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閘新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民營未定級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推薦專家

疾?。? 貧血
醫(yī)院科室: 不限
開通的服務: 不限
醫(yī)生職稱: 不限
出診時間: 不限

貧血科普知識 查看全部

腫瘤化療后貧血如何處理?腫瘤化療后貧血是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處理方法需要綜合考慮貧血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潛在的病因。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處理方法:1.輸血治療輸血是最快速糾正貧血的方法,適用于以下情況:血紅蛋白<60g/L,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態(tài),如心動過速、呼吸急促、胸痛、暈厥等癥狀。其他抗貧血治療無效的慢性癥狀性貧血。無時間或機會進行其他抗貧血治療者。輸血目標是改善癥狀,維持血紅蛋白在80-100g/L以上。2.紅細胞生成刺激劑治療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是治療化療相關貧血的重要方法,常用藥物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其適應證為不需要輸血治療的貧血患者,治療目標是減少輸血需求,避免不良反應導致治療中斷。使用時需注意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部分研究顯示其可能刺激腫瘤生長,但尚無明確證據(jù)。3.補充鐵劑鐵是紅細胞生成的重要原料,化療患者常因鐵吸收障礙或丟失過多而出現(xiàn)鐵缺乏。補充鐵劑可增加體內(nèi)鐵儲備,提高紅細胞生成效率。具體方法包括: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右旋糖酐鐵、琥珀酸亞鐵等。建議餐后服用,避免胃腸道反應,同時可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同服以促進吸收。靜脈鐵劑:適用于口服鐵劑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患者,起效快且無胃腸道刺激。4.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維生素B12和葉酸是紅細胞DNA合成所必需的輔酶,缺乏時會導致紅細胞生成障礙。對于因缺乏這兩種維生素引起的貧血,可補充相應的維生素。補充前需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缺乏情況。5.飲食調(diào)理飲食調(diào)理是治療的基礎,重點是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以支持造血功能:富含鐵的食物:如瘦紅肉、動物肝臟、動物血、豆類、深綠色葉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有助于鐵的吸收。避免影響鐵吸收的食物:如谷物中的麩皮、茶、咖啡、可可和牛奶。6.其他措施定期監(jiān)測:定期復查血象,及時發(fā)現(xiàn)貧血變化。心理支持:化療過程中的焦慮和壓力可能影響身體恢復,提供心理咨詢和疏導十分必要。生活方式調(diào)整: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以促進身體康復。7.調(diào)整治療方案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調(diào)整化療藥物的劑量或更換藥物,以減輕對造血系統(tǒng)的抑制??傊?,化療后貧血的處理需要個體化,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大細胞性貧血:成因、分類與診斷要點 大細胞性貧血作為貧血的一種常見類型,其成因復雜多樣,診斷和鑒別診斷過程亦頗具挑戰(zhàn)性。準確地識別大細胞性貧血的類型對于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為了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大細胞性貧血,本文將對其定義、分類、鑒別診斷流程、關鍵鑒別點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詳細且系統(tǒng)的闡述,旨在為臨床實踐和患者的自我認知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一、定義大細胞性貧血(MacrocyticAnemia),指的是在外周血檢測中,紅細胞的平均體積(MCV)大于或等于100fL的一類貧血。其本質(zhì)原因在于DNA合成障礙或紅細胞膜出現(xiàn)異常,從而致使紅細胞的生成過程出現(xiàn)異常,體積增大。二、病因與分類大細胞性貧血可大致分為巨幼細胞性和非巨幼細胞性這兩大類:1.巨幼細胞性貧血(DNA合成障礙)1)維生素B12缺乏?惡性貧血:這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性問題導致內(nèi)因子缺乏,使得維生素B12無法被正常吸收。?胃切除術后:胃切除手術會影響內(nèi)因子的分泌,進而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素食者:植物性食物中維生素B12的含量極少,長期素食容易導致維生素B12攝入不足。?腸道吸收障礙:例如克羅恩病、乳糜瀉等腸道疾病,會破壞腸道黏膜的完整性或影響腸道的吸收功能,導致維生素B12吸收不良。2)葉酸缺乏?營養(yǎng)不良: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富含葉酸的食物,如綠葉蔬菜、豆類、堅果等。?妊娠:孕婦對葉酸的需求增加,如果飲食中攝入不足或補充不夠,容易出現(xiàn)葉酸缺乏。?酗酒:長期大量飲酒會干擾葉酸的吸收和代謝。?藥物:某些藥物,如甲氨蝶呤、苯妥英等,可能會抑制葉酸的吸收或利用。?遺傳性代謝異常?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缺乏癥: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由于基因突變導致酶活性降低,影響葉酸的代謝過程,從而引發(fā)巨幼細胞性貧血。2.非巨幼細胞性貧血(非DNA合成因素)1)肝臟疾病?酒精性肝?。洪L期大量飲酒導致肝細胞損傷,影響肝臟的代謝和合成功能,包括脂質(zhì)代謝異常,進而影響紅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肝硬化:肝臟組織纖維化和結構改變,導致肝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正常合成與紅細胞代謝相關的物質(zhì)。2)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機體代謝率減慢,影響造血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使得紅細胞生成出現(xiàn)異常。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這是一種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造血細胞發(fā)育異常,導致無效造血和細胞形態(tài)改變。4)藥物或毒物?抗病毒藥物(齊多夫定):可能會對骨髓造血功能產(chǎn)生抑制作用。?化療藥物:如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在治療腫瘤的同時,也可能損傷正常的造血細胞。5)長期飲酒:酒精不僅對肝臟有損害,還可能直接影響骨髓的造血微環(huán)境。6)溶血后恢復期?溶血事件發(fā)生后,骨髓會加速紅細胞的生成以補充損失的紅細胞。新生成的網(wǎng)織紅細胞體積較大,導致在恢復期出現(xiàn)暫時性的MCV升高。三、鑒別診斷流程1.確認大細胞性貧血1)準確測量MCV,確保其大于或等于100fL。同時,要排除可能導致MCV假性升高的因素,如高網(wǎng)織紅細胞血癥(大量新生的網(wǎng)織紅細胞會使MCV升高)、冷凝集素(在低溫下紅細胞凝集,影響測量結果)等。2)進行血涂片檢查,仔細觀察紅細胞的形態(tài)。巨幼紅細胞通常具有體積增大、核染色質(zhì)疏松等特點,同時可能伴有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的現(xiàn)象。2.評估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1)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溶血或急性失血后的恢復期。因為在這些情況下,新生成的網(wǎng)織紅細胞體積較大,會暫時導致MCV升高。2)若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降低,則需要進一步區(qū)分是巨幼細胞性貧血還是非巨幼細胞性貧血。3.檢測維生素B12和葉酸水平1)維生素B12缺乏時,血清B12水平通常低于200pg/mL,同時伴有甲基丙二酸(MMA)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2)葉酸缺乏時,血清葉酸水平低于4ng/mL,紅細胞葉酸低于140ng/mL,此時通常只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3)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或正在使用某些藥物(如二甲雙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維生素B12假性正常的情況,需要結合其他指標綜合判斷。4.非巨幼細胞性病因排查1)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長期大量的酒精攝入史、藥物使用史(特別是可能影響造血的藥物)、甲狀腺疾病史以及肝臟疾病史。2)進行實驗室檢查,包括肝功能檢查(如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GGT等)以評估肝臟功能,甲狀腺功能檢查(如促甲狀腺激素TSH)以判斷是否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3)對于疑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患者,需要進行骨髓檢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骨髓象可見病態(tài)造血,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骨髓可見巨幼變的紅細胞。5.特殊檢查1)骨髓活檢:對于一些診斷困難的病例,可以通過骨髓活檢來明確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骨髓活檢可見異常的造血細胞分布和形態(tài),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則可見明顯的巨幼變紅細胞。2)遺傳學檢測:對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等遺傳學檢測,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特征性的染色體異常,如5q-等。3)Schilling試驗(已較少使用):這是一種用于鑒別維生素B12吸收障礙原因的試驗,但由于操作復雜且臨床應用受限,目前已較少使用。四、關鍵鑒別點五、注意事項1.混合性貧血: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同時存在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B12/葉酸缺乏。此時,MCV可能表現(xiàn)為正常范圍,因此需要結合鐵代謝指標(如血清鐵、鐵蛋白等)進行綜合判斷。2.慢性疾病的影響:肝臟疾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慢性疾病可能會掩蓋大細胞性貧血的典型表現(xiàn),使得診斷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在診斷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綜合的評估,不能僅僅依賴于單一的指標或癥狀。通過系統(tǒng)、全面地評估患者的病因和相關實驗室指標,能夠準確地鑒別大細胞性貧血的具體類型,從而為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如補充維生素B12/葉酸、戒酒、治療原發(fā)病等)提供依據(jù),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老年人貧血: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患老年人貧血(血紅蛋白男性<120g/L,女性<110g/L)乃是臨床常見之癥,在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約為10%-30%。其中,缺鐵性貧血(IDA)所占比例最高(29.1%),其次為慢性病性貧血(諸如慢性腎病、腫瘤、風濕性疾病所致)、腎性貧血以及巨幼細胞性貧血。貧血與老年人的衰弱、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率緊密相關,因而需盡早予以干預。一、病因與危險因素1.營養(yǎng)缺乏?鐵缺乏:老年人常因食欲衰退、牙齒問題以及消化吸收功能弱化,致使鐵攝入不足;而慢性失血(像是消化道潰瘍、腫瘤、痔瘡等情況)則是鐵丟失的主要緣由。?維生素B12與葉酸缺乏:這通常與飲食的單一性、萎縮性胃炎或者藥物(例如質(zhì)子泵抑制劑、二甲雙胍)干擾吸收存在關聯(lián)。在飲食方面,老年人若長期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富含維生素B12和葉酸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肉類、蛋類、豆類、綠葉蔬菜等,就容易出現(xiàn)維生素B12與葉酸的缺乏。2.慢性疾病與炎癥?慢性腎病、腫瘤、肝病、感染等病癥會通過炎癥因子(如IL-6)抑制紅細胞生成素(EPO)的活性,進而引發(fā)慢性病性貧血。3.藥物影響?抗凝藥、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有可能致使胃腸道出血;部分抗生素(如甲硝唑)或者化療藥物能夠干擾造血功能。4.造血系統(tǒng)疾病?骨髓增生異常性腫瘤(MDS)、再生障礙性貧血(AA)、多發(fā)性骨髓瘤(MM)等疾病,需要通過骨髓檢查來加以鑒別。二、臨床表現(xiàn)其癥狀隱匿且不具典型性,需對以下表現(xiàn)保持警惕:?非特異性癥狀:表現(xiàn)為乏力、頭暈、活動耐力降低、認知功能減退以及情緒異常(例如易怒或者抑郁)。?心血管表現(xiàn):出現(xiàn)心悸、氣促的癥狀,嚴重時還會誘發(fā)心絞痛或者心力衰竭。?組織缺鐵體征:存在匙狀甲、口角炎、舌乳頭萎縮(IDA)等情況;若為黃疸,則可能是溶血性貧血;皮膚蒼白亦是常見表現(xiàn)之一。?神經(jīng)癥狀:可能有肢體麻木、共濟失調(diào)(維生素B12缺乏)的現(xiàn)象。三、診斷與鑒別診斷1.初步檢查?血常規(guī):留意小細胞低色素(MCV<80fl,MCH<27pg)或者大細胞性貧血(MCV>100fl)的情況。?鐵代謝指標:血清鐵蛋白(SF<30ng/mL提示IDA,>100ng/mL提示慢性病性貧血)、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TSAT<20%支持IDA)。?葉酸與維生素B12水平:以此排除巨幼細胞性貧血。2.進一步檢查?消化道評估:所有IDA患者均需進行胃鏡、腸鏡檢查,以排除腫瘤、潰瘍或者血管畸形。?腫瘤篩查:檢測CEA、CA19-9等腫瘤標志物,并結合影像學檢查。?炎癥與風濕指標:測定CRP、IL-6、抗核抗體(ANA),用以評估慢性炎癥或風濕性疾病。?肝腎功能:評估慢性肝病或腎病對貧血產(chǎn)生的影響。?骨髓檢查:當懷疑為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MDS、AA、MM)時,需進行骨髓涂片及活檢、流式細胞學、染色體及基因突變等檢查。3.鑒別診斷?IDA:鐵蛋白降低,總鐵結合力(TIBC)升高,骨髓鐵染色呈陰性。?慢性病性貧血:鐵蛋白正?;蛏撸琓SAT降低,且伴有慢性炎癥或腫瘤。?腎性貧血:eGFR下降,EPO水平降低,需依照KDIGO指南進行評估。?巨幼細胞性貧血:MCV升高,存在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狀況。四、治療策略1.缺鐵性貧血?口服鐵劑:如琥珀酸亞鐵緩釋片(200mg每日一次)、多糖鐵復合物,并聯(lián)合維生素C以促進吸收,治療療程直至鐵蛋白>50ng/mL。?靜脈補鐵:適用于口服不耐受或吸收存在障礙的患者,例如蔗糖鐵(總劑量=體重×(目標Hb-當前Hb)×0.24+500mg)。2.慢性病性貧血?以治療原發(fā)病為主,必要時運用促紅細胞生成素(ESA)或新型HIF-PHI類藥物(如羅沙司他)。3.巨幼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肌肉注射甲鈷胺(500μg每隔一日一次);葉酸缺乏:口服葉酸(5mg每日三次),療程為4周。4.腎性貧血?依據(jù)KDIGO2025指南,目標Hb設定為110-130g/L,優(yōu)先使用HIF-PHI或ESA聯(lián)合靜脈鐵劑。5.生活方式干預?增多紅肉、動物肝臟、綠葉蔬菜的攝取量;同時避免飲用濃茶、咖啡,以防干擾鐵的吸收。在日常飲食中,老年人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的食物,如魚類、禽類、豆類等,以幫助身體更好地合成血紅蛋白。此外,還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獼猴桃等,因為維生素C能夠促進鐵的吸收和利用。五、隨訪與管理?監(jiān)測指標:每3個月復查血紅蛋白、鐵代謝指標;對于慢性腎病或腫瘤患者,則需實施個體化的隨訪。?多學科協(xié)作:聯(lián)合消化科、腎病科、營養(yǎng)科等處理基礎疾病,關注衰弱老年患者的綜合照護。參考文獻與指南推薦1.《老年缺鐵性貧血慢病管理指南》(2024年)。2.KDIGO2025年腎性貧血指南更新(HIF-PHI類藥物應用)。3.《中國腫瘤相關貧血診治專家共識(2023)》。4.《鐵缺乏及缺鐵性貧血規(guī)范化診治》(中華內(nèi)科雜志,2023)。本文綜合最新指南與循證證據(jù),旨在為老年人貧血的規(guī)范化診療提供參考,然而具體方案仍需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調(diào)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