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血管炎

(又稱:白細胞碎片性血管炎、過敏性血管炎)

就診科室: 免疫科  皮膚性病科 

+收藏
精選內容 介紹 推薦專家 推薦醫(yī)院 相關問診
目錄
  • 1介紹
  • 2發(fā)病原因
  • 3癥狀表現(xiàn)
  • 4如何預防
  • 5檢查
  • 6治療方式
  • 7注意事項
  • 8預后

介紹

變應性血管炎,又稱過敏性血管炎,是由于藥物或感染而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主要影響皮膚細小血管(細小動脈和靜脈、毛細血管),但也可影響其他臟器的小血管而造成多系統(tǒng)病變。

本病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可觸性紫癜和(或)瘀點(直徑小于 2 毫米的皮下出血斑點)、瘀斑(直徑大于 5 毫米的皮下出血斑點),可伴有其他系統(tǒng)癥狀,包括腎臟、關節(jié)、腸道、心臟、呼吸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不是小事!忽視=潰爛

陳善聞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泌尿外科

發(fā)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以下病因引起的:

  • 免疫復合物沉積:是最主要的病因。當某些外源性物質入侵機體時,抗原能夠刺激機體產生對應的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可以沉積在小血管壁,激活體內免疫系統(tǒng)的補體成分,破壞沉積免疫復合物的小血管壁,造成損傷。
  • 炎癥損傷:在抗原的趨化作用下,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炎癥細胞,會定向向這些抗原部位移動聚集,可以直接損傷組織,同時可釋放大量炎癥介質造成組織炎癥損傷。
  • 凝血異常:血小板可以釋放一些物質,這些物質能導致血小板聚集,局部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堵住小血管,導致這些小血管供應的組織器官缺血、產生組織損傷,同時繼發(fā)的纖溶系統(tǒng)(體內能溶解血栓的系統(tǒng))功能異常也能加重病變。

危險因素

  • 服用某些藥物:包括巴比妥酸鹽類、利尿藥、碘化物類、磺胺類、青霉素以及阿斯匹林等。
  • 食用某些食物:包含牛奶、巧克力和含有可可的其他食物等。
  • 某些病原體感染:包括結核桿菌、病毒、鏈球菌、麻風桿菌以及真菌感染等。
  • 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包括石油產物、除草劑和殺蟲劑等。
  • 接觸某些體外蛋白:如抗蛇毒血清、各種脫敏劑等。
  • 患有某些免疫系統(tǒng)疾?。喊愶L濕關節(jié)炎、高球蛋白血癥、冷蛋白血癥和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
  • 患有某些惡性腫瘤:某些腫瘤可能引起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可能導致本病的發(fā)生,如肺癌等。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如何認識變應性血管炎

陳亞敏 副主任醫(yī)師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外科

癥狀表現(xiàn)

典型癥狀

本病的常見癥狀包括:

  • 皮膚損害:典型的皮損是紫癜,稍突出于皮面,從針尖大小至幾厘米不等,形狀多樣,也可表現(xiàn)為丘疹、結節(jié)、小皰、大皰(水泡或血泡)、潰瘍或復發(fā)性蕁麻疹,可伴有結節(jié)的網(wǎng)狀青斑。皮損處可有瘙癢、疼痛、刺痛感或燒灼感。皮損通常對稱分布在身體下垂部位,如臀部、下肢等,損害消退或轉為慢性時可發(fā)生皮膚色素沉著。
  • 全身表現(xiàn):急性發(fā)病時,可有發(fā)熱、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現(xiàn),慢性進展也可有低熱、乏力等全身表現(xiàn)。
  • 腎臟受累:腎臟小血管炎可導致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等。
  • 關節(jié)受累:一般僅有關節(jié)疼痛的表現(xiàn),偶有關節(jié)炎引起的關節(jié)局部紅、腫、熱、痛等表現(xiàn)。
  • 腸道受累:可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嘔血或排出鮮血或黑便等表現(xiàn)。
  • 心臟受累:主要是心律不齊引起的心悸,嚴重時可有心衰表現(xiàn),如呼吸困難、暈厥等。
  • 呼吸系統(tǒng)受累:可有氣促、咯血等癥狀,偶有胸腔積液引起的呼吸困難表現(xiàn)。
  • 神經系統(tǒng)受累:見于嚴重患者。中樞系統(tǒng)受累可有頭痛、復視等表現(xiàn),外周神經受累可有局部感覺異常,如手腳麻木、沒有感覺等,也可有運動異常,如無法抬手腕、抬腳等。

并發(fā)癥

本病的常見并發(fā)癥有:

  • 肺炎
  • 消化道出血
  • 胰腺炎
  • 過敏性紫癜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不是小事!忽視=潰爛

陳善聞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泌尿外科

如何預防

本病主要是通過減少過敏原的接觸,從而減輕發(fā)病率,如某些藥物、食物、某些化學物質等,并積極控制免疫系統(tǒng)疾病和惡性腫瘤等基礎病,避免疾病遷延誘發(fā)本病。

檢查

本病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檢查進行診斷,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guī):可以輔助發(fā)現(xiàn)體內是否有炎癥,甚至包括超敏反應炎癥。
  • 尿常規(guī):可以發(fā)現(xiàn)尿中是否有血、蛋白、管型等,可反映過敏性血管炎是否累及腎臟。
  • 大便常規(guī):通過大便隱血試驗可發(fā)現(xiàn)大便中是否含有血,從而推測過敏性血管炎是否累及消化道。
  • 免疫學檢查:對血液中的不同的免疫成分檢測,可初步確定引起免疫反應的機制,也可輔助判斷體內是否存在某些基礎免疫系統(tǒng)疾病。
  • 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對毛細血管施以壓力,觀察血管壁、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等因素的綜合止血作用,可發(fā)現(xiàn)毛細血管是否健康、血小板是否異常。

影像學檢查

  • X 線檢查:對胸部照射可發(fā)現(xiàn)肺部是否有炎癥,有無胸腔積液或心包積液。

病理學檢查

  • 病理檢查:是確診的金標準,主要包括對皮膚和腎臟病理檢查兩部分。根據(jù)皮膚改變部位的病理檢查,可確定是否是皮膚過敏性血管炎;腎臟病理檢查包括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檢查,可確診過敏性血管炎是否累及腎臟。

治療方式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去除致病的病因或誘因,若有嚴重皮膚病變、持續(xù)存在的病變以及有其他器官受累的情況,可以使用藥物治療,若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且符合手術指征可進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此外還有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抑制作用,可以抑制抗體產生以及免疫復合物對補體的激活,同時能抑制炎癥對小血管壁的損傷,一般應用于那些彌漫性皮膚病變(嚴重皮膚病變)或臟器器官受累的患者。常用藥物包括強的松、潑尼松龍等。
  • 抗組胺藥:對于輕度皮膚損害的患者,可以僅用抗組胺藥,抑制組胺的釋放,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并有一定抗炎作用。常用藥物如氯雷他定等。
  • 非甾體抗炎藥:對于輕度皮膚損害的患者,可以僅用非甾體抗炎藥處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 砜類藥物:對本病的治療機制尚不明確,可能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常用藥物如氨苯砜等。
  • 秋水仙堿:具有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活化、趨化等作用,可以起到抗炎作用。對于慢性過敏性血管炎或者復發(fā)的患者有一定療效。
  • 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細胞毒性較大,但免疫抑制作用較強,若糖皮質激素無效或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單獨使用或與糖皮質激素聯(lián)用有一定作用。常用藥物包括環(huán)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 抗生素:對合并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可起到抗感染和殺菌作用。常用藥物包括頭孢克洛、阿莫西林等。

手術治療

主要用于處理并發(fā)癥。

  • 內鏡下止血術:對于并發(fā)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若藥物治療無效,首選內鏡下止血,一般效果較好。
  • 病變腸段切除術:對于內鏡下仍無法止血,或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患者,必要時對病變腸段采用切除手術,可達到止血效果。

其他治療

  • 病因治療:是治療本病最基本的手段,可以防止疾病進展也可預防復發(fā)。對于明確致病誘因的患者,應嚴格避免今后接觸該類物質,不明確但懷疑的物質,也應避免接觸。
  • 血漿置換:可以去除血液中的致敏淋巴細胞、免疫復合物等可能引起免疫反應的物質,可起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僅對部分患者有效。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如何認識變應性血管炎

陳亞敏 副主任醫(yī)師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外科

注意事項

  • 服藥期間需注意藥物不良反應,若出現(xiàn)感染發(fā)燒、口唇蒼白無血色、容易出血等嚴重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并就醫(yī)。
  • 飲食應清淡少油,但需補充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食物種類越多越好,主食細糧(大米、面等)輔以粗糧(玉米、糙米等),蛋白質以植物性蛋白為佳,如大豆、豆腐等,脂肪來源于食用油,維生素主要來源于各種綠色蔬菜和水果。
  • 痊愈后建議 1 周運動 3 次,每次時間不低于 1 小時,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輕量運動(走路)到中等運動(快走),避免劇烈運動。
  • 嚴格戒煙戒酒。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不是小事!忽視=潰爛

陳善聞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泌尿外科

預后

  • 本病若未經正規(guī)治療,僅限于皮膚病變等病情較輕的患者有自愈可能,少部分轉慢性,其余患者癥狀通常會惡化,生活質量下降,預期壽命下降,預后不良。
  • 本病經過正規(guī)治療后,大部分急性患者可能痊愈,很少轉慢性或惡化,慢性患者一般也能較好的控制癥狀,生活質量較治療前提高,壽命增加,預后良好。

相關科普號

凌光輝醫(yī)生的科普號

凌光輝 主任醫(yī)師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

風濕免疫科

1.1萬粉絲35.4萬閱讀

汪澍醫(yī)生的科普號

汪澍 主治醫(yī)師

寧國市人民醫(yī)院

醫(yī)學美容科

552粉絲31.4萬閱讀

盛景祖醫(yī)生的科普號

盛景祖 副主任醫(yī)師

南安市南僑醫(yī)院

皮膚科

872粉絲17.1萬閱讀

  • 1 介紹
  • 2 發(fā)病原因
  • 3 癥狀表現(xiàn)
  • 4 如何預防
  • 5 檢查
  • 6 治療方式
  • 7 注意事項
  • 8 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