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中心醫(yī)院

公立三甲綜合醫(yī)院

推薦專家

頭痛科普知識 查看全部

清震湯頭痛如被頭箍箍住,經驗方是清震湯,原因:整個頭部上半部都覺被箍住,像「震」卦,震在東,東為木,震位木,上面二個是陰爻,心境低落;下爻是陽爻,被箍住,心里憋著火,火沒發(fā)出來,就整體陰沉,單向抑郁;火迸發(fā)出來,就是雙向躁狂抑郁癥。而震卦的特征傷門伏吟,震為傷,是傷門,是兇門,是傷害、受傷的意思,表現(xiàn)的精神特征是痛苦、傷害、呻吟。同一個事情,有的人會氣出內傷,有的人無所謂。注:清震湯(劉完素):升麻30克、蒼朮30克、干荷葉1張(約15~20克),共為末,每服15克,水煎服。本方為治雷頭風(頭痛,頭面起疙瘩或頭內如雷鳴,憎寒壯熱,狀如傷寒)的特效藥。它是由濕毒郁結于上所致。而升麻具有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的作用;蒼朮具有健脾燥濕、祛痰解毒的作用;荷葉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的作用;色青氣香,其形狀如仰盂,其象屬震(震仰盂,震為雷),以形治形,能升助胃中清陽之氣上行。因升麻、蒼術都解毒,夏天貪涼致清氣不升、濁氣向上而濕熱頭痛,故用升麻、荷葉升清陽,蒼朮燥濕濁,擴大清震湯的使用范圍。還可以治療腦震蕩,被震了嘛,所以用清震湯。
感冒頭痛?真相很恐怖一日門診,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妙齡貌美的少女走進我的診室。????原來,經人介紹,這對夫婦特意從家鄉(xiāng)趕來找我為他們寶貝女兒看病。我便請病人坐在我旁邊的椅子上問起病史來。????病人的母親說,她的女兒今年考進廣州的一所大學,入學一個多月后的一天,她女兒突然感到咽喉痛、發(fā)熱、流涕等不適,于是便在校醫(yī)室就診,校醫(yī)室的醫(yī)生看后便下了一個“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開了一些相應的藥物給她服用,一周后咽喉痛和流涕癥狀消失了,但發(fā)熱仍存,同時還出現(xiàn)頭痛,這頭痛一旦出現(xiàn)便日漸加重,校醫(yī)室認為原來的病并沒有好,再加碼用上靜脈輸注抗生素治療,雖然發(fā)熱稍退,但頭痛確實越來越重,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通過電話得知情況后,心疼女兒的他們便讓女兒從廣州回家治療調理,本意是等調理好了再回校上課。????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女兒的病情以一種迅猛的速度在加重,頭痛越來越嚴重,用他們女兒的話說:頭就像要炸開一樣爆裂樣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還不時伴隨有惡心嘔吐等,他們感覺到女兒的病并不是“上呼吸道感染”這么簡單了,剛好有人告訴他我在診治頭痛方面很有辦法,于是便找上了。????面對主訴為頭痛的病人,或者癥狀中有明確頭痛的病人,我都是十分小心的,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誤診或者漏診隱藏在頭痛這個癥狀背后的嚴重的疾病。能證明我對頭痛病人重視的“證據”之一就是無一例外地給他們看眼底。????是的,看眼底是很簡單的一項檢查,在診室就可以很快完成,但這必須會看、懂看,還有就是必須要不厭其煩地看,不抱僥幸心理地看??梢院敛豢鋸埖卣f,除了眼科醫(yī)生,其它科室的醫(yī)生已經很多不會看眼底了,那些會看眼底的醫(yī)生已經不習慣或者不耐煩給病人看眼底了。值得欣慰的是,我的研究生們都學會了看眼底,而且都會不厭其煩地給那些他們認為需要的病人看眼底。????我拿起眼底鏡準備給她看眼底,這才發(fā)現(xiàn)這位姑娘的美麗。盡管被疾病折磨了這么長時間,但她的美依然自熱而然地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這是一種天然的,無需雕飾的美。人們常說紅顏薄命,但我并不認可,薄命與否只是一個概率的問題,與美丑無關。?????????其實,在聽完病史后,我心中已經隱約感到某種的不妙,可我還是希望我看到的眼底不是我心中想到的那種疾病的眼底改變。然而,事實總是很殘酷且血淋淋的:隨著我的眼底鏡的光線穿透她那美麗的眼睛的晶體進入眼底,典型的顱內壓增高的眼底改變一覽無遺地展示在我的眼里,這樣的改變不可能是一個月內可以完成的,我似乎看到那可怕恐怖的答案了!????為了盡快得到結果,我選擇了速度最快的一種檢查:頭顱CT平掃。約莫一個多小時后,給力的CT室的同事們便完成了所有該做的一切,病人的父母親看到報告后已經明白了一切,于是便將病人留在候診室的長椅上休息,他們兩個進入我的診室。????盡管我有心理準備,可當我將CT片放在讀片燈前時,還是被眼前的影像嚇了一跳:一個巨大的腫瘤不偏不倚地生長在腦部的中央!再也沒有比這個結果更令人絕望的了,作為醫(yī)生的我深知,這樣的腫瘤,這樣的生長位置,我想,全世界沒有哪一位醫(yī)生敢動它一刀!????當我把情況告訴這對可憐的父母時,當他們明白將很快失去自己的寶貝女兒的時候,母親當場失聲痛哭,貌似堅強的父親安慰著自己的妻子,可眼里分明已是滿眶的淚水了,于我而言,此時我任何勸慰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哀嘆疾病的無情,人類的無奈,醫(yī)生的愛莫能助了。????是啊,作為醫(yī)生能夠做的并不多,他們偶爾才能去治愈,常常去幫助,卻總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