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黎明主治醫(yī)師 吳江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 疼痛科 面神經麻痹,俗稱面癱,也稱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 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這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面部疾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颊呙娌客B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面神經麻痹引起面部的肌肉癱瘓,給患者生活和工作都帶來極大不便,承受著身心巨大的壓力。面神經解剖基礎1、運動神經纖維:支配面部表情肌2、感覺神經纖維(1)一般感覺神經纖維:支配面部、耳后皮膚(2)鼓索神經:支配味覺(3)鐙骨神經:支配聽覺3、副交感神經纖維(1)支配淚腺(2)支配唾液腺臨床表現主要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多數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fā)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肌電圖檢查多表現為單相波或無動作電位,多相波減少,甚至出現正銳波和纖顫波。病理學檢查示圖神經麻痹的早期病變?yōu)槊嫔窠浰[和脫髓鞘。面癱的分期及中醫(yī)治則1、急性期( 發(fā)病至 1 周左右):急性期內患者常有耳后乳突或下頜部的疼痛或腫脹,并認為這是區(qū)分急性期及恢復期的標志。2、恢復期( 發(fā)病后 1 周 ~ 2 個月):治療上需兼顧體虛這一內因,以扶正驅邪為主。3、后遺癥期(發(fā)病 2 個月以后):病機主要是氣滯血瘀、筋脈失養(yǎng)。治則主要以調補陽明經氣、活血通絡為主。面癱的鑒別診斷及定位分析根據神經受損部位的不同,面癱應分為周圍性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中樞性面癱(中樞性面神經麻痹),二者的具體臨床表現也是有所不同的。1.中樞性(即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顏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現癱瘓,因此閉眼、揚眉、皺眉均正常。面額紋與對側深度相等,眉毛高度與瞼裂大小均與對側無異。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時,面下部肌肉出現癱瘓,即頰肌、提口角肌、口輪匝肌等麻痹,故患者面部靜止時該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動作時口角歪向健側。2.周圍性(即核及核下性)面神經麻痹時:引起病灶同側全部顏面肌肉癱瘓。眼輪匝肌麻痹,所以眼瞼不能充分閉合,閉眼的同時眼球上竄,在角膜下緣露出鞏膜帶(貝爾氏征Bell)?;颊唛]嘴時,頰肌極為松馳,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陽性。抬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眉毛較健側低,瞼裂變大, 內眼角不尖,眼淚有時外溢,示齒或笑時,口角向健側牽拉。說話時,發(fā)唇音不清楚。由于頰肌的麻痹,食物貯留于頰肌與牙齦之間,以致患者必須用筷子將食物掏出。根據患者面癱的伴隨癥狀及體征,判斷病變部位分別在腦橋,內耳道,面神經管,膝狀神經節(jié),莖乳孔以下。如病變在腦橋伴有交叉性麻痹,病變在內耳道伴有耳鳴、神經性耳聾、眩暈及淚腺、唾液腺分泌障礙,病變在面神經管伴有舌前2/3味覺喪失、唾液分泌缺乏(鼓索受累),病變在膝狀神經節(jié)伴隨聽覺過敏、味覺障礙、莖乳孔疼痛及局部帶狀皰疹,病變在莖乳孔以下僅有面部肌肉麻痹。治療及康復1.藥物治療①急性期:醋酸波尼松(強的松)口服,前五日30mg qd,第六、七日20mg qd,第八、九日10mg qd,第十日5mg qd,停服。②緩慢消腫藥:七葉皂苷片 2片 bid po。③神經營養(yǎng)代謝藥物:維生素B1片 1片 tid po;甲鈷胺片 1片 tid po。④部分患者因眼瞼不能閉合易導致感染,告知患者注意保護眼睛,日間可滴眼藥水,夜間睡眠時用眼藥膏并用紗布覆蓋患眼。⑤如因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可配合口服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片,必要時請皮膚科會診。2.物理治療①在莖突孔附近給予超短波無熱量或激光治療,時間10分鐘,每日1次,用改善神經的缺血及水腫;②急性期過后可用紅外線照射局部,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水腫的消除,減輕疼痛;③恢復期可以加在局部加低中頻刺激治療,有助面部肌肉主動收縮的改善。3.傳統(tǒng)治療方法1.針刺:攢竹、陽白、太陽、四白、地倉、頰車、顴髎、牽正、迎香、合谷(對側)等。急性期面部采用淺刺、輕刺,不提插,不捻轉,不透穴的手法,合谷穴采用捻轉瀉法,恢復期可采用深刺、透刺,電針20min,每日1次。2.按摩:點按攢竹、陽白、太陽、四白、地倉、頰車、顴髎等穴位,循陽明胃經及大腸經采用分推法。3.穴位注射法:用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用2穴。4.康復訓練面神經炎主要累及是表情肌為枕額肌額腹、眼輪匝肌、提上唇肌、顴肌、提口角肌、口輪匝肌和下唇方肌。進行這些主要的肌肉的功能訓練,可促進整個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每日訓練2-3次,每個動作訓練10-20次。①抬眉訓練:盡力將患側眉毛向上抬起;主要依靠枕額肌額腹完成;②閉眼訓練:讓患者用力使眼裂閉合;主要依靠眼輪匝肌的運動完成;③聳鼻訓練:向上牽拉鼻部皮膚;主要依靠提上唇肌及壓鼻肌的運動完成;④示齒訓練:囑患者做齜牙狀,口角向側方移動;主要依靠顴大肌、顴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運動完成;⑤努嘴訓練:用力收縮口唇并向前努嘴,主要依靠口輪匝肌運動來完成;⑥鼓腮訓練:囑患者雙唇盡力緊閉,使雙側頰部充氣呈膨脹狀。主要依靠口輪匝肌及頰肌運動來完成。這些動作可以自己面對鏡子完成,肌肉無力時可以用手指輔助練習,肌力達Ⅲ級時主動練習,肌力Ⅳ級時用手指施加阻力練習。5.手術治療神經移植術: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預后一般預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開始恢復,2-3月內痊愈。約85%的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后遺癥。但是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后較差,表現為頑固性面癱,有的則遺留有面肌痙攣。2019年07月06日
5597
0
2
-
王新宇副主任醫(yī)師 航天中心醫(yī)院 中醫(yī)科 面神經炎,也就是百姓常說的“面癱”,“口眼歪斜”,是面神經的一種感染性疾病。面神經循行通路上的水腫,滲出導致神經傳導功能下降,引起以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患。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神經電生理揭示在神經肌肉支配過程中,是可以通過儀器檢測出電興奮,也就是肌電圖的原理。針對面神經,臨床還有神經電圖,神經興奮試驗(NET)、最大刺激試驗(MST),均是在面部面神經支配的肌肉局部檢測面神經的電興奮活動,及在面部表情肌給予電刺激檢測面神經的電興奮功能狀態(tài)。衡量面神經功能的另一個重要參考指標是檢測面神經的F波,其產生的機理,是依據神經傳導的一個重要特性-雙向傳導性,對運動神經支配的肌肉施加一個閾上刺激,產生的興奮將沿刺激點同時向中樞和肌肉兩端傳導。F波是少數脊髓前角(或腦干運動神經核)運動神經元在受到逆行沖動的刺激后產生興奮并再次沿著運動軸突順行傳導至肌肉而引出的小電位。F波的傳入與傳出神經是同一條運動神經,從產生的機制上看,它非常適用于以運動功能為主的面神經。F的存在,也為電針治療面神經傳導疾患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運動神經的外周給予一個電刺激,通過電流強度的調節(jié),改善神經傳導障礙是完全科學和可能的。前面提到的面神經最大刺激試驗其實就是一種電刺激治療的單次體現。我們依據神經肌肉解剖學的功能特點,運用電針,分別給予面神經支配的每一部分肌肉電刺激,調整電流強度,對神經傳導電阻變高的部分進行刺激疏通,恢復神經傳導的靈敏性,最大限度的改善神經功能,是我們臨床治療的基礎。我們提出的電反應對面神經炎的評估也就是最大刺激試驗的機理。本文系王新宇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tabogados.com)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5年11月20日
10765
4
4
-
狄政莉主任醫(yī)師 西安市中心醫(yī)院 神經內科 面神經炎,中醫(yī)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它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激發(fā)因素可能為風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 面神經走行于狹窄骨性的面神經管中,一旦發(fā)生缺血水腫,必然導致面神經受壓。男女老幼均可發(fā)病。面癱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但冬春兩季,即寒冷、風大的季節(jié)多發(fā)。入冬以來,門診就診的面神經炎患者明顯增多。面神經炎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于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后乳突區(qū)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時發(fā)現或被他人發(fā)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并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于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于齒頰之間。少數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發(fā)現以上癥狀不要緊張。面神經炎不同于腦血管病,沒有肢體癱瘓等癥狀。出現癥狀及早到醫(yī)院就診。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面神經的炎癥和水腫為主,后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藥物治療: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潑尼松30mg/d,連服5日后在7-10天逐漸減量;B族維生素治療,維生素B1 100mg、維生素B12 500g肌肉注射,另外尚可應用一些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血管擴張藥物,如有皰疹病毒感染,尚需加用抗病毒藥物;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恢復期可行針灸等治療。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fā)生結、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藥水,涂眼藥膏等方法。面神經炎一般預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開始恢復,2~3月內痊愈。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后遺癥。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后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預防面神經炎應該增強體質,寒冷季節(jié)注意顏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夏季應避免空調或直吹電扇,以防發(fā)病或復發(fā)。2011年12月15日
8222
2
0
-
李麗萍主任醫(yī)師 杭州市中醫(yī)院 針灸康復科 1 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神經的受壓,促進功能恢復。目前大多主張急性期應盡早使用一個療程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2 如系帶狀皰疹感染引起的Hunt綜合征,可抗病毒治療。3 維生素B族藥物可促進神經髓鞘的恢復。4 理療:急性期在莖乳孔附近行超短波透熱療法或紅外線照射,或莖乳孔局部熱敷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消除神經水腫。5 針灸療法:恢復期治療的最主要方法之一。6 康復治療和功能鍛煉:功能訓練應盡早開始,只要患側面肌能活動,即應進行自我功能鍛煉,可對著鏡子作皺眉、舉額、閉眼、露齒、鼓腮和吹口哨等動作,每日數次,每次數分鐘,并輔以面部肌肉按摩。7 手術療法:病后2年仍未恢復者,可考慮作面神經-副神經、面神經-舌下神經或面神經-膈神經吻合術,但療效尚難肯定,只宜在嚴重病例試用。嚴重面癱的病人可作整容手術。8 預防眼部合并癥:因不能閉眼,不能瞬目,而致角膜長期暴露易發(fā)生感染,可用眼罩、眼藥水、眼藥膏等加以防護。2011年01月23日
11590
0
0
面神經炎相關科普號

吳黎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吳黎明 主治醫(yī)師
蘇州市吳江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
疼痛科
189粉絲2.7萬閱讀

劉紅亮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紅亮 副主任醫(yī)師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老年病科
419粉絲155.5萬閱讀

王新宇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新宇 副主任醫(yī)師
航天中心醫(yī)院
中醫(yī)科
8775粉絲44.3萬閱讀