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宇琪
副主任醫(yī)師
3.9
消化內科陸紅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7
消化內科戈之錚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7
消化內科鄭青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6
消化內科李曉波
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6
消化內科曹芝君
主任醫(yī)師
3.6
消化內科童錦祿
副主任醫(yī)師
3.6
消化內科熊華
副主任醫(yī)師
3.5
消化內科趙韞嘉
副主任醫(yī)師
3.5
消化內科陳慧敏
副主任醫(yī)師 講師
3.5
陳朝飛
副主任醫(yī)師
3.5
消化內科趙樹靚
副主任醫(yī)師
3.5
消化內科龔帥
主治醫(yī)師
3.5
消化內科鐘巍
副主任醫(yī)師
3.5
消化內科張優(yōu)萍
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樓杰
副主任醫(yī)師
3.3
肝病科王連魁
主治醫(yī)師
3.0
消化內科潘宜久
醫(yī)師
3.0
消化內科胡狄爽
醫(yī)師
2.9
消化內科李雅惠
醫(yī)師
2.9
倪橋磊
醫(yī)師
2.9
消化內科曹佳偉
醫(yī)師
2.8
消化內科張培
醫(yī)師
2.8
消化內科歐展帆
醫(yī)師
2.8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陸紅教授每個月的第三周周四上午(有時候是第四周)會來寧波市杭州灣醫(yī)院(寧波市杭州灣新區(qū)濱海二路1155號)坐診。如果您是初次或多次抗幽門螺旋桿菌失敗,可以看陸教授的特需門診。最近一次時間為2020.1.21
談到奧密克戎,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新冠病毒”,是“疫情”,傳播性強,致死率高,談毒色變,唯恐避之不及。但大家需知道,無論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德爾塔變異株”還是“貝塔變異株”,甚至是近期在日本比較流行的“地獄犬毒株”,這些五花八門的病毒名稱都脫離不了“病毒”這個基本概念。何謂病毒,它是如何傷害我們,而我們機體又會如何抵御。簡單的說,病毒就是由幾個蛋白質組成的結構體,它表面的刺突蛋白可緊密結合人體器官上某個特定靶點,從而損害該靶器官,而我們身體內的免疫系統(tǒng)也將在此刻發(fā)生免疫應答,產生免疫細胞及抗體來消滅病毒。形象地講,病毒侵入人體就好比鑰匙插入鑰匙孔,只有匹配的鎖芯才能打開,所以病毒只侵害特定臟器。理論上講,不會對人體器官造成巨大傷害的病毒感染,在無藥物幫助下均可自愈。而“奧密克戎”病毒目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流行病學特征恰恰符合此點。一:認識奧密克戎說到奧密克戎,它具備怎樣的病原學特征,他與之前的變異毒株又有什么區(qū)別?奧密克戎變異株由四個蛋白組成,分別是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M、基質蛋白R、核衣殼蛋白N,刺突蛋白S就是我們上文說的鑰匙,是自然感染和疫苗設計的主要抗原靶標。通俗的說,刺突蛋白S就是病毒的身份證,人體產生的抗體只有見到這張身份證才會攻擊該病毒。??奧密克戎獨特之處相較于原有新冠毒株,奧密克戎已獲得60氨基酸位點突變,光刺突蛋白S則有30多個突變點,而往期Delta只有2個突變,是其他變異株5倍以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前期接種的新冠疫苗無法對奧密克戎的傳播、起病起到很好的阻斷作用。試想一下,一個罪犯的臉經過30多處的整容,縱使執(zhí)法部門神通廣大、火眼金睛,也難以鎖定該罪犯。?二:奧密克戎流行病學特征1.?高傳播性刺突蛋白s突變位點多,決定了以下兩個特性[1]1.1增強了與ACE2受體的結合能力1.2?結合后更加穩(wěn)定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者發(fā)現(xiàn)奧密克戎變異株S蛋白和受體形成復合物的親和力比原始病毒增強了13倍,是Delta的2.8倍[2]2.?低致病性奧密克戎變異株更傾向于感染人的上呼吸道[3],一項來自香港的離體實驗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在人支氣管的復制速度比德爾塔變異株快70倍,而在肺組織復制速度是德爾塔的1/10。這就決定了奧密克戎變異株相較于之前新冠毒株對肺組織的影響更小,更多得表現(xiàn)為普通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癥狀,表現(xiàn)為起病急,鼻咽癥狀較輕,全身癥狀重,可伴高熱、全身酸痛和眼結膜炎。所以奧密克戎感染者極少出現(xiàn)肺部受累表現(xiàn),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進而導致嚴重的低氧血癥,表現(xiàn)為低致死性。綜上所述,絕大部分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僅表現(xiàn)為較輕臨床癥狀,以發(fā)熱、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為主。對于我們非醫(yī)學背景的人來說,如何理解肺組織與氣管、支氣管的關系呢。首先肺組織與氣管、支氣管共同組成了我們肺,以一輛汽車舉例,肺組織好比是一輛汽車的發(fā)動機,而氣管、支氣管好比是四個輪胎,如果輪胎壞了,汽車還能勉強開,但要是發(fā)動機壞了汽車可要趴窩了。所以這就是奧密克戎對我們人體傷害更小的原因。???三:奧密克戎常見癥狀1.發(fā)熱2.頭暈頭痛(以昏沉感為主)3.全身肌肉、關節(jié)酸痛4.咽痛5.咳嗽6.?鼻塞流涕7.?聲音嘶啞少數(shù)患者可能累及眼部,表現(xiàn)為眼睛干澀等結膜炎表現(xiàn)?四:就醫(yī)指南正如我們上文所說,隨著新冠病毒迭代至“奧密克戎變異株”,其作用主要靶點已由之前的肺組織轉移至上呼吸道,流行病學特征表現(xiàn)為高傳播性、低致病性,絕大部分患者屬于“輕癥患者”,主要癥狀僅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暈頭痛及全身肌肉酸痛,極少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缺氧窒息表現(xiàn),7天左右可自愈。所以針對目前存在上述癥狀患者建議:1.?非必要不輕易來醫(yī)院發(fā)熱門診就診,在降低傳染風險的同時減輕醫(yī)護工作者工作壓力2.?對于身強體壯的年輕群體,在確保無呼吸困難的前提下,推薦居家休息。高熱期,遵照退熱藥品使用說明書對癥處理,原則上體溫>38.5℃使用,低于此溫度盡量物理降溫。常見退熱藥品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片(泰諾林),吲哚美辛栓劑,酚麻美敏片(泰諾)、洛索洛芬鈉片,必要時可使用糖皮質激素退熱。3.?對于幼兒、老人、存在呼吸系統(tǒng)基礎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群體,及時就醫(yī),由醫(yī)生評估后確定治療方案?總結:“奧密克戎”或許不是這場病毒事件的終點,未來的我們可能會面對更多稀奇古怪的變異毒株,懷揣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奧密克戎”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連面對困難的勇氣都沒有。朋友們,直面困難,努力強健體魄,增強自身免疫力,才是我們抵御病毒根本途徑。我們已經落下太多,是時候找回3年前的自己了![1]?MILLERNL,CLARKT,RAMANR,etal.InsightsonthemutationallandscapeoftheSARS-CoV-2Omicronvariant[J].bioRxiv,2021:34931194.[2]?ChenJH,WangR,GilbyNB,etal.Omicronvariant(B.1.1.529):infectivity,vaccinebreakthrough,andantibodyresistance[J].JChenInfModel,2022,62(2):412-422[3]BROWNJ,ZHOUJ,PEACOCKTP,etal.TheSARS-CoV-2variant,Omicron,showsenhancedreplicationinhumanprimarynasalepithelialcells[J].bioRxiv,2022.
正如我們前面兩期所說,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傳染性疾病,考慮到我國傳統(tǒng)飲食習慣,疾病發(fā)病往往存在家庭聚集現(xiàn)象。那么面對“老人”、“兒童”、甚至“孕婦”這三類特殊人群是否同樣需要檢測及除菌。 一:老年人是否有必要除菌 首先需要向大家重申的一點是,無論年輕人、老年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都會增加胃癌的發(fā)生風險。但是老年人,尤其是>70歲的人群根除HP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會增加,因此針對存在HP感染的老年人根除HP治療應進行“獲益-風險”個體化綜合評估。 針對以下幾種情況的老年人強烈建議行根除HP治療 1.由于各類心腦血管、風濕免疫等疾病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類藥物的老年人群,需行根除HP治療 2.對于存在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難治性貧血的患者需行HP治療 除此之外,需結合患者年齡、肝腎功能、藥物不良反應、經濟水平、除菌意愿等綜合評估患者除菌的“風險-獲益”來最終決定是否除菌。 二:兒童檢測及除菌策略 不推薦對14歲以下兒童行常規(guī)檢測HP,如13C呼氣試驗。理由如下: 1.與成人相比,兒童HP感染者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如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的風險低, 2.除菌治療的不利因素多,包括抗菌藥物選擇面?。▋H推薦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和承受藥物不良反應的能力差。 3.兒童HP感染有一定自發(fā)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幾率也高于成人 *哪幾類情況下需對兒童進行HP檢測 1.因各類原因行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瘤)患兒 2.消化不良的患兒 3.一級親屬中有胃癌的患兒 4.不明原因的難治性貧血患兒 5.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類藥物(NSAID)(包括小劑量阿司匹林) *哪幾類患兒需行根除HP治療 1.消化性潰瘍、胃MALT淋巴瘤必須根治 1.消化不良、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難治性貧血,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監(jiān)護人、年長兒童強烈要求可考慮在兒童時期根除 三.孕婦是否需要檢測及除菌 雖然13C呼氣試驗不存在放射性,對孕婦同樣安全有效,但是鑒于抗生素對胎兒的影響,所以孕婦無需考慮除菌。特殊情況下,如存在胃MALT淋巴瘤的孕婦建議在血液科??漆t(yī)師評估下是否終止妊娠行HP除菌治療。
總訪問量 41,147次
在線服務患者 221位
科普文章 11篇
年度好大夫 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