大腸腫瘤。次級膽汁酸可破壞腸粘膜細胞、增加細胞丟失,這樣便會刺激腸粘膜増殖使細胞代償性更新。國外學者對DCA與人類結直腸腫瘤進展的關系進行了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提示正常人糞便中的DCA含量低于大腸癌或腺瘤病人,糞便DCA的升高能明顯促進結直腸腫瘤增大,左半結腸表現尤為明顯。但也有實驗結果得出無關的結論。出現這種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和病例數較少有關。另有研究發(fā)現膳食纖維,鈣和胡蘿卜素均和糞便DCA濃度呈負相關。小鼠飼料中添加膽汁酸可誘導產生大腸腺瘤。國外長達8~10個月的野生型小鼠的實驗表明,DCA可以誘導小鼠腺瘤產生,而且誘導進展期癌,癌變率可高達56%。飲食中的高綠原酸(包括咖啡、藍酶、茄子、蘋果等)等抗氧化可抑制含DCA食物小鼠大腸癌的發(fā)生,可能具有防癌作用??傊?,膽囊切除對大腸癌影響可能是作用于腺瘤形成之后或通過"腺瘤~癌"之外的途徑;結腸鏡監(jiān)測隨訪檢出腺瘤或腺瘤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有性別、年齡、息肉分布部位、腺瘤大小及位置;結腸鏡隨訪監(jiān)測最佳時間間隔是:初診正常者5年復查一次,初診為非腺瘤性息肉者3年復查一次,初診為非進展期腺瘤者2-3年復查一次,初診為進展期腺瘤者2年復查一次。本文選自:南瓊,大腸癌早診篩查隨訪策略及脫氧膽酸促進腸癌發(fā)生的機制研究。2022年12月04日
489
0
0
-
盧列盛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 胃腸外科 家里面家族當中啊,你的直系親屬當中有人是這樣的病人的,那這樣的話,你一般來說就是你的發(fā)病率,你的你的你的發(fā)病的危高危性比一般人要高大概三倍左右。第二個呢,就是說以前你發(fā)現有結腸有息肉的,對這樣的人呢,就是以后要經常檢查經細腸腸鏡,因為他的據據研究表明,它的一個高危性比一般的人要高100倍。還有一些呢,就比如說本身有一些其他疾病呢,比如說炎性疾病,我們有個叫,比如說克羅病,就潰瘍性結腸炎,本身有一些這個大腸基礎性疾病,這這兩個疾病的話,它。 將來發(fā)展成惡性腫瘤的概率就大大提高很高,所以這樣的人也要定期檢查。場景還有一些本身就是說,比如說在一些高危地區(qū),所謂的高,所謂的高發(fā)地區(qū),比如說我們中國的沿海地區(qū),生活條件比較發(fā)達的,吃海鮮,吃肉類很多的地方,這樣的區(qū)域屬于一個相對高發(fā)的一個區(qū)域。2022年10月17日
110
0
1
-
蔡軍主任醫(yī)師 北京友誼醫(yī)院 普外科 結腸癌是非常常見的腸道模型,在現代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也就是高大概質,高脂肪,低纖維素這種飲食情況下,體重超標,高心理壓力,作息不規(guī)律,這些因素都是造成結腸癌的高因素。結腸癌更常見發(fā)生在什么部位???是我給大家講一個顯而易見能聽懂的,就是排出大便已經形成了食物消化吸收之后的廢物,之后在大腸內逐漸排出的過程中。 腸道拐彎的地方就容易長,為什么直腸癌比例最高?因為大便在直腸停留的時間最長,那么食物消化之后產生分解的那些有毒物質和腸粘膜過度時間長時間的接觸就是促進腸癌的主要因素,所以直腸癌是最常見的部位,我們要做的首先。 我們要調整生活方式,我們要增加膳食纖維的這比例,就讓我們排便更通暢,大便接觸腸粘膜的時間縮短。其次啊,就是我們要關注自己的大訕習慣,有意的培養(yǎng)良好的鍛煉習慣,每天一次。2022年09月26日
157
0
3
-
張莉主治醫(yī)師 濟南市槐蔭人民醫(yī)院 肛腸科 現代社會,談癌色變,今天我們討論的是——直腸癌,它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潛伏在人類的基因里;又或許它曾是一個良性腫瘤,它的成長也需要經過的漫漫長路。本質——它可以是“瘤子”,也叫“息肉”,先將自己偽裝成良性的,等到時機成熟,一舉蛻變成惡性的終極狀態(tài)——癌。定期結腸鏡檢查可幫助發(fā)現腸道息肉及早期腫瘤,及時診治。地點——腸道;腸道環(huán)境差,有慢性腸炎,有的可以用“糜爛”來形容,總之經常拉肚子,很適合它的成長,肆無忌憚的擴張。催化劑——情緒;情緒不穩(wěn)定,動不動就生氣,或者長期抑郁、焦慮,都讓它成長起來如魚得水。癥狀:1、大便習慣的改變:大便次數增多(腹瀉),也可便秘,又或者便意頻頻但無糞便排出。要知道,腸炎、息肉也會使大便次數增多,便秘更是讓人不當回事,這會混淆視聽,讓人傻傻分不清。2、便血:痔瘡也會出血啊,但痔瘡出血是鮮紅色血,直腸癌出血是暗紅色血(量多能至貧血,有時帶粘液、膿液,與大便相混合),但是一般人也會分不清。當它體型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在腸道里面顯露身形,讓腸腔狹窄。因此,可以造成大便形狀的改變,使其變細、變扁或帶槽溝,甚至排不出。3、全身癥狀:它生長迅猛,讓人腹脹、腹瀉、腹痛,消耗身體里的能量,可在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要注意了,可不是減肥成功哦!出現上面的信號,那趕緊去醫(yī)院,讓醫(yī)生來對付它吧,直腸指檢、肛門鏡檢查、腸鏡檢查、組織病理活檢,千萬不可大意哦!2022年08月08日
525
0
0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關于飲食和癌癥之間的關系,很多研究都發(fā)現關聯(lián)性很強,不少癌癥確實可能是吃出來的。1.腸癌。肉類攝入過多,會增加腸癌的發(fā)病風險,據統(tǒng)計如果正常每天加工肉攝入量是140克,每增加50克,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17%,紅肉攝入每增加100克,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2.食道癌。酒精、過燙的飲食,都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的發(fā)病風險,因此平常最好要少喝酒,避免吃過燙的食物。3.鼻咽癌。鼻咽癌雖然發(fā)生率不算高,但與喜好吃腌制食物有關,腌制食物中的亞硝酸鹽,進入人體之后會產生亞硝胺,經常食用就可能誘發(fā)癌癥。4.肝癌。酒精、霉變食物等是肝癌的高危致癌因素,因此平常要遠離酒精以及霉變食物,還要定期接種乙肝疫苗。5.胃癌。經常食用腌制食物、燒烤、煙熏食物、高鹽食物等,會增加胃癌的發(fā)生風險,建議平常減少這些食物的攝入,適當飲用綠茶。我國因不良飲食習慣致死的人數位列全球第一,因此一定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平常要少吃鹽、多吃全谷物和水果,定期進行防癌篩查,遠離一些高危的致癌因素等等。2022年08月02日
785
0
26
-
郭曉彤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深圳醫(yī)院 胸外科 我們知道,酒精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定義的一類致癌物,是全球癌癥的主要原因。但知道又有什么用呢,但凡你是個上過酒桌的成年人,你就一定聽過“小酌怡情”這句經典勸酒臺詞。小酌真的怡情嗎?近年,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公布,人體最安全的飲酒量為0,建議滴酒不沾。這樣的結論在醫(yī)療圈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醫(yī)生在做患者教育的時候腰板都挺直了不少。但還是有不少小機靈鬼認為,每次少喝點,只要不海喝,就和沒喝一樣。近期,一項千萬人研究顯示,在攝入的酒精總量相等的情況下,與單次大量飲酒相比,頻繁(少量)飲酒更易讓人患上消化道癌癥。也就是說,如果A每天只喝一杯酒(但7天都喝),而B在1天內喝7杯酒,看起來B喝得十分瘋狂,對身體的危害極大,但實際上就這兩種飲酒方式帶來的消化道癌癥風險來說,有小酌習慣的A的患癌風險高出不少。?這項千萬人研究是如何做的?這項研究使用了韓國國民健康保險系統(tǒng)數據庫的數據,基于人群的回顧性隊列研究,它納入了從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接受國家健康篩查計劃的11737467名未患癌癥的參與者。隨訪從體檢的第二年開始,直到受試者被診斷為胃腸道癌癥、死亡,或隨訪結束(2017年12月31日),中位隨訪時間為6.4年。在韓國,1個標準單位的酒精含量約為8克。該研究中對飲酒程度的定義為:非飲酒組(0克/周),輕度飲酒組(0-104克/周),中度飲酒(105-209克/周)和酗酒者(≥210克/周)。?三大結論揭秘該研究最終納入了11737467名參與者[6124776名女性(52.2%)平均年齡,54.6歲,最終319202(2.7%)名參與者患上了消化道癌癥]。經分析,研究人員得到了三大結論:一、與非飲酒者相比,飲酒者患胃癌的風險均上升,且與酒精量呈劑量依賴性;二、單次攝入酒精若超過一定量,消化道癌的風險則不會繼續(xù)往上升。研究人員發(fā)現,在單次攝入5-7個單位(每個單位約含8克酒精)的酒時,與不飲酒相比,消化道癌的風險顯著上升。但是,如果酒精攝入量再繼續(xù)增加,消化道癌的風險并不會繼續(xù)上升。這也可能是與單次大量飲酒相比,頻繁少量飲酒更容易讓人患上消化道癌癥的原因。三、這些消化道癌與飲酒有關1、食管癌;2、胃癌;3、結直腸癌;4、肝癌;5、胰腺癌。其發(fā)病率與每周攝入量、每周攝入頻率、單次攝入量就有密切關系。酒精是一類致癌物,消化道又是最容易受酒精影響的器官之一。酒精攝入使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的風險均有所上升,且呈劑量依賴性。但是,在相同酒精攝入量的情況下,與每次飲酒量相比,飲酒頻率是一個更關鍵的危險因素,與胃腸道癌風險的相關性更強。因此,“小酌”有可能真還不如“海喝”......最后還是得再啰嗦兩句,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提醒大家“小酌”的危害性,并不是建議大家由“小酌”改為“海喝”,因為人體最安全的飲酒量為0!2022年07月31日
690
0
5
-
2022年05月31日
329
0
0
-
楊建民主任醫(yī)師 杭州市拱墅區(qū)人民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內科 在所有消化系統(tǒng)的腫瘤中,結直腸癌可以說是最能「防」和最好「治」的腫瘤。但是,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在全球的占比,居然高達31%。或許有人會說「中國人多呀,那患者數量自然也會多一些」。有道理,但不全對。中國確實人多,但總人口大約只占全球總人數的17%,而結直腸癌患者在全球的占比卻達到了31%。很明顯,以全球17%的人口占據著全球31%的患者,這個數據是異常的。為什么這么多結直腸癌患者都在中國?往前倒推30年,全球結直腸癌患病人數最高的國家,并不是中國,而是美國,中國的患者數量排名大約在第2或者第3的位置。然而短短的30年間,中國的結直腸癌患者人數飛速增加,現存患者已經是美國的2.6倍了。如果只保留1990年患病人數排名前5的國家,可以更明顯地看出,30年間,其他高發(fā)國的患者數量平穩(wěn)增長,而中國,「一飛沖天」。在結直腸癌激增的背后,過去30年,發(fā)生了什么?我們要做什么,才能避免自己被結直腸癌選中?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國人的壽命變長了結直腸癌作為癌癥一員,擁有癌癥的共同特征——老齡化,40~50歲以后顯著上升。在中國,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都是70~79歲的老人。隨著醫(yī)療條件、公衛(wèi)政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我們活得更久了。早在30年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還不到69歲,或許有很多潛在患者,在查出或者患上結直腸癌前,就已經過世了。30年后,中國的平均壽命上升到了77歲,越來越多的結直腸癌患者在高齡被確診。飲食習慣變化:我們吃了更多的致癌物腸胃健康,和吃了什么有密切的關系。日常攝入更多的膳食纖維,有助于減少結直腸癌的患病幾率,蔬菜粗糧是它的主要來源。(悄悄說一句,膳食纖維會影響每天排出粑粑的量哦)而高脂飲食、過多動物蛋白特別是過多紅肉,是結直腸癌致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加工肉類作為1類致癌物,更有可能跟增加結直腸癌發(fā)病有關系。(加工肉類包括:如香腸、培根、火腿、牛肉干、腌牛肉,以及其他煙熏、鹽漬、發(fā)酵或腌制的肉類)不幸的是,在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和不要吃過多紅肉這兩方面,我們都做得不太好。30年前,餐桌上的??褪鞘卟撕椭魇?,葷菜都是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的稀罕玩意兒?,F在,我們桌上的、外賣里的各種肉類越來越多,蔬菜卻少得可憐。此外,酒精作為另一種1類致癌物,消費量變化也不容忽視。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請客吃飯時喝點小酒總是不可避免,對比近幾年的數據,中國飲酒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相關研究表明,與從來不喝酒的人對比,飲酒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顯著增加。除了飲食上的變化外,肥胖率增高、運動量減少等變化,也為結直腸癌的增加做出了一點貢獻。但無論是壽命延長還是飲食變化,都是全球共同發(fā)生的,例如世界的平均壽命從1990年的65歲提升至2018年的73歲,美國肥胖率常年居高不下,人均肉類消費量更高……憑什么只有中國的結直腸癌患者「鶴立雞群」?早篩意識薄弱:拖延出的「結直腸癌」結直腸癌并不是突然出現在身體里的。在變成真正癌癥之前,它往往要經過十余年肉眼可見的發(fā)展。在中國,很多人不知道,當結直腸癌還只是一個腸道內的小息肉時,就可以用腸鏡檢查出來了。調研數據顯示,97%的結直腸癌患者患病前未做過腸鏡篩查,其中87%的患者未做腸鏡篩查的原因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腸鏡篩查。當我們還在四處詢問「什么年齡需要做腸鏡篩查?」「腸鏡檢查怎么做?」「我需不需要做?」的時候,美國、日本很早就發(fā)現了結直腸癌病程發(fā)展漫長這一特點,并且有針對性地做了一項非常關鍵的舉措——全民普篩。距今,美國的結直腸癌「國家篩查計劃」已經執(zhí)行了將近20年,日本甚至在1992年,就已經推出了全民篩查政策。在全民篩查普及度較高的國家,許多患者查出結直腸癌時大多都在癌癥早期,甚至是尚未癌變階段,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但還有很多國家,老百姓缺乏早篩意識,許多患者往往等到身體已經出現不適才去醫(yī)院檢查,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導致「一發(fā)現就是晚期」的悲劇。超過45歲,要去做腸鏡檢查癌癥千變萬化,但預防方式卻有相似之處。雖然「少吃咸肉少喝酒,多吃蔬果多運動」聽起來很老生常談,但它卻是每個人每一天都能做出的選擇和改變。而癌癥篩查,則是醫(yī)學進步給我們每個人改變結局的機會。在結直腸癌預防這件事上,美國和日本過去30年的成果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參考。如果我們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提高早篩意識,把尚未癌變的息肉扼殺在搖籃中,使已經癌變的患者盡早接受治療,中國結直腸癌患者數量降低指日可待。結直腸癌給了我們10年左右的時間去發(fā)現它,請千萬不要辜負了它的「好意」。結直腸癌預防小貼士一般建議超過45歲的人,都應該進行結直腸癌篩查,其中腸鏡是最推薦的篩查檢查。如果暫時無法進行腸鏡,也有其他替代方式。如果是高危人群,則應該盡早去做,例如:家里有人得結直腸癌;有Lynch綜合征等遺傳性疾??;有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癥性腸病。具體的篩查開始時間,可以和醫(yī)生溝通確認。除了結直腸癌外,其他癌癥我們也要做到「該查就查」。不要因為害怕,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參考文獻[1]鄭樹,張?zhí)K展,蔡三軍,顧晉,王錫山,黃彥欽.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10):1081-1086.?[2]MercedesNavarro,AndreaNicolas,AngelFerrandez,AngelLanas.Colorectalcancerpopulationscreeningprogramsworldwidein2016:Anupdate[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17,23(20):3632-3642.?[3]鄭樹,張?zhí)K展,黃彥欽.結直腸癌研究30年回顧和現狀[J].實用腫瘤雜志,2016,31(01):2-5.?[4]閆濤,蘇俐,張星光.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及其危險因素[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5,9(04):241-243.?[5]萬德森.結直腸癌流行趨勢及其對策[J].癌癥,2009,28(09):897-902.?[6]李明,顧晉.中國結直腸癌20年來發(fā)病模式的變化趨勢[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03):214-217.?[7]萬德森,陳功.結直腸癌的流行病學及其危險因素研究近況[J].實用癌癥雜志,2000(02):220-222.數據來源:WordBank、IHME-GBD、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未成年人飲酒習慣及養(yǎng)成因素》本文轉載自丁香園:https://mp.weixin.qq.com/s/XCJvRy6r6m6biMPwIdgt_Q2022年05月15日
594
0
1
-
張潔霞主任醫(yī)師 廣醫(yī)一院 呼研院-呼吸內科 歡迎添加張潔霞主任科普抖音號!日前,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赫捷院士和陳萬青教授牽頭發(fā)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重磅論文,專門針對中國人群,分析了中國各個癌腫由于23種主要致癌風險而導致的發(fā)病比例。論文還進一步分析了在大陸各省市自治區(qū),因各種致癌風險導致的患癌比例。當大眾在面對身邊這些隱形殺手時,該如何積極應對,逐一擊破呢?中國常見的致癌因素可分為五大類23種風險因素(詳見下表):各省市各致癌因素導致患癌風險比例由23種可避免的導致癌癥因素所占比例排名,從高到低,前五分別是黑龍江、廣東、吉林、湖北、內蒙古;比例最低的五個是甘肅、云南、新疆、西藏和上海,其中上海只有35.2%的癌癥死亡,是全國最低。而在20歲及以上成人中,中國每年有103.6萬人死于23種主要致癌因素引起的各種癌癥,占全部20歲及以上癌癥死亡人數(約為229萬人)的45.2%。換句話講,只要放控好23種致癌因素,中國45.2%的癌癥死亡可以避免。做到這七點,擊破23大隱形殺手!研究表明,這些致癌風險是可以避免的,這意味著將近103.6萬例可預防的癌癥。我們該如何做呢?①戒煙是頭等大事關于吸煙的最佳預防癌癥策略是永遠不吸煙。全國有6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女性最大風險是吸煙,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內蒙古、安徽。一直以來,東北的女性肺癌發(fā)病率都比較高,這和她們吸煙率高密切相關。在貴州和云南,男性吸煙的比例占到了62.1%和61.4%,而這兩個省也恰好是財政收入對煙草行業(yè)依賴比例最高的省份。對于現有的吸煙者來說,“降低風險的程度取決于您吸煙的年數以及戒煙前抽取的香煙數量。如果吸煙不到五年(每天不超過一包),癌癥風險較低,只要你戒煙,你就會降低風險,獲得健康的好處。吸煙者經常反駁:“我知道從不吸煙的人,仍然會得肺癌。我為什么要戒煙呢?”然而,科學現實是,吸煙越少,患肺癌的機會越少。如果大家采取低風險群體的生活習慣,尤其是戒煙,可以避免大約80%到90%的肺癌死亡。1991年以來,美國癌癥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歸因于吸煙率的下降。建議:1.戒煙對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益。2.吸煙導致人均壽命縮短十年以上。3.如果40歲以前戒煙,可以奪回9年壽命。②控制飲酒酒精是1類致癌物,每18個癌癥里面就有1個和喝酒相關。有充分證據表明酒精會升高口咽、喉、食管(鱗)、胃、肝、結直腸、乳腺發(fā)生癌癥的風險,還有部分研究顯示酒精還可能導致肺癌、胰腺癌和皮膚癌。西藏、內蒙古皆以喝酒豪爽著稱,飲酒導致癌癥比例排名第1、2位;寧夏比例全國最低,只有9%,巧的也是回族不喝酒?!吨袊用裆攀持改稀罚?016版)建議,男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否則即為飲酒過量。25克酒精量是什么概念?大概換算下,請記下:白酒,每次不要超過1兩;啤酒,每次不要超過一瓶;紅酒,每次限制在一紅酒杯左右。③控制體重肥胖不僅會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骨質和關節(jié)疾病的風險,還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這里尤其要提到胰腺癌,它不僅和肥胖有關,還跟糖尿病有關。胰腺癌整體在發(fā)達地區(qū)發(fā)病率更高,北京女性中,有6.7%和糖尿病相關,是全國最高的地區(qū);而山西、江西和廣西的比例都要低很多,比如江西只有1.5%的女性胰腺癌和糖尿病有關。各種癌癥與肥胖的關系詳表體重最保持在標準BMI(身體質量指數)內,即18.5~23.9。ps: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此外,男性腰圍要控制在90厘米以內;女性腰圍不應該超過80厘米。④健康飲食培根、火腿、香腸、熱狗都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第一組致癌物。食用加工過的肉類會增加18%的結腸直腸癌風險。紅肉也會縮短人的壽命,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特別是當肉被烤或燒烤,甚至是輕微燒傷的時候。雖然紅肉的致癌風險遠不及吸煙的風險高,但減少紅肉的攝入量,并限制食用加工肉類只會降低你患癌癥的風險。從中國整體來看,排第一的致癌風險因素是水果蔬菜攝入不足,占了15.6%,它也是全國14個省的女性第一大風險因素?!吨袊用裆攀持改稀吠扑]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鮮水果。這里要刻意強調一下蔬菜應為“非淀粉類蔬菜”,即不以淀粉為主的蔬菜,包括各類葉菜、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秋葵、茄子等都是非淀粉類蔬菜,但是不包括土豆、紅薯、山藥這類根莖類食物。有研究顯示非淀粉類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諸多上呼吸消化道腫瘤的風險,諸如口腔、鼻咽、食管、肺、胃和結直腸的腫瘤發(fā)病風險。⑤增加運動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減肥或保持體形,而且對癌癥也有預防作用。運動似乎降低了激素水平,改善了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降低了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水平,也降低了身體脂肪。研究表明,每天至少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體育鍛煉的人患癌癥的風險會降低,尤其是乳腺癌和結腸癌的風險。此外,其他幾種癌癥的發(fā)病率也有所下降,包括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宮內膜癌。為了預防癌癥,美國運動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慢跑);或等量的兩種運動組合。⑥遠離病原體對于一般生活中常見的感染,建議如下表:⑦進行癌癥篩查對于大多數癌癥來說,如果能及早發(fā)現并治療,存活就會更大。要定期進行以下癌癥篩查:乳腺癌篩查、宮頸癌篩查、結腸直腸癌篩查、丙型肝炎病毒篩查、艾滋病毒篩查、肺癌篩查、肥胖等。2022年05月11日
1353
0
5
直腸癌相關科普號

湯躍強醫(yī)生的科普號
湯躍強 主治醫(yī)師
深圳市南山區(qū)人民醫(yī)院
南山腫瘤中心
56粉絲2.3萬閱讀

周玉斌醫(yī)生的科普號
周玉斌 主任醫(yī)師
遼寧省人民醫(yī)院
介入醫(yī)學科
111粉絲45萬閱讀

葉伯根醫(yī)生的科普號
葉伯根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東院)
肝臟外科
938粉絲3.2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