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榮
主任醫(yī)師 教授
心內一科主任
中醫(yī)心內科侯平
主任醫(yī)師 教授
心血管兒科主任
中醫(yī)心內科羅智博
副主任醫(yī)師
副院長
中醫(yī)呼吸科呂曉東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7
中醫(yī)心內科劉彤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6
中醫(yī)心內科張艷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6
中醫(yī)心內科姜鈞文
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李文杰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6
中醫(yī)心內科周鑫
副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于樂
副主任醫(yī)師
3.6
齊靜
副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徐剛
副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鄒燕
副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田苗
副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肖蕾
副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李超
副主任醫(yī)師
3.6
中醫(yī)心內科宮麗鴻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中醫(yī)心內科沈智策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中醫(yī)心內科昌艷艷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中醫(yī)心內科于睿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趙立群
主任醫(yī)師
3.5
中醫(yī)心內科楊積武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中醫(yī)心內科張靜生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中醫(yī)心內科王鳳云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中醫(yī)心內科奚永英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中醫(yī)心內科鄧慶榮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中醫(yī)心內科高淑娟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中醫(yī)心內科劉一文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中醫(yī)心內科錢新紅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中醫(yī)心內科張明雪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4
姜丹
主任醫(yī)師
3.3
中醫(yī)心內科杜丹
副主任醫(yī)師
3.3
中醫(yī)心內科王健
主任醫(yī)師
3.3
中醫(yī)心內科李蒙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2
中醫(yī)心內科湯連玲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3
中醫(yī)心內科趙鋼
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楊鶯
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杜毅
主任醫(yī)師
3.2
中西醫(yī)結合科劉壯
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于磊
副主任醫(yī)師
3.2
張東偉
副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盧正華
副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史海蛟
副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吳繼雷
副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王金梁
副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李思琦
副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劉悅
副主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陳韋
主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李大鵬
主治醫(yī)師
3.2
中醫(yī)心內科姜會來
主治醫(yī)師
3.2
張艷 禮海秋季是讓人感到舒適的季節(jié)。正是隨著秋季的來臨,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也進入了高發(fā)季節(jié)據有關部門調查統(tǒng)計顯示:秋冬季節(jié)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占全年發(fā)病總人數的69.5%,所以秋季預防此病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意義中醫(yī)認為,秋季陽氣由升浮逐漸趨于沉降,陽氣逐漸衰退,生理功能趨于平靜,天氣干燥,氣候漸涼且氣溫波動較大,是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正因為秋季氣候干燥,經過一夜的睡眠,吸進的多是干燥的空氣,呼出的卻是濕潤的二氧化碳,所以要消耗掉人體內的大量水分。特別是老年人的血粘度較高,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緩慢,加上血管壁較硬、較脆,缺少彈性,一旦血液流動受阻,易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秋季天氣是逐漸轉涼的過程,特別是秋雨后,氣溫突然變涼,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突如其來的寒涼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誘發(fā)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等。中醫(yī)歷來重視秋季養(yǎng)生,其養(yǎng)生的整體觀念為“天人相應,順應自然”,與萬物共生共榮。中醫(yī)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燥邪干澀,易傷津液。故此,我們應適當進行調養(yǎng),使體內陰液旺盛,從而達到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健康長壽的目的。一、 秋季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心有人做過調查,心腦血管疾病50%來源于心理因素。情緒的波動是誘發(fā)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秋風掃落葉,萬物倍凋零,為一年的轉折,常使人觸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多感慨萬千,有其垂暮之感。 “秋時凄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笨梢?,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yǎng)生之要務。因此,中老年人應調攝精神,白天宜適當運動,隨意自然,萬事經于心而不留于心,人不斗自然而隨于自然,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以走出凄涼低落的窘境。如天氣好的時候,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秋愁;玩玩花草,陶冶情操,但一切都要適度,不要過于疲憊。再者,秋季早晚溫差大,氣溫變化明顯。秋季的氣候是處于“陽消陰長”,由涼轉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而“白露”過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引發(fā)舊病,被稱為“多事之秋”。特別是在北方有時是“忽如一夜秋雨來,秋衣冬帽找出來”別說是中老年人,就是青壯年也少不了頭痛腦熱。天氣突變,引起血管的收縮最易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而引發(fā)其他疾病。特別是老人,如果您體質比較好可以用涼水洗臉、擦鼻,增加對寒涼的適應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您體質一般那就建議老人采用平補食療的方法吧。二、秋季進補 平補滋陰中醫(yī)理論認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秋季必須保養(yǎng)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yǎng)陰精為主。秋季氣候干燥,空氣溫度低,汗液蒸發(fā)快,應多補充些水分,平時可多吃些性平的水果如蘋果,并且多吃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陰潤肺。但秋天不應貪食瓜果,以防壞肚而損傷脾胃。也應少吃蔥、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溫燥熱食物,否則夏熱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溫病之癥。適當吃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雞蛋和豆類等,使人的大腦產生一種特殊物質,可消除抑郁情緒。在秋季要注意補水,水屬陰,性平為陰氣之源。尤其是在清晨醒來,喝一杯水,彌補一夜間體內流失的水分,稀釋血液,減少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故秋季人易倦怠、乏力,出現納呆和口舌生瘡、鼻腔、皮膚干燥、咽喉腫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現象。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蛇m當選服些滋陰潤肺的補品或藥粥。對中老年脾胃虛弱之人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如沙參、百合、銀耳加粳米(大米也可)、冰糖適量煮粥即可,早晚服食,以防秋燥傷人?!夺t(yī)學入門》中云:“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yǎng)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比绨俸霞t棗糯米粥滋陰養(yǎng)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yǎng)神,燕窩粥養(yǎng)肺止嗽,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等。老年人在秋季進補要注意平補,少用滋膩之品。如龜板、鹿角膠等過于滋膩,阻礙氣血運行,阻陽升發(fā),滋膩脾胃,且食補優(yōu)于藥補。我們下面推薦幾種適合中老年人秋補的食療做法。1.生地粥[配料] 生地25克,大米75克,白冰糖少許;[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后,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后,潷出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藥液合并后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加入適量冰糖,煮成白粥,再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即可;[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2.山藥百合大棗粥[配料] 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做法] 將山藥、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功效] 山藥具備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有滋陰養(yǎng)胃的作用。3.菊花粥:[配料]菊花60克、大米100克。[做法]先將菊花煎湯,煮15分鐘后,加入大米煮成粥。[功效]可散熱清火明目,對秋季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有較好療效。4.梨子粥:[配料]青梨2只,粳米100克;[做法]梨選用既脆又有水分的,把梨洗凈后帶核切碎加粳米,和水煮粥;[功效]因梨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可作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5.豬肝菠菜粥[配料]豬肝50克、菠菜100克;[做法]先熬大米粥,煮到一半的時候不時攪動一下。豬肝洗凈,切片。放少許料酒、淀粉抓一下,料酒可去點腥味,粥熟后就把豬肝放進去接著煮。菠菜洗凈,切半厘米長的碎粒,等豬肝放進去后,把菠菜碎放開水里迅速焯一下,然后撈起來放入粥里。這樣做的目的是去除菠菜中草酸。豬肝和菠菜都很容易熟,所以放進去煮幾分鐘后,適量少加點鹽提味。[功效]豬肝有補肝、補鐵、養(yǎng)血、明目功效,對因肝陰不足所致貧血、夜盲癥的人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補鐵、補血,食用適量切勿貪多。6.百玉蘋果湯[配料]百合、玉竹各30克,陳皮6克,大棗10枚,蘋果3個。[做法]將前4味洗凈,蘋果去皮核切片,共煮湯,加冰糖適量,飲湯食百合、蘋果、大棗等。[功效]此湯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等功效,適合秋燥所致的干咳少痰、聲音嘶啞等癥。這里提醒大家的是百合在市場比較多見,但質量參差不齊,要選用新鮮百合,挑選個大、瓣勻、肉質厚、色白(質量其次者呈微微泛黃)。如果色黃,或用嘴嘗有苦、澀味就不要選擇了,防止是不新鮮或化學漂白過的百合,以次充好。食療與進補的注意:當今社會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無病亂補,如用人參、龜板、鹿角膠、深海魚油等,價格昂貴,長期服用會引起發(fā)胖、膽固醇增高、更易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中醫(yī)的補益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的病人不宜大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有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傷害身體。陽虛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如用黨參、人參等。陰虛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數;如西洋參、知母等。氣虛者多表現為神疲乏力,氣短息弱,聲低懶言,或面白少華,頭暈,活動后諸癥加重,舌淡嫩,脈虛弱;如用黃芪等。血虛者多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色爪甲淡白無華、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皮膚干燥、頭發(fā)枯焦等;如用當歸、阿膠等。若不辨寒熱虛實妄投藥膳,就如給病癥“火上加油”。補藥易對不宜多,補藥都或多或少會有滋膩脾胃,引起腹脹,影響食欲。無論食補、藥補都要點到為止!三、秋季運動 動身練心秋季運動因人而異,量力而行。鍛煉的目的在于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因此,在運動種類上就應結合個體情況有所選擇,否則就會有害無益。中老年人應考慮其年齡因素,避免進行緊張、激烈、用力過大或講究速度的運動。特別是突然前傾、后仰或彎腰等動作都應少做。適宜的運動項目是散步、太極拳、氣功等。這類活動可放松神經、肌肉,對防治各種慢性病,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均有良好作用。并且還要重視運動衛(wèi)生,如飯前飯后避免劇烈運動;運動后半小時至40分鐘再吃飯,飯后要休息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再參加運動;運動期間不宜大量喝水;運動后不應立即洗冷水浴或游泳等。給中老年人的運動處方:1.運動強度:保證達到運動效果又不致引起危險的重要指標。運動強度可分為三級(低強度、中等強度及較大強度)。它是以機體運動時耗氧量的多少來衡量。耗氧量愈大,運動強度就愈大。但由于測定耗氧量較難,所以在實際運動中常以心率作為衡量運動強度最實際的指標。這是因為運動時心率與耗氧量成正比,測定心率又簡便易行。只需數自己的脈搏15秒鐘,再乘以4得出每分鐘的心率。但這種方法只適合無心律失常的患者!低、中等強度運動時最高的心率分別為100次/分和100~120次/分。一般來說,中老年人從事中低等強度的運動既可達到鍛煉目的。 2.運動次數:每周運動3~5次即可達到煅煉目的。 3.運動時間:每次約30~40分鐘。包括準備運動5~10 分鐘;正式運動15~20 分鐘,這個期間可達到最高心率的90 %即可;整理運動5~10分鐘。一般來說,運動后收縮壓輕度增高(但不超過20 mmHg)、心率增快(但增加不超過20次/分或活動中最高心率不超過120次/分)屬于正常。但如果在活動中出現氣短、心絞痛、心律失常、惡心、面色蒼白及活動后出現長時間疲倦、失眠等不適時,提示這次運動過量,應該在下次運動時減量或暫停運動。4.運動方法:(1)散步或旅行:即使高血壓患者做較長時間的步行后,舒張壓可明顯下降,癥狀也可隨之改善。散步可在早晨、黃昏或臨睡前進行,時間一般為15分鐘至1小時,每天多次,速度可按每人身體狀況而定。到戶外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散步,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是簡單易行的運動方法。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旅行可每周或隔周1次,包括步行、爬小山等活動??赡苄问讲煌灰苓_到其目的就是好方法。步行運動處方:一般慢步為1~2km/h(千米每小時),散步為3km/h,慢步為5km/h,疾步為6km/h,慢跑為8km/h。每分鐘步行100步以上者可使心率達100~110次/分。一般在午后或傍晚進行,每次15~30分鐘,中間休息1~2次,每次3~5分鐘,以后可逐漸增加步行速度和持續(xù)時間,直至3~5km/h,步行30分鐘休息5分鐘,每日2次,持之以恒。步行時應選擇平坦路,步幅均勻,步態(tài)穩(wěn)定,呼吸自然。也可用下面方法步行(選擇其一):①步行400~800米,3~4分鐘走完200米,休息3分鐘再走;②步行兩段1000米平路,用18分鐘走1000米,休息3~5分鐘,再走1000米;③2000米的平路,其中有5~10度坡度的路100米。用25分鐘走1000米,休息8~10分鐘,再走1000米。慢跑運動處方:慢跑適于體質較好的中老年人或青年人,如果在想要進行慢跑運動的高血壓病人最好先經過一個時期快步行走的鍛煉,以10~12分鐘行走1公里的速度急行1~2公里,如無不適反應,再轉入慢跑鍛煉。慢跑時的最高心率每分鐘可達120~136次,長期堅持鍛煉,可使血壓平穩(wěn)或下降,脈搏平穩(wěn),消化功能增強。跑步時間可由少逐漸增多,以15~30分鐘為宜。跑步時間可由少逐漸增多,速度要慢,不要快跑。注意的是患有冠心病則不宜長跑,以免發(fā)生意外。(2)太極拳:太極拳動作舒松自然,動中有靜,簡化太極拳運動量較小,心率只能達到90~105次/min。根據觀察,高血壓病人打完一套簡化太極拳后,收縮壓大約會下降10~15mmHg。特別是對有心腦血管疾病者打太極拳更是好處多,太極拳動作柔和,全身肌肉放松能使血管放松,促進血壓下降。打太極拳時用意念引導動作,思想集中,心境寧靜,有助于消除精神緊張因素對人體的刺激,有利血壓下降。太極拳包含著平衡性與協調性的動作,有助于改善高血壓患者動作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太極拳種類繁多,有繁有簡,可根據每人狀況自己選擇。如果一些活動不方便的老年人可以節(jié)選部分太極拳動作,如云手等動作,也可達到同樣目的。四、秋季保健 動手護心如果您是中青年人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去運動,如果您還想有其它的保健心腦的方法就來試試手保健吧!這套手保健操主要是運用中醫(yī)經絡理論,通過手部動作訓練調動經氣,達到內臟按摩等功效,有些動作還能有效鍛煉人體的協調、反映能力。該保健操適合各類人群日常保健,尤其適合糖尿病人、心腦血管病患者保健強身。這套手保健操簡便易學,共分五節(jié),完整做完一次僅需五分鐘,不受場地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手操鍛煉。具體為:第一節(jié):雙手手掌相對合起,開始快速搓動。每次搓動,可讓手指指尖從另一只手的手掌下端一直挫到中指第二關節(jié)處,然后回頭。每一個來回計一次,共搓36次。第二節(jié):雙手五指盡量分開,指尖逐個相對,指尖相合手掌分開,然后用力開始撐頂。一共做36次。第三節(jié):左手攤平手掌,右手握拳,將左手中指對準右手拳頭上的后溪穴,中指與穴位之間保持5-10厘米的距離。然后改換為左手握拳,右手攤掌。關鍵在于交換速度要快,交換做36次。第四節(jié):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右手合谷穴(虎口附近),用力按捏,然后換手,共做36次。第五節(jié):將五指盡量分開伸直,然后慢慢將大拇指彎下,盡量伸向小拇指。過程中要注意,其余四指不能彎曲,一共做36次。五節(jié)手保健操全部做完后,甩甩雙手,活動一下手腕,讓手部放松即可。下面我再給中老年人推薦一套強心健腦操。經常練習可以保護心腦功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⑴按壓:用手指按壓肩井穴(在頸后凸起的高骨與肩峰連線的中點),以酸脹感向手臂部及后背部放射時為度,每次做5~10次,每天2次。⑵推擦:用雙手的拇指分推每個肋縫,方向是由中間向兩側推。做10~15次。⑶叩打:用手掌輕叩胸部心前區(qū)20~30次。⑷揉捏:用手掌大魚際(在拇指根部,手掌的肌肉豐厚處)揉按胸大肌部位20~30次。⑸點推:以手大拇指點推心俞(心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和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方向由上而下,反復做30次。⑹搓揉:每天早起和睡前,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來回搓揉另一只手的中指和小指。將兩手掌互搓發(fā)熱之后,用手掌心來回摩擦兩腳足心,使之發(fā)熱。五、秋季心腦 日常點滴秋天天氣干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見面握手時,手指剛一接觸到對方,會突然感到指尖針刺般疼痛;脫下毛衣,拉門把手、開水龍頭觸摸金屬時,也會發(fā)出“啪、啪”的響聲,并伴有刺痛感;早上梳頭時,頭發(fā)會越理越亂……這些都是人體體內靜電對外“放電”的結果。這是由于空氣干燥,皮膚與衣服、衣服與衣服之間長期摩擦,便會產生靜電,特別是皮、毛質地的衣物,產生靜電會更多。而家用電器、電腦等電器產生的靜電荷也會被人體吸收并積存起來。此外,由于老年人的皮膚相對干燥,加上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抗干擾能力減弱等因素,更容易受靜電的危害,引發(fā)心血管疾病。如果要防止靜電,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少穿皮、毛和化纖質地的衣物,特別是中老年人,應盡量穿純棉制品;脫衣服后,用手輕輕摸一下墻壁,摸門把手或水龍頭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墻,將體內靜電“放”出去。秋天,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差在10度左右時,15分鐘左右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這樣可以減少病菌,防止感冒,減少其它疾病的發(fā)生。還要注意不在居室內吸煙,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yǎng)些花草,以調節(jié)空氣濕度。再有心腦血管病患者,在注意日常保健的同時也要按時服藥。有些中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如高血壓,平時血壓很高,經過鍛煉癥狀或血壓有所好轉就停藥,這是很危險的。秋季溫差大,氣溫變化明顯,通過血管收縮等,血壓也會隨氣溫而產生變化。降壓藥的突然減停,會對這特殊的季節(jié)產生不利的影響。再者說,老年人如血壓較高,降壓藥是要終身服藥的。中醫(yī)的辦法雖很有效,但也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西醫(yī)一輩子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中醫(yī)在幾年能解決已經實屬不易了。
每年11月份左右和元旦前后,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fā)期。原因在于突然下降的氣溫會造成血管收縮、血黏度增高,北方干燥的氣候也容易使血黏度增高。同時,有研究證明,心血管疾病與炎癥的發(fā)生有很大關系,而近段時間氣候突變造成感冒(細菌感染引起)人群增多,正是心血管疾病高發(fā)的重要原因。 如何預防呢?防寒保暖依然是首先要注意的;其次,要注意保持生活節(jié)律的穩(wěn)定,有鍛煉習慣的人,時間應以上午10點以后或下午為宜,原因在于早上人們的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多,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一天中發(fā)病的高峰期。過早起床鍛煉,冷空氣刺激血管收縮,進一步加強了發(fā)病的可能。 醫(yī)學證明,心梗3小時內通過手術或藥物將梗塞去除,缺血區(qū)的心肌基本不會發(fā)生壞死現象,預后是比較良好的。但一旦超過3~4小時就會造成心肌壞死,即使通過藥物或手術也難以逆轉。因此一旦出現胸疼、胸悶的癥狀時要及時含服硝酸甘油等藥物,如果5~10分鐘后還不能緩解,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此外,心腦血管患者應當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過于興奮或因生悶氣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誘發(fā)疾病。在供暖的房間內,出門前應先在門口打開門適應適應,避免直接出門時,冷空氣刺激血管,造成心血管意外。 由于冬天氣候寒冷易發(fā)生中風,所以更要認真量好血壓,注意血壓變化。年長者最好能每天量血壓,充分掌握血壓狀況,以避免血壓升高,做到“平穩(wěn)降壓,備戰(zhàn)24小時”。定期復診,隨時關注病情的變化,以便發(fā)現癥狀后,及時就醫(yī)。 如果出現記憶力減退、四肢麻木、頭暈、頭痛、無力、胸悶、心悸等高血壓初期癥狀,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心血管病患者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切不可隨意停藥,堅持服用治療冠心病或高血壓的藥物是預防疾病發(fā)作的關鍵。 除了積極預防和藥物治療,老年人還要注意冬季養(yǎng)生,做到以下“三要”。 一要飲食調養(yǎng)。冬季飲食養(yǎng)生以調節(jié)酸堿平衡的食物及含熱量高的食物為主,如黑木耳、銀耳、蘑菇等,控制好體內血液的酸堿度。服用清淡飲食,如大蒜、西紅柿、木耳、水果、鮮奶、豆腐等,這些東西都有降血脂作用。 二要鍛煉強身。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笔聦嵶C明,冬季多參與室外活動,人體微微出汗,使體內的毒素物質排出體外,有益健康。加強鍛煉,增加對寒冷的適應性,避免受涼。 三要精神調養(yǎng)。要重視精神上的安靜外,還要學會及時調節(jié)不良情緒。老年人冬季易出現情志不暢,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的時間,陽光可增加人體生理激素,幫助控制情緒。 特別提醒:在這個寒冷的冬季,老人還要做到飲食有規(guī)律;知冷知熱,保持身體的恒溫;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增加體力活動,避免疾病纏身,達到延年長壽。
總訪問量 5,048,693次
在線服務患者 4,006位
科普文章 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